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五大名窯之壹的“哥窯”,其傳世的數十件作品可說價值連城,為北京、上海、臺灣的博物館所收藏,它在中國陶瓷史上可說是輝煌過壹時。然而,其產地在哪裏,如今卻無人知曉。
在我國數千年的陶瓷發展史上,宋代陶瓷興盛繁華,占有光輝燦爛的壹頁。宋代陶瓷,歷來有“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之稱。其中除定窯外,其他四座均屬官窯。所謂“官窯”,即為適應宮廷皇家貴族的特殊需要而進行生產,由朝廷直接控制的官辦瓷窯。其瓷器的造型、釉色、裝飾,主要根據朝廷有關專家設計的樣式進行生產,在工藝上要求精益求精,不惜工本,工匠也是挑選民間最為優秀者。其產品完美典雅,質地優良,制作精細,專供宮廷享用,只準收藏於宮中,嚴禁流散民間。其工藝技術也對民間絕對保密,甚或其產地也是秘密的,決不允許民間模仿和推廣,同時宮廷需要時就興盛,不需要時就廢棄,生產範圍很小,延續燒造的時間壹般也較短,於是更增添了其皇家器物的高貴神秘性。
哥窯瓷器是宋代官窯也是中國古代瓷器中壹種很有特色的品種,它以器身滿布大小開片為主要特征。其作品胎厚釉潤,制作規整,造型素雅古樸,莊重不俗,具有高超的藝術魅力,頗合宋代崇尚典雅的時風。釉色主要有灰青、淺青、米黃等。大小開片,大呈深褐色,小呈米黃色,兩種紋片縱橫交織,頗有奇趣,被人冠之以“金絲鐵錢”和“文武片”等美稱。是傳供宮禁內苑、帝王之家鑒賞把玩的高級藝術品,深受上層社會的喜愛,於是獲得極好的聲譽。後世竭力加以仿制,所仿者確也難辨真贗。近世為古陶瓷愛好者所追捧,古董商常常不惜高價收購這種格調高雅的精美瓷器,研究者也對它倍加關註。
哥窯瓷器的真品,主要就靠在皇宮中世代相傳而保存下來。宮中歷代禦用的官窯瓷器,流散民間者極少,如有關考古和墓葬發掘中還從來沒有發現過,即使在外邊見到壹二,也是由宮中偷偷流傳出去的。然而到近世動亂之時,開始有所流失。現今留傳於世的哥窯瓷器並不多,按照粗略的估計,大約有數十件,分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和臺灣故宮博物院,少部分流落至國外。
然而,宋代哥窯的燒窯遺址諸問題,迄今還尚未完全搞清楚,專家們對於這壹問題有著不同的看法,成為中國陶瓷史上引人註目的懸案。
先從文獻記載上進行壹些分析。關於哥窯,宋代的有關史籍中只字未提,可見這類官窯在當時對社會上是保密的,壹般文人基本不知道。記載最早的恐怕是元末至正二十三年(1363)刊刻的《至正直記》,其在“窯器不足珍”壹節裏說:“乙未冬在杭州市哥哥洞窯者壹香鼎,質細雖新,其色瑩潤如舊造,識者猶疑之。會荊溪王德翁亦雲:近日哥哥窯絕類古官窯,不可不細辨也。”就是作者於至正十五年(1355),在杭州買了壹件“哥哥窯”燒制的鼎,瓷質雖然很新,但其釉色瑩潤很像舊貨。說明“哥哥窯”於元末仍在燒制瓷器,有的制作精良,“絕類古官窯”。不知此“哥哥窯”是否即宋代“哥窯”。
明初宣德年間,《宣德鼎彜譜》有雲:“內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這是說明代國家內庫收藏有“哥窯”之瓷器。同時,曹昭在《格古要論》中考證古瓷器時說:“舊哥哥窯出……色青,濃淡不壹,亦有鐵足紫口,色好者類董窯,今亦少有。成群隊者,是元末新燒,土脈粗躁,色亦不好。”此段文字說明哥窯有新舊之分,元來所燒成群成隊的批量瓷器稱新哥窯,質地不太好。《至正直記》所載亦為元末之器。可見“哥哥窯”延燒年月還相當長,從宋代壹直到元末或明初。
百余年後編撰的《浙江通誌》中講述了這樣壹個傳說:在處州(今浙江龍泉)縣南七十裏的琉華山,山下有個叫琉田的地方,居民多以陶為業。“相傳舊有章生壹、二兄弟,二人未詳何時人,至琉田窯燒青器,粹美冠絕當世,兄日哥窯,弟日生二窯”。書中註明此事得自傳聞,不知其兄弟為何時人。到了明代後期嘉靖末年刊刻的《七修類稿續編》進壹步說:“哥窯與龍泉窯皆出處州龍泉縣,南宋時有章生壹、章生二各主壹窯,生壹所陶者為哥窯,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為龍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濃淡不壹。其足皆鐵色,亦濃淡不壹。舊聞紫足,今少見焉。惟土脈細薄,釉色純粹者最貴。”這樣就把章氏兄弟肯定為南宋時人,有關哥窯、龍泉窯形成了壹個完整的故事,此後人們對哥窯、弟窯故事的進壹步演繹,大都來源於此。那麽,這哥窯是否在宋代著名產青瓷的龍泉窯附近呢?
