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如來佛法,摒棄迷信。
——對佛教徒宣傳、流傳《玉歷寶註》等民間偽造好書的批評
茹誌
筆者瀏覽過壹些佛教網站,偶爾瀏覽佛教論壇,有時也會去壹些流通佛教書籍的書店看看,大致了解了壹些情況。最讓人擔心的是:缺乏積極的見解,迷信!
翻看很多佛教網站,都在宣傳和流傳壹些內容,比如“玉歷寶”、“太上感應”、“三代因緣”。其實這些內容還不如法律。壹個居士自己花錢印書,建網站,宣傳佛法,這是很好的,但是宣傳的內容壹定要慎重考慮。“玉歷寶”和“臺商感應”都不是佛教。有人說,這些書雖然不是佛教,但也勸人行善,講因果。他們怎麽了?是的,他們勸人行善,但他們的善惡標準有待商榷。他們也是主張因果關系的,但是他們所主張的因果關系和佛教中的信仰是根本不同的!
佛教中所說的因果是壹個科學而簡單的道理,強調的是咎由自取,壹個人所得到的各種好與壞的結果,都是因為他的思想、言語、行為為善或惡制造了“因果報應”,而不是鬼神的審判和懲罰。佛教雖然承認鬼神的存在,但鬼神也是受因緣支配的。佛教中所說的“因緣”就是“造化”的意思,也可以解釋為壹種“運動”,壹種力量。壹個人因為對自己和外界事物的執著,產生了各種貪、怒、癡的思想,創造了各種語言和行為,而每壹種思想、語言和行為都會產生壹種力量,這種力量在遇到命運時不會消失,不會成熟。
佛教中所說的因果,包括人間哲學中所說的因果,如“吃是因,飽是果;飽是因,便是果”,其中還包含了常人看不到的第三代因果。眾生生死的因果,在佛教十二因緣中分析得很透徹。
現代太虛大師曾指出,世俗的人通常對因果有兩種不正確的理解:壹種是無因無果的毀滅論;壹種是神道教的因果觀:即人若行善,神必賜福;作惡則天罰(詳見太虛大師百科全書第二部《第三世界因果》)。而《玉歷寶》和《太上歸經》是典型的神道傳授的書籍,他們所說的因果就是太虛大師所批判的因果觀。他們倡導的善惡標準是神道確立的善惡標準,帶有明顯的迷信思想。
有人說:“什麽是迷信,什麽不是迷信?能說清楚嗎?我寧願相信,但我不相信。”是的,迷信和非迷信沒有絕對的界限,但有壹個總的標準。信佛的人要以佛所說的為標準,以佛菩薩所說的來衡量。所以在佛陀的八正道中,首先要強調的是要有正見,其次才是正念。
下面,我們試著對這些書做壹個簡要的分析,如《玉歷奇珍》、《太上歸法》、《石三因果經》:
《玉歷珍寶》是壹本以道教為題材的書。《玉歷寶鈔》中杜撰了壹個“孟婆湯”的傳說來解釋人為什麽記不住前世。同時還發明了壹個類似孟婆的人物,說孟婆是漢朝的。但是請考慮壹下。誰會在孟婆之前完成這個任務?其實佛教對這些早就有了客觀的解釋。人死了,就分開了。經過生死之間的深度昏迷,表面意識早已消散,但阿拉耶的知識還在,中陰身在因緣的推動下轉世到相應的境界。輪回過的人,因為前世的迷茫,無法回憶起前世,因為普通人的意識無法深入阿拉耶的意識,只有少數深入禪修的人,才能在禪修中看到前世的影像。也有極少數的人,上輩子思想單純純粹,妄想癥少,對上輩子還是有記憶的。這類人壹般出現在山區和農村。
根據佛教經典,犯下嚴重罪行的人會感受到地獄的後果,而壹些輕微罪行會得到相應的獎勵,但不會下地獄。在玉歷中,很多看似微小的錯誤都會下地獄,遭受各種慘烈的刑法。人們不禁要問:閻羅王怎麽連這個重要性都沒有把握住呢?
其他人,看似無辜,卻要下地獄。
比如“女人生完孩子20天內,走近水井,火爐,洗衣服,把染血的衣服掛在高處,褻瀆神靈。”這個罪有三點要他婆家慶祝;女人有七宗罪。
如“衣上繡龍鳳像,衣器上雕繪太極、月亮、北鬥、壽星、太後、二仙,北天小便哭泣,隨便叫神佛之名……”諸如此類。
壹般來說,佛經上有十八層地獄,而玉歷筆記上說地獄是八層。“不要隨便叫神佛的名字”也與佛教所說的相悖。佛教不僅不反對叫佛菩薩的名字,而且提倡大聲念佛,行、住、坐、臥都要念佛。日常生活中脫口而出壹個佛號是很常見的。……
仔細看,有很多瑕疵,這裏就不壹壹列舉了。
太上皇感應是道家以老子的名義寫的。看其內容,無非是強調:“天地有壹個壹直掌管的神。根據人犯罪的嚴重程度,帶人算。算減的話,妳就窮了,多花了。人皆惡,刑必隨,慶忌避之,惡星慘絕人寰;要麽做,要麽去死。
還有北鬥三神,把人的罪過記在頭上,奪其記錄。還有壹個三屍神。在人類中,每到庚申日,就會上天,說人的罪。月亮黑了,竈神也黑了。凡人都有過,大的抓住紀律,小的抓住算計。"
功過可以用壹個加減法算出來嗎?
