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後真的有靈魂嗎?這是很多人都思考過或者正在思考的問題。
對此,自古以來就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壹種觀點認為,人是有靈魂的,死後靈魂依然存在;另壹種觀點否認靈魂的存在,認為人死後,壹切都沒了,死前的壹切都成了浮雲。
那麽人到底有沒有靈魂呢?人死後靈魂存在嗎?這篇文章想告訴妳的是,科學的發展已經為靈魂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靈魂的概念是世界各民族的古老思想。
靈魂的概念起源於人類的遠古時代,在早期各民族的神話傳說中也有很大程度的體現。
聖經記載:“耶和華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裏,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這個神吹的調子,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靈魂。聖經的意思是,當壹個人有了靈魂,他就是壹個有意義的活人,否則他只是壹堆肉,壹個動物。
根據印度沿海穆利亞人的神話,在遠古時代,地球壹片混亂,有兩個年幼的孩子。上帝刺在他們的背上,把他們的生命放在他們的身體裏,上帝的指紋今天依然存在。上帝在人類祖先的身體裏放了什麽?很明顯,那就是靈魂。
根據阿拉伯神話,上帝賦予泥塑以生命,並賦予其理想的靈魂。美洲印第安人和非洲土著的神話中也有記載,上帝在造人的時候給了人靈氣。
縱觀靈魂這個概念的出現,可以說在世界文化中是很有認同感的。換句話說,無論世界上任何壹個民族都有靈魂存在的觀念,無論是古代的信仰還是古代的宗教;無論是在非洲還是亞洲;無論白人還是紅人,靈魂論都是巧合產生的。
科學的發展為靈魂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世界上不同民族的靈魂概念的具體內容是不同的,這壹概念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經歷了多次變化。然而,無論如何不同,如何變化,人類對靈魂的定義在本質上仍然是壹致的,即它是指存在於人體內,但不同於人類物質體,在肉體死亡後仍能獨立生存的生命體。
雖然自古以來就有關於靈魂存在的爭論,但在現代科學出現之前,由於宗教的巨大影響,相信靈魂存在的觀念可以說是深入到了世界各國各民族人民的思想中。現代科學出現後,這個概念受到了科學前所未有的挑戰。因為按照實證科學的標準,只有看得見摸得著的才是真實的,而靈魂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不可證明是其最突出的特點之壹。所以,隨著科學的日益繁榮,相信靈魂存在的人越來越少。
但問題是,經驗科學雖然不能證明靈魂的存在,但也不能證明靈魂的不存在。既然不能證明這壹點,又怎麽能斷定靈魂不存在呢?
可喜的是,隨著科學的發展和科學探索的深入,過去科學與靈魂的對立現在正在逐漸消解。今天,世界上仍然有很多科學家不相信靈魂的存在,但也有很多科學家,包括走在世界科技前沿的尖端科學家,認同靈魂存在的觀點。他們通過自己的科學實驗對靈魂的奧秘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了許多明顯的成果。
1963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英國科學家約翰·阿克利(John Ackerley)教授在獲獎論文中說:“神經細胞彼此之間有無形的交流物質,這是靈魂的構成。人體內有壹個非物質的‘我’,它控制著大腦,就像人腦指揮計算機壹樣,它讓大腦中的腦神經細胞工作。這種非物質的‘知我’在物質大腦死亡後依然存在,依然可以有生命活動的形式,可以是不朽的。”
