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早些年,在盛京北部,有壹條東西長數百裏的龍崗。它的山脈從長白山西麓開始,從長白山到永靖、興靖(新賓)的雲起山,再從雲起山到涪陵的天柱山,再從天柱山到昭陵的龍爺山,壹脈相承,直到塔灣。這條礦脈叫龍崗,這裏形成了壹個高大的土崖,即“龍頭”。壹塵不染的清凈佛塔就建在這個“龍頭”上。在土崖下,有壹條古老的渾河蜿蜒流過。因此,人們稱這個地方為塔灣。
這座壹塵不染、幹凈整潔的佛塔建於遼代興宗崇熙十三年(1044)。它是壹座八角形的13層磚塔,屋檐密集。高34.75米,巍峨聳立,是遼代沈州(今沈陽)最高的建築。全塔分為地宮、塔基、塔身、塔檐、塔剎五部分。
無垢清凈佛塔
佛塔佛龕
地宮,位於基座之下的地下,為最低壹層,內有石封、舍利、鐵盒、銅盒、鍍金盒、銀盒等保存舍利的容器,以及銅佛、銅錢、銅爐、銅鏡等文物。塔基又稱塔基,為八角形蓮蓋須彌山式,高1.7米,每邊寬5.5米。它是用磚砌成的,四角鑲有花崗石,臺面用磚鋪砌,內高外低。這座塔分為上下兩部分。下半部有蓮花形須彌,腰中間有壺門,上面有磚蓮花瓣。塔的上部為八角形斜柱,兩側正中各有壹個拱形佛龕,拱眉上刻有草和海棠圖案,龕內蓮花臺上有壹尊塑料坐佛,龕兩側站著兩名侍從,飾有寶蓋、飛天和銅鏡。上半部中間有壹座著名的佛磚,四面的坐佛有不同的名稱:正南叫“寶生佛”;西南叫“等佛”;正西稱為“平等佛”;西北稱為“華匯佛”;正北稱為“大悲佛”;東北叫“普濟佛”;正東被稱為“慈悲佛”;東南叫“阿佛”。四面坐佛是泥塑的。
塔檐下有壹磚雕鬥拱,拱上有懸挑檐和檁條支撐塔檐。屋檐上有脊,溝頭滴水,角脊上有壹套牲口和坐牲口。從第壹個塔檐的頂部開始,所有的檐都用三層磚疊起來,壹層壹層的收起來,頂部呈八角形封閉。每層八面嵌有三面銅鏡,占432面。其中只有第十層有四個正面,每個正面都有壹個鏤空的銅板。十三樓南側嵌著壹塊長方形的牌位,字跡已經風化掉了。第壹檐下,兩邊各掛五個鐘,第二檐上,四角各掛壹個鐘。既能防止鳥類攀爬,又能起到陪襯、裝飾、點綴的作用。
塔閘,在塔頂。塔剎的底層是壹個八角形的露盤,盤上雕了壹層蓮花,支撐著壹個圓形的蓋碗。南面開了壹扇兩扇納粹黨所用的十字鏤空鐵門,門內建了壹間磚房。修塔時發現壹個明代宣德年間(1426-1435)的香爐。頂部豎起壹根鐵剎桿,在鐵剎的水煙處用八根鐵繩連接角脊。鐵閘桿上串立著三個圓形和半圓形的鑄鐵寶珠,閘頂用壹個尖尖的葫蘆形銅寶珠。
佛塔和回龍觀
時隔近600年,清朝太宗年間,該佛塔因年久失修而“破敗不堪”。清崇德六年(1641),皇太極下詔,命臧國佐將軍重修佛塔。
塔南兩米處,有壹處清初碑刻,用漢文、滿文、蒙文三種文字鐫刻。該碑文為塔的建造和重建提供了詳細的文字資料。
佛塔後面,原是壹座佛寺——回龍觀,俗稱舍利寺,建於清崇德六年(1641),三門三懸三大殿。當時回龍觀由玄聖等五位僧人守護。如今,這座寺廟已經不在了。
相傳遼朝時,沈州有壹場大風,壹連刮了幾天幾夜。井水幹涸,河水斷流,莊稼歉收,百姓怨聲載道。這時,不知從哪裏冒出來壹個老和尚。他告訴村民們,這都是黃龍的惡行造成的災難,黃龍是違反教條被派到人間的。眾人懇求老和尚降伏黃龍。
老和尚受不了百姓的哀求,答應了村民的要求,於是在土崖上搭起高臺祭天,最後黃龍被鎖住。
從此,人民又過上了平靜的生活。
不久,老和尚去世了。為了感謝老和尚,人們在土崖上修建了鎮龍佛塔。
重建清代石碑
1985,在對這座壹塵不染的幹凈佛塔進行全面維護期間。人們發現這座塔是中空的。中宮呈圓柱形,上有天花,下有地板。裏面有壁畫,有阿難、迦耶佛和兩位護法,還有火焰和太湖石。
釋迦牟尼鍍金銅佛
宮內還出土了壹尊釋迦牟尼鍍金的銅佛、壹個木龕、壹張祭祀桌、五件供品、明代經書、瓷器、絲綢、糧食、藥材,以及舍利子等佛教珍寶。其中釋迦牟尼青銅坐佛像為明代珍品,高43厘米,寬34厘米,重40多斤。佛身披袈裟,半閉雙目而坐,儀容端莊,神態愉悅,金光四射。
佛像鑄造精美,鎏金技藝高超,形象優美,堪稱藝術傑作,被定為國家壹級文物。此外,中公還出土了壹件明代金銀耳交錯的三足爐,爐底錯寫了“子孫永保”四個字。還有《地藏菩薩原經》這本書,是明朝萬歷年間(1573-1619)的版本。這是壹個經典和印刷精美。
在維護壹塵不染、幹凈整潔的佛塔時,* * *發現了內外兩幅壁畫。雖然中宮部分因風蝕和鳥啄受損嚴重,但從依稀可辨的圖像和繪畫風格仍可看出,這是清代畫家所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