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傘的發展歷史

傘的發展歷史

壹、雨傘的發展史

傘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雨傘的國家,從發明之日到現在至少也有 3500 多年的歷史,當時被人們稱之為“簦”。

到了後魏時期,傘被用於官儀,老百姓將其稱為“羅傘”。官階大小高低不同,羅傘的大小和顏色也有所不同。

皇帝出行要用黃色羅傘,以表示“蔭庇百姓”,其實主要目的還是為了遮陽、擋風、避雨。傘在中國誕生之後,隨著對外開放和交流的日益擴大,也就逐漸傳到了國外。

日本在唐朝時先後向中國派出了 19 批“遣唐使”,多 500 余人,其中有醫師、畫師、音樂家及各方面的學者,他們到中國專門觀摩和學習中國文化,不僅把中國的歷法,天文、音樂、美術等文化帶到了日本,也包括制傘工藝在內的多種生產技術、制造工藝帶到了日本。 1747 年,英國壹位叫祖納斯的商人到中國旅行,發現中國人打著油紙傘在雨中行走,雨停後把傘壹收,隨身攜帶,甚為方便,回國時便買了壹把。

回去後不久,正逢壹個雨天,他便撐開帶回去的那把雨傘在倫敦街頭行走。按當時英國的宗教傳統認為:天上下雨是上帝的旨意,用傘遮住雨就是違反天意,是大逆不道的。

漢努威因此受到嘲罵和詛咒,甚至有些人向他投擲雞蛋。但是,雨傘的好處卻人人可見,終於在壹片反對聲中逐漸盛行起來。

到 19 世紀中葉,雨傘成了英國人的生活必備品,而且用傘也成了英國人的壹種榮耀4000年前,壹個孩子頭頂壹片大荷葉,冒雨行走,雨珠從凸面的荷葉斜邊上滾下來,這啟發人們發明了傘。"頭頂荷葉,這種現象有可能使人從中受到啟發以至創造發明出傘,但也有可能是孩子模仿成人頭戴頭笠之類的天真童稚,這與孩子們腰揣木頭手槍,騎著壹匹竹馬沒有多大分別。

即使退壹步,頭頂荷葉的啟示當在情理之中,但"4000年前"雲雲,又從何說起呢?其實,關於傘的發明,民間有種種傳說。流傳較廣而又有文字記載的還是那位神通廣大的"魯班先師 "。

據說魯班在鄉間為百姓做活,媳婦雲氏每天往返送飯,遇上雨季,常常挨淋。魯班在沿途設計建造了壹些亭子,遇上下雨,便可在亭內暫避壹陣。

亭子雖好,總不便多設,而且春天孩兒臉,壹日變三變,夏季雷陣雨,說來就來,以至"迅雷不及掩耳"。雲氏突發奇想,"要是隨身有個小亭子就好了"。

魯班聽了媳婦的話,茅塞頓開。這位本領高強、無所不能的中國發明大王依照亭子的樣子,裁了壹塊布,安上活動骨架,裝上把兒。

於是世界上第壹把"傘"就這樣問世了。而據《玉屑》記載,傘是魯班的媳婦為關心終日在外勞作的丈夫而發明的。

看來,若要申請專利,還是魯班夫婦倆人***享比較合理,這傘的發明,是他們夫妻恩愛、相互關心的產物,用壹時髦的話說,這是愛的結晶。魯班是春秋時代魯國的巧匠,同時代的孔老夫子,周遊列國,難免碰上日曬雨淋,於是在他出行的車上便制作了壹種固定的傘,既可遮風避雨也可遮陽避暑。

這種隨車固定的"傘",在1989年發行的J162《孔子誕生2540周年》紀念郵票第二枚"周遊列國"上便可壹睹風采。由於傘在社會學上的衍生意義,在中國古代,傘是帝王將相、達官貴人權勢的象征,這在《左傳》"備物典冊"《晉書輿服誌》中有明確記載,而且等級森嚴。

