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茅屋所破歌註音如下:
dù fǔ ?máo wū wéi qiū fēng suǒ pò gē
杜 甫 ? 茅 屋 為 秋 ?風 所 破 歌
bā yuè qiū gāo fēng nù háo ,juàn wǒ wū shàng sān chóng máo 。
八 ?月 秋 高 ?風 怒 ?號 , 卷 我 ?屋 ?上 三 ?重 茅 。
máo fēi dù jiāng sǎ jiāng jiāo ,gāo zhě guà juàn cháng lín shāo ,
茅 ?飛 渡 ?江 灑 ?江 ? 郊 ,高 者 掛 ?罥 ?長 林 ?梢 ,
xià zhě piāo zhuǎn chén táng ào 。
下 ?者 ?飄 ?轉 ?沈 ?塘 坳 。
nán cūn qún tóng qī wǒ lǎo wú lì ,
南 ?村 群 ?童 欺 我 老 無 力 ,
rěn néng duì miàn wéi dào zéi 。
忍 ? 能 對 ?面 為 盜 賊 。
gōng rán bào máo rù zhú qù ,chún jiāo kǒu zào hū bù dé ,
公 ?然 ?抱 茅 入 竹 去 , 唇 ?焦 口 燥 呼 不 得 ,
guī lái yǐ zhàng zì tàn xī 。
歸 ?來 倚 ?杖 自 嘆 息 。
é qǐng fēng dìng yún mò sè ,qiū tiān mò mò xiàng hūn hēi 。
俄 頃 ? 風 ? 定 雲 墨 色 ,秋 ?天 漠 漠 ?向 昏 黑 。
bù qīn duō nián lěng sì tiě ,jiāo ér è wò tà lǐ liè 。
布 衾 ?多 ?年 ?冷 似 鐵 , 嬌 兒 惡 臥 踏 裏 裂 。
chuáng tóu wū lòu wú gān chǔ ,yǔ jiǎo rú má wèi duàn jué 。
床 ? 頭 屋 漏 無 幹 處 ,雨 腳 如 麻 未 ?斷 絕 。
zì jīng sāng luàn shǎo shuì mián ,cháng yè zhān shī hé yóu chè !
自 經 ?喪 ? 亂 ?少 ?睡 ?眠 , 長 夜 沾 濕 何 由 徹 !
ān de guǎng shà qiān wàn jiān ,
安 得 ? 廣 ?廈 ?千 萬 ?間 ,
dà bì tiān xià hán shì jù huān yán ,
大 庇 天 下 寒 ?士 俱 歡 顏 ,
fēng yǔ bù dòng ān rú shān 。wū hū !
風 ?雨 不 動 安 如 山 。嗚 呼 !
hé shí yǎn qián tū wù xiàn cǐ wū ,
何 ?時 眼 ?前 突 兀 見 此 屋 ,
wú lú dú pò shòu dòng sǐ yì zú
吾 廬 獨 破 受 凍 死 亦 足 。
為茅屋所破歌通俗易懂的白話譯文
八月裏秋深,狂風怒號,狂風卷走了我屋頂上好幾層茅草。茅草亂飛,渡過浣花溪,散落在對岸江邊。飛得高的茅草纏繞在高高的樹梢上,飛得低的飄飄灑灑沈落到池塘和窪地裏。
南村的壹群兒童欺負我年老沒力氣,竟忍心這樣當面做“賊”搶東西,毫無顧忌地抱著茅草跑進竹林去了。我嘴唇幹燥也喝止不住,回來後拄著拐杖,獨自嘆息。
壹會兒風停了,天空中烏雲像墨壹樣黑,深秋天空陰沈迷蒙漸漸黑下來了。布被蓋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鐵板似的。孩子睡覺姿勢不好,把被子蹬破了。壹下雨屋頂漏水,屋內沒有壹點兒幹燥的地方,房頂的雨水像麻線壹樣不停地往下漏。自從安史之亂之後,我睡眠的時間很少,長夜漫漫,屋漏床濕,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萬間寬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間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開顏歡笑,房子在風雨中也不為所動,安穩得像是山壹樣?唉!什麽時候眼前出現這樣高聳的房屋,到那時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風所吹破,我自己受凍而死也心甘情願!
