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藤博文(Ito Hirobumi)1841年10月16日(日本天保11年)在日本長州藩(今日本山口縣)出生。幼名利助,後改稱利介、利輔、俊輔和舜輔。父林十藏,母名琴。其父原在村務農,後去萩城謀生。不久,入伊藤武兵衛家做工。武兵衛年老無子,收十藏為養子,博文即隨父母入伊藤家。伊藤博文自幼備嘗辛苦,其父外出打工時,伊藤隨母寄居外祖父秋山家,過著貧困的生活,那時他是個喜歡惡作劇的頑童,村裏的孩子叫他餓鬼大將,胡說利助。
1853年(日本嘉永6年),寄宿於寺院,後又在藩士福原等家作侍童,平時做雜役,閑時習文識字。
1856年(日本安政3年),往相州服役,守衛邊防。
1857年(日本安政4年),返回長州,他先是投奔來原良藏,後入松下村塾,受教於改革派下級武士的領導人吉田松陰門下,深受吉田器重。
1858年(日本安政5年)10月,伊藤去長崎,入幕府辦的炮術傳習所,學習軍事。
1859年(日本安政6年)6月回長州,認識了桂小五郎。10月,隨從桂小五郎壹起去江戶。
1862年(日本文久2年)12月12日夜,伊藤與久阪玄瑞、高杉晉作等十幾名誌士,潛入品川禦殿山新建的英國公使館周圍。伊藤在前面開路,手持木鋸,鋸斷使館四周的木柵欄,其他人隨即魚貫而入,扔出自制的燃燒彈。隨後,伊藤等人返回附近住處,徹夜痛飲,沈醉於攘夷的狂熱之中。
1863年(日本文久3年),伊藤同井上馨等5人,受長州藩派遣,去英國留學。他親眼見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物質文明,思想發生變化,認識到僅僅憑著壹股保衛民族獨立的熱情去盲目攘夷,決非上策,只有開國,向西方學習,才能成就倒幕大業。在英期間,了解到薩英戰爭爆發。
1864年(日本元治元年)6月,伊藤同井上回國。此時正值英法等四國聯合艦隊攻打下關前夕,伊藤即力勸藩主毛利敬親不可攘夷。指出,與其空費國力,不如將此力用於恢復王政,以完成國內統壹。後因藩主執意攘夷,終發生四國艦隊炮擊下關事件。不久,幕府第壹次討伐長州,藩內保守派即向幕府表示“恭順”。1865年(日本慶應元年)初,高杉晉作等改革派下級武士起兵,奪得藩政,伊藤堅決支持。伊藤是從攘夷到“開國進取”轉變的先行者和促進者。
1866年(日本慶應2年)1月,薩、長兩藩下級武士結成倒幕聯盟。6月,幕府第二次討伐長州。伊藤前往石州,準備參戰,抗擊幕府。後受長州藩之命,去長崎向外商購買輪船,以對付幕府的海軍,但未成功,又轉往上海。8月底買回兩艘輪船。此時,征長戰事以幕府失敗告終。
1867年(日本慶應3年)10月14日,朝廷向倒幕派發出討幕密詔。同壹天,幕府將軍德川慶喜提出“大政奉還”。12月9日(陰歷),天皇發表“王政復古”大詔令,宣布廢除幕府制,建立新政府。伊藤得知討幕消息後,即從長崎來兵庫,欲與長州藩諸隊壹起戰鬥,後因故回長州。
1868年(日本明治元年)1月初又來兵庫,1月13日,被明治新政府任命為外國事務交涉員。在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和細田道壹的領導下負責處理外交事務。後又任外國事務局判事、大阪府判事兼外國官判事、兵庫縣知事。維新後,伊藤博文積極主張把“歐美各國之政治制度、風俗習尚、教育、生產”的“開明風氣”移入日本,使日本進入“開明諸國之行列”。新政府成立之初,伊藤就向木戶孝允提出廢封建諸藩,立府縣之制。
1869年(日本明治2年)2月,又草擬“國是綱要”,詳細闡述設郡縣,統壹兵力、財力及發展教育的好處。1869年5月,伊藤博文任會計官權判事。7月,又任大藏少輔。8月,兼任民部少輔。任職中,大力推進改革,其中尤以修建鐵路和改革貨幣制度的成績最為顯著。 9月,英國公使提出幫助日本修建第壹條鐵路(東京-橫濱),伊藤表示同意。經政府批準,伊藤全權與英國交涉借款事宜。當時反對者甚多。伊藤不顧反對,堅持己見,經英國東洋銀行借款100萬英鎊(合488萬日元),並從1870年4月起動工修建鐵路。於1872年9月完工,正式通車。以此為開端,其他鐵路幹線陸續修建,加速了日本交通運輸的近代化。