傘的用料、色彩、尺寸就象頭上的烏紗,身上的朝服壹樣,也是區分官職大小,身份尊卑的壹種標誌。如漢代規定:食粟二千石以上的九卿、三公用黑傘,三品以上的官員用青傘,而宋代則天子用紅黃二色,庶僚壹律用青色等。

因此古時皇帝或高官出巡時乘座的轎子或車子都張著傘蓋,以示"庇蔭百姓"。因此這種傘又稱 "涼傘"、"羅傘"、"萬民傘",書面語又稱"華蓋"。

T151秦始皇陵銅車馬,T131千裏走單騎中的"華蓋",都是用傘人身份的標誌。這種以傘入儀仗,氣勢最為恢宏、表現最為充分的可能要數臺灣省發行的"明人出警入蹕圖"。

二個五連張還外加局部放大圖。僅入蹕圖第二枚,紅、綠、黃、蘭、白五頂"羅傘 ",異彩紛呈,在"出警圖"第三、第五枚中,既有左、右對稱暫時收攏,扛在肩上的,又有居中張開正在行進中的,沸沸揚揚,浩浩蕩蕩,可謂顯赫。

正因為傘有象征榮華富貴的作用,所以東方民間婚禮迎娶中亦有打傘的習俗。這在澳門、朝鮮發行的民間婚禮郵票中有著生動的描繪。

傘在當代藝術作品中,賦予社會學或政治象征意義的首推文革中劉春華創作的油畫《毛主席去安源》。在畫上烏雲蔽日,山雨欲來, *** 手執雨傘,踏著氤氳的山路走來。

該畫自1968年7月1日隨"兩報壹刊"發往全國,並印成彩色單張和搬上郵票,成為世界美術史上印數最多(累計9億多張)流傳最廣的美術作品。1995年10月,中國嘉德拍賣公司以605萬元人民幣拍出該畫原作,再次在國內外引起轟動。

傘,不僅是壹種古老的生活用品,也不只是官府的儀仗裝飾,還是戲曲、歌舞、雜技藝術中常用的道具。臺灣省1983年發行的《白蛇傳》郵票,第壹枚反映的就是"西湖借傘"的情景,正是這把傘,壹借壹還便衍生出許仙和白娘子之間的曲曲折折的愛情故事。

而直接以傘為中心道具的民族民間藝術,中外郵票都多有反映。我國特55《中國民間舞蹈》(第三組)中的"黎族三月三"描繪的便是壹對黎族青。

二、傘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傘是我國首創,據傳是魯班的妻子雲氏發明的。

《孔子家語》中說:“孔子之郯,遭程子於途,傾蓋而語。”這裏的“蓋”就是指“傘”,《史記·五帝紀》記有與傘同類的雨具,可見傘在我國已有四千多年歷史了。

最早稱傘為“華蓋”,唐朝李延壽寫的《南史》和《北史》才正式為傘定名。古時的傘,是達官顯貴的裝飾品和士大夫權勢的象征物,帝王將相出巡時,日月扇、黃羅傘左簇右擁,乘坐的車輿上張著傘,表示“蔭庇百姓”。

官位、職務不同,“羅傘”的大小、顏色都嚴格區分,這壹慣例壹直傳到明朝。紙傘是漢朝以後出 現的,唐朝時傳入日本,16世紀才傳入歐洲。

意大利藝術大師達·芬奇受傘的啟發,設計了第壹個降落傘。18世紀發明的傘齒輪,也是仿照傘的截面形狀設計的。

三、從古至今雨傘的發展歷程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雨傘的國家,從發 明之日到現在至少也有 3500 多年的歷史。

