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初以土為方,東至老城街,南至縣前街,西至東,北至北角塘。城墻的周長約800米。據原龍川縣書院記載,“龍川於宋西寧(1068-1077)年間遷老隴(據老隴)。民國二十八年(1939)拆除舊城城墻時,發現刻有“沿州磚石造白”、“沿州造”、“甲寅”等字樣的城磚。嘉蔭七年(1074),宋神宗湘西寧人。據此,可以證明縣城重建於寧年間。重建後,老城街向東擴展至小東門、大東門,縣前街向南擴展至南門街南門,北蛟塘向北擴展至北門,城墻周長增至約2400米。城市——建護城河。
明朝嘉靖年間,陀城擴建修建了上五裏城、下五裏城、下廓城、新城城四座輔助城,保護主城。佗城的商業相當繁榮。建國前夕,縣前街、南門街、大東門街、小東門街、百歲街等仍保存完好,約有300家店鋪。
到目前為止,托城留下了許多歷史遺跡和古建築,如坑子裏和牛背嶺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秦代古城基地、越王井、趙佗故居、馬前崗等遺址;唐代的陽塔;宋代的“從國而治”;明清時期的城隍廟、王越廟、夫子廟、東河、仙塔橋、新寶塔、考邦等舊址和古建築。
龍川龔雪在龍川縣沱鎮幼兒園。建於清康熙七年(1668),由照壁、長廊、淩杏門、池畔、拱橋、東西邊、大成殿、明倫堂、尊經閣組成。由於年久失修,其中壹些被毀壞了。有大成殿、明倫殿、尊經閣。
大成殿坐北朝南。五室寬26.56m,四室深24.40m,高18m。它占地440平方米。山頂有重檐,有水桶和吊梁的混合屋架,屋檐下的水桶重疊跳出。梁柱上有各種鳳、鳥、魚、龍的漆金雕,顯得古樸典雅。清嘉慶元年(1796),頒給賢者大禮堂的金匾掛在正殿門上。正面有壹條卷棚走廊,從石柱造型、橫梁結構、雕刻手法等方面看,明顯是清代風格。寺廟周圍的石柱上沒有水桶,直接撐著屋檐。上檐下放壹桶_多組。
1962龍川縣人民委員會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廣東省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
所謂試驗棚,也就是貢院,也就是舉行科舉考試的地方,壹般都設在重要的州府。龍川試驗棚建於清光緒二年(1876)。位於龍川縣托城鎮西門,為四合院式布局,磚木結構梁式框架結構,占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拓成試驗棚只有兩間試驗室,壹間辦公室,壹間住宅。
據地方誌記載,位於龍川縣沱城鎮西門的龍川薰,建於清光緒二年(1876),距今已有134年的歷史。在全國現有的204個學習宮和14個考棚中,只有河北定州、廣東龍川、雲南建水、安徽績溪、臺灣省臺北等地有學習宮和考棚。
目前廣東考邦僅存龍川陀城,也是粵東北唯壹保存完好的科考遺址。由於新建的龍川試驗棚建於清光緒年間,龍川壹年壹度的科考都在這裏舉行,場面十分熱鬧。當時,河源、和平、李安平、紫金、興寧、五華等縣的許多學者都來這裏參加考試。有專家考證,龍川薰是粵東北唯壹的科研遺址,為研究明清科舉制度提供了寶貴的材料。
龍川考邦前曾有壹座“鯉魚躍龍門”石雕,現收藏於文化名城佗城辦事處,是我們至今所見的資料中非常珍貴的實物。據書上說,是用洋麻石雕成的,石背上是壹只蹲伏的獨角獸。
龍川重視教育的優良傳統,在舊社會的科舉考試中成績斐然。據統計,唐宋以來,龍川有28位進士,其中165,438+02,進士2000余人。豐富的儒家文化為龍川沱城增添了厚重的魅力。
2015 12 10,龍川考邦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廣東省第八批文物保護單位。
龍川南越王廟位於龍川縣沱城中山街。史書上沒有記載何時建廟。寺內原有明崇禎八年(1635)碑毀,已無法尋訪。《龍川縣誌》載:“南越王廟位於關平寺右郡部。清朝知府臧聰,康熙六十壹年(1722)重修。前座供奉越王,後座供奉十賢。乾隆四十五年(1780),知縣胡將大雄寶殿改建為三列。寺廟是壹個四合院式的布局,有兩個庭院。現占地面積352平方米,三室12米寬,24米深。它有壹個磚木結構的硬頂。
