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鄉村“生態博物館”的概念和實踐始於2000年。壹些學者與當地政府、社區、文化和旅遊協會壹起創造設計,提出計劃,並報省政府有關部門批準和實施。其宗旨是以保護和創新利用自然環境和歷史文化遺產的方式,將當地的自然環境、歷史文化遺產和村民的生產生活方式以整合互動的方式展示給意大利國民和外國旅行者,以保護鄉村的自然和歷史文化景觀,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生態博物館”自實施以來,受到了民眾的廣泛關註,吸引了大量國內外遊客,得到了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首先,意大利鄉村“生態博物館”的壹個最大特點就是意大利人珍惜自己的歷史,以自己的歷史文化遺產為榮的民族風尚。在意大利的大城鎮裏,保存完好的各個時期的歷史文化古跡隨處可見,居民們總是以“修舊如舊”的方式,小心翼翼地將壹座破敗的古建築恢復原貌。在意大利的普通村落裏,村民們也十分珍惜當地的歷史文化,這使得經歷了重大社會變革的當代村落依然充滿了歷史韻味和民俗魅力。值得註意的是,博物館還留出了壹個專門的空間來展示社區兒童創作的各種繪畫,主題是當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觀。許多村莊還建立了戰爭博物館,這是“生態博物館”的壹部分。比如考利亞村的戰爭博物館裏有2000多件展品,包括當地士兵在壹戰中使用的各種武器,各種軍用器具和軍事生活用具,士兵的服裝,老照片,甚至很多士兵在戰場上寫給家人和愛人的無法寄出的信都被小心翼翼地陳列在櫥窗裏。村裏有壹座紀念碑,紀念在戰爭中陣亡的當地士兵,石碑上刻著死者的名字。
“生態博物館”更大的展覽空間在有形博物館之外。“生態博物館”的設計者將整個社區生活的自然環境和農牧生活的場景帶入了他的視野。他們為遊客設計了非常詳細的徒步旅行路線。除了可以到達當地自然景觀的路線,他們還設計了“人種學路線”,指的是可以到達當地人民各種社會生產生活、歷史景觀和各種與宗教信仰有關的聖地的路線。
由於氣候和環境的關系,特倫托省的許多山地社區每年都以村莊的大本營為核心,以周圍的森林牧場為半徑,進行周期性的流動農牧業活動。比如,每年3月至7月,村民趕著牛羊,舉家搬遷到綠草如茵、林木茂盛的林中居所。他們過去的農牧生活,鋪著木瓦的木窩棚,各種農具、制作奶制品的器皿、廚具等都完整地保留下來,同時也保留了家庭生活場景,如菜地、豬圈、水井、室外養豬場所、豬槽等。豬、牛、羊都是用木頭逼真地雕刻出來的。村裏伐木用的各種斧鋸,水力鋸木頭用的水車,每天都被如實擺放和演示,讓來這裏的人領略當地村民過去真實的生活場景。
當地村民過去靠砍伐森林開荒過著遊牧生活。如今,隨著當地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他們已經徹底“退耕還林”,但過去的生產方式卻成了今天展示的對象,過去的住戶和村莊的農地界樁也被保留了下來。在過去,谷倉成了真實再現當時畜牧業生活場景的地方。甚至還展示了當地森林牧場每壹種草的標本,比如哪種草有利於產奶,哪種草有毒,哪種草有利於牛羊繁殖等等。,而且內容標註的相當詳細。
“生態博物館”還設計了壹個類似藏族“轉經筒”的圓形,可以旋轉,並詳細繪有壹年的生活和農業日歷。轉動這個木柱時,可以通過各種圖標、圖片、文字清晰地看到整個村莊的生產生活活動,比如村民什麽時候搬到山腰進行畜牧活動,什麽時候趕上牛在山上吃草,什麽時候隨著季節氣候的變化村民向下遷徙。
壹些村莊根據自身特點,設計了壹條名為“聖道”的路線,是生態博物館的組成部分之壹。其內容主要反映村民的宗教生活,包括教堂、村民在季節性遷徙過程中使用的路邊祭壇、反映耶穌受難的十字架、民間信仰中的聖山等。聖道還包括宗教畫、雕塑、宗教裝飾品、聖經等。由“聖屋”村民收藏,包括文藝復興時期各種宗教題材的藝術品。
壹些生態博物館還包括“工藝美術園”,展示村裏各種傳統手工藝品和制作手工藝品的工具,如木制織布機、釀酒器具等。
除了那些有著上百年歷史的古建築,如教堂、民居等被小心翼翼地保護起來,村裏傳統的磨坊、釀酒廠、鐵匠作坊,甚至曾經燒炭的土窯都被作為歷史場景保留了下來。村子裏歷史悠久的房子都被保留了下來。如果有的房子內部或外部部分損壞,嚴格按照原樣修復。此外,許多意大利村落保留了豐富的鄉村節日、傳統歌舞、服飾等傳統文化習俗,也成為意大利鄉村旅遊和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資源。
鄉村生態博物館的理念和實踐為意大利保留了許多具有豐富歷史文化底蘊和民俗底蘊的村落,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的旅遊業。據調查,旅遊業已成為這些村莊的主要收入來源。國內外有相當數量的遊客來參觀鄉村生態博物館,這使來村裏度假的人逐漸增多,許多村莊不再完全依賴農業。
意大利的生態博物館不僅具有生態旅遊和鄉村旅遊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具有文化教育功能。這種生態博物館雖然經濟效益可觀,但其社會效益更有意義。生態博物館不僅僅是為了推廣旅遊,更重要的是通過具體村落的歷史文化,讓孩子們了解家鄉的歷史,了解祖先們經歷過的生活和道路,了解他們創造的物質和精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