事物的演變歷史:到了後魏時期,傘被用於官儀,老百姓將其稱為“羅傘”。官階大小高低不同,羅傘的大小和顏色也有所不同。

皇帝出行要用黃色羅傘,以表示“蔭庇百姓”,其實主要目的還是為了遮陽、擋風、避雨。 傘在中國誕生之後,隨著對外開放和交流的日益擴大,也就逐漸傳到了國外。

日本在唐朝時先後向中國派出了 19 批“遣唐使”,多 500 余人,其中有醫師、畫師、音樂家及各方面的學者,他們到中國專門觀摩和學習中國文化,不僅把中國的歷法,天文、音樂、美術等文化帶到了日本,也 包括制傘工藝在內的多種生產技術、制造工藝帶到了日本。 1747 年,英國壹位叫祖納斯的商人到中國旅行,發現中國人打著油紙傘在雨中行走,雨停後把傘壹收,隨身攜帶,甚為方便,回國時便買了壹把。

回去後不久,正逢壹個雨天,他便撐開帶回去的那把雨傘在倫敦街頭行走。按當時英國的宗教傳統認為:天上下雨是上帝的旨意,用傘遮住雨就是違反天意,是大逆不道的。

漢努威因此受到嘲罵和詛咒,甚至有些人向他投擲雞蛋。但是,雨傘的好處卻人人可見,終於在壹片反對聲中逐漸盛行起來。

到 19 世紀中葉,雨傘成了英國人的生活必備品,而且用傘也成了英國人的壹種榮耀。 到了後魏時期,傘被用於官儀,老百姓將其稱為“羅傘”。

官階大小高低不同,羅傘的大小和顏色也有所不同。皇帝出行要用黃色羅傘,以表示“蔭庇百姓”,其實主要目的還是為了遮陽、擋風、避雨。

傘在中國誕生之後,隨著對外開放和交流的日益擴大,也就逐漸傳到了國外。日本在唐朝時先後向中國派出了 19 批“遣唐使”,多 500 余人,其中有醫師、畫師、音樂家及各方面的學者,他們到中國專門觀摩和學習中國文化,不僅把中國的歷法,天文、音樂、美術等文化帶到了日本,也 包括制傘工藝在內的多種生產技術、制造工藝帶到了日本。

1747 年,英國壹位叫祖納斯的商人到中國旅行,發現中國人打著油紙傘在雨中行走,雨停後把傘壹收,隨身攜帶,甚為方便,回國時便買了壹把。回去後不久,正逢壹個雨天,他便撐開帶回去的那把雨傘在倫敦街頭行走。

按當時英國的宗教傳統認為:天上下雨是上帝的旨意,用傘遮住雨就是違反天意,是大逆不道的。漢努威因此受到嘲罵和詛咒,甚至有些人向他投擲雞蛋。

但是,雨傘的好處卻人人可見,終於在壹片反對聲中逐漸盛行起來。到 19 世紀中葉,雨傘成了英國人的生活必備品,而且用傘也成了英國人的壹種榮耀 到了後魏時期,傘被用於官儀,老百姓將其稱為“羅傘”。

官階大小高低不同,羅傘的大小和顏色也有所不同。皇帝出行要用黃色羅傘,以表示“蔭庇百姓”,其實主要目的還是為了遮陽、擋風、避雨。

傘在中國誕生之後,隨著對外開放和交流的日益擴大,也就逐漸傳到了國外。日本在唐朝時先後向中國派出了 19 批“遣唐使”,多 500 余人,其中有醫師、畫師、音樂家及各方面的學者,他們到中國專門觀摩和學習中國文化,不僅把中國的歷法,天文、音樂、美術等文化帶到了日本,也 包括制傘工藝在內的多種生產技術、制造工藝帶到了日本。

1747 年,英國壹位叫祖納斯的商人到中國旅行,發現中國人打著油紙傘在雨中行走,雨停後把傘壹收,隨身攜帶,甚為方便,回國時便買了壹把。回去後不久,正逢壹個雨天,他便撐開帶回去的那把雨傘在倫敦街頭行走。