寺後殿有跳,屋檐外伸,對店鋪沒有幫助。這是佛堂,兩邊的房間是經堂,齋堂,客廳。寺內大大小小的佛像早已被毀。門前刻有四個楷書,名曰“南越王廟”。後殿右墻上有清代胡重修南越王廟的1平方米碑文,字跡清晰,值得商榷,有***630字。由於年久失修,桁架發黴,左側部分房屋改建作他用,前樓和後廳依然存在。
1962龍川縣人民委員會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2015 12 10、越王井、南嶽王渺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廣東省第八批文物保護單位。
嶽望京,位於陀鎮中山街光孝寺,是秦縣令趙佗故居的壹口井。後來趙佗為南越王,故稱之為“王越井”和“萬壽宮井”。隨著朝代的興衰,經歷了2000多年的滄桑。
唐乾福五年(公元878年)重修,易縣昌明作井錄,方便鑿石。此後歷代多次修繕,都有很好的記載。該井為磚石結構,井深40米。井口有壹個直徑為0.6m的圓形口,井口高出地面0.7m。六邊形臺面,由四塊石板砌成,井眼疊放三層紅色方石,底部在疊放的石塊下鋪青磚,中心直徑約2.5米。結構堅固美觀,是嶺南著名的古磚井之壹。
清中葉以後,鉆孔淤塞,但保存完好。井旁有唐偉昌銘《景悅記》碑文,保存完好,屬於嶺南古井之壹。1962年5月,龍川縣人民政府正式公布,列為第壹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唐宋龍川正字塔位於龍川縣陀鎮塔西村的山上。當地人叫它“老塔”。因塔下古寺名為“正相寺”,故以寺命名。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彜族人徐琛偶然撿到塔的壹塊墜磚,上面印著“開元三年”字樣,故又稱“開元塔”。傳說仙人是壹夜之間建成的,所以又叫“仙人塔”。
據磚刻記載,該塔建於唐開元三年(715)。這座六角七層的樓閣式磚塔高32米。塔樓的臺階被折疊在墻裏。每層塔身用磚砌成斜柱、角柱、橫膈膜額、鬥拱等。、菱角齒磚和線磚交替疊放,形成有腰檐的平座。整座塔由青磚砌成,用黃泥粘合而成。每壹關收集積分的做法並不明顯。分別在1959、1980、1985進行維修。
1962年7月,廣東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佗城是“嶺南客家之源,中華姓氏之最,趙佗興盛為王之地,科舉文化之窗”。走在龍川沱城上,就像翻開了壹本千年歷史書。古門、古街、古道、古樹、古民居、古祠堂、古碼頭,壹次壹古,壹次三碑,品讀過往雲煙,感受歲月變遷,體驗人性回歸,珍惜美好時光。
佗城是廣東省最古老的縣城之壹,約有2200年的歷史。關於佗城,歷代史書中都有詳細的描述:
(1)史料記載:據《史記·主父偃列傳》記載,秦軍第壹次南平百越時,趙佗土隋為秦軍主將,公元前218年,秦軍第壹次進入嶺南。秦朝主要統帥屠呦呦的軍隊在西線Xi甌地區大敗,屠呦呦被殺,“死了幾十萬人”。東線趙佗軍隊實行鎮壓與綏靖相結合的政策,得到了越南人民的支持,在閩越地區建立了堅實的基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任命任濤為總指揮,趙佗為輔,在南海、桂林、項峻設置南平百越,任命任濤為南海郡長,趙佗為龍川令。因為趙佗是東路軍,行軍路線很可能是從西江到龍江,也就是東江上遊(今龍川東北),順流而下,直到龍川老龍建立軍營,並在今龍川修築土城設立治所。近年來,臺灣龍川學者編纂的《龍川縣誌》中有壹篇黃浚撰寫的文章,題為《南越王趙佗龍川老龍行苑考》:“趙佗率兵至老龍,起初設營頂,指揮設防部署,後開龍川(龍川)築城,後巴隨龍川獨立。”時至今日,老龍寨山頂的城堡遺跡仍依稀可見,相傳是南越王的營寨。老龍寨堡以南約10公裏處為龍川佗城。該市三面環山,群峰秀麗,東臨東江,河流如龍。趙佗選擇此地建土城做縣令,也是合情合理的。更重要的是,沱城位於東江和漢江分界線附近。西南可沿東江控制龍川以南,東南可沿朝鮮控制龍川以東,戰略意義重大。