1870年(日本明治3年)10月,伊藤提出建立新的統壹的貨幣制度,並於同年12月赴美考察,向大藏省提出有關金銀貨幣的鑄造法、新紙幣發行法等建議。日本政府根據這些建議,於1871年5月,發布新的貨幣條例和造幣章程。不久,伊藤回國,又負責監督新貨幣的鑄造及新貨幣制度的實施,推進了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
1871年(日本明治4年)11月,伊藤博文以副使身份,參加由右大臣巖倉具視率領的使節團。歷時近兩年,訪問歐美10多個國家,參觀考察了金融、商業機構、軍事工業、重工業和輕紡工業部門以及文化教育設施等。訪問中,伊藤更加深切感到,必須用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推進日本資本主義的工業。
1873年(日本明治6年)9月,伊藤回國。10月,任工部卿。他領導工部省,大力“勸獎百工”。大力修建鐵路,創辦國營企業,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和設備,改造和擴建了佐渡金礦、生野銀礦和三池、高島等煤礦以及赤羽機器制造廠、深川水泥廠、品川玻璃制造廠、兵庫和長崎造船廠等,70年代中期起,扶持三菱會社等航運企業與英、美等國輪船公司開展國際航運競爭,又采取多種示範與保護措施,把出口工業轉向民間,使“殖產興業”達到了新階段。為日本的產業革命和資本主義工業化奠定了物質基礎。
1877年(日本明治10年),以西鄉隆盛為代表的封建武士,發動了大規模的武裝叛亂。伊藤堅決主張平定叛亂。他曾派人去山口縣,征募壯兵1,300多人,軍夫7,600余人,送往前線,支援政府軍。
1878年(日本明治11年)5月,大久保利通被暗殺後繼任內務卿。在政府中的地位與作用進壹步提高,成為由薩摩、長州藩出身的下級武士組成的藩閥官僚政府的核心成員。
1881年(日本明治14年),由於明治三傑西鄉隆盛、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先後死去,政界最有實力的人物當屬伊藤和大隈重信兩人。就在這壹年,伊藤秘密聯合政府中的薩摩,長洲系官僚及皇室公卿,發動明治14年政變,排斥了政治上的強硬對手大隈,從此他便成為政界的頭號人物。 當時的日本,雖已進行了種種改革,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但在對外關系上,以往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依然存在,成為壓制日本獨立,束縛其發展的嚴重威脅和障礙。歐美列強以日本法律不完備為由,拒絕修改不平等條約。在國內,板垣退助、大隈重信等先後組織自由黨和改進黨,發起聲勢浩大的自由民權運動,提出的口號就是開設國會和制定憲法。為了緩和國內矛盾,加強天皇統治,並在法制健全的名義上與歐美列強展開修約談判,爭取民族獨立,建立憲政就成為刻不容緩的急務。具體負責立憲準備的就是伊藤博文。他向政府提出建議書,指出立憲思想已成為世界潮流,要順應潮流,先發制人,循序漸進,按政府意圖制定憲法。2月,明治政府派伊藤赴歐洲考察憲政。通過考察,他對英、法、德三國憲法加以比較,認為英國憲法中“國王雖有王位而無統治權”,“與我國國體不相符”;而“德國政府雖采眾議,卻有獨立權”,“君主親掌立法行政大權,不經君主許可,壹切法律不得實行”,“可見,邦國即君主,君主即是邦國”。對德國憲法推崇備至,認為適合日本國情。
1882-1883年(日本明治15年-明治16年)赴普魯士研究憲法,歸國後致力於訂定日本憲法,並訂定華族制度、內閣制度、皇室典範,設立樞密院等。1883年8月,伊藤回國。
