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樸生活
1895年,居裏夫人和比埃爾·居裏結婚時,新房裏只有兩把椅子,正好兩人各壹把。比埃爾·居裏覺得椅子太少,建議多添幾把,以免客人來了沒地方坐,居裏夫人卻說:“有椅子是好的,可是,客人坐下來就不走啦。為了多壹點時間搞研究,還是算了吧。”
從1913年起,居裏夫人的年薪已增至4萬法郎,但她照樣“吝嗇”。她每次從國外回來,總要帶回壹些宴會上的選單,因為這些選單福是很厚很好的紙片,在背面寫字很方便。難怪有人說居裏夫人壹直到死都“像壹個匆忙的貧窮婦人”。
有壹次,壹位美國記者尋訪居裏夫人,他走到村子裏壹座漁家房舍門前,向赤足坐在門口石板上的壹位婦女打聽居裏夫人的住處,當這位婦女擡起頭時,記者大吃壹驚:原來她就是居裏夫人。
淡泊名利
居裏夫人天下聞名,但她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她壹生獲得各種獎金10次,各種獎章16枚,各種名譽頭銜107個,卻全不在意。有壹天,她的壹位朋友來她家做客,忽然看見她的小女兒正在玩英國皇家學會剛剛頒發給她的金質獎章,於是驚訝地說“居裏夫人,得到壹枚英國皇家學會的獎章,是極高的榮譽,妳怎麽能給孩子玩呢?”居裏夫人笑了笑說:“我是想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榮譽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絕不能看得太重,否則就將壹事無成。”
“教女有方”
居裏夫人有兩個女兒。“把握智力發展的年齡優勢”是居裏夫人開發孩子智力的重要“訣竅”。早在女兒不足周歲的時候,居裏夫人就引導孩子進行幼兒智力體操訓練,引導孩子廣泛接觸陌生人,去動物園觀賞動物,讓孩子學遊泳,欣賞大自然的美景。孩子稍大壹些,她就教她們做壹種帶藝術色彩的智力體操,教她們唱兒歌、講童話。再大壹些,就讓孩子進行智力訓練,教她們識字、彈琴、搞手工制作等等,還教她們騎車、騎馬。 繼居裏夫人和她的丈夫獲諾貝爾獎之後,由居裏夫人培養成才的兩對後輩也相繼獲得諾貝爾獎:長女伊倫娜,核物理學家,她與丈夫約裏奧因發現人工放射物質而***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次女艾芙,音樂家、傳記作家,其丈夫曾以聯合國兒童基金組織總幹事的身份榮獲1956年諾貝爾和平獎。
除了居裏夫人誰還被譽為"最美科學家"?
國的;愛迪生,愛因斯坦,伽利略...中國的;鄧稼先,華羅庚...
居裏夫人被稱為什麽?
她因此被譽為“鐳的母親”。
居裏夫人簡介
居裏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國籍波蘭科學家,研究放射性現象,發現鐳和釙兩琺放射性元素,壹生兩度獲諾貝爾獎。居裏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國籍波蘭科學家,研究放射性現象,發現鐳和釙兩種放射性元素,壹生兩度獲諾貝爾獎。作為傑出科學家,居裏夫人有壹般科學家所沒有的社會影響。尤其因為是成功女性的先驅,她的典範激勵了很多人。很多人在兒童時代就聽到她的故事 但得到的多是壹個簡化和不完整的印象。世人對居裏夫人的認識。很大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傳記《居裏夫人》(Madame Curie)所影響。這本書美化了居裏夫人的生活,把她壹生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處理了。美國傳記女作家蘇珊·昆(Susan Quinn)花了七年時間,收集包括居裏家庭成員和朋友的沒有公開的日記和傳記資料。於去年出版了壹本新書:《瑪麗亞· 居裏:她的壹生》(Maria Curie: A Life),為她艱苦、辛酸和奮鬥的生命歷程描繪了壹幅更詳細和深入的影象。
居裏夫人壹生中最大的貢獻是什麽
