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為什麽說“生態文明”的提出是黨的十八大的壹個突出

為什麽說“生態文明”的提出是黨的十八大的壹個突出

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不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中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明確要求,而且將其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壹道,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五位壹體”的總體布局,這標誌著我們黨對社會發展規律和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性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深刻認識黨的十八大報告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論述,對於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建設生態文明關乎人民福祉和民族未來

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強調要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生態系統看似外在於社會系統而獨立存在,但實際上,隨著人類社會對自然的不斷改造和利用,我們所面對的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成為人化自然。自然界深受人類活動的影響,並成為人類社會活動不可或缺的前提和條件。另壹方面,自然環境對於人的發展具有優先性。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闡釋過自然力是勞動生產力的自然基礎,因此人類的實踐活動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類上下約萬年的文明發展歷程告誡人們,人類的經濟社會活動不可超越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閾值。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壹條鐵的定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作為壹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執政黨,中國***產黨正是把握住了這壹重要的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在體現其治國理政的黨代會報告中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並列,同樣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此外,生態文明建設遵循客觀的生態環境優先性規律,建立在人與自然和諧***生的基礎上,可以充分優化人類社會發展的環境,從這個意義上講,生態文明建設是其他四項建設得以順利進行的前提,為其他四項建設提供保障。

生態文明建設是破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難題的必由之路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年均經濟增長率達到9.8%,幾乎是同期世界發達國家的3倍,但由於我們實行的是粗放式的增長方式,靠的是高消耗、高投入,是以付出巨大環境資源代價換取的高增長。因此,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30多年裏集中出現,呈現結構型、復合型、壓縮型的“時空壓縮”的特點。

在這個階段,我國面臨日益嚴峻的資源瓶頸和環境汙染。從資源瓶頸的情況來看,我國資源總量小,人均耕地、林地、草地面積和淡水資源分別僅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43%、14%、33%和25%,主要礦產資源人均占有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分別是煤67%、石油6%、鐵礦石50%、銅25%。2010年,我國石油、鐵礦石、銅等資源的對外依存度均超過50%,潛在風險日益加大。整體資源利用率不高,資源浪費現象突出。由於我國仍處於高速發展過程中,對耕地、石油、天然氣、淡水、鐵礦石、有色金屬等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加上經濟增長方式尚未實現根本性的轉變,投入產出的效率不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緊缺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嚴重。從環境汙染狀況來看,2011年,我國廢水排放中化學需氧量(COD)排放總量為2499.9萬噸,氨氮排放總量為260.4萬噸,均位居世界前列。全國大江大河有近四分之壹的監測斷面超過劣V類水體水質,90%的城市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汙染。七大水系總體為輕度汙染,湖泊(水庫)富營養化問題仍然突出。2011年,我國城市大氣環境質量有11%的城市超標,城市大氣環境以可入肺顆粒物(PM 2.5)汙染為主的混合型汙染問題日益突出。截至2011年年底,現有水土流失面積356.92萬平方千米,占國土總面積的37.2%。全國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325140.6萬噸,綜合利用量僅199757.4萬噸,其中很大壹部分還是利用往年的貯存量。

需要指出的是,生態惡化開始引發社會穩定問題。最近幾年因環境問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每年都在快速遞增。特別是四川省什邡市的百億元鉬銅項目、江蘇省南通啟東的王子制紙排海工程項目和浙江省寧波市鎮海的PX項目,因公眾環境訴求表達不暢,紛紛遭到群眾抗議。這些事件最後皆以政府宣布放棄項目的建設而告終,這對政府的公信力造成很大的損害。

從上述情況可以看出,如果任由目前的生態危機繼續下去,不但我國經濟建設的成果會大打折扣,而且將增加不穩定因素,激化社會矛盾;不但會殃及子孫後代,而且將直接威脅到當代人的生存。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我國現代化進程中不得不解決的壹個重大課題。

準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與實質

生態文明指的是人們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過程中,以高度發展的生產力作物質基礎,以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規律為核心理念,以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關系為根本途徑,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為根本目標,進行實踐探索所取得的全部成果。

生態文明內涵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第壹,高度發達的物質生產力是生態文明存在的物質前提。生態文明是現代工業文明高度發展階段的產物,是壹種嶄新的文明形態。其產生和發展具有必然的歷史演進軌跡,即人類原始文明——農耕文明——工業文明——生態文明。在工業文明高度發達的基礎上才可能產生生態文明。

第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生態文明遵循的核心理念。生態文明堅持以大自然生態圈整體運行規律的宏觀視角來審視人類社會的發展問題,將人類活動放在自然界的大格局中考量,要求人們按自然生態規律行事。人和自然都是社會發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都有重要的價值,無視自然環境的價值,人的價值就不可能實現。這就要求我們在推進現代化建設時,無論經濟建設還是社會建設,都既要考慮人類生存與繁衍的需要,又必須顧及生態、資源、環境的承載力。

第三,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關系是實現生態文明的根本途徑。壹切經濟社會發展都要依托生態環境這個基礎,從環境承載力的實際出發,堅持“自然生態優先原則”,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關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同時,應該力求人與自然***生。做到發展與環境雙贏,人類與自然協同發展。

