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子愷的藝術生涯是從漫畫創作開始的。1922年,他在白馬湖春暉中學的"小楊柳屋"開始了他的漫畫創作。1924年,《我們的七月》公開發表了第壹幅漫畫;1925年,他的第壹本漫畫集問世。 "子愷漫畫"自誕生起,即以其強烈的藝術魅力震撼讀者心靈。朱自清稱它是"帶核兒的小詩",俞平伯則認為:"子愷漫畫"如"壹片片落英都含蓄著人間的情味"。時隔70余年,今天的廣大讀者仍深愛豐子愷的漫畫。各種版本的豐子愷漫畫集不斷問世。豐子愷漫畫及有關豐子愷漫畫的文學,時時見諸國內外報端。 "子愷漫畫"所以能受到不同時期讀者的廣泛歡迎和喜愛,究其原因,我以為主要有這樣幾點:在上海文史館作畫 首先,"子愷漫畫"具有典型的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深深植根於民族的文化土壤。 "子愷漫畫"除早期少數鋼筆寫生畫(如《春晝》、《賣花女》)外,均以毛筆繪成。毛筆為中國傳統的書畫工具。中國漫畫家不少,但熟練運用毛筆作畫的又有幾人?中國向有書畫同源論,即謂書法於作畫同樣須運用線條。線條壹物,實為中國特有的表現手段。 豐子愷對中國繪畫中的"線",曾有深到的見解:線的雄辯--線是中國畫術上所特有的利器。後期印象派以前的西洋畫可說向來沒有線,有之,那是"形的界限",不是獨立的線。按照科學的道理,嚴格的線原本並不存在,無論壹根頭發,也必有闊度,也須用面積表出。試看西方印象派的畫,果然只見塊,不見線。 "子愷漫畫"多系單線白描,即所謂"無凹凸"的重"線"的藝術。豐子愷認為,線並非物象說明的手段,應是畫家感情的象征、畫家感情波動的記錄。他甚至認為,線是"可以最痛快最自由地造出夢幻的世界"的工具。 "子愷漫畫"無疑最忠實、最生動地實踐了豐子愷關於"線"的理論。試看《指冷玉笙寒》、《翠拂行人首》、《燕歸人未歸》等畫幅,豐子愷憑借手中的壹管筆,既勾勒著事物的具象,又"最痛快最自由地造出夢幻的世界"。 那優美的"荇菜"般題款,乃至"TK"的署名和"緣緣堂畫箋的邊款,無不成為畫家營造出的"夢幻的世界的組成要素,即便那歪斜的邊框,也透出神妙的鮮活的藝術氣息,雖是畫幅內容的界定,卻又並未障礙讀者的審美空間。中國老百姓常用的毛筆,壹經豐子愷先生運用,有時看起來是漫不經心的揮灑,便出現活脫脫的藝術奇跡,其所表現的內容及藝術形式,相依相容,構成統壹的、神氣的"夢幻的世界"的美。 "子愷漫畫"註重寫神氣,講求"氣韻生動",這與西洋畫註重寫實形,形成截然不同的風格。他認為"到了六朝,發始脫卻羈絆,發生以美為美的審美的風尚"。他非常推崇王維的"畫中有詩"。這些,實際上正是他的壹種美學追求。 豐子愷漫畫不以直接社會功利為創作目的,而以題材的"小中見大",是否有內涵,是否有詩意作為審美尺度。 因而,不妨認為,"子愷漫畫"是繪畫與書法、與文學的綜合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的結合,是"思想美與造型美的綜合藝術",為不同時期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也就並非奇怪的事。 其次,"子愷漫畫"卡似漫然落筆,信手所畫,其實反映了豐子愷先生深厚的藝術功底和美學修養,是藝術必然進入藝術自由的壹種創造性極高的境界。62年在北京全國政協會議中發言 豐子愷自幼即臨摹習畫,12歲時,所繪孔子像即被塾師懸掛於堂前,供學生頂禮致敬,自此"小畫家"名聲在鄉裏傳開。入浙江第壹師範學校後,在李叔同先生指導下,重視寫生,還寫出《忠實之寫生》論文,總結寫生之重要性、寫生之體會及註意之要領等。豐子愷曾去日本學過西畫,寫過《中國畫的特色》、《西洋美術史》等論著,既有豐富的繪畫實踐經驗,又通曉古今中外繪畫理論,他的漫畫可說是厚積而薄發的作品。他筆下的楊柳,如《曉風殘月》,那風的感覺,讓人可聞其聲;那柳枝或密或疏,顯得濃淡相宜;那柳枝的參差高低,極富層次感,雖寥寥幾筆,也能令人過目難忘。不精通繪畫理論,無深厚繪畫功底,是不能畫出的。 第三,始終關註現實人生,具有深廣豐富的社會內涵。 豐子愷在《我的漫畫》壹文中,曾將他的繪畫分為四個堅持時期:第壹是描寫古詩句的時代;第二是描寫兒童相的時代;第三是描寫社會相的時代;第四是描寫自然相的時代。