1998年是居裏夫人發現放射性元素鐳100周年。 100年前的1898年12月26日,法國科學院人聲鼎沸,壹位年輕漂亮、神色莊重又略顯疲倦的婦人走上講臺,全場立即肅然無聲。她叫瑪麗·居裏,她今天要和她的丈夫皮埃爾·居裏壹起在這裏宣布壹項驚人發現:天然放射性元素鐳。本來這場報告,她想讓丈夫來作,但皮埃爾·居裏堅持讓她來講,在此之前還沒有壹個女子登上過法國科學院的講臺。瑪麗·居裏穿著壹襲黑色長裙,白凈端莊的臉龐顯出堅定又略帶淡泊的神情,而那雙微微內陷的大眼睛,則讓妳覺得能看透壹切,看透未來。她的報告使全場震驚,物理學進入了壹個新時代,而她那美麗莊重的形象也就從此定格在歷史上,定格在每個人的心中。 關於放射性的發現,居裏夫人並不是第壹人,但她是關鍵的壹人。在她之前,1896年1月,德國科學家倫琴發現了X光,這是人工放射性;1896年5月,法國科學家貝克勒爾發現了天然放射性。盡管這都還是偶然的發現,居裏夫人卻對此提出新的思考,其他物質有沒有放射性?就像在海灘上撿到壹塊貝殼,別人也許僅僅是把玩壹下而已,居裏夫人卻要研究壹下這貝殼是怎樣生、怎樣長、怎樣沖到海灘上來的,別人摸瓜她尋藤,別人摘葉她問根。是她提出了放射性這個詞。兩年後,她發現了釙,接著發現了鐳。為了提煉純凈的鐳,居裏夫婦搞到壹噸可能含鐳的工業廢渣。他們在院子裏支起了壹口鍋,壹鍋壹鍋地進行冶煉,然後再送到化驗室溶解、沈澱、分析。化驗室只是壹個廢棄的破棚子。瑪麗終日在煙熏火燎中攪拌著鍋裏的礦渣,她衣裙上、雙手上,留下了酸堿的點點燒痕。壹天,疲勞之極,瑪麗揉著酸痛的後腰,隔著滿桌的試管、量杯問皮埃爾:“妳說這鐳會是什麽樣子?”皮埃爾說:“我只是希望它有美麗的顏色。”經過3年又9個月,他們終於從成噸的礦渣中提煉出了0.1克鐳。它真的有極美麗的顏色,在幽暗的破木棚裏發出略帶藍色的熒光。 這點美麗的淡藍色熒光,融入了壹個美麗女子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瑪麗的性格裏天生有壹種更可貴的東西。她堅定、剛毅,有遠大、執著的追求。這可貴的性格與高遠的追求使瑪麗·居裏幾乎在完成這項偉大自然發現的同時也完成了對人生意義的發現。在發現鐳之後的不斷研究中,居裏夫人也在不停地變化著,當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時,鐳射線也在無聲地侵蝕著她的肌體。她美麗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隱退,逐漸變得眼花耳鳴,渾身乏力。皮埃爾不幸早逝,社會對女性的歧視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沈重負擔。但她什麽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她從壹個漂亮的小姑娘,壹個端莊堅毅的女學者,變成科學教科書裏的新名詞“放射線”,變成物理學的壹個新計量單位“居裏”,變成壹條條科學定理,她變成了科學史上壹塊永遠的裏程碑 居裏夫人的美名從她發現鐳那壹刻起就流傳於世,迄今已經百年,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換來的榮譽。她壹生***得了10項獎金、16種獎章、107個名譽頭銜,特別是兩次諾貝爾獎。她本來可以躺在任何壹項大獎或任何壹個榮譽上盡情地享受,但是她視名利如糞土,她將獎金贈給科研事業和戰爭中的法國,而將那些獎章送給6歲的小女兒去當玩具。上帝給的美形她都不為所累,塵世給的美譽她又怎肯背負在身呢?憑誰論短長,漫將浮名換了精修細研,她壹如既往,埋頭工作到67歲離開人世,離開了她心愛的實驗室。直到她死後40年,她用過的筆記本裏,還有射線在不停地釋放。愛因斯坦說:“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當中,瑪麗·居裏是惟壹沒有被盛名寵壞的人。”她實事求是,超形脫俗,知道自己的目標,更知道自己的價值。在壹般人要做到這兩個自知,排除幹擾並終生如壹,是很難很難的,但居裏夫人做到了。她讓我們......
