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2019 年歐周經濟環境下保城集團

2019 年歐周經濟環境下保城集團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梅王閣

位於永豐巷中段,北與孩兒巷毗連,南出慶春路,址永豐巷25號。

梅王閣系字畫收藏家高野候先生住宅,因收藏元代至正年間著名畫家王冕的壹幅“墨梅”(此畫當時被稱為梅王)而得名。墨梅壹直掛於此閣,故稱梅王閣。文革期間“梅王”畫不知去向。

梅王閣建於1930年,磚木結構,原有平房18間,占地2.28畝,1979年建杭州美術公司時大部分被拆,僅存壹間及地下室,為高野候後裔翁世女是居住,後為永豐巷居委會辦公室。梅王閣擬定為杭州市文物保護點。

明宅(茅宅)

位於新華路北段,址新華路267號。

茅宅座西轉東,其建築布局與原建築已略有改動。現存二進,第壹進為前廳,為三開間九架梁木結構建築,金柱粗實,門檻高闊,與二進石庫門中心相對。前廳面寬12米,進深12.5米。第二進為座樓,五開間梁木結構樓房建築。該房樓上前面的檐柱支在樓下檐柱與內柱的梁枋上,所以樓下檐口較長,前後檐柱上有長方形牛腿承托,花式圖案簡潔、明快。樓廳後面為空地(原系後園),右側有井,青條石砌成;水質清澈,源足。

該房主茅國祥(約70歲)之祖父於百年前買進。茅家廚房內發現60公分見方的地坪磚壹塊,上面刻有“明萬歷貳十伍年造”等字樣,根據房屋結構,構件、梁架、柱子及丁頭拱、蝴蝶木等與上述地磚,經專家鑒定認為該宅為明代建築。後經市園文局進行修繕,並把拱墅區霞彎巷15號明代建築陳宅並入,定名為“明宅”,於1997年4月以杭州市文物監管市場名對外開放。現屬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水星閣

位於環城北路中段,杭州電子管廠內,南臨新橫河,北出環城北路,址環城北路(杭州電子管廠內)。建於南宋,數次倒塌,多次修建,清末重建。

《杭州坊巷誌節要》:宋張功甫舍宅為寺,紹熙元年,賜額廣壽慧雲寺。寺內有水星閣,以禳杭城火災,地以閣名。慧雲寺碑,1963年公布為杭州市第壹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杭州市房管局調查:水星閣建有觀音殿、廂房、禪堂等,占地27畝7分。水星閣***三層,四面裝有玻璃。1962年杭州電子管廠建造廠房時被拆,僅存石碑兩塊,壹塊嵌在廠內花圃墻上,系同治七年重建水星閣時的記錄,楷書記水星閣名稱的由來及興廢歷史。高81公分,寬101公分,《重建水星閣記》碑已於1997年6月17日移至杭州碑辦保存。另壹塊在水星閣11號居民住宅家,是同治七年重建時的功碑。

鹽橋

位於慶春路中段,跨中河。唐景福二年(895),錢繆築羅城有十座城門,鹽橋門在鹽橋西。鹽船多聚泊於此,故名。橋上原有惠濟廟,祀蔣氏三兄弟,故鹽橋又名惠濟橋。鹹淳初,京尹請於朝,賜廟額曰“廣福”,故又名廣福橋。此橋雙梁,壹承廟基,壹為行道,俗名聯橋。民國八年建鹽橋大街,改拱橋成平橋。1986年整治中河時重建,北橋石刻謂“古惠濟橋”,橋巔由胡慶余堂制藥廠出資建“慶余亭”,南橋於1992年拓寬慶春路時夷平,成為路的壹部分。其實鹽橋基礎由三橋組成,中間壹橋被檔,橋名待查。鹽橋擬定為杭州市文物保護點。

司徒雷登故居

位於耶蘇堂弄中段,東出中山北路,西鄰下城人民醫院,址耶蘇堂弄3號。建於清道光初。系磚木結構中西式二層樓房,平排三幢,樓上前面有走馬廊,占地面積為4138.5平方米,建築面積為731.95平方米。因年久失修,現已由杭州市“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出資重建。

司徒雷登在民國年間曾任美國駐華大使,故居系其父司徒爾來杭傳教時(1873)年所建,司徒雷登出生於此。司徒雷登1919年任燕京大學校長才離杭。1947年曾來杭州探望故居,當時杭州市長周象賢授予杭州市榮譽市民。住宅系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龍興寺唐經幢

