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佛學困惑(六道輪回的秩序)

佛學困惑(六道輪回的秩序)

/%B3%BE%B7%B2%D2%BB%C3%CE/blog/item/1ff566a061ec0b814610649b.html

1、轉自妙音新聞網:生死之輪--六道輪回圖釋義開示 生死之輪--六道輪回圖釋義開示1 ----------(***9篇)

錄入時間:2008-5-30 13:41:54 來源:sunny 瀏覽次數: 704

大藏寺 祈竹仁寶哲

生死之輪圖的起源

衲由今晚開始壹連數天,應求為大家講述有關西藏佛寺中常見的生死之輪繪畫的種種。為了能得到最大的聞法利益,聽者應在聽法前思維:「為了利益壹切眾生,我必須成佛;為了成佛,我必須學習成佛之道;故此,我現在要好好地聽受佛法!」

生死之輪,藏文中稱為「輪回之輪」(Sipay korlo,梵語Bhava-chakra),但西方人稱它為「生死之輪」或「生命之輪」(The wheel of life, the wheel of life and death )等(註:漢傳佛教中稱其為「五趣生死輪」、「五道輪」、「生死輪」及「十二緣起圖」)。這種圖畫,我們常常會在西藏寺院的外墻上見到。對佛法不理解的人,只會以好奇的目光欣賞它,卻不知道這幅畫其實蘊藏 描述眾生生死輪回、受苦及脫苦的教法在內。

在佛法上,我們必須註重傳承。既然我們要修佛法,就當然必須謹慎地決擇甚麽是佛所開示的法、甚麽不是佛所開示的法、甚麽是有傳承的正法和甚麽是似是而非、某些人自創的無傳承「佛法」!換言之,我們不要大意,必須確定自己所聽、所學、所修的法的而且確是佛陀所開示的。為 這個原因,衲現在先講壹講生死之輪圖的傳承,亦即這種圖畫的來源。

在佛陀於人間示現的年代,在印度的中部摩揭陀國(Magadha,中印度當年十六大國之壹,即今之Bihar近佛陀成道的地方),有壹座城叫做「王舍城」(Raja Girha,佛陀最常說法之處,即今之Rajgir,城境內有壹山稱為「靈鷲山」,即佛陀開示《般若心經》的聖地)。摩揭陀國王舍城的國王名為「頻毗娑羅王」(Bimbisara,亦譯作「影堅王」、「形牢王」、「瓶沙王」及「影勝王」等)。這個國王與佛教有很深的淵源,他不但是第壹位皈依佛陀的國王,佛教史上的第壹座精舍 — 竹林精舍(Venuvana) — 亦是由這位國王所供養予僧團的(註:見《因果經》中記載)。在印度有另壹個大城,名叫「勝雲城」(Rauruka),此城則有壹位稱為「優填王」(Udrayana,亦譯作「優陀延王」及「烏紮衍那王」等)的國王。上述的兩位國王,是甚有交情的朋友。頻毗娑羅王在現在所說的典故發生時,早已皈依了佛教,而優填王則未信佛教,亦未見過釋迦牟尼本師。

王舍城與優填王所管轄的地方,堪稱國富民強。兩個城之間常常有商人來往作買賣,兩位國王就常常托來往兩地的商旅代捎書信及禮品予對方。在多次互相送贈了珍寶及上等布料後,優填王把壹件鑲滿了各種寶石的珍貴鎧甲贈予頻毗娑羅王。這套珍貴的盔甲,不單鑲滿了多種寶石,更有防火、防毒及護身的功能,所以它價值連城,令當時的見者贊嘆不絕。在收禮後,頻毗娑羅王召集了大臣,向他們說:「這麽貴重的大禮,朕應當如何回禮呢?朕必須以壹件同等的厚禮或更有價值的禮品回贈,妳們快幫忙想壹想吧!」各大臣紛紛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但這些建議都不太恰當,令國王傷透了腦筋。這時候,壹位屬婆羅門階級的大臣開口說:「我王!三界之中所有珍寶也比不上佛陀!佛陀現正在我們國境中駐錫,我王何不以佛陀之身相作畫回禮呢?這份禮既吉祥,且又能令優填王積聚福德!」,頻毗娑羅高興地決定:「就這樣辦吧!」

