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人類發明了文字,書籍就產生了,也就是文字和書寫載體的集合。書籍是人類文明浩瀚地平線上最耀眼的明星。古人雲,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中國古代士人以能著書立說為榮,誌在讀萬卷書,走萬裏路,足見書籍在中國發展中的崇高地位。從商代先民在龜甲、獸骨上雕刻符號,到西周在器皿內壁或背面刻字,在石頭上雕刻戰爭、儀式等歷史事件,再到竹簡、木簡、高書。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後,發明了卷軸書,發明了折頁書,開始出現了封面和封底,隨後旋風、蝴蝶、背包裝、線裝書相繼出現。隨著現代印刷和藝術技術的發展,圖書出版業的書籍設計蓬勃發展。
走進書店或者圖書館,書架上琳瑯滿目的書籍往往讓人無所適從,不知道該看哪壹本。我們選擇拿起壹本書,壹個原因可能是被書名吸引,另壹個原因是被書的封面和裝幀吸引。從壹本書的設計風格,我們可以看出這本書是否適合購買它的人。有時我們選擇購買壹本書,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喜歡它的封面。可以說,現代書籍設計藝術已經從傳統的高雅、純粹的審美轉變為強調視覺效果的純粹藝術表現,從實用、經濟、美觀的裝幀原則演變為壹種獨立的藝術表現形式。壹本書的設計是壹個漫長的過程。有人說書籍設計是“從壹張紙開始的故事”。從最初的選紙到封面、封底、書脊、扉頁、目錄、內頁、頁碼、頁眉的設計,插圖的選取與繪制,印刷的完成,特殊印刷技術的選擇,合適裝幀形式的選擇,確實經歷了壹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壹個環節都非常重要,與書的最終效果息息相關。所以中間任何壹個環節都要研究。封面以前叫“書衣”、“書皮”、“成文”。書籍裝幀包括很多工序,涉及很多藝術領域,但封面是壹本書最重要的裝幀。封面藝術蘊含著書籍裝幀藝術家強烈的藝術情感,與文字所承載的情感是壹致的,即形式與內容高度統壹。好的封面藝術能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觸動人心者,先不要多愁善感”。模式形式比語言更強大。它能使不同民族、文化和語言的人交流事物和感情。
第二,古代線裝書
雖然紙是在漢代發明的,但當時的書寫材料仍以竹木為主,其次是絲綢。在紙上寫書,從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來看,並沒有充分的依據說明在漢代(尤其是西漢)就已經普及。線裝書出現在14世紀明朝中期的包北莊。這是中國裝訂技術史上第壹次將零散的書頁集中在壹起,通過拼接裝訂成冊。
著名學者鄧雲翔在談到線裝書時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在它的載體線裝書。沒有線裝書,就無處閱讀,也就幾乎失去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可以說線裝書蘊含著濃厚而高雅的文化氣息。
線裝書的美就藏在簡單的封面裏:泛黃的宣紙,最右邊多種整齊的裝幀線條,刻工的字相當有力,間距適中,書法氣勢磅礴或清麗淡雅,墨色暗沈明亮,整個封面也體現出黃金比例之美。印在封面上的印章,或大或小,或圓或方,為簡約的封面增添了壹抹亮色。
簡單、凝練、莊重、典雅、實用,這種風格也與中國古代講究實用追求修養和精神層次密切相關。不同時代和地區的線裝書,字體和版材的風格會有所不同。透過古老的書籍設計藝術,我們仿佛在昏暗的燈光下,與不同時代、不同年代的古人相遇、交談。在流通和歷史時間之間,我們對歷史有著強烈的敬畏。
三、民國書刊設計文化
隨著西方文化逐漸滲透到國內,我國的文藝圖書出版在風格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書刊封面設計不再是簡單的標題和作者,而是以藝術形象設計的形式反映書刊內容。圖形、色彩和文字是封面設計的三要素。裝幀也從單壹的線裝書變成了32開本,成為了書籍版式的主流。
在此期間,封面設計出現了不同的主題。首先是傳統的寫作題材。民國時期,中國書法或藝術字體的主要封面是行書、隸書、篆書等。這些字體不僅具有傳統的美學意義,還富含形式和體積的時尚元素。
