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政府同時宣戰。甲午戰爭開始。中日甲午戰爭的整個過程,包括三個階段:第壹階段,從1894年7月25日到9月17日。這時在清廷內部,以光緒帝為首的主戰派占上風。是年慈禧太後60歲,她盼望從速結束戰爭,以免耽誤她大辦慶典,因此傾向和議,但迫於清議,壹時間不敢公然主和。在此階段中,戰爭是在朝鮮半島及海上進行,陸戰主要是平壤之戰,海戰主要是黃海之戰。
鄧世昌與“致遠”艦部分官兵平壤之戰發生於9月15日,是雙方陸軍首次大規模作戰。當時駐守平壤的清軍***35營,1萬7千人;進攻平壤的日軍有1萬6千多人,雙方兵力旗鼓相當。戰鬥在三個戰場同時展開:其壹為大同江南岸戰場。晨三時,日軍第九混成旅團在大島義昌少將的指揮下,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軍發起進攻。太原鎮總兵馬玉崑督隊英勇抗擊,日軍官兵死傷慘重,無力再戰,大島義昌負傷,只得下令退卻,午後二時全部撤離戰場。其二為玄武門外戰場。玄武門為日軍的主攻方向,因此集中了優勢兵力,由立見尚文少將的第十旅團(又稱朔寧支隊)和佐藤正大佐的第十八聯隊(又稱元山支隊)擔任主攻。高州鎮總兵左寶貴登玄武門指揮,親燃大炮轟敵,官兵感奮,英勇殺敵。激戰中,左寶貴不幸中炮犧牲,其部下三位營官也先後陣亡,午後二時玄武門遂被日軍攻陷。日軍企圖向城內推進,遭到清軍阻擊,只得退守玄武門。其三為城西南戰場。晨七時,野津道貫中將親率日本第五師團本隊,從平壤西南用炮火掩護步兵沖鋒,清軍馬隊進行反擊。至中午,野津道貫見難以得手,下令暫停攻擊,退回駐地。此時對清軍來說,戰事尚有可為。但清軍總統(總指揮)葉誌超貪生怕死,於午後四時樹白旗停止抵抗,並下令全軍撤退。6天裏,清軍狂奔500裏,於21日渡鴨綠江回國。日軍占領朝鮮全境。
黃海之戰發生於9月17日,是中日雙方海軍的壹次主力決戰。因這次海戰發生於鴨綠江口大東溝(今遼寧東港市)附近海面,亦稱大東溝海戰。北洋艦隊參加戰鬥的軍艦為10艘,日本海軍投入戰鬥的軍艦則有12艘。從航速、火力等方面看,日方也占優勢。中午十二時五十分開戰,日本艦隊先繞攻北洋艦隊右翼的弱艦,北洋艦隊將其攔腰截斷,重創比叡、赤城、西京丸諸艦,使之喪失戰鬥力而逃出戰場。日本艦隊繼而采取背腹夾擊的戰術,北洋艦隊勢大不利。其中致遠艦已受重傷,管帶鄧世昌為保護旗艦,下令向敵先鋒艦吉野猛,沖,以求同歸於盡,不幸中敵魚雷,艦身爆裂,全艦250人中除16人遇救外,其余壯烈犧牲。下午三時許,北洋艦隊十艦中,沈四、逃二、傷二,只余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依然奮勇搏戰,威海衛保衛戰中清軍陣亡士兵的遺骸並重創日本旗艦松島,使之喪失戰鬥力。戰至下午五時半,日本艦隊氣衰力竭,不敢戀戰;向西南方向逃遁。海戰中,提督丁汝昌受傷不退,激勵將士;致遠管帶鄧世昌、經遠管帶林永升沖鋒於前,誓死搏敵;定遠管帶劉步蟾、鎮遠管帶林春曾苦戰於後,終於出現轉機,粉碎了日本“聚殲清艦於黃海中”的狂妄計劃。
平壤、黃海戰後,日本方面廣造輿論,大肆渲染勝利,更加刺激了其擴大侵略戰爭的野心。而在清朝方面,身負軍事指揮重任的李鴻章則誇大失敗,以進壹步推行其消極避戰方針,同時慈禧太後的主和也漸趨明朗化。第二階段,從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在此階段中,戰爭在遼東半島進行,有鴨綠江防之戰和金旅之戰。