按當時英國的宗教傳統認為:天上下雨是上帝的旨意,用傘遮住雨就是違反天意,是大逆不道的。漢努威因此受到嘲罵和詛咒,甚至有些人向他投擲雞蛋。

但是,雨傘的好處卻人人可見,終於在壹片反對聲中逐漸盛行起來。到 19 世紀中葉,雨傘成了英國人的生活必備品,而且用傘也成了英國人的壹種榮耀 到了後魏時期,傘被用於官儀,老百姓將其稱為“羅傘”。

官階大小高低不同,羅傘的大小和顏色也有所不同。皇帝出行要用黃色羅傘,以表示“蔭庇百姓”,其實主要目的還是為了遮陽、擋風、避雨。

傘在中國誕生之後,隨著對外開放和交流的日益擴大,也就逐漸傳到了國外。日本在唐朝時先後向中國派出了 19 批“遣唐使”,多 500 余人,其中有醫師、畫師、音樂家及各方面的學者,他們到中國專門觀摩和學習中國文化,不僅把中國的歷法,天文、音樂、美術等文化帶到了日本,也 包括制傘工藝在內的多種生產技術、制造工藝帶到了日本。

1747 年,英國壹位叫祖納斯的商人到中國旅行,發現中國人打著油紙傘在雨中行走,雨停後把傘壹收,隨身攜帶,甚為方便,回國時便買了壹把。回去後不久,正逢壹個雨天,他便撐開帶回去的那把雨傘在倫敦街頭行走。

按當時英國的宗教傳統認為:天上下雨是上帝的旨意,用傘遮住雨就是違反天意,是大逆不道的。漢努威因此受到嘲罵和詛咒,甚至有些人向他投擲雞蛋。

但是,雨傘的好處卻人人可見,終於在壹片反對聲中逐漸盛行起來。到 19 世紀中葉,雨傘成了英國人的生活必備品,而且用傘也成了英國人的壹種榮耀 到了後魏時期,傘被用於官儀,老百姓將其稱為“羅傘”。

官階大小高低不同,羅傘的大小和顏色也有所不同。皇帝出行。

四、傘的發展過程

發展歷史 公元前1100年,中國人已經使用傘,那時已經用傘表示身份。

傘骨用竹或檀香木制成,上面覆以樹葉或羽毛做的傘面。公元12世紀英語才出現“傘”這個詞。

以前壹直只有陽傘,到1733年,巴黎人用油布做傘面,才制成雨傘。1750年,英國的漢威到外國旅行後帶了壹把傘面回倫敦,轟動壹時。

1874年雪靠耳附近迪卡地區的金屬拉絲工霍克斯取得弧形鋼質傘骨的專利權。 有了此傘骨,傘可以收緊,從此成為英國紳士常用的雨具。

1930年柏林人豪普特發明了伸縮傘。在學術界也有人說,公元4世紀三國時期中國人才發明了傘。

唐朝的造紙業十分發達,社會用紙廣泛。有的工匠在紙上塗桐油,制成能防雨的油紙傘,作為羅傘(即綾羅面料傘)的壹個補充。

誰知大受歡迎。壹時間,下雨人人舉紙傘的情景,在長安各地隨處可見。

明代皇帝朱元璋,明文規定庶民不得用羅傘,只可用紙傘。清代的民間,在廣東、福建等地大量制造黑布傘,行銷國外。

在世界上的其他國家,傘也曾經是莊嚴和帝王的標誌。泰國國王外行,金色羅傘張立於後。

緬甸君主的尊號是巨傘之王。日本天皇每次出遊,總有壹持傘者恭敬陪同。

這些傘都各有本國的特色。 傘在唐朝時由中國傳入日本。

公元781年在京城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的大街上,有壹天突然之間落下雨點。滿街來往的人都打著傘走過,只有壹個前來中國留學的日本和尚沒有傘。

