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某處有個碎瓷灘。。。。

某處有個碎瓷灘。。。。

2004年6月,何俠古城西側的“城西北路”開工建設。工人在疏浚魚塘時挖出大量明代瓷器碎片。

2008年9月,河下發掘出壹處明代龍泉窯大型遺址。出土的瓷器碎片用291麻袋包裝,重21.8噸。

考古表明,這些瓷器被故意打碎丟棄在這個廢棄的大壩裏,最厚的堆積達到1米。

仍有壹個未解之謎。宮廷瓷器是需要挑選的,但是民用瓷器為什麽要打碎留在這裏?

色彩淡雅的花鳥

潑墨藍白

姿態各異、充滿動感的鳥兒

藍白色鴨子地圖

藍白相間的蟒蛇皮圖案

大明成化年制

大量的青花瓷片

何俠位於淮安市滁州市西北角,北臨翔宇大道,南臨古運河。明朝永樂十三年(1415),平江陳波宣開清江浦,將淮安(今滁州)西部的關家湖(又稱西湖)之水引入淮安,水運改道。運河從淮安城西穿過,河水在管家湖口下。由於這裏地勢較低,人們稱之為河下。這裏非常繁榮,因為它是谷物運輸的重要場所。在江的頂峰,有“揚州千年繁華風光,移步西湖入海口”的美譽。這條河真的有史書記載的那麽繁華嗎?我們不妨從明代人使用的瓷器入手,了解壹下他們對生活之美的追求。也許我們能從中找到答案。

2004年6月,何俠古城西側的“城西北路”開工建設。工人在疏浚魚塘時挖出大量明代瓷器碎片。我住在魚塘附近的八壹新村,就去現場撿了幾筐。魚塘距離河下沈達巷的明代“淮北鹽檢所”不到100米。瓷器碎片的年代主要是明代永樂、宣德、成化、鄭德、嘉靖、萬歷年間。據此可以斷定,這是河下居民和商人使用的瓷器。作者在家裏小心翼翼地擺弄著它們,品味著河下古代民用瓷器的美。

1.造型多樣,簡潔大方。在我收藏的河下古瓷片中,很多都是比較成型的,根據現在的情況完全可以還原完整器的形狀。比如青花碗,上寬下窄,高20厘米,比現有的粥碗要大,縱橫整體造型形成的弧線流暢、自然、天真。這個盤子有壹個很淺的開口,形狀像滿月,比現在的要小。酒杯、茶杯壹般體積較小,精致獨特,中間部分呈圓形,使整體造型飽滿。有些茶杯有蓋子。在眾多瓷片中,找不到壹塊方形的,可能與明朝人民希望萬事如意、合家團圓的美好願望有關。

2.瓷器的質地和顏色。明河下的瓷器大部分是景德鎮民窯生產的。胎體為江西景德鎮瓷土,灰白色,上有淡藍色釉。釉面柔軟、光滑、順滑,像嬰兒的皮膚。暗青色的圖案放在釉下。兩種顏色和諧統壹,多角度特寫,呈現出不同的光色效果和迷人的色彩。河下瓷器的青花圖案都是波斯鈷顏料。顏色淡雅恬靜,平和滋養。筆很精致,只有少量官窯瓷器出土。壹般用筆快捷易觸,線條細,圖案簡單,形神兼備。這些圖案有壹種自然生動的趣味。之所以用筆極快,是因為波斯鈷顏料容易鋪展,畫師技術嫻熟。這種畫法根本不會影響瓷器的質量。從河下古瓷的質地和色彩可以知道,明代的河下人喜歡樸素淡雅的色彩,追求內心平和、生活安定的理想。

3.瓷器圖案。河下瓷紋可分為花鳥、山水、人物、人物三類。花鳥山水最多。花草有:荷花、菊花、梅花、牡丹、芝麻、藤本、松柏等。寓意吉祥、尊貴、富貴、長壽。鳥、魚、昆蟲包括:孔雀、麒麟、喜鵲、鶴、魚、蝴蝶等。表現了對自然的崇拜,對財富、和平與健康的追求,對美好生活的熱愛。主要人物有:傅、壽、、待第壹等。除了漢字,還有壹些梵文。據筆者多方考證,都是吉祥語,與北京、南京的明代銅鐘梵文相同。這些文字表明,明江人的審美不僅有中國傳統文人的趣味,也有佛教文化的成分。字符模式較少。主要有八仙圖、書生學士讀書圖和賢妻良母教學圖。這些都反映了河下人重視教育,提倡讀書的社會風氣。河下明朝名人多,土葬的人多,與此有關。《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戚繼光》中的抗日冠軍沈坤,《傷寒論》的作者吳鞠通,這些不朽的人物都出自這條河。

