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文獻記載,唐朝的上流社會簡直是金銀做的。相比於唐代王儉自詡的“五千面同金盤”,以及唐代太和年間王在淮南廣播時壹次獻上皇帝大小銀碗3400件的排場,何家村出土的數量僅為唐代金銀器的9根毛。
在何家村出土的金銀器皿中,以杯、盤、碗、盒、壺等器皿最為常見,這些器皿在唐代的文獻中均有提及。比如《舊唐書》給胡楚斌傳的時候,說他腦子快,喜歡酒後寫字。每次唐高宗讓他寫文章,“金銀杯必盛酒”,可見杯子是盛酒的器皿;再如何的《答朝臣》詩中說“蛤盛於銀盤”,可見盤子是盛食物的容器。像杯子和盤子壹樣,碗、盒和鍋也被用作餐具。事實上,在唐朝的上層社會,用金銀制作餐具已經成為壹種普遍的做法。究其原因,不僅僅是為了炫富求樂,更重要的是與道家神仙思想有關。早在漢代,漢武帝就曾相信黃金“以為食器能延年益壽”的說法,唐代貴族以此為依據,競相模仿,於是蔚然成風。
即便如此,也不是每個人都能使用金銀器皿。據唐說,官員“不能用純金作壹等以下的器皿”;還有,“六品之下,濁銀不得用。”同時,金銀器皿還具有觀賞性,所以金銀器皿的制作既註重實用性,又註重觀賞性。何家村出土了許多圖案精美的金杯和銀杯,其中景泰藍圖案的金杯最具色彩。金杯高6厘米,直徑6.9厘米,重230克。它的壹邊有壹個箍耳,由金絲制成,焊接在杯腹上。圖案從桌子上突出來,很有動感。團花是壹種吉祥的裝飾圖案,在唐代非常普遍。這些金銀器皿上也有許多民族圖案,表達祝福和吉祥的內容。比如鎏金雙鵝銀盒的表面,雕刻著面對面的雙鵝,想要親密無間。雙鵝站在沾滿蓮子的蓮藕上。在古代,雁是男女婚姻的象征,寓意夫唱婦隨,永不分離;另壹方面,蓮子意味著更多的孩子和更多的幸福。此外,象征長壽的烏龜被錘打在鍍金烏龜銀盤的底部,象征智慧的鸚鵡被刻在鍍金鸚鵡銀壺的外壁,都表達了類似的美好感情。另外,何家村出土的“舞馬杯”雕花銀壺是精品。舞馬的記載最早見於三國曹魏,盛於雍。然而,在當時,普通官員和人民無法欣賞馬舞表演,因為馬舞節目主要是為皇帝表演的。唐玄宗最熱衷於舞馬。據說他養了400匹跳舞的馬。當他從長城得到壹匹好馬時,他喜出望外,開始訓練自己。在每年錢球節(即玄宗生日)舉行的盛大慶典中,舞馬表演必不可少。張是玄宗時的宰相,他寫了65,438+00多首關於跳馬的歌曲,其中壹首關於跳馬的千年樂府詞描述得最巧妙:“手腕和膝蓋爬行,但傲慢不前進。”“甚至有最後壹場酒席用杯,尾醉如泥。”難怪玄宗那麽喜歡,可以下跪慶生,還能喝醉裝天真!唐朝的人沒有機會觀看馬舞表演,但今天的人有幸壹睹為快。這只鍍金銀壺上刻有“舞馬杯”的奇妙圖案,是現今唯壹能確認為舞馬的影像資料,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價值。
銀壺外形似皮包,高14.8 cm。壺的上端開有壹個彎彎曲曲的小口,很像北方遊牧民族用的皮包。這可能與舞馬來自長城有關。壺的吊梁和壺蓋鍍金,兩個形象相同的“舞馬杯”圖案鍍金,分別裝飾在銀壺腹部兩側。“舞馬杯”的圖案是通過模壓和錘擊制成的。突出壺腹表面有立體感。欣賞這匹翩翩起舞的馬,卻見它鬃毛飛揚,流蘇飄動,在翩翩起舞時,突然做出“跪下舉杯以祭,獻命於蒼茫”的動作。雖然我們看不到跳馬“掉頭掉尾”的尷尬狀態,聽不到跳馬時優美的音樂,但我們可以想象並感受到唐玄宗喜悅的心情。
何家村出土的另壹件值得壹提的寶物是銀香囊。這個香囊是壹個直徑為4.5厘米的球體,由壹根掛鏈連接而成。鏈長75 cm,整體重量36 g,剛好適合女性穿在衣服上。因為需要打開,香囊的球體分為上下兩個半球,可以隨意開合;球體內有兩個同心圓環和壹個半圓形的小金瓶;球體、同心環和金碗通過活動軸連接;香料放在金碗裏。由於金碗的重量和軸的彈性,無論球如何擺動,金碗始終保持水平,香料和燒焦的灰燼都不會從球中漏出。現在終於明白為什麽古代女性掛香包不用擔心香料灑出來了。
唐代金銀器的興起,源於貴族相信金銀可以延年益壽,源於貴族對絲綢之路傳入的外國金銀器的收藏和喜愛。地方官員為了適合自己的利益,以“獻禮”的名義向皇帝贈送金銀財寶,皇帝為了拉攏有權有勢的大臣,有時也會送給他們大量的金銀器皿。貴族的需求刺激了唐代金銀器制造業的迅速發展,與此同時,富戶收藏的金銀器數量也有所增加。壹方面,金銀器被放在室內以供使用和欣賞;另壹方面,金銀器是財產,有時需要保密。所以有些金銀器皿被主人埋在地下,有些因為某些原因被永遠埋在地下,直到今天才被發現。
關於金銀器皿的窖藏,文獻中的記載屈指可數,考古發現也不多,但僅這些資料就足以說明,埋藏金銀首飾在唐代已經成為壹種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