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什麽是生物科學素養 詳細?0?3

什麽是生物科學素養 詳細?0?3

3 、什麽是生物科學素養?結合實際,談談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答:科學素養是指了解並能夠進行個人決策、參與公民和文化事務、從事經濟生產所需要的科學概念和科學過程。科學素養最基本的含義是指學生能夠合理地將所學到的科學知識運用到社會及個人生活中。 科學教育的基本任務是培養學生必備的、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素養。生命科學是科學的壹部分,因此,生物學教育的基本任務,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生物學教師應該努力讓所有的學生經過課程的學習都有機會使自己成為具有良好科學素養的人。 期望學生通過生物課的學習能夠在以下四方面得到發展: 壹是科學態度和科學的世界觀 科學態度是人基於對科學知識的正確理解和對科學發展的認識而形成科學的信念和科學習慣,包括好奇心、誠實(實事求是的思維品質)、合作、創造力(獨立思考和創造性學習)。科學的世界觀體現科學家對科學的壹些基本的信念和態度,主要包括:第壹,認為世界是能夠被認知的;第二,科學知識是不斷變化的;第三,科學知識的主體具有連續性和穩定性;第四,科學不能為壹切問題提供全部答案。 二是科學探究方法與技能 (1)科學探究不是僅僅屬於科學家的方法和技能 如果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親身經歷了科學探究活動,那麽,當他離開學校時,對生物學所形成的印象可能會深。新的初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教材都有壹些給定選題的探究實驗,這些實驗可以幫助學生很好地了解科學探究的性質。在參與探究時,學生們應該掌握科學探究的壹般技能,包括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收集證據、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的科學探究能力。科學探究更重要的是它的過程而不完全是結果。學生進行探究的真正意圖,不僅在於掌握生物學知識本身,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學會科學探究的壹般方法,讓他們親身體會科學家是如何困惑於問題,如何假設問題的“答案”,考慮從哪些途徑去解決問題,並以此漸漸地養成探究的態度、方法和思維的品質。 (2)科學思維的方式包括形式邏輯思維、辯證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和發散性思維等 三是科學、技術與社會(STS) 生物學課程對學生進行STS 的教育,目的在於突出科學、技術、社會之間的關系,即教育、教學內容的出發點不僅限於科學知識本身,也強調三者之間的關系。 四是生物學知識和技能 生物學知識包括基本的生物學概念、原理和規律。讓學生掌握壹定的生物學知識也是生物課程所規定的基本任務之壹。學生在義務教育初中階段應獲得有關生物體的結構層次、生命活動、生物與環境、生物進化以及生物技術等基本事實、基本原理和規律,對生物學的整體畫面有壹個大致的了解。生物學課程應該給學生提供機會,讓他們了解現代生物學的進展,了解現代生物技術對人類社會和人們生活的影響,這種影響既包括正面的影響,也包括負面的影響。讓學生在研究型學習或實踐活動中利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去解決身邊的問題,使學生具有運用知識的能力,也是知識領域中的另壹個重要目標。 5 、思考如何將學生的學習方式有傳統模式想探究式轉變 ? 這種轉變的意義是什麽? 答:學習方式通常是指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所采用的基本行為方式和認知取向。從學生的活動方式來看,學習方式是指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參與方式。它表現為學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長期以來,傳統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方式建立在人的被動性、客體性、依賴性基礎之上,比較普遍地存在“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課本為中心”的情況,忽略了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在義務教育中,普遍地存在著學習方式單壹、被動的問題,學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教育部壹項權威的調查結果顯示,我國義務教育目前的教與學的方式以被動接受式為主要特征,具體表現為: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而很少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與實踐來獲得知識,得到發展;依靠學生查閱資料、集體討論為主的學習活動很少;教師經常布置的作業多是書面習題和閱讀教科書,而很少布置如觀察、制作、實驗、讀課外書、社會調查等實踐性作業;學生很少有根據自己的理解發表看法與意見的機會,忽視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這種單壹、被動的學習方式往往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學習負擔很重。 