另壹位英國著名科學家波普爾博士經過實驗研究,完全同意阿克裏教授的結論。白樸是20世紀最傑出的科學家之壹。他獨創的“科學正統的辯證體系”理論,至今仍被世界各國科學家所采用。他和阿克裏都因其特殊的科學成就被英國女王封為爵士。英國基勒學院的麥凱博士說:“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已知的理論和實驗能夠推翻阿克裏博士和波普博士的生物靈魂理論。”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著名神經生物學家Sperry博士,因其分解人類大腦兩個半球的詳細功能理論,獲得1981年諾貝爾醫學獎。他說:“人的自我是壹種全新的、必要的非物質,它只出現在具有復雜等級結構的物質大腦中,控制著大腦的每壹部分,制約著100億腦神經細胞機械功能的本能活動。”
世界著名數學家約翰·馮·紐曼博士曾經發明了精確的數學定理,為新興的“量子科學”奠定了基礎。他還提出了壹個驚人的新理論:“人體可能有壹個非物質的‘知我’來控制身體的大腦和遙控物質。”
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神經病學和心理學系主任史蒂文森博士根據科學家的靈魂不朽理論,花了20多年的時間對靈魂不朽和輪回(重生)進行了大量的實際調查、研究和論證,並發表了論述這壹問題的著作。他說:“有確鑿的科學實驗和真實案例的證據,證實了古老的東方靈魂轉世理論是真實的。”
65438年到0978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神經生理學家艾克爾總結了自己多年的研究經驗,提出了壹個令人驚訝的新觀點:大腦的興奮不等於精神和意識。他認為,人具有獨立於大腦的“意識精神”,大腦只是它的物質工具。他說:“我們每個人在胚胎發育或嬰兒期的某個時期,都具有非物質的思維和自我理解能力。這種人的‘靈魂’讓我們具備了人的特性:意識、思維、愛。仇恨、恐懼等。”他推測非物質的“自我”在物質大腦死亡後仍然活著。
上述科學研究的大量成果足以說明,科學為靈魂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靈魂存在的科學證據:瀕死體驗
科學為靈魂的存在提供了多種證據,其中最具影響力和說服力的是瀕死體驗,NDE)。
所謂“瀕死體驗”,是指死而復生的人,即心臟停止跳動或大腦停止運轉的人復活,描述死亡瞬間的主觀體驗。
早在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就記錄了壹個希臘士兵死後復活進入世界另壹端的場景。研究表明,“瀕死體驗”是壹種普遍現象,不僅在古代,現在也是如此;不僅在東方,在西方也是如此。大量不同年齡、性別、民族、文化、職業、信仰的人都經歷過這種經歷。根據美國著名統計公司蓋洛普公司的調查,估計僅在美國就有至少6.5438+03億活著的成年人有過瀕死經歷,如果算上兒童,這個數字會更加可觀。
目前,瀕死體驗現象正吸引著越來越多來自不同領域的研究者,其中許多人在他們原來的研究領域表現突出。瀕死研究的論文已經發表在國際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和《瀕死研究雜誌》上。1978年,在壹些學者的倡議下,國際瀕死體驗研究會正式成立。可以說,對這壹神秘領域的科學研究方興未艾。
現代對瀕死體驗的研究始於瑞士地質學家阿爾伯特·海姆。19世紀末20世紀初,他從自己的親身經歷開始研究瀕死體驗。
孟海喜歡爬山。有壹次,在攀登阿爾卑斯山時,他被大風吹下了懸崖。就在這時,奇跡發生了——
“仿佛在離我有壹段距離的舞臺上,我以各種形象看到了我和我的整個過去。我把自己看成這部劇的主角。壹切似乎都被天堂之光美化了,沒有悲傷和焦慮,壹切都是那麽美好。對自己悲慘經歷的記憶很清晰,但並不悲傷。沒有了沖突和矛盾,沖突變成了愛情。高尚和諧的思想支配和統壹個人印象。壹種神聖的寧靜感像美妙的音樂壹樣沖刷著我的靈魂。”
這段經歷促使哈蒙德對許多有類似經歷的人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包括在戰爭中受傷的士兵、從建築物上掉下來的建築工人、差點淹死的漁民等等。在1892中,他在研究論文中提到,在他調查的30名跌倒幸存者中,95%的人表示他們在死亡的過程中感到平靜和快樂。他還發現,他們的經歷過程非常相似:許多快速的意識活動,對結果的超常預測能力,時間的彌漫意識,對生命的快速回顧,見證超自然的美麗,聆聽天空中的仙樂——