在佛陀聽到頻毗娑羅王的要求時,他在應允之余,還授記說:「優填王見畫時,將生大信心及見諦!」在畫師為佛陀作畫時,由於佛陀的聖身自然放出光明萬丈,又因畫師出於敬心而未敢直望佛身,繪畫便變得極難進行下去了。後來,佛陀把自己的身影投在畫布上,由畫師依他的身相比例勾劃身形,再為佛畫上色。畫師又依佛之開示,在佛身相圖畫下,加上了開示皈依、三學、六道生死輪回及十二因緣教法的生死之輪圖。這幅布畫,被塗上香料而包於上好的絲布內,再放入壹個金盒之中。金盒又被放在更大壹點的銀盒中;銀盒又復被收藏於更大的紅銅盒中。頻毗娑羅王寫了壹信,派使者把信交予優填王,請他在城中張燈結彩,再由大象、步兵及戰車等四軍陪同,出城十壹哩恭迎佛畫。這幅包裝好了的佛畫,便被供在壹匹大象背上,送到了在其城境外恭迎的優填王手中。

本來不信佛的優填王在恭敬地展開佛畫後,便仔細地觀看圖中的內容及參想畫中偈文的內義,同時亦在心中禪思十二因緣的順逆流轉過程、四諦及六道輪回之苦。由於佛陀的加持、優填王的過往善業力及因緣成熟,優填王在當下便證得了阿羅漢聖人的預流果位境界(註:壹種修行的境界)。此後,這位國王為佛教亦作了極大的貢獻。他的生平故事,可見於《大藏經》中的戒律教法等典著中(註:漢文《大藏經》中之《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阿含經》及《四分律》等,俱有有關優填王之章句片段)。衲在幾年前曾往印度尼西亞的浮羅布多(Borobudur)大塔朝禮,留意到塔上的石刻中亦有極多有關此王生平的雕刻圖像。

由上述典故可見,生死之輪圖並非西藏人的發明,而是源自古印度佛陀的時代(註:在印度阿旃多石窟第十七號窟殿中,便存有古老之生死之輪圖像)。在優填王看畫證道後,古印度的佛教寺院(乃至後來的藏傳佛教寺院)便開始有把這幅畫繪於寺門外的傳統,以令來訪或路過的人見畫而心念畫內含藏的教義(註:見漢文《大藏經》之《根本說壹切有部毘奈耶》卷三十四:「爾時世尊告阿難陀…是故我今敕諸苾芻,於寺門屋下畫生死輪…應差苾芻於門屋下坐,為來往諸人婆羅門等,指示生死輪轉因緣…」及《釋氏要覽》卷三:「毘奈耶雲:給孤長者造寺後作念若不彩畫,便不端嚴,即白佛。佛言,於門兩頰…次壹面,畫五趣生死輪…」)。

編者按:五趣生死輪圖

在漢地,雖然並未及其在古印度與西藏之普及,但由《法苑珠林》卷二十三及《諸寺緣起集》興福院條史料中,可知此圖在漢地乃至日本亦曾有某程度上的流傳。此外,漢傳佛教及日本佛教中各種版本之十法界圖(亦稱「十界圖」及「十界大曼荼羅」)亦源出於五趣生死輪圖(註:參考宋.遵式《天竺別集》卷二及王日休《龍舒增廣凈土文》卷八)

2、 轉自妙音新聞網:生死之輪--六道輪回圖釋義開示2 /94219475.html 生死之輪圖的法義

這幅圖像,並不用於禪修觀想用途,其作用乃是為了提醒行者業力、因果等教法,令觀畫者對佛法生敬信心、對輪回等教法生出理解及令修行者生出修行的大決心。

生死之輪圖的法義概說

生死之輪圖,是顯示凡夫眾生在六道中生死輪回的圖解,它同時亦教授了苦的來源、脫苦的方法及脫苦的自在境界。

我們有壹天必定會死,但在死後,生命卻並不終結。在這個肉體滅亡後,我們的意識會先進入壹個叫作「中陰」的階段,然後便再次輪回投生,得到新的肉身,以另種生命形式延續生存。我們佛教常常談及輪回,今天我們又在談輪回之圖像,哪到底是誰在輪回呢?在哪 輪回呢?為甚麽他們在輪回呢?簡單地說,凡夫眾生的心識便是正在受困於輪回中的生命;由三善道及三惡道組成的六道便是凡夫眾生輪回被困的處所;凡夫眾生因為煩惱而造業,又因造業而受生、受死及再次受生,經歷似無止境的輪回、輪轉,在這六道中轉來轉去,不能自在或出脫。