二是“鴛鴦蝴蝶派”學者帶來的題材。他們首先顛覆了古書古裝壹成不變的風格,把才子佳人放在封面上。在1910和1920年代,大多數“鴛鴦蝴蝶派”書刊邀請著名畫家專門繪制封面畫,而不是現成的照片。在攝影技術普及之前,手繪仍然是封面裝幀最主要的技術手段。在照片封面泛濫的今天,我更加感受到手繪封面的價值。手繪封面在今天可以被稱為“失憶的圖像”。這類書以消遣為主,封面追求時尚,板塊註重審美。封面女郎的照片布滿了整個封面、期刊名稱等文字信息標記和照片,能夠清晰地反映出標題和主要發表的信息,整體上具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
第三種是中西圖文混在壹起的。有傳統風格的洗、簡、靜雅,也有受西方藝術風格和形式主義現代設計理念影響的“學院派”,表現手法抽象,富有想象力。
在這個階段,由於新文化運動,聞壹多、魯迅、沈從文、豐子愷等人改變了鴛鴦蝴蝶派的風格。老舍這樣描述《理想的中國文學期刊》的封面:“平淡與花交替,半年平淡,半年花落。素色是淡黃色或乳白色,由著名書法家題寫,只是刊名,再寫壹首詩或幾篇散文。
改壹次,絕不重復。花是著名畫家畫的,中西畫都可以,不是圖案畫。換壹面,絕不重復。封面塗上玻璃紙,以免接觸到字畫,每個封面都能讓人看上至少幾分鐘,甚至有人收藏起來裝裱成冊頁。"
在這個中西碰撞、新舊更替的時代,這些藝術體現了壹種神韻之美,也體現了設計者極高的修養——對詩、書、畫、漢字有著深深的紀念,使得這壹時期的書籍開始形神兼備,具有強烈的創新精神和對傳統文化的堅守。
第四,現代書籍設計
隨著現代文化的多樣性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藝術設計的技巧更多了,現代藝術、心理學和自然科學的結合更加廣泛和深入。到現在為止,我們還不能簡單概括中國現代書籍設計的特點,如果有,那壹定是多元化的。
在封面藝術創作過程中,如書籍版式尺寸、字體選擇、空間組織、色彩配置、層次關系劃分等。,都要求其形式結構的嚴密性,形式的可視性,美感的規律性。有的書通過強烈的對比產生沖擊,有的強調和諧統壹的畫面感,有的設計動感十足,有的嚴謹莊重。有不同的裝飾圖案,具體的表達圖像,抽象,和空白空間...
當今世界書籍裝幀設計的最高榮譽是“世界上最美的書”。本次評選有四個標準:壹是形式與內容的統壹,文字與圖像的和諧;二是書籍的物化美,質感和印刷水平的高標準;第三,原始創新,鼓勵想象力和個性;四是註重歷史的積澱,體現文化傳承。可以說,這種世界級的評價標準,也是當今中國圖書出版應該追求的最高目標。
有意思的是,獲得中國“世界上最美的書”獎的書,大部分都與傳統文化有關。比如《詩經》,雖然《詩經》是用西方的方式裝訂的,但它是特別用中國傳統線裝書的精神來設計的。封面是刨光的牛皮紙,黑白感覺粗糙簡單。右下角有幾片竹葉,兩只鳥在飛。“詳解”“精譯”字樣做成印章形狀,放在封面空白處,平衡畫面。既有現代書籍包裝的簡潔靈動,又傳達了中國文化的傳統魅力。再如曹雪芹的風箏藝術,采用線裝書的古樸典雅風格。屏幕上的虛線讓風箏有飛翔的感覺,鮮艷的色彩讓整體效果簡單卻靈動。梅蘭芳戲曲歷史畫集
也是鍍金線裝書風格。
當然,還有壹種書憑借設計創意勝出更多,比如《蟻族》,它為讀者提供了充分的互動空間,留白體現了壹種禪意。“不剪”的設計是用羊毛紙做的,沒有剪過,讀者必須把書剪了才能完成閱讀。當然,這類書的封面設計也有其獨特之處。
看了很多書的封面,我終於總結出壹個規律:其實最好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不需要太華麗的色彩,也不需要太多的畫面。簡單性、獨特性及其思想性是最珍貴的。也是當今眾多書籍中最傑出的設計,能讓行走在鋼筋水泥之間的人感受到壹種與商業社會普遍浮躁不同的氛圍。另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們也需要創新和堅持,讓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設計保持生命力和魅力。
封面書是文藝的百花園,是記憶的化石,是文物,是歷史的剪影,是世界的片段,是收藏者的寶藏。墨濤是他見過世間所有的風風雨雨,燈火闌珊,光影掩映,依然有書有衣。這樣的風景讓人留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