龍興寺唐經幢:位於延安路北段燈芯巷口。

《西湖遊覽誌》:祥符寺,在祥符橋畔。梁大同二年(536)邑人鮑侃舍宅為寺,舊名發心;唐貞觀中,改眾善;神龍初,改中興;後改龍興。宋真宗時改大中祥符。其廣九裏,子院有千佛閣、諸天閣、戒壇院,院內有鐵塔壹、石塔四,錢王所鑿九十九眼井。德佑二年元兵至,城陷寺毀。至元二十八年重建,稱龍興祥符戒壇寺。至正末又毀,明洪武間重建。乾隆二十九年毀於鄰火,後又重建。鹹豐十壹年毀於兵火,十二年又重建。光緒時,龍興寺僅為小庵。

龍興寺內有“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俗稱唐經幢。建於唐開成二年(837)正月壹日,建主鄭徹,同建造僧宗亮,同句當造幢吳中則,處士胡季良書,都料匠吳興沈郁,弟鹹刻字。幢高(光緒營造尺)五尺五寸,分八面,上刻陀羅尼經序和經文題記。胡季良系唐代著名書法家,書寫工整秀麗,挺拔有力。唐經幢曾被湮沒,明崇禎丙子年(1636)發掘歸寺。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由須彌座、磐石、幢身、檐子、短柱等組成。呈八角形。幢總高3.5米,其中幢身為1.7米,周長2米,頂部周圍有高30公分的石佛造像16尊,經幢底座青石雕花,高57公分,周長4米。幢身為太湖石,其中三面已有明顯的斷紋,幢身刻經序和經文題記,文字基本完好,字大小為3X4公分。唐經幢是杭州現存年代最久的經幢,系“武林城中罕存唐人遺跡”,為“杭州金石之冠”,曾錄於阮元《兩浙金石誌》中。

據《龍興寺誌》載:現經幢系崇禎九年從土中發掘。交蓋經幢的八角亭,乃同治十二年的建築,屋面青瓦出檐、象鼻雀替,亭內畫棟雕梁十分精細。

唐經幢於文革期間,有人用十六磅大錘企圖砸毀(破四舊),幸被當地群眾制止,但已留下傷疤殘痕。

唐經幢系為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拆遷周圍住戶,辟地建亭綠化,重點保護,成城區內壹景。

下城區古井錄

井,即水井,古者穿地取水,以瓶引汲,壹為飲,壹為用。古代因井設市,裏人相聚汲水,有物買賣,因成市,稱井市,亦叫市井。

唐李泌鑿六井,開陰竇(暗渠)引西湖水入井,使“民足於水,井邑日富”。據民國19年底調查,杭州***有水井4842口,平均20戶擁有壹口。民國20年(1931)8月15日,杭州自來水正式供水,但水費昂貴,非殷富之家不敢侈想。建國後,自來水逐漸普及,下城區1981年統計,有水井1612口。

1984年,下城區對轄區內古井進行普查,以光緒十八年(1892)輿圖局測繪的《浙江省城圖》有載的為準。今編撰此水文資料,或許有心者有用。

1、茅山泉井《珍珠泉井》,位於石匠弄23號門邊。《杭州府誌》:茆山泉在貢院東南彌勒寺側。道光間,仁和高鳳墀創開,壹名珍珠泉,井欄有石刻。《說杭州》:“茅山泉井,在城內高級中學之東南,彌勒寺側,清道光間,仁和高鳳墀所開,次其為宋時茅山河故道,故次為名,井欄有石刻,壹名珍珠泉。

井水深3米,井孔由青條石?成,上部已用紅磚修砌過,內壁有青苔。井欄已非原物,井欄內經32公分,外經52公分,高27公分。井水臭且臟。

2、雙眼井,位於新華路雙眼井巷口。系露天公用井。水源充足,供周圍數百戶居民應用。據1995年新出版《杭州市誌》卷壹P329載,大東門雙眼井,屬孔隙水,開鑿在第四紀中,海積層。原杭州市區有名的井泉。水清澈,雖旱不涸。自建杭州縫紉機廠後,受汙染,井水時清時渾。井由青條石?成,呈菱角式,井壁條石由於長年累月與水桶碰撞、摩擦已光滑無棱,據裏人反映,二井井欄原相連,破損後換。井深5.8米,井欄壹大壹小,大的呈八角形,內經34公分,高35公分;小的呈六角形,內經35公分,高32公分。