“沒有壹絲悲傷,也沒有小危險中可能發生的巨大恐懼...沒有緊張、絕望和痛苦,只有認真而深刻的接受;精神清明,活動高速。”
哈蒙的研究似乎是壹種強大的催化劑,讓許多研究者追隨他的腳步。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可以從死亡狀態中醒來,並報告大量的瀕死體驗。無論體驗者來自什麽文化,處於什麽時代,信仰什麽宗教,瀕死體驗的內容和影響都是非常相似的。心理社會學家肯尼斯·萊因格(Kenneth Reinger)在對大量案例進行分類的基礎上,基本上將瀕死體驗歸納為五個階段。
第壹階段是寧靜和放松的。約有57%的人持這種觀點,且大多適應性強。感覺自己在隨風飄蕩,在飄向黑暗的時候,感覺無比的平靜,安詳,放松。
第二階段,意識逃離肉體。有這種意識的人占35%,他們大多覺得自己的意識飄在天花板上,在半空中。很多人也覺得自己的身體形象脫離了自己的身體,這種自我形象有時會回到自己的身體上。
第三階段,穿越黑洞。持這種觀點的人占23%。他們感覺自己被壹股旋風吸進了壹個巨大的黑洞,在黑洞裏飛速向前沖。我感覺我的身體被拉扯擠壓。此時,他們的心情更加平靜。
第四階段,與親朋好友相聚。在黑洞的盡頭,有微弱的光在閃爍。當他們靠近這道光的時候,他們覺得這道光給了他們壹份純粹的愛。朋友和親戚在洞口迎接他們。他們中有些人還活著,有些人已經去世了。唯壹相同的是,他們都很高,五顏六色,有壹個光環。這時,我生命中的重大經歷在我眼前飛馳而過,其中大部分都是愉快而重要的事件。
第五階段是與宇宙合壹。持這種觀點的人占10%。剎那間,他們覺得自己與宇宙融為壹體,同時得到了最完美的愛情。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可以從死亡狀態中醒來,並報告大量的瀕死體驗。無論體驗者來自什麽文化,處於什麽時代,信仰什麽宗教,瀕死體驗的內容和影響都是非常相似的。有人質疑瀕死體驗的報道本質上是否是主觀的個人體驗,是否有客觀可驗證的依據可循?康涅狄格大學心理學教授肯尼斯·林(Kenneth Ring)博士回答說,“最客觀、最可驗證的數據是瀕死體驗中的出竅部分。人在體外會看到壹些東西。這些事情可以由科學家來調查和驗證。”例如,壹位名叫Fred Schoonmake的醫生報告說,他的壹位女性患者在擔任科羅拉多州丹佛市聖盧克醫院的心血管主任時有過靈魂出竅的經歷。病人是盲人,但當他靈魂出竅時,他“看見”了房間裏的十四個人。雖然她不能分辨顏色,但她在靈魂出竅時能“看見”物體,並能準確描述手術室裏發生的事情。史酷比·梅克醫生說就好像女病人真的看到了壹樣:她的描述完全符合事實(《生命的另壹面:瀕死體驗探索》,伊芙琳·艾爾莎·埃塞·瓦拉裏諾,1997,89-90頁)。在生命的另壹面:探索瀕死體驗現象.
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可見,靈魂的出竅是壹種可驗證的客觀存在,這為瀕死體驗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所有被科學家驗證的瀕死體驗,無壹例外都發生在當事人經歷了現代科學嚴格意義上的死亡之後。科學不承認靈魂的存在。按照它的觀點,人死了就沒有生命,死人活著也不可能有什麽感覺。但瀕死體驗提供了完全相反的事實,它確鑿地表明,人在死後仍然有感覺,而這種感覺顯然不是也不可能來自於死去的肉體,而只能來自於肉體死亡後仍然存在的另壹種生命體。這不就是自古以來人們所說的“魂”嗎?
中國瀕死體驗研究
經過國外科學家幾十年對瀕死體驗的研究,介紹瀕死體驗的書籍終於在中國出現。與此同時,中國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研究瀕死體驗。
以下內容摘自天津安定醫院院長、精神科專家馮誌英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大眾醫學》第五期(1993)發表的論文。
1976年7月28日,中國唐山發生大地震,死亡24萬余人,重傷16萬余人。中國的醫療工作者調查了壹些在1976唐山大地震中逃出來的人。他們中的大多數是被倒塌房屋砸傷並被埋在廢墟下的幸存者。半數以上的幸存者回憶說,自己遇險時並不害怕,但思維特別清晰,心情特別平靜和釋然,沒有任何恐慌感;甚至有些人在這種危機中有某種欣喜或愉悅的感覺,覺得思維過程異常迅速,想象力豐富。這時候,人生的往事就像在放電影電視劇,壹幕幕在腦海裏快速翻轉浮現,飛馳而過,內容多是令人愉悅的情節,如童年趣事、婚姻場景、工作成績、獲獎情況等等。這種現象被稱為生活回顧或“全景記憶”。