值得註意的是,《格古要論》中,哥窯與龍泉窯是分為兩條來描述的,文中沒有提到兩窯有什麽關系,只是說哥窯有新舊之分。刊刻於明嘉靖年間的陸蓉《菽園雜記》,對龍泉窯記錄得比較詳盡,諸如其地理分布、原料出處、制作工藝、裝窯方法,直到燒窯工序,都有相當細致的描繪,是研究龍泉窯的重要參考書,然而它對於“哥窯”卻只字未提及。由是,人們對於南宋時章氏兄弟於處州各主壹窯的故事,產生了壹定的疑問。
1956年至1961年,浙江省文管會對龍泉窯和哥窯諸遺址進行了多次調查和大規模的發掘。除大批燒制白胎青瓷的龍泉窯遺址外,人們還發掘了燒制黑胎青瓷的大窯、溪口等五處窯址,這些黑胎青瓷窯燒制的器物,與文獻記載“章生壹”哥窯主燒的瓷器所具備的特征較相吻合,證明這就是文獻所記載的“哥窯”。然而問題是現今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所收藏的傳世哥窯瓷器,如三足鼎、魚耳爐、膽式瓶等壹批典型的南宋器物,卻在所有窯址中均未發現。而它與上述龍泉“哥窯”的黑胎青瓷有較大區別:傳世哥窯瓷器胎厚釉薄,胎色不壹,有沈香色、淺白色、杏黃色、深灰色等;龍泉哥窯瓷器卻胎薄釉厚,以墨胎為主。前者釉不透明,潤澤如酥;後者釉為透明,有玻璃光澤感……不同處很多,不贅列舉。
這樣,問題又緊隨其後來了,到底是哪壹種瓷器為正統的哥窯作品?對於龍泉的黑胎青瓷,目前有兩種看法:壹種意見認為黑胎青瓷就是古代文獻中所說的正統的哥窯產品,它與文獻記載的特點相吻合,科研工作者在化驗了諸種瓷器的標本後,結論是:“龍泉黑胎青瓷可能就是正統的哥窯這種說法是有相當根據的”;另壹種意見則認為龍泉的黑胎青瓷不是正統哥窯,而是仿官窯的作品,由於哥窯、弟窯故事本身值得懷疑,所以其文獻材料也是不可靠的。《格古要論》在談官窯時提到:“有黑土者謂之烏泥窯,偽者皆龍泉所燒者,無紋路。”另外,其器物造型與杭州官窯有不少***有的式樣,所以,龍泉的黑胎青瓷是仿官窯的作品。部分科研工作者在化驗了黑胎青瓷標本後,也同意其仿官窯的說法。這樣,有關文獻記載的“哥窯”其實不是真正的哥窯,而只是龍泉窯。
科研工作者在化驗了諸種瓷器的標本後認為,“傳世宋哥窯不在龍泉燒造之說是可以接受的”。那麽這些傳世哥窯瓷器的產地在哪裏呢?許多人認為它在江西,有人指出傳世宋哥窯在好多方面和景德鎮的同類作品比較接近,所以很可能是宋以後景德鎮所燒制的。有人指出景德鎮明代仿官、仿哥成風,這類仿制品流傳下來的很多,且許多都仿制得相當成功,可以假亂真,所以傳世哥窯作品很可能是景德鎮仿燒的偽品。也有人以為,景德鎮能夠仿制哥窯,說明哥窯不在景德鎮。還有人認為在江西的吉安永和窯,也就是宋代的吉州窯,《格古要論》中提到,此地還有壹個碎器窯。兩窯明代都仿燒過哥窯,也仿制的相當逼真,而碎器窯的可能性更大。
此外,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成書於萬歷十九年(1591),在談到“官窯”時說:“官窯品格,大率與哥窯相同……窯在鳳凰山下……哥窯燒於私家,取土俱在此地。”從後兩句分析,似乎哥窯的燒制地點在杭州。高濂此說不知何本?
也有學者指出,這數十件傳世哥窯作品,有各式瓶、爐、洗、盤、罐等,論胎有薄厚,胎色也不壹,胎質又有瓷胎和砂胎之分。釉色也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黃等。從時間上講,也應有出產早晚之別,如上述所謂舊哥窯、新哥窯。那麽其產地也恐並非只有壹個地方的瓷窯。總之,情況是相當復雜的,人們的各種猜測也只能是猜測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