在生物課教學中,上述特征也比較突出。為數不少的教師僅靠壹本課本、壹本教參,加上幾張掛圖,年復壹年、照本宣科地教學,使本來應該充滿生機的、活生生的生物課變成“死物”課、“無物”課。教學變得枯燥、乏味,學生不得不靠死記硬背來學習,生物課程在培養學生素質中的教育價值被大大地削弱了。更為嚴重的是,使青少年學生失去對生物學的學習興趣。我們不妨想壹想,兒童對壹切生命現象的好奇心和興趣是與生俱來的。可是,到了中學學習壹段生物學課程後,卻有為數不少的學生對生物學失去了興趣,有相當壹部分學生把生物課當作“文科”來學,靠背誦書本、背誦筆記來應付考試。不少學生覺得生物學知識比較難學、難背,而不願意學習這門課程。那麽,生物學教師就有必要認真思考壹下學生的興趣是怎樣失去的,生物學課程應該怎樣教和學的問題。因此,新課程要求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構建以學生主動活潑地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為主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 目前,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已成為教學領域的重要研究課題。國內外學者的大量研究結果表明,在相同的教學環境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同的學習方式會造成不同的學習結果。我國學者的研究表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方式影響了學習結果,單純的行為參與方式並不能促進學生高層次思維能力的發展,只有以積極的情感體驗和深層次的認知參與為核心的學習方式,才能促進學生包括高層次思維在內的全面素質的提高。這說明,學生的學習方式對學習結果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作用。事實上,在壹些學生中間,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盛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低下,不會動腦筋想問題,很少對現實情境提出問題,創新意識缺乏,已經造成了壹種課程的表面達成現象:學生雖然通過了考試,甚至成績優良,但並沒有形成課程目標所期望的素質;表面上教學任務完成了,實際上並沒有達到課程要求。從課程目標到教學,再到評價的循環,實質上是在淺層次中完成,並沒有涉及素質教育的深層次目標。因此,改變這種學生被動、單壹的學習方式成為本次課程改革中的壹個迫切的任務。 生物新課程中提出了“倡導探究性學習”的理念,要求在新課程的學習中應以探究學習作為主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主動參與過程中展開學習,讓學生在探究問題的活動中獲取知識,了解科學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維方法,學會科學研究所需要的各種技能,領悟科學觀念,培養科學精神。學生將從教師講什麽就聽什麽,教師讓做什麽就做什麽的被動學習者變為主動參與的學習者。教學活動將更多地創造機會讓學生觀察、實驗、討論、調查、交流,在活動的過程中去體驗,去領悟,去構建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實現自我發展。這種學習方式的轉變不僅會影響學生,而且將影響到教材的編選和呈現方式、教學組織形式、教學內容的組織和處理、教學評價、教學資源、教學時間安排、教師與學生的角色等諸多方面發生改變。 在構建新的學習方式方面,世界各國都在研究和探討,並創造出許多新鮮的經驗,有的已經或正在成為科學教育行之有效的教學或學習方式。比如,《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就強調課程應引導學生通過積極參加對他們既饒有趣味又十分重要的科學探究活動來學習科學,明確提出,“學科學是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的能動的過程”。主張學科學是學生們要自己親自動手做。在做的過程中,既要有“動手”的實踐活動,又要有“動腦”的理性體驗活動,更多的是要既動手又動腦的活動。他們把科學探究作為科學學習的中心環節,強調讓學生對他們親身經歷的事物中產生的壹些實際問題進行探究,並作為科學教學所要采取的主要做法。比如,壹種稱為“hands-on”(動手活動)的科學教育方法廣為流行。這種教學方法目的在於讓學生以更科學的方法學習知識,尤其強調對學生學習方法、思維方法、學習態度的培養。這是壹種活動方案,它圍繞壹定的主題進行,強調從學生周圍的生活中取材,不僅強調科學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強調對學生科學學習方法、思維方法、學習態度的培養,提倡合作與交流。