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介紹壹下黃金宣紙!

介紹壹下黃金宣紙!

起源

對宣紙的記載最早見於《歷代名畫記》、《新唐書》等。起於唐代,歷代相沿。宣紙的原產地是安徽省的涇縣。此外,涇縣附近的宣城、太平等地也生產這種紙。到宋代時期,徽州、池州、宣州等地的造紙業逐漸轉移集中於涇縣。當時這些地區均屬宣州府管轄,所以這裏生產的紙被稱為“宣紙”,也有人稱涇縣紙。由於宣紙有易於保存,經久不脆,不會褪色等特點,故有“紙壽千年”之譽。

分類

按加工方法分類,宣紙分為壹般可分為生宣,熟宣、半熟宣三種。熟宣是加工時用明礬等塗過,故紙質較生宣為硬,吸水能力弱,使得使用時墨和色不會洇散開來。因此特性,使得熟宣宜於繪工筆畫而非水墨寫意畫。其缺點是久藏會出現“漏礬”或脆裂。熟宣可再加工,珊瑚、雲母箋、冷金、酒金、蠟生金花羅紋、桃紅虎皮等皆為由熟宣再加工的花色紙。生宣則吸水力強。用淡墨水寫時,墨水容易滲入,化開。用濃墨水寫則相對容易。故創作書畫時,需要掌握好墨的濃淡程度,方可得心應手。而生宣的品類則有夾貢、玉版、凈皮、單宣、棉連等。半熟宣也是從生宣加工而成,吸水能力界乎前兩者之間,“玉版宣”即屬此壹類。

另外,宣紙按用料配比不同,又可分為棉料、皮料、將凈三類。

原料

宣紙的選料和其原產地涇縣的地理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因青檀樹是當地主要的樹種之壹,故青檀樹皮便成為了宣紙的主要原料。而當地又種植水稻,大量的稻草便也成為了原料之壹。涇縣更伴青戈江和新安江,這三點便為涇縣的宣紙產業打下基礎。至宋、元之後,原料中又添加了楮、桑、竹、麻,以後擴大到十余種。經過浸泡、灰掩、蒸煮、漂白、打漿、水撈、加膠、貼洪等十八道工序,歷經壹年方可制成。

制作過程

宣紙的制作工序大致可分為十八道,如果細分,則可超過百道。其中有保密工序,不為外人所知。伐條宣紙的傳統做法是,將青檀樹的枝條先蒸,再浸泡,然後剝皮,曬幹後,加入石灰與純堿(或草堿)再蒸,去其雜質,洗滌後,將其撕成細條,晾在朝陽之地,經過日曬雨淋會變白。然後將細條打漿入膠:把加工後的皮料與草料分別進行打漿,並加入植物膠(如楊桃藤汁)充分攪勻,用竹簾抄成紙,再刷到炕上烤幹、剪裁後整理成張。宣紙的每個制作過程所用的工具皆十分講究。如撈紙用的竹簾,就需要用到紋理直,骨節長,質地疏松的苦竹。宣紙的選料同樣非常講究。青檀樹皮以兩年以上生的枝條為佳,稻草壹般采用砂田裏長的稻草(其木素和灰分含量比普通泥田生長的稻草低)。

尺寸

常用宣紙規格(單位:厘米)

小三尺:50*100

大三尺:69*100

四尺:69*138

五尺:84*153

六尺:97*180

八尺:124.2*248.4

丈二:144.9*367.9

當在初學時,通常以“全開紙”書寫作品,如須寫較小些,可裁成二等分,稱為“對開”,裁三等分是“三開”,裁四等分為“四開”,這些稱呼已成為壹般使用者的習慣,不過除了這些尺寸外,也可依需要來裁開使用。