3、六克巷井,位於六克巷31號門口。系露天公用井,井水清沏,水源充足,從不枯竭。井壁由青條石砌成,呈菱角式,內長青苔,井深6米,井欄呈六角形,高35公分,內經35公分。附近水井皆汙染渾濁,唯此井可用,汲水用者多達三四百戶居民。

4、顯真道院井。位於慶春路174號。《西湖遊覽誌》:“顯真道院在慶春門內。”建炎三年(1129),王慶舍地建造。清雍正間重修。大殿前有井兩口,稱日、月井,日井已於解放前填平,此乃月井。井內壁呈菱角式,由30×20×18公分方塊石砌成,由於年久,地表下沈,井圈上加了兩節,最古的井圈已埋沒在井口地下。現存井圈為青石園形,直徑40公分,高60公分。井深4米。附近水井因工廠汙染渾濁,百余戶居民,唯仗此井水洗?。

5、駱駝橋西河下11號門口古井,系露天公用井,水質清澈,水源充足,附近居民均仰此井洗蔌。井系青石菱角式砌成,井深3.7米,園形井圈,內徑50公分,圈上刻有乾隆年間裏人重修字樣。

6、中山北路460號門口井,井圈呈方形,上刻“童瑞禎助,甲子年立”字樣。(甲子年乃清同治二年),系青石塊菱角式,井深6.5米,內徑38公分,對角50公分。水尚清,可洗蔌用。

7、寶極觀井,位於鳳起路東段寶極觀巷。此井原在寶極觀內。《西湖遊覽誌》載寶極觀為元延?五年(1318)道士張無為創建,歸屬全真教。建鳳起路時拆寶極觀,井成為露天公用,青條石菱角式砌?,內壁長青苔,井欄系青石制呈園形,上刻“”字樣。井水清澈,水源充足,大旱不涸,周圍居民仰此洗蔌。井深4.5米,井圈外徑58公分,內徑38公分。

8、社壇巷井,位於社壇巷20號附近,系露天公用井。青條石菱角式疊砌,內壁有青苔,井圈外呈六角形。內徑31公分,外徑43公分,高48公分,進深3.4米。井水清澈。

9、觀巷井,位觀巷64號門前,系露天公用井。青石疊砌,形同八角,青石方形井圈,外徑80公分,內徑40公分,井深4.2米,水質清澈,水源充足。原附近三百多戶居民均用此井。

10、王衙前井,位於王衙前南端與二聖廟前交叉口,系露天公用井。此井1981年修理,井身上半部用紅磚砌成,下面用青石鋪成。青石井圈,內園外方,內徑35公分,高33公分,井深5米,附近居民以此井水洗?。井圈上刻“庚子正月”等字樣。庚子年為清光緒二十六年。

11、孩兒巷井,位於孩兒巷98號內。青條石菱角式鋪砌,青苔密布。井圈系太湖石制成,呈八角形,表面石紋清晰光滑,井圈外徑100公分,內徑45公分,圈高80公分,井深6.2米。此井水質清澈。自附近建化工廠,印刷廠後,井水受到汙染,只能作洗?用,98號內22戶居民均用此井。

12、山子巷井,位於山子巷55號門前,系露天公用井。上部用青磚?砌,井的水位以下全是青條石砌,其上覆蓋壹層青苔。井圈呈園形,外徑53公分,內徑32公分,高40公分,井深4.8米.此井水清澈,水源充足,居民說“雖大旱之年,井無幹涸之日”。附近住戶悉仗此井洗?。

13、豆腐巷井,位豆腐巷28號東首,系露天公用井。青石塊鋪成,長滿青苔,青石園形井圈,內徑50公分,圈厚20公分,高40公分,井深4.7米,井圈上刻有“道光五年”字樣。井水清澈,周圍百余戶居民均用此井水食用及洗?。居民反映,民國二十四年大旱,此井未幹涸。

14、九龍井,位余官巷倉柱弄內。1982年曾修,井內上部改建為紅磚砌身,下部保持原貌。井邊原有石碑已被原住戶屠宅搬走。此井底部砌有龍頭似的水源石渠,水從渠內流出,據修井知情人說:此井底面積甚大,水源充足,清澈,井深7.7米。後因周圍建房影響,水質嚴重汙染,已停使用。

  • 上一篇:2017 2月深圳有哪些展會?
  • 下一篇:為什麽有錢人和窮人很難成為朋友,甚至親戚都難做?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