佛法中又常提及「自在」這個名詞,「自在」又是甚麽呢?「自在」即「自由」的意思。我們壹談及自由,就以為不要幹活、不用上班或沒人管束便是自由,其實這些都不是真的自由、真正的自在,因為這些處境都仍有局限性 - 我們沒有不死的自由、沒有不病的自由、沒有不再輪回的自由…。佛法中所提及的自在,是指真正的自由、自在、自主,亦即不再受生、受死、受病、受中陰、受輪回所困的境界。這亦即超出了生死輪回、業力及煩惱的束縛和枷鎖的解脫自在境界。這才是真自由、真的自在。

人生在世,辛辛苦苦的為的是甚麽呢?其實所有人,乃至所在生命,追求的不外乎是離苦得樂,亦即脫苦的自由。不論妳追求的是金錢、名位或其它的甚麽,歸根究底妳追求的便是離苦得樂的自由。問題是:窮壹生地去追求後,誰得到了真正的自由呢?有誰能達到擁有不病、不苦、不死的自在境界呢?大家不妨在這壹點上好好想壹想。

佛陀開示說,煩惱與業力是我們受苦及受輪回的真正原因,修持正法是我們脫苦而得自在解脫境界的方法。

生死之輪,正是開示我們凡夫不斷地在六道中輪回之境況、過程及原因,並開示脫離這種無奈境況的方法。雖然六道之苦況包羅萬有,但其大概情況已全包含在此圖像之中了。

生死之輪圖的法義分說

生死之輪圖像有多個部份,我們可以看到其中央有壹個閻摩鬼王口噬掌持 生死大輪,這部份開示六道輪回中之苦的本質(四聖諦中的苦諦教法)及這些苦的根本來源(四聖諦中的集諦教法)。在這部份的上方,有壹尊佛以手指 兩段偈文及壹個月亮。佛手指偈文開示滅苦及脫出輪回苦海的方法(四聖諦中的道諦教法);月亮則描述諸苦息滅的自在境界(四聖諦中的滅諦教法)。現在衲將把這圖的各部份逐壹分拆開來作解說。

生死之輪圖主體

我們先看生死之輪圖的主體部份,亦即閻摩鬼王手持巨輪的圖中央部份。

生死之輪圖主體概說

我們在死後,會經歷中陰階段,然後又投生為另壹生命形式,然後又再經歷死亡、中陰、投生…的循環。這便是生命的輪回。但我們並不壹定再生為人,而是可能再投生於六種生命形式中之任何壹種,這六種生命形式稱為「六道」。生命便是從無始的過去以來,不斷壹次又壹次的投生、死去、再投生、死去…周而復始,不可出離。是甚麽令我們不斷地經歷生、死、中陰、生、死、中陰…的循環而困於六道中輪回呢?這是因為我們的煩惱及業力。我們因貪、瞋、癡(三毒)等煩惱而造作種種業,所以便造作了壹連串的因緣,令自己不斷輪回受苦。生死之輪圖主體部份,包含了六道之內苦的本質及眾生之苦的來源,亦即佛法中四聖諦教義的苦諦及集諦。這壹部份,開示了三毒等煩惱、生死及中陰過程、六道輪回之情況及十二因緣等教法。

3、轉自妙音新聞網:生死之輪--六道輪回圖釋義開示32009-10-27 16:58轉自妙音新聞網:生死之輪--六道輪回圖釋義開示3 /94219539.html 生死之輪圖主體分說