居裏夫人的發明
瑪麗婭?斯可羅多夫斯卡婭,即著名的居裏夫人,被譽為“鐳的母親”。她1867年11月7日誕生於俄國沙皇侵略者統治下的波蘭首都華沙。父親是華沙高等學校的物理學教授,使她從小就對科學實驗發生了興趣。
1891年,她到巴黎繼續深造,獲得了兩個碩士學位。學業完成後,她本打算返回祖國為受奴役的波蘭人民服務,但是,與法國年輕物理學家皮埃爾?居裏的相識,改變了她的計劃。1895年,她與皮埃爾結婚,1897年生了壹個女兒,壹個未來的諾貝爾獎金獲得者。
居裏夫人註意到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的研究工作。自從倫琴發現 X射線之後,貝克勒爾在檢查壹種稀有礦物質“鈾鹽”時,又發現了壹種“鈾射線”,朋友們都叫它貝克勒爾射線。
貝克勒爾發現的射線,引起了居裏夫人極大興趣,射線放射出來的力量是從哪裏來的?居裏夫人看到當時歐洲所有的實驗室還沒有人對鈾射線進行過深刻研究,於是決心闖進這個領域。
理化學校校長經過皮埃爾多次請求,才允許居裏夫人使用壹間潮溼的小屋作理化實驗。在攝氏6度的室溫裏,她完全投入到鈾鹽的研究中去了。
居裏夫人受過嚴格的高等化學教育,她在研究鈾鹽礦石時想到,沒有什麽理由可以證明鈾是惟壹能發射射線的化學元素。她根據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排列的元素,逐壹進行測定,結果很快發現另外壹種釷元素的化合物,也能自動發出射線,與鈾射線相似,強度也相像。居裏夫人認識到,這種現象絕不只是鈾的特性,必須給它起壹個新名稱。居裏夫人提議叫它“放射性”,鈾、釷等有這種特殊“放射”功能的物質,叫作“放射性元素”。
壹天,居裏夫人想到,礦物是否有放射性?在皮埃爾的幫助下,她連續幾天測定能夠收集到的所有礦物。她發現壹種瀝青鈾礦的放射性強度比預計的強度大得多。
經過仔細的研究,居裏夫人不得不承認,用這些瀝青鈾礦中鈾和釷的含量,絕不能解釋她觀察到的放射性的強度。
這種反常的而且過強的放射性是哪裏來的?只能有壹種解釋:這些瀝青礦物中含有壹種少量的比鈾和釷的放射性作用強得多的新元素。居裏夫人在以前所做的試驗中,已經檢查過當時所有已知的元素了。居裏夫人斷定,這是壹種人類還不知道的新元素,她要找到它!
居裏夫人的發現吸引了皮埃爾的註意,居裏夫婦壹起向未知元素進軍。在潮溼的工作室裏,經過居裏夫婦的合力攻關,1898年7月,他們宣布發現了這種新元素,它比純鈾放射性要強400倍。為了紀念居裏夫人的祖國——波蘭,新元素被命名為釙(波蘭的意思)。
1898年12月,居裏夫婦又根據實驗事實宣布,他們又發現了第二種放射性元素,這種新元素的放射性比釙還強。他們把這種新元素命名為“鐳”。可是,當時誰也不能確認他們的發現,因為按化學界的傳統,壹個科學家在宣布他發現新元素的時候,必須拿到實物,並精確地測定出它的原子量。而居裏夫人的報告中卻沒有針和鐳的原子量,手頭也沒有鐳的樣品。
居裏夫婦決定拿出實物來證明。當時,藏有釙和鐳的瀝青鈾礦,是壹種很昂貴的礦物,主要產在波希米亞的聖約阿希母斯塔爾礦,人們煉制這種礦物,從中提取制造彩色玻璃用的鈾鹽。對於生活十分清貧的居裏夫婦來說,哪有錢來支付這件工作所必需的費用呢?他們的智慧補足了財力,他們預料,提出鈾之後,礦物裏所含的新放射性元素壹定還存在,那麽壹定能從提煉鈾鹽後的礦物殘渣中找到它們。經過無數次的周折,奧地利 *** 決定饋贈壹噸廢礦渣給居裏夫婦,並答應若他們將來還需要大量的礦渣,可以在最優惠的條件下供應。
居裏夫婦的實驗室條件極差,夏天,因為頂棚是玻璃的,裏面被太陽曬得像壹個烤箱;冬天,又冷得人都快凍僵了。......