1884年(日本明治17年)3月,任制度調查局長,進行體制改革,為立憲做準備。同年7月,根據“華族令”,伊藤被授予伯爵爵位。
1885年(日本明治18年)起四任日本首相。12月,按伊藤建議,廢除太政官制,實行西方資產階級的內閣制。伊藤任內閣總理大臣兼宮內大臣,執掌大權。同月,制定“保安條例”,鎮壓民眾運動,以便按政府意圖制定憲法。
1886年(日本明治19年)6月起,伊藤博文組織人員起草憲法。9月,草成“日本憲法修正案”。
1888年(日本明治21年)4月,“日本憲法修正案”經反復修改,呈奏天皇。並提出設立樞密院,作為最高顧問府,網羅天下元勛及賢達,在天皇監督下,審議憲法。日本政府按此提議,於同年4月28日,設樞密院。30日伊藤辭去首相職務,改任樞密院議長。
1889年(日本明治22年)2月11日,樞密院正式頒布“大日本帝國憲法”(也稱“明治憲法”)。同壹天,天皇授予伊藤旭日大桐花勛章。國會組成,又任貴族院議長。
1890年(日本明治23年)憲法開始實施,7月進行第壹次大選,選舉眾議員。10月,伊藤任貴族院議長。11月,帝國議會正式成立。伊藤博文主持制定的明治憲法,具有濃厚的封建性。它保留了天皇的統治,規定了天皇的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擁有的絕對無限的權力。明治憲法的制定,標誌著天皇絕對主義統治體制的確立。
1892年8月,第壹次松方正義內閣因議會彈劾和內訌倒臺,伊藤受命第二次組閣。他壹改過去對民黨和議會的高壓政策,采取懷柔軟化政策,以保留自由黨領袖後藤象二郎、河野敏鎌的大臣職務,作為與民黨合作的旗幟,並更換了嚴重幹涉地方選舉的知事、郡長,瓦解民黨的攻勢。
第二次伊藤內閣成立時,對中國的作戰準備已經進入最後階段,為準備對中國作戰,第壹次山縣內閣和第壹次松方內閣都制定過以增加軍備開支為主要內容的財政預算案,但都被議會否決了。伊藤的老練在於,他沒有像他的前任那樣采取解散議會或者賄賂議員的做法,而是策動天皇發下詔書,迫使議會在聖斷下讓步。首開用天皇壓制議會的先河。1898年,戊戌變法時前往北京訪問,面見光緒皇帝和康有為,提供改革方針。政變後,參與救援被捕的黃遵憲,並協助康有為和梁啟超逃往日本。
1893年(日本明治26年)與英國達成協議,取消英國人在日本的治外法權。
1894年(日本明治27年),伊藤內閣以朝鮮東學黨起義為借口,發動中日甲午戰爭。7月,日本艦隊不宣而戰,在朝鮮半島海面襲擊中國艦隊。8月1日,日本政府正式宣戰。9月,伊藤隨大本營來廣島,參與指揮戰事。在整個中日甲午戰爭的過程中,所有日本明治政府和大本營作出的重大決策,他無壹不參與,並且出謀劃策,親自作出重大決議,對於整個戰爭起了決定性作用。很快,戰爭擴大至遼東半島。11月,日軍攻占旅順口。與山縣有朋所代表的軍方不同,伊藤主張打壹場有節制的戰爭,他認為把戰火燒到北京,迫使清朝簽訂城下之盟的做法,將很可能引起日本與西方列強的對抗。伊藤提出建議,派兵占領臺灣,攻打威海衛,全殲北洋艦隊,以此要挾清朝談判。逼其割地,賠款。這個重大政治事件表明在東方民族中日本首先獲得現代化成功。中日甲午戰爭後,隨著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力量不斷增強,政黨活動有所增長。伊藤博文為大勢所趨,轉向拉攏政黨。
1895年(日本明治28年)2月12日,日海軍獲勝。日軍又在東北戰場連克海城、牛莊、營口等地。清朝在軍事上徹底敗北,只好派李鴻章赴日談判。1895年4月10日清朝政府簽訂了《馬關條約》。按此新約,日本不僅取得治外法權和租界權,還取得歐美各國不曾有過的權利,如長江航運權等。在談及臺灣問題時,伊藤博文要求壹個月交割,李鴻章認為“壹月之限過促”,要求展限兩月,並雲“貴國何必急急?臺灣已是口中之物”,伊藤博文回答道“尚未下咽,饑甚”。後來因俄、法、德三國幹涉還遼,伊藤堅決反對對俄壹戰,力主妥協退讓,日本采取了對三國全面讓步,對清國寸步不讓的方針。日本交還遼東半島,作為補償,日本又取得3000萬兩白銀的賠款。
