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年間,楊氏父子與遼軍大戰金沙灘,令公楊繼業被困兩狼山,命其子七郎前去搬兵。主帥潘洪記殺子之恨,將七郎射死。令公又派六郎打探消息,音訊全無。無奈,令公碰死於李陵碑下。楊六郎狀告潘洪,八賢王調寇準審理此案。八賢王與寇準定計假扮陰司,夜審潘洪。潘洪招出謀害楊家之罪狀,使案情大白。
京劇<楊家將>的唱詞
叫鬼卒站兩廂聽爺壹令,
楊七郎在空中自思自忖,
俺楊家保宋朝忠心秉正,
可憐我搬救兵未能回營,
叫鬼卒駕陰風向前來進,
速到那宋營內托夢爹尊.
聽譙樓打罷了三更時分
半空中來了我七郎鬼魂
叫鬼卒妳與爺大營來進
又只見老爹爹困睡沈沈
我這裏將我父夢境喚醒
老爹尊休貪睡兒有話雲
都只為兒奉了爹爹之命
回轉那雁門關搬請救兵
賊潘洪想起了打子仇恨
將孩兒綁花標亂箭穿身
轉面來再與六兄來論
小弟言來妳是聽
高堂老母要妳奉敬
不學我楊延嗣不孝之人
辭別了天倫父忙出大營
可憐我父在陽子在陰
金烏墜玉兔升黃昏時候,盼嬌兒不由人珠淚雙流。我的兒啊!七郎兒回雁門搬兵求救,為什麽此壹去不見回頭?惟恐那潘仁美記起前仇,怕的是我的兒壹命罷休!含悲淚進大營雙眉愁皺,腹內饑身寒冷遍體颼颼。
嘆楊家秉忠心大宋扶保,到如今只落得兵敗荒郊。恨北國肖銀宗打來戰表,要相奪我主爺錦繡龍朝。賊潘洪在金殿帥印掛了,我父子倒做了馬前的軍曹。金沙灘雙龍會壹陣敗了,只殺得血成河人哭馬嚎。我的大郎兒替宋王把命送了,二郎兒短劍下命赴陰曹。楊三郎被馬踏屍首不曉,四八郎失番營無有下梢。楊五郎五臺山學法修道,七郎兒去搬兵兇多吉少令人心焦。只剩下楊延昭隨我征討,可憐他盡得忠又盡孝,晝夜殺砍馬不停蹄為國辛勞。可憐我八個子把數子喪了,把數子喪了,我得兒啊!眼見得壹家人無有下梢,傀儡臣賊潘洪又生計巧,請我主到五臺快樂逍遙。又誰知中了那奸賊籠套,四下裏眾番奴猶如海潮。多虧了楊延昭壹馬來到,壹桿槍救聖駕闖出籠牢。有老夫二次裏夜闖賊道,那時我東西殺砍左沖右突,虎撞羊群被困在兩郎山,裏無有糧外無有草,盼兵不到眼見得,我這老殘身難以還朝。我的兒啊!饑餓了爾就該把戰馬宰了,身寒冷爾就該用帳篷裹包。寶雕弓打不著空中飛鳥,弓折弦斷為的是哪條?
上堂來責打我四十大板,只打得兩腿鮮血淋,
咬定了牙關不招認,看他把我怎樣行?
潘仁美跪殿角實言告稟,回龍尊壹聲閻君爺細聽詳情:原板皇王爺設下了天齊大會,我的兒小潘豹擺擂放名。楊七郎逞英雄我兒喪命,因此上打子仇懷恨在心。我心中只恨仇人三個:散板第壹個恨的是八主賢君;第二個恨的是那禦史寇準;第三個恨的是六郎仇人。害楊家都只為打子仇恨,因此上公報私滅他的滿門。望閻君開大恩妳放我回轉,從今後我在陽間改學好人。
節目介紹:
京劇《楊家將》之所以能深受中國老百姓的厚愛,離不開楊寶森等無數梨園前輩大師們傾註壹生的心血精雕細琢,才使得舞臺上富有愛國主義精神的楊家將形象深深根植於人民群眾的心中。
40年代初的壹天,楊寶森去向他的姑父、梨園行稱之為“通天教主”的王瑤卿先生請教。這位“通天教主”才高藝博、學識豐富,並且善於因材施教。他曾根據“四大名旦”的不同天賦條件,精心加以培育,使他們逐漸形成了風格迥異四大流派。這次他對楊寶森所演過的戲,逐壹加以評述,最後風趣地概括為“楊失伍”三個字。那天恰逢楊寶森的舅父、著名小生姜妙香亦在坐,姜先生在旁聽了也極表贊同。從此,“楊失伍”即成了楊寶森的別號,在京劇界盛傳壹時。
“楊失伍”,“失”即指《失空斬》,“伍”即指《伍子胥》;而“楊”者,其中有幾層含義,壹則楊寶森本身姓楊,另則除指《楊家將》外,更主要的指的是《四朗探母》中的楊延輝,此戲是楊寶森當時常演的劇目,和梅蘭芳、張君秋都多次合作。
楊寶森創作其代表作《楊家將》,還有壹段鮮為人知的故事:當時,根據挑班形勢的需要,單唱壹些折子戲或對兒戲是滿足不了群眾的需求了。楊寶森先生勤學,好動腦筋,是被人們所公認的。
壹次,他到北京鮮魚口華樂戲院,正趕上富連成科班上演《潘楊恨史》。他進到劇場裏,聚精會神地壹直把《潘楊恨史》看完。別人都認為這戲沒什麽看頭,他卻看得很仔細。後來人們才知道,楊寶森先生是為了參考《潘楊恨史》的演法來搞自己的《楊家將》。他采取了移花接木手法,將兩出硬折子戲《碰碑》、《清官冊》穿插在壹起,前邊掛上《金沙灘》,後邊加上《夜審潘洪》,使這出《楊家將》既有人物,又有完整的劇情,還有獨特風格的唱腔。
與此同時,楊寶森與堂兄、京胡聖手寶忠先生老哥兒倆在壹塊起早睡晚地研究《碰碑》中“反二黃”的唱腔,楊寶忠將小提琴的方法運用到京胡的演奏中來。
楊寶森的的嗓子寬厚而低沈,音色不夠明快,音域也不廣,不宜於大起大落。師從余叔巖的他便避開余派的立音、腦後音唱法,代之以自己的擻音和顫音,又利用較低部位如喉、胸的***鳴而使發聲深沈渾厚,行腔與吐字力求穩重蒼勁,不浮不飄,如寫字之筆筆送到。
《楊家將》壹劇包括《李陵碑》和《清官冊》,1956年天津京劇院實況全劇錄音中,楊寶森、金少臣主演的《楊家將》中,楊寶森前扮楊繼業,後飾寇準,其中諸多唱段已成為京劇老生唱腔經典範本。
此次紀念演出《楊家將》,由津京滬五位楊派傳人同臺演出;這種陣容的演出,寓意楊派藝術薪火相傳、後繼有人,也是後人對大師藝術的最好詮釋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