鴨綠江防之戰開始於10月24日,是清軍抗擊日軍入侵中國國土的首次保衛戰。當時部署在鴨綠江北岸的清軍***82營,約2萬8千人。清政府任命宋慶為諸軍總統,節制各軍。日軍進攻部隊是山縣有朋大將統率的第壹軍,包括桂太郎中將的第三師團和野津道貫中將的第五師團,***3萬人。雙方兵力不相上下。但是,宋慶雖負節制諸軍之名,各軍實則不服調度,而且士氣不振,將領多無抗戰決心。是日午前十壹時,日軍先於九連城上遊的安平河口泅水過江成功。當夜,日軍又在虎山附近的鴨綠江中流架起浮橋,清軍竟未覺察。25日晨六時,日軍越過浮橋,向虎山清軍陣地發起進攻。清軍守將馬金敘、聶士成率部奮勇還擊,因勢單力孤,傷亡重大,被迫撤出陣地。日軍遂占領虎山。其他清軍各部聞虎山失陷,不戰而逃。26日,日軍不費壹槍壹彈占領了九連城和安東縣(今丹東)。在不到3天內,清朝重兵近3萬駐守的鴨綠江防線竟全線崩潰。
金旅之戰也開始於10月24日,至11月22日旅順口陷落,這是甲午戰爭期間中日雙方的關鍵壹戰。日本第壹軍進攻鴨綠江清軍防線的同壹天,大山巖大將指揮的第二軍2萬5千人在日艦掩護下,開始在旅順後路上的花園口登陸。日軍的登陸活動歷時12天,清軍竟坐視不問。11月6日,日軍進占金州(今遼寧金縣)。7日,日軍分三路向大連灣進攻,發現清軍早已潰散,不戰而得大連灣。日軍在大連灣休整10天後,開始向旅順進逼。當時旅順地區清軍有七統領,道員龔照瑟為前敵營務處總辦,有“隱帥”之稱,***轄33營,約1萬3千人。18日,日軍前鋒進犯土城子,徐邦道指揮拱衛軍奮勇抗禦,將日軍擊退。是日,龔照瑟竟置諸軍於不顧,乘魚雷艇逃往煙臺。19日,黃仕林、趙懷業、衛汝成三統領也先後潛逃。21日,日軍向旅順口發起總攻。22日占領旅順口並血洗全城。
隨著清軍節節敗退,在清廷內部,主和派已占上風,大肆進行投降活動。旅順口失陷後,日本海軍在渤海灣獲得重要的根據地,從此北洋門戶洞開,北洋艦隊深藏威海衛港內,戰局更加急轉直下。
第三階段,從1894年11月22日到1895年4月17日。在此階段中,戰爭在山東半島和遼東兩個戰場進行,有威海衛之戰和遼東之戰。
威海衛之戰是保衛北洋海軍根據地的防禦戰,也是北洋艦隊對日的最後壹戰。其時,威海衛港內尚有北洋海軍各種艦艇26艘。1895年1月20日,大山巖大將指揮的日本第二軍,包括佐久間左馬太中將的第二師團和黑木為楨中將的第六師團,***2萬5千人,在日艦掩護下開始在榮成龍須島登陸,23日全部登陸完畢。30日,日軍集中兵力進攻威海衛南幫炮臺。駐守南幫炮臺的清軍僅5營3千人。營官周家恩守衛摩天嶺陣地,英勇抵禦,壯烈犧牲。日軍也死傷累累,其左翼司令官大寺安純少將中彈斃命。由於敵我兵力眾寡懸殊,南幫炮臺終被日軍攻占。2月3日日軍占領威海衛城。威海陸地悉被敵人占據,丁汝昌坐鎮指揮的劉公島成為孤島。連日來,日軍水陸兩路配合,先後向劉公島和威海港內北洋艦隊發動八次進攻,均被擊退。在此期間,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伊東祐亨曾致書丁汝昌勸降,遭丁汝昌拒絕。5日淩晨,旗艦定遠中雷擱淺,仍做“水炮臺”使用,繼續搏戰。10日,定遠彈藥告罄,劉步蟾下令將艦炸沈,以免資敵,並毅然自殺與艦***亡。11日,丁汝昌在洋員和威海營務處提調牛昶曬等主降將領的脅迫下,拒降自殺。洋員和牛昶曬等又推署鎮遠管帶楊用霖,出面主持投降事宜。楊用霖拒不從命,自殺殉國。12日,由美籍洋員浩威起草投降書,偽托丁汝昌的名義,派廣丙管帶程壁光送至日本旗艦。14日,牛昶曬與伊東枯亨簽訂《劉公島降約》,規定將威海衛港內艦只、劉公島炮臺與島上所有軍械物資,悉數交給日軍。17日,日軍在劉公島登陸,威海衛海軍基地陷落,北洋艦隊全軍覆沒。遼東之戰持續的時間很長。自日軍突破清軍鴨綠江防線後,連占鳳凰城、岫巖、海城等地。清政府調兩江總督劉坤壹為欽差大臣督辦東征軍務,授以指揮關內外軍事的全權,並任命湖南巡撫吳大澂和宋慶為幫辦,以期挽回頹勢。從1895年1月17日起,清軍先後4次發動收復海城之戰,皆遭挫敗。2月28日,日軍從海城分路進犯,3月4日攻占牛莊,7日不戰而取營口,9日又攻陷田莊臺。僅10天時間,清朝百余營6萬多大軍便從遼河東岸全線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