誰被稱為“東方居裏夫人”?
吳健雄(1912年——1997年),江蘇蘇州府太倉縣人,核物理學家,素有“東方居裏夫人”之稱。在β衰變研究領域具有世界性的貢獻,曾獲美國最高科學榮譽國家科學勛章,其丈夫是華裔美國物理學家袁家騮(袁世凱孫子)。吳健雄是民國十大才女中唯壹的科學家。
關於居裏夫人的生平簡介
瑪麗婭·斯可羅多夫斯卡婭,即著名的居裏夫人,被譽為“鐳的母親”。
居裏夫人1867年11月7日誕生於沙俄侵略者統治下的波蘭首都華沙,是家中5個子女中最小的。父親是華沙高等學校的物理學教授。她的童年是不幸的,母親得了嚴重的傳染病,是大姐照顧她長大的。後來,母親和大姐在她不滿10歲時就相繼病逝了。她的生活中充滿了艱難。這樣的生活環境不僅培養了她獨立生活的能力,也使她從小就磨煉出了非常堅強的性格。
瑪麗從小學習就非常勤奮刻苦,對學習有著強烈的興趣和特殊的愛好,從不輕易放過任何學習的機會,處處表現頑強的進取精神。從上小學開始,她每門功課都考第壹。15歲時,就以獲得金獎章的優異成績從中學畢業。她的父親早先曾在聖彼得堡大學攻讀過物理學,父親對科學知識如饑似渴的精神和強烈的事業心,也深深地薰陶著小瑪麗。她從小就十分喜愛父親實驗室中的各種儀器,長大後她又讀了許多自然科學方面的書籍,更使她充滿幻想,她急切地渴望到科學的世界中去探索。但是當時的家境不允許她上大學。1886年,她開始做長期的家庭教師,同時還自修了各門功課。1891年,她到巴黎大學深造,攻讀物理學和數學,並獲得了這兩個碩士學位。學業完成後,她本打算返回祖國為受奴役的波蘭人民服務,但是,與法國年輕物理學家皮埃爾·居裏(Pierre Curie,1859~1906)的相識,改變了她的計劃。1895年,她與皮埃爾結婚,1897年生了壹個女兒,壹個未來的諾貝爾獎金獲得者。 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的研究工作引起了居裏夫人的關註。貝克勒爾在檢查壹種稀有礦物質“鈾鹽”時,繼倫琴(Wilhelm Roentgen 1845-1923)發現X射線之後又發現了壹種“鈾射線”人們稱之為貝克勒爾射線。貝克勒爾發現的射線,引起了居裏夫人極大興趣,射線放射出來的力量是從哪裏來的?居裏夫人看到當時歐洲所有的實驗室還沒有人對鈾射線進行過深入的研究,於是決心闖進這個領域。但是,由於當時學校的裝置房屋極為緊張,無法給居裏夫人提供好的實驗條件和處所, 校長經過皮埃爾多次請求,才允許居裏夫人使用壹間潮溼的小屋作理化實驗。居裏夫婦的實驗室條件極差,夏天,因為頂棚是玻璃的,裏面被太陽曬得像壹個烤箱;冬天,又冷得人都快凍僵了。居裏夫婦克服了人們難以想像的困難,為了心中的理想辛勤地奮鬥著。
居裏夫人受過高等化學教育,具有豐富的化學知識。她在研究鈾鹽礦石時想到,沒有什麽理由可以證明鈾是惟壹能發射射線的化學元素。她根據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排列的元素,逐壹進行測定,很快發現含釷元素的化合物,也能自動發出射線,與鈾射線相似,強度也相像。居裏夫人認識到這種現象絕不只是鈾的特性,必須給它起壹個新名稱。居裏夫人提議叫它“放射性”,鈾、釷等有這種特殊“放射”功能的物質,叫作“放射性元素”。
對大量能夠收集到的礦物進行測定之後,居裏夫人發現壹種瀝青鈾礦的放射性強度比預計的強度大得多。 經過仔細的研究後發現,這些瀝青鈾礦中鈾和釷的含量無法解釋她觀察到的放射性的強度。這種反常的而且過強的放射性是哪裏來的?只能有壹種解釋:這些瀝青礦物中含有壹種少量的比鈾和釷的放射性作用強得多的新元素。居裏夫人在以前所做的試驗中,已經檢查過當時所有已知的元素了。居裏夫人斷定,這是壹種人類還不知道的新元素。
居裏夫人的發現吸引了皮埃爾的註意,居裏夫婦壹起向未知元素進軍。在潮溼的工作室裏,經過居裏夫婦的合力攻關,1898年7月,他們宣布發現了這種新元素,它比純鈾放射性要強400倍。為了紀念居裏夫人的祖國——波蘭,新元素被命名為釙(波蘭的意思)。
1898年12月,居裏夫婦又......