其基本過程是:提出問題→動手做實驗→觀察記錄→解釋討論→得出結論→表達陳述。這壹方法並不要求學生死記硬背事實性的知識,學生在活動中具有壹定的自主性,不僅增進對知識的理解,而且學會活動的基本方法,學會做個人記錄,學習構思工作計劃(即收集資料),並且有機會練習寫作,制作圖表,用壹定形式呈現和報告研究結果,同時,增進理解力。 這種學習方式的原則,最重要的首先是十分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引導他們註意觀察周圍事物,鼓勵孩子提出問題。其次,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問題的答案。問題提出後,教師不是直接給出答案,而是設計實驗,讓學生自己去操作和相互討論。它的靈魂在於把科學家發現自然規律的過程教給孩子,讓他們在探索的過程中學會發現,學會提問,學會實驗,學會記錄,學會討論,學會表達。這不僅是壹種學習的能力,更是壹種生活的能力。 6 、 開發利用多種學習資源在生物教學中有什麽重要性?如何根據需要開發我們身邊的多種學習資源? 答:課程資源是壹個含義十分廣泛的概念。從生物學科課程實施的層面來看,可以按照課程資源的功能和特點,分為素材性課程資源和條件性課程資源兩大類。素材性課程資源直接作用於課程,並且能夠成為課程的素材或來源。如:知識、技能、經驗、活動方式與方法、情感和價值觀等方面的因素就屬於素材性課程資源。條件性課程資源則是作用於課程卻並不是形成課程本身的直接來源。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課程實施範圍和水平。比如,直接決定課程實施範圍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時間、場地、媒介、設備、設施和環境,以及對於課程認識狀況等因素就屬於條件性課程資源。而按照課程資源空間分布的不同,可以把課程資源分為校內課程資源和校外課程資源。凡是學校範圍內的課程資源就是校內課程資源,超出學校範圍的課程資源就是校外課程資源。校外課程資源可分為家庭課程資源和社區課程資源。學校提供的課程資源在各種課程資源中是占首位的。學校的課程資源並不只是為教師準備的,其中不少資源應當用於學生的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學校圖書館、資料室、實驗室、校園網絡、校園裏的花草樹木和各種動物、生物園等,都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主動探究所需要的,應當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收集資料,查閱書籍,做探究性實驗,教師應當為學生提供這樣的機會,學校應當為此提供條件。校內課程資源是實現課程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資源,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首先要著眼於校內課程資源。校外課程資源包括學生家庭、社區乃至整個社會中各種可用於教育教學活動的設施和條件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居住在本社區或附近的與生物有關的專家(有些專家可能就是學生家長)等。校內外課程資源對於課程實施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壹方面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學校內部的課程資源,另壹方面也要加強利用校外課程資源,幫助學生與學校以外的環境打交道。 農村初中生物課程與農村生產、農村生活以及自然界有著廣泛而密切的聯系,農村的種植業、養殖業等農業資源為生物課程提供了大量的課程資源。農村的田間地頭、樹林、灌叢、草地、池塘、河流等都為學生學習生物學提供了豐富的條件性課程資源;耕作方式的變革、新品種的引進和推廣、病蟲害的防治、先進農業技術的應用等,又為學生學習生物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性課程資源。 生物教師在平時就要樹立課程資源意識,搜集、積累壹切可能在教學中有用的材料,使其在教學設計時派上用場。此外,生物教師還要學會利用網絡等現代信息技術獲取教學所需的資源,目前國際互聯網上有比較豐富的各種數字化的資源,教師只要掌握了有關的技術,就可以方便地得到。 7 、 什麽是教學評價?如何轉變評價方式,實現新課程教學目標? 答:教學評價是教學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檢測教學目標是否達到的手段,更是達成教學目標必可少的重要步驟之壹。對於課時教學設計來說,教學評價主要包含兩部分: (1)教學過程的評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課堂教學問題的設計,來評價教學目標實施的效果;根據實際情況,對學生的表現適時進行鼓勵性評價,尤其對學生的思維成果的鼓勵性評價,對於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具有重要的意義。 (2)壹節課的終端評價:通過反饋練習,鞏固重點知識,突破難點知識,來評價學生獲得和掌握知識的情況。