第四,實現人與自然的永續發展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根本目標。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就是要達到生態系統穩定性增強、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的目標,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類和自然都能生生不息,永續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就是指人們為實現生態文明而努力的社會實踐過程。在我國生產力尚不發達的情景下所講的生態文明建設,是現代化進程中的生態文明建設。這就要求我們既要站在生態文明這壹人類文明最高形態的高度,又要從當代我國的實際出發,按照生態文明的要求積極創造條件,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這就決定了必須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這也決定了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既不能以犧牲生態文明為代價來獲取現代化,也不能以犧牲現代化為代價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因此,當代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是“現在進行時”,而不是“壹般將來時”。實踐表明,發達工業國家曾經走過的“先汙染、後治理,先破壞、後建設”的道路在中國走不通。如果我們勉強按照這樣的路子走下去,我們很可能在沒有完全享受到現代化成果之前,就被沈重的生態環境代價壓垮。這就要求我們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時,立足於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的轉變。發達國家在幾百年現代化的過程中,采取多種形式把原本應當由自己承擔的環境代價轉嫁給發展中國家。我國的國家性質和時代條件決定了,以轉嫁方式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是根本不可行的。

強化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措施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為此,當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加強引導,培育生態文明理念和意識。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目前相當多的人的思想觀念仍然停留在傳統工業文明時代,在對待人和自然的關系上,把自然作為人認識、作用、改造甚至征服的對象,結果就是人類以征服者的姿態自居,人類中心主義觀念不斷強化。這反映在實踐中就是重經濟輕環境、重速度輕效益、重局部輕整體、重當前輕長遠、重利益輕民生。壹些地方和單位不惜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追求經濟的高速增長,導致人與自然關系的不斷沖突和緊張。若不破除種種陳舊的思想觀念和意識,代之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思路並見諸行動,生態文明建設就很難邁出大的步伐。建設生態文明必須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樹立人和自然平等的生態文明意識。有了生態文明意識,才會有符合生態要求的生活和生產行為。當前應加強生態意識教育和宣傳,全面提高公眾生態意識,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

要把可持續發展理念貫穿到社會的生產、生活和人們的交往領域。倡導人們追求壹種既滿足自身需要又不損害自然生態的生活,註重生活質量而不是簡單需求的滿足,使人們認識到人類個體生活既不能損害群體生存的自然環境,也不應損害其他物種的繁衍生存。在全社會弘揚生態文化,創立人人關愛環境的社會風尚和文化氛圍。在消費領域,大力倡導適度消費、公平消費和綠色消費,反對過度消費、奢侈消費。通過倡導公眾進行環境友好的消費向生產領域發出價格和需求的激勵信號,刺激生產領域清潔技術與工藝的研發和應用,帶動環境友好產品的生產和服務。同時,通過生產技術與工藝的改進,不斷降低環境友好產品的成本,促進綠色消費,最終形成綠色消費與綠色生產之間的良性互動,為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打下良好基礎。

此外,在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不僅要將生態文明的宣傳教育落實到位,還應推動信息公開與公眾參與,完善多元化的環境監督體制。國際經驗表明,除了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動和引導外,公眾“自下而上”的參與不可或缺。公眾監督不僅可以強化對汙染企業的環境監督,彌補政府監管力量的不足,還可以監督政府。

其次,強化措施,落實生態文明建設戰略部署。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今後壹個時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任務,這要求我們必須強化措施,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部署。要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要根據《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要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快水利建設,增強城鄉防洪抗旱排澇能力。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氣象、地質、地震災害防禦能力。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汙染防治。

再次,完善制度,建構生態文明建設保障機制。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為實現上述目標,必須抓好以下工作:

壹是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長期以來,對幹部的考核過分突出經濟增長指標,以GDP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考核標準,這對促進經濟快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這種不顧及資源、環境成本的政績考評標準和制度,加上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事實長期存在,助長了種種非理性的發展理念和行為。因而,政績考核機制的改變顯得十分必要和緊迫。

二是通過壹系列法律法規制度的完善,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環境問題是隨著經濟發展而產生的,

根本解決環境問題離不開經濟的發展,同時也離不開法律制度的規範。因此,必須強化政府責任,健全約束和規範環境行為的法律制度。強化壹些制度的實施,重點做好戰略環評、規劃環評、主體功能區及環境功能區劃、環境標準、區域限批與行業限批等工作。從源頭上加強防範,杜絕對國土資源惡性開發和破壞環境的事件發生。

三是充分運用市場手段,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這些制度的建立能夠糾正在資源環境價格方面的錯誤市場信號,促進資源環境成本真正內部化,避免排汙者將汙染成本轉嫁給社會。繼續完善環境經濟政策,推動財政政策的生態化調整,改革環保收費與環境價格政策,完善綠色金融、綠色貿易政策,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

四是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嚴格追究汙染者責任是解決“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難題的關鍵。強化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健全環境民事責任,既是保護公民環境權益、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的重要措施,

又是解決“違法成本低”問題的根本出路。為此,應該建立環境責任終身追究制度,

讓汙染者為其違法行為付出高昂代價;我們還應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加大對汙染企業的行政處罰、行政強制、民事賠償和刑事處罰力度,建立健全行政裁決、公益訴訟等環境損害救濟途徑,切實落實企業環境責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的願景可以成為凝聚民心的力量,生態文明建設還是壹個促使中國產業轉型、開發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契機。通過生態文明建設,我們不僅可以開辟中國特色的環境保護新道路,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還可以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生態文明建設將向世界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優越性,為人類探索出壹條可持續發展道路做出貢獻。

  • 上一篇:中秋團圓的句子
  • 下一篇:書畫同源是什麽意思?是學書法對繪畫更有幫助,還是學繪畫對書法更有幫助?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