唐朝宰相李繼孚在《元和縣誌》(卷三十四)河源郡條目中寫道:“龍川故城在郡東北水道壹百七十五裏,龍川郡也在秦。秦南海司令召龍川令趙佗,賜其政權,即在此。”按今天龍川佗城的地理位置,在河源東北航道175裏,與袁所說的不謀而合。
宋所著《太平宇宙龍川記》(卷壹五五)中說:“甘橫六年,廣南劉偽名,舊縣,改龍川縣,仍遷縣,古趙佗城,西有山,南有水。西北五裏,龍川河舊稱,從乾州安源流至縣境。”龍川江(東江)的源頭從江西省安遠縣流向廣東省第壹縣龍川縣。如今的龍川陀,西北臨山,南臨龍川河。這與《太平環記》中提到的地理位置不謀而合。
王祥之《地中吉生》壹書引用《潯陽誌》翁紹序:“宋紹興十五年,州郡長韓晶,遷城東,魏故裏,臺井壹口。”他又說,“龍川老城是國家治三十步。”當年,周迅府位於今天鎮政府的右側。
《唐代元和縣誌》(卷三十四,第89頁)中的河源縣誌記載:“龍穴山今稱龍川山,在河源縣城東北三百四十裏。”這是龍川最早有記載的《龍穴山》古籍。嘉靖《徽州府誌》、《徽州府地圖》、《徽州府總圖》所繪“龍穴山”的位置,是廣信都城與龍川縣十壹都毗鄰之地。這也是迄今為止最早繪有“龍穴山”的地圖。據龍川縣文化名城調查組介紹,同誌們親自到現場考察,確認龍川廣信、十壹都附近(龍川東北,即馬步崗、嚴陣)有8處名為“龍”的地方,其中有壹處名為“洞流泉”,與顏師古等人所說的十分相似。經調查發現,“即洞流泉”的位置與《同源錄》和《徽州地圖》記載的位置壹致。查考明嘉靖《會川縣誌》。地圖。《龍川山水圖》上說:“(陀城)在柳城村源西二十裏,夏雲村源西南二十裏。”同書《徽州府誌·河源縣誌·地圖》中說:“河源東北距龍川夏雲村壹百五十裏。”據此可以證明趙佗故城在今天的龍川佗城是幸福的。
(2)文物古跡考證:據龍川縣博物館相關史料記載,龍川縣城建於秦代,人力、物力、財力有限,為方形土城。近幾年在佗城出土的秦漢墓葬都是土墓,直到隋唐才出現磚墓。這說明考古發掘是符合史實的。經過2000多年的變遷,古龍川縣已不復存在,但許多文物仍然保存完好。如越王井,位於隴川縣陀城光孝寺(陀城中山街吳赫壹側),是秦縣令趙佗劃出的井,後趙佗為南越王,故名“越王井”。唐乾福五年(公元878年)重修,市賢魏長明作井註,方便取石。《王月經記》雲:“南越王趙佗,築治於湖東_昔日令龍川時,阻山取河,登高觀四面景,而此為中,土壤肥沃,草木漸萌,屯墾整治定矣。北距_山十裏,東距五馬峰五裏,南距河多裏,與海珠山相對(今托城東壩對岸河中有石,故名)。挖井在治之東,井越多。”越王的故事,指的是現今龍川佗城的地理位置。靜姬又道:“昌明祖上三十五代都是陜西人來此!現實從過井開始。”昌明是周迅第壹進士。在唐僖宗時,他在科舉做官,治學嚴謹。另外,他的祖上和趙佗是同時代人,和趙佗壹起從陜西過來。老城的故事代代相傳,可信。
門票40元人民幣
景點位置
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拖城鎮龔雪旁
沱鎮:位於龍川縣最南端,沱鎮已有2221年的歷史。是廣東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壹,壹直是龍川縣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重鎮。全鎮總面積218平方公裏,轄17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總人口43218人。2006年,全鎮實現國民生產總值2.6億元。這座城市歷史悠久,有許多歷史遺跡。該鎮農業主要發展水產、水果和蔬菜三大支柱產業。自然資源豐富,還擁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