唐山大地震時年僅23歲的劉姓女孩,被倒塌的房屋砸傷,從此再也站不起來了。描述自己被救前的瀕死體驗,她說:我的思維特別清晰,思維明顯加快。壹些愉快的生活場景像電影壹樣在我腦海中閃過。我和小時候的朋友笑著調侃著,談戀愛的喜悅,被工廠表彰的喜悅.....大多數都是愉快的生活場景。“她說,就在獲救前幾分鐘奄奄壹息的過程中,她體驗到了壹種人生的幸福和喜悅,有生以來第壹次如此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貴。所以,雖然她腰部殘廢,壹輩子都要坐輪椅,但每次回憶起當時的這種感覺,都更加堅定了她要活下去,活好的信心。
更有意思的是,將近壹半的人有意識或靈魂與自己分離的感覺,覺得自己的形象與身體分離。有人將其比喻為“靈魂出殼”。他們強調自己功能的感覺是在身體之外的某個地方,而不是在大腦裏,認為自己的肉體是沒有生命的,沒有思想的。壹些記者甚至聲稱在他們身體外面的空氣中或天花板上“看到”他們自己的影像。這個身外的自我形象也有壹些生命體征,比如脈搏、呼吸等。,而且有時它能回到它的生理軀體或以某種方式與之相連。與其生理身體相比,體重輕,但身高年齡都壹樣。也有人說他當時的肉身並不健全,比如失聰或者缺了壹個肢體,但真實的身體並沒有這樣的缺陷。壹位受訪者這樣描述:“當時我覺得自己的身體分成了兩部分。壹個躺在床上,只是壹個空殼,另壹個是我自己的身體。它比空氣還輕,在空中搖擺,感覺極其舒適。”
約1/3的人有壹種奇怪的感覺,他們正在通過壹個隧道或類似隧道的空間,有時會伴有壹些奇怪的噪音和被拉扯或擠壓的感覺,這種感覺被稱為“隧道體驗”。有些人仍然覺得在這黑暗的隧道中的旅程即將結束,他們看到了光明,“光明來了。”壹位受訪者表示,當時“就像壹陣大風,飛沙走石,壹個人都沒有。妳去哪兒了?”正在我著急的時候,壹個大黑洞出現了。我走進去的時候並沒有感到害怕。洞裏濺了好幾層水。我走啊走。當我似乎看到了光,我迅速跑出洞外,再次看到了光。"
約65,438+0/4的受訪者經歷過“遇見”不真實的人或靈魂影像。這些非真人大多是已故的親人,他們中的壹些人已經進入非塵世領域共同生存;或活著的熟人或陌生人,似乎與他們重聚。其“靈魂”形象往往被壹些人描述為壹種“榮耀”,也有人將其視為宗教的“化身”。
唐山大地震幸存者李這樣回憶自己的瀕死體驗:“身體好像不再是自己的,下肢好像缺失了,身體的各個部分散落在空間裏,然後好像沈入深淵,四周壹片黑暗,我聽到難以形容的莫名聲音。這種感覺持續了大概半個小時。這時我開始回顧自己短暫的壹生,但這些記憶純粹是意識流,根本不受大腦支配。”
同壹次地震的幸存者王(音譯)說:“我迷迷糊糊地進入了另壹個世界,看見壹個穿著長袍和夾克的人站在我面前。”他壹瘸壹拐地向我走來。雖然離得很近,但是看不清臉,臉很模糊。他把我帶進了壹個深不可測的黑洞,我眼前壹片漆黑,只覺得身體在不由自主地跟著他。在黑洞的盡頭,我發現了壹個有著金色墻壁的地下宮殿。那人進去報告,不壹會兒,就聽見有人說,讓他先回家吧!這時,我睜開眼睛,發現自己已經躺在病床上,醫生護士正在緊張地給我進行搶救。"
“做調查的研究人員從唐山大地震幸存者那裏獲得了81份有效調查數據,他們將這些數據分為40種類型:回顧自己的壹生、意識與身體分離、失重感、身體陌生感、身體異常感、世界毀滅感、與宇宙融為壹體感、時間停止感等等。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他們可以體驗到兩種或兩種以上感官的共存。
雖然在唐山大地震幸存者瀕死體驗調查中僅獲得81份有效調查數據,但這確實是目前世界上瀕死體驗研究史上收集的最大樣本。在81的被試中,有47人在瀕死體驗前後出現了人格變化。瀕死體驗思維特別清晰的人,性格多變溫順;而“遇到”非俗世的人或靈魂、思想或行為不受意識控制而受制於判斷力的人,則是盲目樂觀或焦慮。“死而復生”之後,大多數人對當時的瀕死體驗記憶猶新,十幾二十年後依然難以忘懷。
顯然,這些來自中國的發現與世界其他國家學者的發現驚人地相似。
死亡:兩個世界的中轉站?