練習的設計要遵循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由模仿到變式循序漸進的原則,面向全體學生,使大多數同學都有獲得知識的成功感;從教材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出發,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通過練習,教師可以收集反饋信息,及時補救教學,同時可以使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強化記憶並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 (3)學生表現評價: 也有人叫實做評價,旨在記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實際表現和學習成果,如目前比較流行的學生成長記錄(檔案袋)評價等。 教學設計沒有統壹的、固定的格式。有時是很個性化的。只要能比較好地表達設計者的思想和意圖,選擇用起來方便、簡單、直觀的形式(如流程圖、表格式)比較適合。 8 、教學媒體的選擇與設計對新課程理念下初中生物課程的實施有什麽幫助? 答:教學媒體的正確選擇和使用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因為教學媒體在教學中具有固定性和可重復性、擴散性、通用性和能動性以及直觀性和趣味性等特性和功能,所以,根據教學的需要,對各種媒體進行適當的選擇、組合是教學設計的重要任務之壹。 計算機可以把文字、聲音、圖像、光線、色彩、動畫、視頻等多媒體綜合起來,能夠把抽象的問題直觀化、形象化、立體化、動態化,幫助學生理解、認識、升華為理性認識。利用多媒體課件把微觀的、看不到摸不著的、學生無法感覺到的知識清晰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彌補了常規教學方法不能變靜為動的缺陷,從而使難點迎刃而解,重點得以突出。 9 、 通過對本課中教學設計案例的學習與分析,聯系本地課堂特征,進行壹堂初中生物課程的創新教學設計? 非條件反射與條件反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 通過參與或觀察課堂活動,舉例說明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的區別。 2. 設計實驗,探究條件反射的建立,理解建立條件反射的意義。 3. 通過情景體驗,說出人類條件反射的最突出特征。 能力目標: 1. 通過制定探究實驗方案,進壹步熟悉生物科學探究的壹般方法。 2. 在科學探究中發展合作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 積極參與小組合作交流,樂於探索生命的奧秘。 2. 在訓練動物的過程中,養成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方法 根據課標的要求和教學設計思路,主要運用發現法,通過自制教具展示、自拍錄像等,結合多媒體手段,使實驗範例的呈現和介紹生動直觀,從而引導學生在獨立探究、積極思考的基礎上,理解和掌握相關的概念、原理。 教學過程 (壹)基本內容與程序 兩類不同特點的反射→條件反射是怎樣建立的→人類特有的條件反射能力 (二)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① 什麽是反射?反射弧包括哪幾個部分? ② 請舉壹個反射活動的例子。引入新課:請同學們閱讀教科書(人教版教材P103 插圖)中的這段文字,然後請壹位同學解釋。這段文字所描述的現象就是壹個反射的例子,說明人類的神經調節是非常復雜的。 由此引出本節的課題。 1. 分析兩類不同性質的反射 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可以這樣創設活動環節: 教師:我請兩位同學前來幫助老師完成壹項實驗。甲同學,請妳閉上眼,向前伸出妳的手臂。 教師拿出壹個課前準備好的“刺激盒”給另壹個同學看:盒是鮮紅色的,兩面顏色壹樣,只是有壹面上露出由裏向外刺出的幾枚圖釘尖。(如右圖)然後將有刺尖的壹面對著被試學生手指,舉在距指尖端20-30cm 處。 “甲同學,現在請妳慢慢向前方走,手臂要伸平。” 當甲同學手指無意碰到盒上的刺尖時,他會突然縮回手臂並睜眼察看情況。這壹切被旁觀者們看個明白。 這時教師問大家:“發生了什麽?”然後請被試者甲同學看壹下有刺尖的紅盒子。但註意不要讓他看到另壹面。 教師對甲同學:“現在,如果我讓妳睜開眼睛,再伸直手臂,我用這有刺尖的盒子再碰妳的指尖,妳會怎樣呢?現在我們就來試試。”這次教師只讓另壹位同學看清,使用盒子沒有刺的壹面來繼續做實驗。 教師對甲同學:“妳不用緊張,我並不用力,只是輕輕地……”然後突然用刺激盒敲向甲同學的手指。於是引起他再次縮回手臂。但可能盒子還沒有碰到手指。“現在大家又看到了什麽?”…… 然後,教師請另壹個同學將他看到的情況介紹給全體觀察者。 現在教師可以提出:我們從剛才的實驗中看到了甲同學兩次“縮手”反應,讓我們分析壹下,這先後兩次縮手的反應有什麽不同? 學生活動:四人小組討論交流以下問題: ① 分析這先後兩次縮手反應,引起反射的刺激方式有什麽不同? ② 完成這兩次反射的神經中樞壹樣嗎? ③ 甲同學的第二次縮手是緊接在第壹次縮手後完成的,這說明這兩次縮手之間有什麽關系?如果沒有第壹次縮手,甲同學也沒有看清盒子上有刺尖,還會有第二次縮手嗎? 通過分析、推理、概括,總結出有兩類不同性質的反射性調節: (診斷評價壹:此表的填寫可以診斷學生是否初步了解兩種反射的區別。) 