在臺灣造紙方式,其原料有雁皮,桑樹皮等是屬於韌皮類,原料經過浸泡,蒸煮,清洗,漂白後篩除雜質,打漿,借以攪拌分離纖維,再加水稀釋,放入比例黏劑(分散劑)成漿料便可進行抄紙,抄紙是利用竹簾及木框,將漿料蕩入其中,經搖蕩,使纖維沈澱於竹簾,水份則從縫隙流失,紙張久蕩則厚,輕蕩則薄,手抄紙完成後取出竹簾,需以線作為區隔後重疊,並待水份流失部份,采重壓方式增其密度,便可進行烘培,烘紙是利用蒸氣在密封的鐵板產生熱度,以長木條輕卷手抄紙,用毛刷整平,間接加熱使紙幹燥,同時進行品檢,就是成品的宣紙。

宣紙的產生已有千余年的歷史。民間傳說,東漢安帝建光元年(121年)蔡倫死後,弟子孔丹在皖南造紙,很想造出壹種潔白的紙,好為老師畫像 ,以表緬懷之情。後在壹峽谷溪邊,偶見壹棵古老的青檀樹,橫臥溪上,由於經流水終年沖洗,樹皮腐爛變白,露出縷縷長而潔白的纖維,孔丹欣喜若狂,取以造紙,經反復試驗,終於成功,這就是後來的宣紙。

據清乾隆年間重修《小嶺曹氏族譜》序言雲:“宋末爭攘之際,烽燧四起,避亂忙忙。曹氏鐘公八世孫曹大三,由虬川遷涇,來到小嶺,分從十三宅,此系山陬,田地稀少,無法耕種,因貽蔡倫術為業,以維生計”。曹大三繼承了前人的造紙技術,經過實踐,遂步提高,終於造出了潔白純凈的好紙,因紙的集散地多在州治宣城,故名宣紙。

宣紙的聞名始於唐代,唐書畫評論家張彥遠所著之《歷代名畫記》雲:“好事家宜置宣紙百幅,用法蠟之,以備摹寫。”這說明唐代已把宣紙用於書畫了。另據《舊唐書》記載,天寶二年(743年),江西、四川、皖南、浙東都產紙進貢,而宣城郡紙尤為精美。可見宣紙在當時已冠於各地。南唐後主李煜,曾親自監制的“澄心堂”紙,就是宣紙中的珍品,它“膚如卵膜,堅潔如玉,細薄光潤,冠於壹時。”

宣紙具有“韌而能潤、光而不滑、潔白稠密、紋理純凈、搓折無損、潤墨性強”等特點,並有獨特的滲透、潤滑性能。寫字則骨神兼備,作畫則神采飛揚,成為最能體現中國藝術風格的書畫紙,所謂“墨分五色,”即壹筆落成,深淺濃淡,紋理可見,墨韻清晰,層次分明,這是書畫家利用宣紙的潤墨性,控制了水墨比例,運筆疾徐有致而達到的壹種藝術效果。再加上耐老化、不變色。少蟲蛀,壽命長,故有“紙中之王、千年壽紙”的譽稱。十九世紀在巴拿馬國際紙張比賽會上獲得金牌。宣紙除了題詩作畫外,還是書寫外交照會、保存高級檔案和史料的最佳用紙。我國流傳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書畫墨跡,大都用宣紙保存,依然如初。

宣紙的生產中心是涇縣,它生產的原料是以皖南山區特產的青檀樹為主,配以部分稻草,經過長期的浸泡、灰腌、蒸煮、洗凈、漂白、打漿、水撈、加膠、貼烘等十八道工序,壹百多道操作過程,歷時壹年多,方能制造出優質宣紙,制成的宣紙按原料分為綿料、皮料、特凈三大類,按厚薄分為單宣,夾宣、三層夾、羅紋、十刀頭等多種。“特種凈皮”是宣紙中的精品,具有拉力、韌力強、潑墨性能好等優點,為廣大書畫家所喜愛。有人贊譽宣紙“薄似蟬翼白似雪,抖似細綢不聞聲。”壹幅幅圖畫,壹章章文字,皆憑宣紙而光耀千秋。

參考資料:

/view/16678.html

  • 上一篇:什麽是尚武有哪些四字成語?
  • 下一篇:以心中的太陽為話題寫壹篇600字的作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