1898年(日本明治31年)9月曾來中國,維新派欲請其贊助新政,戊戌政變猝發離去。伊藤博文第三次組閣。他本想拉自由黨領袖板垣退助、進步黨領袖大隈重信入閣,建立所謂的舉國壹致內閣,強化其統治基礎。但因板垣、大隈爭奪內務相要職,預定計劃落空。其後伊藤制定的預算案和增加地稅案,被自由、進步兩黨議員控制的議會否決,伊藤粗暴的解散了議會。這壹行徑立即激發了民黨的反政府情緒,促進了自由,進步兩黨的聯合。6月22日,兩黨召開合並大會,組成憲政黨,聯合對抗政府。這屆短命的內閣,在民黨打擊下,不到半年便告瓦解。在對付民黨上,伊藤軟硬兼施都歸失敗,他痛感“雇傭兵不可靠,必須有自己的禦林軍。”因此他在辭掉首相後,不顧山縣有朋等人的反對,不惜辭官納爵,也要親手建立壹個政黨。
1900年(日本明治33年)。伊藤博文巡遊日本各地,發表演說28次,闡述了他舉國壹致主義和建黨宗旨。同年9月15日,以伊藤為總裁的立憲政友會宣布成立。該黨以官僚政客為基幹,剛壹成立,就瓦解了憲政黨(前身是自由黨),分裂了憲政本黨(前身是進步黨),擁有會員100萬人,成了勢力最大的保守政黨。在建黨大會的致詞中,伊藤號召“從事農、工、商者”入黨。其目的就是,以憲政為招牌,盡可能地聯合地主、資產階級,***同對付日本人民,加強天皇制的統治。10月,伊藤博文再次出山,以政友會骨幹為班底,組成“政友會內閣”。正像他希望的那樣,此次內閣提出的以增加非直接稅為特點的預算,在政友會控制的眾議員順利通過。但出乎意料的是,預算案卻被壹貫支持政府立場的貴族院所否決。伊藤奏請明治天皇命貴族院休會。這是內閣組建以來首次命令貴族院休會。接著伊藤故伎重演,再次請出天皇聖旨,迫使貴族院接受了提案。然而新建立的政友會還不能盡如人意,總裁的絕對權威壹時還難以確立,政友會內閣也沒有能做到意見統壹。身為政友會副總裁的大藏相渡邊國武,反對政府募集公債的政策,堅持削減乃至取消募集公債,並主張放棄國營企業。伊藤無力調解內閣分歧,只好再次辭職在對外關系上,明治維新後,伊藤博文曾努力從事修改幕末時期幕府與西方列強簽訂的壹系列不平等條約的談判,以爭取實現日本民族的真正獨立、自由。與此同時,又積極推行明治政府的對外擴張政策,侵略中國和朝鮮。
1905年(日本明治38年)11月10日,日本在日本海海戰(對馬海戰)獲勝後,伊藤博文以特使身份來朝鮮,並於1907年迫使朝鮮簽訂第二次日韓協約,將外交大權交給日本。朝鮮成為日本的屬國。
1906年(日本明治39年)3月,伊藤博文到朝鮮,任第壹任統監,統管朝鮮外交,指揮在朝鮮的日本官吏活動,制定和頒布“統監府令”。伊藤成了朝鮮的“太上皇”。
1907年(日本明治40年)7月,伊藤又利用朝鮮高宗國王派使臣去海牙國際會議控訴日本侵略的事件,逼高宗退位,並強迫朝鮮簽訂新的“日韓條約”。剝奪了韓國政府內政權,並在壹周之後解散了韓國軍隊。朝鮮成了不折不扣的殖民地。但是伊藤博文本人卻是反對日韓合邦的,在1909年的閣議中他便公開表達反對立場,表示“合並是長期的問題”,這與許多參與日本對朝鮮政策參與者的想法並不同 。他還裝出壹副和善謙恭的面孔。在每次演講結束之前,必不忘對在場的朝、日官員說“我現在提議,請諸君隨我三呼韓皇萬歲”。為了永遠控制朝鮮,伊藤博文煞費苦心於1907年請日本皇太子嘉仁(後來的大正天皇)來朝鮮視察。同年,他又任朝鮮皇太子的老師,被授予“太子太師”之職。12月,陪同朝鮮皇太子來日本留學,加以精心指導,以培植俯首聽命於日本的傀儡皇帝。 8月,被授予公爵爵位。地位顯赫,在政府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1909年(日本明治42年)10月26日,伊藤博文前往哈爾濱,與俄國財政大臣會談。在他檢閱完俄國守備隊並和各國領事團寒暄後,躲在人群中的朝鮮獨立運動者安重根突然沖出,向他連開3槍 。十幾分鐘後,伊藤博文不治身亡,時年6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