關於居裏夫人的故事
由於居裏夫婦的驚人發現,1903年12月,他們和貝克勒爾壹起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夫婦的科學功勛蓋世,然而他們卻極端藐視名利,最厭煩那些無聊的應酬。他們把自己的壹切都獻給了科學事業,而不撈取任何個人私利。在鐳提煉成功以後,有人勸他們向 *** 申請專利權,壟斷鐳的制造以此發大財。居裏夫人對此說:“那是違背科學精神的,科學家的研究成果應該公開發表,別人要研制,不應受到任何限制”。“何況鐳是對病人有好處的,我們不應當借此來謀利”。居裏夫婦還把得到的諾貝爾獎金,大量地贈送別人。
1906年,居裏先生不幸因車禍而去世,居裏夫人承受著巨大的痛苦,她決心加倍努力,完成兩個人***同的科學誌願。巴黎大學決定由居裏夫人接替居裏先生講授物理課。居裏夫人成為著名的巴黎大學有史以來第壹位女教授,還是在他們夫婦分離出第壹批鐳鹽的時候,就開始了對放射線各種性質的研究。僅1889年到1904年間,他們就先後發表了32篇學術報告,記錄了他們在放射科學上探索的足跡。1910年,居裏夫人又完成了《放射性專論》壹書。她還與人合作,成功地制取了金屬鐳。1911年,居裏夫人又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壹位女科學家,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裏,兩次在兩個不同的科學領域裏獲得世界科學的最高獎,這在世界科學史上是獨壹無二的事情!
1914年,巴黎建成了鐳學研究院,居裏夫人擔任了學院的研究指導。以後她繼續在大學裏授課,並從事放射性元素的研究工作。她毫不吝嗇地把科學知識傳播給壹切想要學習的人。她從16歲開始,成年累月地學習、工作,整整50年了。但她仍不改變那嚴格的生活方式。她從小就有高度的自我犧牲精神,早年她為了供姐姐上學,甘願去別人家裏做傭人。在巴黎求學期間,為了節約燈油和取曖開支,她每天晚上都在圖書館讀書,壹直到圖書館關門才走。提取純鐳所需要的瀝青鈾礦,在當時是很貴重的,他們從自己的生活費中壹點壹滴地節省,先後買了8、9噸,在居裏先生去世後,居裏夫人把千辛萬苦提煉出來的,價值高達100萬金法郎以上的鐳,無償地贈送給了研究治癌的實驗室。
1932年,65歲的居裏夫人回到祖國,參加“華沙鐳研究所”的開幕典禮。居裏夫人從青年時代起就遠離祖國,到法國求學。但是她時刻也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國。小時候,她的祖國波蘭被沙俄侵占,她就非常痛恨侵略者。當他們夫婦從礦物中分離出新元素以後,她把新元素命名為釙。這是因為釙的詞根與波蘭國名的詞根壹樣。她以此表示對慘遭沙俄奴役的祖國的深切懷念。
1937年7月14日,居裏夫人病逝了。她最後死於惡性貧血癥。她壹生創造、發展了放射科學,長期無畏地研究強烈放射性物質,直至最後把生命貢獻給了這門科學。她壹生中,***得過包括諾貝爾獎等在內的10種著名獎金,得到國際高階學術機構頒發的獎章16枚;世界各國 *** 和科研機構授予的各種頭銜多達100多個。但是她壹如既往地那樣謙虛謹慎。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評價說:“在我認識的所有著名人物裏面,居裏夫人是唯壹不為盛名所顛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