他摸摸自己濕淋淋的光頭,好像明白了壹件事。回國的時候,他買了許多傘,千方百計帶到日本,送給了親戚朋友。

從此,雨傘便在日本流行起來。 1747年,英國的商人漢威到中國廣州辦貨。

他看見人們撐著黑布傘在雨中行走,覺得挺好。臨回國前帶了壹把傘回倫敦。

1750年,當他在倫敦鐘塔下張開傘遮雨的時候,被過路人視為怪物加以嘲笑:“哈,男士不尊重天意,躲在怪物下邊不出來,太不象話了。”還有人指責他,這是對上帝的不恭,應當受到懲罰。

漢威不予理會,每天上街帶傘,宣傳使用傘的好處。 傘第壹次在美國紐約出現,是在18世紀末葉,街頭上出現壹片混亂。

婦女們大呼小叫,認為這個既能伸開又能縮小的怪物,簡直能把人嚇得半死。頑皮的小孩子跟在後邊,不停地朝打傘的人扔石頭…… 由此可知,壹件發明要得到社會認可,壹件商品要能被人們接受,決不是件簡單、容易、輕松的事,有時要經歷不少的誤會、波折。

幾十年之後,羅馬教皇對傘發生了興趣。他以上帝的名義為傘洗刷不白之冤。

教皇出場有專人撐傘侍候,以顯示其莊嚴、鄭重。 傘不僅是人們使用的工具,也是壹種收藏品。

法國有個名叫約索夫·哈姆的人,以專門收藏世界上各種傘而聞名。他藏有9個世紀以前的歐洲貴族用的陽傘,也有中國杭州出產的紙傘,以及日本制作的各種花布傘。

其中最小的傘只有3.5厘米長;最大的傘傘面直徑長12米,撐起來足有半個籃球場那般大。 現在,傘的作用被廣大的人們所承認,它已經成為日常旅行、外出的必帶物品。

隨著制傘工業的發展,各具特色的傘:帶收音機的傘、有香味的傘、能照明的傘、防暴催淚傘、盲人探路傘等都相繼問世,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許多方便和樂趣。 隨著時代的前進,傘的品種越來越多,用途也越來越廣。

自動傘、折疊傘早已不是什麽稀罕,無柄傘又返回到“頭頂荷葉”狀,戴在孩子們和女士騎車族的頭上。什麽收音機傘、太陽能傘、盲人傘、防暴傘等等也紛紛問世。

在美國佛蒙特州的威努士城,人們用壹種重量很輕、卻比鋼鐵堅固,又能透光的泡沫有機玻璃作傘面,用縱橫交錯的金屬制成大骨架,利用壹個巨大的電動機來操縱壹把高67米,面積達4000平方米的世界上最大的巨傘,這把傘已成了美國遊覽觀光的景點。由“門背壹根竹子、撐起來壹間屋子”的燈謎,到“風和日麗,功成身退,風雨關頭,挺身而出”的贊譽,既概括了傘的作用更稱頌了傘的風格。

玲瓏花傘,旋開了江南的雨季。 2008年開始,市面上出現了各種各樣、富有創意的雨傘,如水壺傘、香水傘。

壹、基本信息 相傳在4000年前,當時的部落首領黃帝與另壹個部落首領蚩尤在涿鹿(今河北省境內)打仗。時值春末夏初,風刮土揚,烈日炎炎。

黃帝命人在戰車上撐起壹個叫做“華蓋”的用具,就是用來遮住陽光、擋住風沙,好看準對方的軍隊陣勢,以便決定攻打對策。後來,黃帝打勝了。

古人迷信,以為是“華蓋”保佑的結果,因此視它為榮譽和權力的象征,黃帝走到哪裏,華蓋跟到哪裏。所謂華蓋就好像壹頂圓形布蓋子下邊支著壹根長棍,不能收攏也不能伸大,比較笨重。