出處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間創作的壹首七言古詩。
此詩敘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風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經歷,抒發了自己內心的感慨,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詩中的典範之作。
重點詞句註釋
⑴秋高:秋深。怒號(háo):大聲吼叫。
⑵三重(chóng)茅:幾層茅草。三,泛指多。
⑶掛罥(juàn):掛著,掛住。罥,掛。長(cháng):高。
⑷塘坳(ào):低窪積水的地方(即池塘)。塘,壹作”堂“。坳,水邊低地。
⑸忍能對面為盜賊:竟忍心這樣當面做“賊”。忍能,忍心如此。對面,當面。為,做。
⑹入竹去:進入竹林。
⑺呼不得:喝止不住。
⑻俄頃(qǐng):不久,壹會兒,頃刻之間。
⑼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念hè):指秋季的天空陰沈迷蒙,漸漸黑了下來。
⑽布衾(qīn):布質的被子。衾,被子。
⑾嬌兒惡臥踏裏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裏都蹬壞了。惡臥,睡相不好。裂,使動用法,使……裂。
⑿床頭屋漏無幹處:意思是,整個房子都沒有幹的地方了。屋漏,根據《辭源》釋義,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開天窗,陽光便從此處照射進來。“床頭屋漏”,泛指整個屋子。
⒀雨腳如麻:形容雨點不間斷,像下垂的麻線壹樣密集。雨腳,雨點。
⒁喪(sāng)亂:戰亂,指安史之亂。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公元761年(唐肅宗上元二年)八月。公元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棄官到秦州(今甘肅天水),又輾轉經同谷(今甘肅成縣)到了巴陵。公元760年(乾元三年)春天,杜甫求親告友,在成都浣花溪邊蓋起了壹座茅屋,總算有了壹個棲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風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當時安史之亂尚未平息,詩人由自身遭遇聯想到戰亂以來的萬方多難,長夜難眠,感慨萬千,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詩篇。
賞析
此詩載於《全唐詩》卷二百壹十九。下面是中國古典文學專家、文藝理論家、陜西師範大學文學研究所所長霍松林教授對此詩的賞析要點。
此詩寫的是自己的數間茅屋,表現的卻是憂國憂民的情感。
這首詩可分為四節。第壹節五句,句句押韻,“號”、“茅”、“郊”、“梢”、“坳”五個開口呼的平聲韻腳傳來陣陣風聲。“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勢迅猛。“風怒號”三字,音響宏大,讀之如聞秋風咆哮。壹個“怒”字,把秋風擬人化,從而使下壹句不僅富有動作性,面且富有濃烈的感情色彩。詩人好容易蓋了這座茅屋,剛剛定居下來,秋風卻故意同他作對似的,怒吼而來,卷起層層茅草,怎能不使詩人萬分焦急?“茅飛渡江灑江郊”的“飛”字緊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沒有落在屋旁,卻隨風“飛”走,“飛”過江去,然後分散地、雨點似地“灑”在“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很難弄下來;“下者飄轉沈塘坳”,也很難收回。“卷”、“飛”、“渡”、“灑”、“掛罥”、“飄轉”,壹個接壹個的動態不僅組成壹幅幅鮮明的圖畫,而且緊緊地牽動詩人的視線,撥動詩人的心弦。詩人的高明之處在於他並沒有抽象地抒情達意,而是寓情意於客觀描寫之中。讀這幾句詩,讀者分明看見壹個衣衫單薄、破舊的幹瘦老人拄著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著怒吼的秋風把他屋上的茅草壹層又壹層地卷了起來,吹過江法,稀裏嘩啦地灑在江郊的各處;而他對大風破屋的焦灼和怨憤之情,也不能不激起讀者心靈上的***鳴。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杜甫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沈郁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