閻摩鬼王手持的大輪,可以分為四層圓圈排列。

最內圈

在圖的正中央,亦即大輪的軸心部份,是壹個小圓圈,圈內有三種畜牲:鴿、蛇及豬;蛇及鴿由豬口而出。

這三種動物,分別表義貪、瞋、癡這三毒。這三毒念,是凡夫的根本煩惱,也是令我們不斷生死輪回的根本原因。

為甚麽鴿表義貪欲呢?這是因為鴿的特征是貪欲無足,這是傳統的說法。衲有壹個研究生物行為的徒弟說,現代的西方動物學家經研究後,發現鴿是所有生物之中性交頻率最密的,這似乎與佛教傳統說法不謀而合。在某些生死之輪圖中,畫師會繪上其它的鳥類表義貪欲,但這些畫法是不正確的。在佛經上教授繪畫此圖的開示中,都指明了應以鴿(而非其它鳥類)表貪。

蛇是瞋恨的表義。如果妳以手指頭輕輕碰壹下壹條蛇,它馬上便會發怒、馬上便會咬人還擊,所以畫中便以蛇代表瞋恨。

壹頭豬不會分辨好、壞、幹凈或骯臟,它只會狼吞虎咽地把任何東西吃下肚子。在平時,豬也只懂吃、睡及拉糞,其它就甚麽都不幹了。如果妳牽壹頭豬往花園遊玩,它絕不會好好的坐在壹旁欣賞景色,反而會到處搗亂,把花、草等都從泥土 統統掘出來。在這世上有千千萬萬種動物,但在不同國家、語言及文化中,不約而同地以豬來形容笨人,例如西藏人及漢人在罵別人蠢的時候,都會說:「妳這個人笨得像豬壹樣!」,可見以豬來表義愚癡的確是貼切的。

由於我們凡夫最根本的愚癡,我們才會對外境事物生出貪欲,又在得不到欲得的事物時生起瞋恨心,這便是貪及瞋源出於癡的情況。在圖的中央最內圈中,蛇及鴿都畫成由豬的口而出,這就正是表義貪欲及瞋恨源出於愚癡。在某些畫中,畫師把三種動物畫成排為壹圈的模樣,豬咬蛇尾,蛇咬鴿尾,鴿又咬 豬的尾巴。嚴格地說,這並不是最傳統、最正確的畫法,但這種畫法也有它的表義:三種動物互咬聯成壹環,表義貪、瞋、癡此三毒念並非單獨運作,而是相互串連引發的。

三毒概說

前面已經說過,三毒等煩惱及業力是令眾生不斷地在六道苦海中生死流轉的原因。這也就是說,輪回的原因及苦的來源便是煩惱及業力。如果我們想滅苦,單單抱怨是沒作用的,我們必須把苦的根源連根拔起,所以我們有必要了解煩惱與業力的運作。

在煩惱與業力二者之間,造成我們不斷輪回的主要原因是煩惱。甚麽是煩惱呢?它們是各種令我們的心不安及狂妄起伏的元素,例如貪念、瞋恨、愚癡這三毒等等。假設我們只有過往曾積作之業,但卻沒有生起我執等煩惱,單單業力是不可能令我們再次投生的,這就像是壹顆沒有水份的種子,無法發芽生長。反過來說,如果妳過往並未作任何業,但只要妳壹天還未斷除煩惱,妳便會因煩惱的驅使而即刻開始種業,從而湊足了輪回、受生、受苦的因緣。

三毒分說 煩惱的種類可說是數也數不盡,我們今天主要是把它們歸納為貪、瞋、癡這三毒念來講說。這三種心態是壹切煩惱的根源。

三毒中之「貪」是指貪戀可愛的事物。當我們見到壹位美麗的異性時,便會想:「啊!我要和這個人在壹起!」同樣地,我們對財產、名利、飲食等等都會生起貪欲。又如垃圾堆中的蒼蠅,它們飛來飛去,在垃圾堆中穿插,這也是因為它們的貪欲。