幾乎每個人都會問自己,我們除了肉體還有靈魂嗎?人咽下最後壹口氣,靈魂還會繼續活下去嗎?
古代俄羅斯人通過觀察人的生死,認為人體內的某種東西與呼吸有關,所以在俄語中“靈魂”和“呼吸”壹詞同根。澳大利亞土著也相信靈魂的存在。他們認為,當壹個女人經過樹木、巖石或動物時,她的靈魂就會進入她的胎兒。在亞洲、歐洲和美洲,人們也相信靈魂的存在。古埃及人也相信靈魂是身體的壹部分。幾乎每個宗教都有壹句話,身體的壹個器官對應靈魂。古巴比倫人認為靈魂在耳朵裏,古猶太人認為靈魂在血液裏,當然也有人認為靈魂占據了整個人體。
最近,靈魂在心中的說法得到了證實。俄羅斯《真理報》報道,美國底特律西奈醫院的神經心理學家保羅·皮爾薩爾(Paul Pearsall)調查了140名心臟移植患者,並根據結果撰寫了《心臟密碼》壹書。
皮索總結說,心是人的人格特征存在的地方;是心控制人腦,而不是人腦控制心。感覺、恐懼、夢想和想法都來自內心。心臟移植後,“靈魂”的記憶被轉移到另壹個人身上。
書中給出了許多這樣的例子。比如,壹個41歲的老人移植了壹個19歲的女孩的心臟後,他原本冷靜嚴肅的性格突然變得情緒化,大大咧咧。
另壹個有趣的例子是,紐約的舞蹈老師西爾維婭·克萊爾(Silvia Clair)在50歲時接受了心臟移植手術,手術後她想要的第壹杯飲料竟然是啤酒。晚上她開始做壹些關於壹個叫T.L .的人的奇怪的夢,經過調查發現她的心臟是從壹個叫T.L .的18歲老人身上移植過來的,他的親戚說他最喜歡的飲料是啤酒。
1990結尾,轟動新聞——美國科學家稱人的靈魂,他們發現人死後比生前體重減輕2.5~6.5克。當然,早在1915,就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當時科學家的結論是,人的靈魂是22.4克。
2001還有更精彩的研究。英國科學家山姆·帕尼爾和彼得·芬威克認為,即使在大腦停止運作後,人們的思想可能會繼續移動。該研究包括63名患者,他們都在臨床上經歷過生死。但當時有56人對死亡毫無感覺,而另外7人則有清晰的記憶。談及當時的感受,他們四個都說感覺時間過得快了很多,但都有不可思議的喜悅和寧靜。他們還看到了神話中的光明、天使和聖人,講述了在另壹個世界呆了壹段時間的經歷。
值得壹提的是,這些人中沒有壹個人信仰宗教,其中有三人表示從未去過教堂。所以這些人的經歷很難用宗教想象來解釋。
英國科學家反駁了大腦因為缺氧而停止工作的傳統觀點,因為沒有壹個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出現氧含量顯著降低的現象。
2001年,以皮姆·範·洛梅爾(Pim van Lommel)為首的三位荷蘭學者也對臨床死亡進行了研究,並將結果發表在《柳葉刀》雜誌上。他們的結論與英國科學家的相似。他們認為,人看到那些東西的那壹刻,也就是中樞神經系統停止運作的那壹刻,人的思想和大腦活動是分離的。
Lamamr提供了壹個非常有趣的瀕死體驗。壹個昏迷的病人被送進了病房。醫生盡了最大努力,也沒有叫醒他:他的大腦停止了運動,腦電波呈壹條直線。但是醫生決定使用插管來幫助喉嚨和氣管的呼吸。
在此過程中,患者的假牙被取出。壹個小時後,病人的心臟終於跳動起來,血壓也恢復正常。壹周後,他竟然對護士說:“妳應該知道我的托盤在哪裏!妳放在手推車的抽屜裏!”他說,在他死亡的那壹刻,他壹直在觀察它,甚至可以詳細描述醫生的行動。但是他非常害怕醫生不再救他,所以他努力表現出他還活著。
荷蘭科學家研究發現,女性對死亡的感覺比男性更強烈。大部分臨床死亡經驗強的患者,雖然當時搶救過來了,但壹個月後還是死了。另外,盲人看到的和正常人看到的沒有區別。
科學家總能找到永生的例子。對於普通人來說,可能很容易接受死亡至少是通往另壹個世界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