當然,在河下的明瓷中,也有少部分圖案和裝飾極其簡單,有的只有幾條裝飾線。這些瓷磚做工粗糙,上釉不均勻,起泡,缺釉。這說明當時江下的小部分居民剛剛解決了溫飽問題,還無法追求更高層次的美。他們的存在體現了河下繁華社會的完整性。

明代河下用瓷考古發現,當時河下有少數窮人,有美化生活的意識,審美要求不高。大量精美的青花瓷可以充分證明河下有壹個龐大的中產階級。他們衣食無憂,生活精致,審美情趣高。也有壹些大家族,他們可能是官僚或鹽商,如程,等等。他們生活奢侈,用的瓷器都是極品,可以和官窯瓷器媲美。他們對美的追求品位很高,有強烈的個性化審美要求。

掃去歷史的塵埃,我們仿佛看到了明朝人的生活。運河皇家碼頭前,風帆如雲,石板街上商賈雲集,酒旗飄揚,買賣聲不絕於耳,淮揚菜的香味散在大街小巷。讓我們走進壹個中產家庭,看看他們的生活場景。檁條裏有壹個高高的彈簧臺,前面有壹個八仙桌。壹家人正在吃午飯。桌上的器皿如下:青花小枝紮碗是白魚紅燒天堂肉,青花菊花碗是香煎鯽魚,青花八仙菜是醬椒醉花生,青花龍芯碗是牛肉燉山藥,還有三個魚杯和長壽勺...男主舉杯暢飲,壹家人其樂融融。

事情變了,人也變了。21世紀的今天,河底的古瓷片還是那麽好看。它們像化石壹樣,記錄著明代河下居民對美的追求。雖然這些瓷器不是他們制作的,但卻反映了他們的審美需求。他們見證了明代江下居民穩定的社會生活和繁榮的水運經濟。

南京博物院和滁州博物院考古隊在滁州何俠古鎮搶救發掘了壹處明代龍泉窯大遺址。出土的瓷器碎片用291麻袋包裝,重21.8噸。據了解,這個遺址見證了龍泉窯如何失去皇家貢品的地位,以及古淮安作為水運樞紐的地位。

據考古學家介紹,這個遺址是去年9月當地施工時在地下3米處發現的。場地略呈凹形,東西長17m,南北寬7.5m-9.7m。考古表明,這些瓷器被故意打碎丟棄在這個廢棄的大壩裏,最厚的堆積達到1米。據初步統計,這裏的瓷瓦基本都是龍泉窯的,除了少數元末燒制的,大部分都是明代燒制的。這批瓷器碎片,有壹小部分是明初龍泉窯為宮廷燒制的官窯瓷器,在地下埋藏了500多年,卻依然和新燒制的壹樣滋潤。大部分是普通的生活用品,器皿有碗、盤、高足杯、燈、爐等30多種。

眾所周知,龍泉窯產於浙江龍泉縣,南宋後期的粉釉、梅釉達到了青瓷釉之美的巔峰。那麽,為什麽這麽多龍泉窯瓷器都集中在滁州(古淮安府所在地)?考古學家從文獻中找到了線索。原來,明朝洪武二十六年(1393)至天順八年(1464),龍泉窯為皇宮燒青瓷,以漕運的方式送往京城,而古淮安(今滁州)為漕運總督署所在地,在此挑選龍泉窯的貢品,精品成為宮廷用品,稍有瑕疵者當場打碎。滁州何俠古鎮是當年聞名全國的重要商埠,也是龍泉窯產品的集散地之壹。少量龍泉窯官和壹般商品出土順理成章。

巧合的是,這些瓷器的年代界限是天順時期,它們很可能見證了龍泉窯最後的輝煌。公元1464年,成化皇帝壹登基,就在景德鎮和龍泉窯的禦用禦瓷中下令,壹燒就運到北京,壹燒就停。之後,龍泉窯再也沒有接過皇家大宗“訂單”,失去了貢品的地位。這種變化至少有兩個原因:壹是皇帝的審美觀點,成化皇帝喜歡彩瓷,華麗的成化嘟嘟就是佐證;其次,龍泉窯地處偏僻,運輸需要翻山越嶺,交通不便,成本高。伴隨著龍泉窯的衰落,景德鎮越來越繁榮。接下來的五六百年,直到現在,都是中國瓷器第壹重鎮。

然而,這次考古仍有壹個未解之謎。宮廷瓷器需要挑選,民用瓷器為什麽要打碎扔在這裏?會不會是宮裏的太監和宮女用的這種普通瓷器?還是這次檢查清理了歷年的“庫存”?如果市場上賣這麽多瓷器,應該是很多錢。誰願意承擔損失,打碎這些瓷器?考古工作不僅解釋了壹段歷史,還留下了更多的謎團。

  • 上一篇:乙肝患者可以買保險嗎?
  • 下一篇:波簡介_富博第壹女兒簡介_吳永波簡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