大家可以幻想壹下:我們本來是心境平靜地逛街的,然後我們的眼角不經意地瞄到了店鋪展示窗中的壹件飾物,覺得它實在漂亮。我們忘記了逛街的動機,駐足在店前凝望這件小東西。有些人可能會不加思索馬上把它買下來。另壹些人則可能沒有錢,便只好回家去了。沒買下它的人回家後,可能不思茶飯,心中想這小東西的美麗,不能自已,甚至在夢中也想 要得到它。買了這東西的人,會把它帶在身上展示,看完又再看,仿佛怕它會逃走似的!這便是貪欲了。 我們的貪欲是無窮盡的。我們喜歡看漂亮的東西、聽悅耳的音樂、嗅好聞的味道、吃可口的食品、穿柔軟的衣物…總之我們希求各種外界的事物來滿足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及觸覺等等,而這些欲求是我們永遠不覺滿足的。不論我們已得到了多少,我們仍不斷渴求更多。就以金錢為例:妳有壹百元的時候便想得到壹千元;在擁有壹千元的時候,妳又想要壹萬元。即使是世上最富有的人,仍然不覺滿足,他仍然不會停止追求更多的財富。正因為這種無止境的貪欲,我們便造作各種的業,種下了種種不同的業因,所以便不斷地在受業果之報、不斷地在輪回。我們每天看新聞時,天天都聽到有人偷錢或搶劫,這便是貪欲所驅使這些人把欲望付諸行動而作之業了。又如淫邪等事,往往也因為滿足貪欲才會發生的。即使我們不談罪犯等例證,反觀自己,我們何妨不是因為要滿足貪欲而天天在作各種業因呢?我們在肚餓時走進餐廳,想 魚、蝦的美味可口,便在魚缸前用手指壹下,叫侍應為我們烹殺壹尾魚或幾十尾蝦,這便是因貪而作之殺業了!我們又往往在工作上,因為自己之利益而常常妄語,這也是因貪而作之不善語業!

在各種煩惱中,貪念是較為難克服的。其它的煩惱好比衣服上的塵埃,揚壹揚可以把它們去除;但貪念卻好比滲透入布料衣物上的汙漬,不易被除掉。正由於貪欲,眾生便被綁在六道輪回之中,不易生起脫離六道之心。當然,我們受困六道之中的原因還包括了其它的各種煩惱及業,但貪欲的確是其中壹個比較主要的原因。

當別人做了壹些我們不喜歡的事,或說了壹些不中聽的話時,我們便會生氣,這便是「瞋」了。瞋恨的對象可以是有生命的,但也可以是死物。

在我們的瞋恨心生出來時,心中便會煩燥不安,不能自已,甚至要把被恨的對象殺死才滿足。世上的戰爭及打鬥,有壹部份因貪欲而引致,也有相當大部份便是因為瞋恨心而引發的。由此可見,這種心態既令自己不快樂,而且對其他生命也只會帶來傷害,而不會帶來利益。仇恨不單只傷害別人,同時也傷害到自己。在發怒時,我們不快樂,也常常會作出不理智的決定、說出不應說的話、做出會令我們事後後悔不已的事,甚至做出殺生等嚴重罪行。在生起瞋恨心時,人就像瘋了似的,有時人甚至會殺害自己的慈父和慈母!這種毒念,是導致世上千千萬萬生靈被殺害及在戰爭中失去性命的原因,也是家庭不和及自己不快樂的原因,更是能導致我們造作重罪而墮三惡道的原因。所以說,瞋恨心是我們內心中的「敵人」。

在各種煩惱中,仇恨是最能導致我們於未來墮於三惡道之中的壹種。我們修行所作之功德,即使是如山那麽大,也會被短短壹剎那冒出的瞋恨心燒毀。

「癡」是指「無明愚癡」,亦即對事物的實際客觀情況不了解的意思。在藏文中,「癡」的原字是marigpa;rigpa的意思是「明知」,ma 是「不」的意思,marigpa 便是「不明知」之意。癡就似是失明的病態,令我們看不到壹切事物的真正情況。

由於我們的愚癡,我們不明白業力及因果,才會造作種種令我們在六道輪回中不斷受苦的業因。正因為我們不明白及不信因果,我們才會做出種種如殺生、偷盜、妄語等的惡業,令自己在死後墮於三惡道之中受苦。同時,由於我們誤執「我」為實有,認為「我」是壹個單獨存在而有自性的個體,我們才被困於六道之中不斷經歷生生死死的循環。故此,在各種煩惱之中,癡是最根本的煩惱,也是貪、瞋與其它壹切煩惱的根源。

  • 上一篇:難忘的老師作文
  • 下一篇:信德收藏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