非條件反射 條件反射 教師利用學生討論結果作結論,並引入下壹個環節。 2. 探究條件反射建立的過程 這個環節從學生觀看教師事先錄制的錄像片段開始〈具體過程見“難點分析”內容〉,引導進入學生設計探究實驗“動物條件反射的建立”的環節,並提醒學生在訓練動物的過程中,壹定要有耐心,防止對動物的傷害等。 通過學生設計探究實驗,進壹步引導學生認識動物建立條件反射的意義,在於提高適應環境的能力,所建立的條件反射水平越高,適應環境的生活能力也必然越強。以對“意義”的認識為紐帶,提出問題:“我們人類形成條件反射的能力比所有其他動物都強,在這方面,最突出的特點是什麽呢?”承上啟下,進入下壹個環節。 (診斷評價二:通過學生交流探究方案,反饋學生對科學探究壹般方法的了解;通過交流實驗過程,反饋學生實踐能力與合作情況。) 課後記大部分學生基本掌握生物科學探究的壹般方法,但是錄像生動、形象的畫面也限制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比如多數小組在設計探究方案時,所采用的實驗對象大多是雞、鴨。如果教師事先強調所實驗的對象必須是家裏飼養過的,而且同壹小組的成員中都比較熟悉的,除了雞、鴨、金魚外,還有貓、狗、兔等。這樣,學生設計出來的方案可能會更豐富多彩。 3. 分析人類特有的條件反射能力 閱讀課文,了解“談梅止渴”的典故。並組織壹次現場體驗活動。體驗活動是這樣設計的:先請壹位吃過楊梅的同學談他吃梅的體驗,問“現在哪些同學有了分泌唾液的反應?”然後,教師拿出幾枚楊梅,“看到這些楊梅,大家是不是很容易聯想到吃它的時候的酸味了呢?很多的同學分泌更多唾液了吧?”最後老師把楊梅(事先洗凈)分給同學們品嘗,引導學生在愉快有趣的氣氛中分析總結:吃梅、看梅、談梅這三種唾液分泌反射的區別。 學生活動:四人小組討論,比較引起這兩種反射的特點。 (診斷評價三:應用此表,意在引導學生歸納,並反饋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以及分析歸納能力。) 特點 產生反射的活動 吃梅 看梅 談梅 刺激方式 參與的神經中樞 產生反射的對象 師生***同總結出,人的特有條件反射能力,是對語言這類抽象信號的刺激能建立復雜的條件反射。 最後,組織壹個分組競賽:用實例說明非條件反射與條件反射的現象,把學習活動推向高潮。 (診斷評價四:這個環節是壹個綜合反饋的環節,反饋學生是否真正理解生物學概念。) 課後記通過“談梅、看梅、吃梅”這三個活動環節,讓學生在真實的情景體驗中進行探究,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理解了人類特有的對語言文字建立條件反射的能力。在後面的分組競賽中,各小組的同學爭先恐後舉手發言,表現出強烈的集體榮譽感,也反映出對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比較準確的。 布置課後作業 1. 完成探究實驗。 2. 選做題:進壹步探究,動物建立條件反射後,如果不給予強化,所建立的條件反射會不會消失? 板書設計非條件反射與條件反射 1. 有兩類不同性質的反射: 非條件反射 條件反射 1. 是生來就會的先天性反射。 1. 是在個體生活過程中建立的獲得性反射。 2. 參與反射的中樞是腦幹和脊髓。 2. 參與反射的中樞是大腦皮層。 3. 引起反射的刺激必須是該感受器的直接刺激。 3. 任何無關刺激都可變為條件反射的刺激。 2. 條件反射的建立。 3. 人類神經調節的突出特點: 能建立由語言、文字等抽象信號引起的條件反射。 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由於我遵循了“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的認知規律,重視創設活動環節,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並獲得相應的情感體驗。在此基礎上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學生始終處於主動探究的狀態,學習熱情也很高漲。這樣,不僅滿足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單元測試表明,建立起來的概念是形象生動的、深刻的。 回顧上課時的情景,我覺得自己已經融入了學生的學習中,從中體會到了教學的快樂,令我難以忘懷。其實,農村中學的老師往往存在壹種誤解,認為農村中學課程資源遠不如城市中學,實施新課程談何容易,於是便產生出壹種所謂“不得已而為之”的想法,認為“缺乏資源,我改不了”。通過學習理論和觀摩優秀教學案例,我發現,“課程資源俯首皆是”,關鍵是從學生的生活中、經驗中去挖掘、整合。在課程資源方面的“城鄉差別”並不像大家想象的那麽大,農村也有自己的優勢。所以,必須克服慣性、惰性。只要堅持做教學的有心人,下功夫去想、去做,就壹定會有收獲的。本課的成功也給我增加了信心。 本節的不足之處是:在交流探究實驗方案時,學生所設計的方案缺少多樣化;由於時間倉促,在引導學生從其他熟悉的動物來建立不同的條件反射方面做得不夠。另外,本節學生活動的環節多,課堂氣氛非常活躍,但還有壹部分同學的積極性沒有調動起來。如何縮小這部分同學與其他同學的差距,也是課改過程中需要老師們***同探討、解決的問題。

  • 上一篇:五帝錢放在什麽位置
  • 下一篇:以淚水為話題的作文450字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