傘這個名詞,在我國南北朝時才出現,很形象。此前的古代,都稱為蓋。

二、 傘的折數 傘具根據功能設計的不同,在折數上有很大區別。 壹般來說按折數,傘具市場中的傘主要分為四大類:直桿傘(壹折)、兩(二)折傘、三折傘、五折傘。

所謂幾折幾折傘,是指傘的骨架(龍骨)可以折疊幾次的意思。比如兩折傘就是傘架可以折疊兩次的意思。

首先,直桿傘或者叫壹折傘。主要是雨傘居多,也有晴雨兩用的,各個傘具廠家都差不多生產有此類直桿傘具。

其優點是傘骨壹般都為鋼架,結實耐用,老人還可以當拐杖使用。

五、傘的發展經歷了什麽過程

們在雲氏傘的基礎上又不斷加以改進,把獸皮換成絲綢,到宋代又用油紙代替絲綢,制成了紙傘,這就是油紙傘?

起初,用傘的人並不多,老百姓們認為,老天爺降雨,就是讓人們接受雨的洗禮,打傘是對老天爺的不敬?但是由於雨傘確實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方便,人們還是逐步地接受了它?

到了清代,廣東?福建等地開始大量制造黑布傘,在民間廣泛流傳,並且行銷國外?

在西方,最早的傘的主體是壹塊遮陽的板,板上蒙著壹塊繃緊了的麻布,人們主要用它來遮陽?

在古希臘,傘狀遮陽板是節日盛裝不可缺少的陪襯?奴隸主讓仆人在自己的身後高高地舉著遮陽板,以顯示自己的權勢和高貴?因為打傘的人必須站在主人身後,所以這種傘的柄不是安在傘的中央,而是安在傘的邊上?

至中世紀,傘變成了宗教權力的象征?地位越高的人,傘越豪華?

在1747年,壹個到中國旅行的英國人看中了我國的傘,回國時便帶了壹把中國人制造的油紙傘,然後找人模仿它的構造,造出了壹把形狀像香菇的絲布傘?從此,中國傘走向了世界,擋雨的傘開始在歐洲民間流傳?

六、男性打傘的發展歷程是怎麽樣的

壹直到18世紀,在歐洲,陽傘和雨傘都還是專屬女性的重要裝飾,後來在美國也是如此。

而男人們堅持只戴帽子,總是被淋成落湯雞,用傘遮風擋雨會被視為娘娘腔,除非偶爾為之。關於歐洲人對男性打傘的態度,16世紀的法國作家亨利艾蒂安壹言以蔽之:“看到男性打傘,法國女性就會認為這個男人缺乏男子漢氣概。

”在英國紳士喬納斯漢韋的努力下,男性才終於大大方方地接受了雨傘。為了實現這個結果,漢韋壹直不懈地努力著,在此期間受盡羞辱和公開嘲弄。

漢韋在同俄國和遠東的貿易中積累了壹筆財富,38歲便退休了,從此致力於開辦醫院、孤兒院,以及推廣雨傘,後者純屬個人愛好。 從1750年起,無論陰晴雨雪,漢韋出門時總是隨身帶著傘具,所到之處常常掀起壹陣軒然 *** 。

曾經的生意夥伴壹夜之間將他視作雌雄莫辨的陰陽人;大街小巷的地痞無賴看到他時都會取笑他;馬車夫總是故意駕車駛過泥潭,漉他壹身汙水,因為馬車夫認為,能夠有效地保護人們不被淋濕的雨傘對他們的營生構成了威脅。 充滿勇氣的漢韋在生命的最後30年裏始終堅持隨身帶傘。

日復壹日,男人們逐漸意識到買傘只需要破費壹次,遠比每逢雨天便鉆進馬車劃算得多,尤其是在倫敦這樣多雨的地方,雨傘可以為男人們節約壹大筆開銷。或許是經濟原因使然,或許是人們對雨傘已經見慣不怪,雨傘過於陰柔的觀念終於消散了。

漢韋於1786年辭世,當時的英國男性已經養成在雨天出門時帶雨傘的習慣,甚至將雨傘稱為“漢韋”。

  • 上一篇:他是否還在人間 有原文嗎
  • 下一篇:妳好 妳回答的關於帽子的起源 是在哪裏找的資料 能告訴我文章的地址嗎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