但又交互錯綜,不能斷然劃界。 再從宏觀上看,"子愷漫畫"又可分為兩種情況,那就是子愷先生在《中國畫的特色》壹文中所說:"壹種是註重描寫事物的意義與價值的,即註重內容的。還有壹種是註重所描寫的事物的形狀、色彩、位置、神氣,而不講究其意義與價值的,即註重畫面的。前者是註重心的,後者是註重眼的。" "子愷漫畫"反映社會現實,關註現實人生,這主要指"社會"中的畫作,按題材和內容,大致可分為五類: 1.都市平民日常生活,如《買粽子》、《都會之春》。 2.下層群眾的勞動與生活,如《西湖上的大餅油條》,《餛飩擔》、《冬夜工畢》等。 3.舊社會勞動人民的苦難與不幸,如《賣品》、《小弟弟的出殯》、《最後的吻》等 4.職業勞動者的瞬間姿容,如《編輯者》、《夜半》等 5.舊社會不協調、不正常景觀,如《檢查》、《某父子》等。 經統計,反映下層勞動群眾生活、苦難與不幸的作品,占了"社會相"的大部分。尤其應該指出的是,豐子愷並非僅以畫筆表述政治觀念,或以繪畫進行直接的諷刺與批評。作為偉大的藝術家,他總是重視構圖、用筆、畫面的神氣,他的"社會相"作品,既是屬於"心"的,也是屬於"眼"的,因而具有跨越時空的藝術魅力。 我們還應對作者的哲學觀和文化教育史作壹概要性的回顧,這樣,才能更好地了解“子愷漫畫”的哲學及文化的內蘊。 豐子愷自6歲起,便從父親學習儒家經典,《論語》、《孟子》是啟蒙學習的重要課本。佛教自東晉以後便已滲入孔孟儒學。因此,童年的豐子愷,接受的是正統的儒家教育;由於佛教的滲入及祖母信佛,豐子愷同時受到佛教的影響。成年後皈依佛門,李叔同(弘壹法師)對豐子愷世界觀有著深遠的影響。李叔同本是壹個集儒、釋、道於壹身的復雜人物。豐子愷世界觀,我以為儒釋道並存,兼蓄老莊。自畫像 讀"子愷漫畫",特別是他的"古詩新畫",我們總能讀出這種哲學的底蘊。依據中國古詩句作漫畫,就豐子愷來說,這是兩種文化品類的相互滲透、轉換和完美結合。《今夜故人來不來,教人立盡梧桐影》,壹種超然物外的氛圍、氣息與藝術美感同時撲面而來;畫中的主人公,既是現實生活中的人物,是友誼與忠誠的化身,更是詩化與仙化了的人物。《前面好青山,舟人不肯住》裏的船夫睿智而有主見,人與大自然在運動中相互依存,人與人的性格在運動中顯示差異,有在運動中諧和統壹。《小桌呼朋三面坐,留將壹面與梅花》,寫出平靜甚至貧瘠的農民生活的愉快和風雅。深刻的哲學指引,常能使作者超越貧富劃分的絕對,而達致真誠和深刻的人情美與藝術美。 豐子愷說過:"圓滿之物訴於我們感覺的時候,我們感到美圓滿就是'復雜的統壹'。"綜觀豐子愷漫畫,無論寫人或是寫景,寫人與景的組合,或是人與人的組合,均讓我們趕到壹種形象與哲學的圓滿,壹種美。 豐子愷的社會風俗題材畫,常以舊社會底層勞動群眾為主人公。這種藝術視角的選擇,和儒家哲學"仁"即"愛人"密切關聯,和佛教普渡眾生教義也不無關系。 豐子愷出生於19世紀末葉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江南腹地壹個為農村所包圍的偏僻小鎮。其妹雪雪自幼生長於農村並嫁給農民為妻。這壹切,為豐子愷觀察村鎮風習,了解農民的生活和思想情緒,提供了立足點和有利條件。豐子愷是平民意識和個性鮮明的畫家和散文家。他筆下的《野外理發處》、《三娘娘》等大量鄉土風俗漫畫,並非純然悲天憫人,他在捕捉這類為其他畫家所忽略的題材,刻畫主人公尋常生活時,總是寫出他們的自在、寧靜和善良,發現和表現人物心靈的美好樂觀,對生活的信心和未來的期冀。 "子愷漫畫"是"中國最像藝術家的藝術家"(日本評論家吉川幸次郎語)豐子愷的傑出作品"子愷漫畫"以人為中心,以普通人的生活為追尋目標,不僅反映了畫家對生活、對藝術的真誠和遠見,也從根本上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哲學和政治的命題--人民群眾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 "子愷漫畫"屬於人民大眾。隨著時代的推移,豐子愷作為人民大眾自己的藝術家,必將俞益顯示其獨具的人格魅力和絢麗的藝術光輝!
上一篇:中醫養生 肝病毒如何保養下一篇:讀完文言文二十四史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