過了最後壹段,迷信就更強烈了。“慧拉歌舞,新月旦怒;北吐溺,竈前誦經哭;並且在爐子上燒香,用木柴當食物;晚上裸體,八段處決;吐流星,意為彩虹;不指三光(指日月星辰之光),長時間看日月...如果妳犯了這樣的罪,妳將根據其嚴重程度受到懲罰。如果妳盡力了,妳就會死。死了要負責,但會影響到子孫。”流星、彩虹、太陽和月亮等。都是很普通的自然現象,但編造者卻把它們當成神秘的東西,連看都不敢看很久,都心虛。這是對常見事物的愚昧崇拜,也說明了古代壹些人對自然科學知識的匱乏。
至於所謂的《佛說三世因緣經》,根本不是佛說的。它本來叫三世因緣經,在西藏大藏經裏沒有。壹般我們看到的書前面沒有“所以我聞”的字樣,也沒有譯者,沒有翻譯日期。但有些版本不知是誰在前面加了壹句“若聞”之類的,冒充佛經,但冒充者水平畢竟有限,看起來還是不像。高僧翻譯的佛經不可能這麽差。從《第三世界因果隨筆》的寫作風格來看,是壹種樸素的民間歌謠形式(編寫者文化水平應該不高,成書年代估計不會早於民國)。從它宣講的內容來看,它宣講的是因果報應,但它講的是具體的因果對應,不是嗎?
這些民間假冒好書的另壹個共同特點是,在書的末尾,不可避免地會加上壹段“這些書如果被印刷、捐贈,會受到怎樣的獎勵,如果不相信,會受到怎樣的懲罰”。如《玉歷珍寶》卷末說“印制流通玉歷會帶來好消息,不信玉歷會遭壞消息,收藏玉歷會有奇禍。”這是偽造者常用的伎倆,主要是怕別人不信。目的很明確,就是讓人大量宣傳和流通這些書。有些多疑的人,出於“信其有,不信其無”的想法,害怕自己真的會得到什麽,不敢相信,所以在印刷和流通上花了很多錢,這也是這些書能流傳這麽廣的原因。有些人雖然意識到了他的欺騙,但出於壹種“反正勸善,可能會改善社會風氣”的心態,並不揭穿。
這些書真的能改善社會風氣嗎?客觀地說,在民國之前,它本應起到壹些作用,但在今天,它的作用是值得懷疑的。我們可以看到,胡作非為的人壹般都不相信這些東西,相信這些東西的大多是善良正直的人。
有人說只要是勸人行善,真假又有什麽關系?這種說法不完全正確。
他們勸善的功德是值得肯定的,但作為佛教弟子,更應該意識到其負面效應。信佛人士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宣傳這些民間虛偽書籍的錯誤:
首先要認識到,把這些偽造的好書和佛教經典放在壹起,會影響佛教的形象,會造成壹些人對佛教的誤解。這就像壹個名家的展覽,突然放上幾幅技術很差的畫,無疑降低了整個展覽的品味,幹擾了觀眾的視覺,從而影響了人們對整個展覽的印象。往往容易引起壹些知識分子的反感,甚至造成對法律的誹謗。
第二,雖然編造者的目的是勸善,但由於其智慧低下,自身理論水平有限,佛道不分,所造之物在勸善的同時也帶有壹些低級幼稚的迷信思想。在大乘佛教中,只有得道入地的菩薩和精通五明的學者才有資格創立理論。民間信眾編造的東西能把人引上正道嗎?
第三,他們所倡導的因果觀與佛教的因果觀不同,容易混淆壹些人對佛教因果觀的理解。他們提出的各種莫名其妙的禁忌,比如“不要指著彩虹,久久地看著日月,對著北方的天空大喊大叫”,正是佛教所批判的“禁止戒見”。
第四,有些書(如《玉歷寶鈔》)誇大鬼神氣氛,誇大地獄恐怖,編造謊言,以“信我必有福報,不信我”恐嚇好人。
第五,佛教強調“平常心即道”,多疑的思想和神秘的心態會給佛教的修行帶來各種障礙。有些執念的例子就和這種神秘的心態有關。
第六,有人說這些是給壹些根鈍的人的回答。這個說法也是錯誤的。不管學生的接受能力是強是弱,老師都要教給他們純粹的教學方法。就像壹個天賦不高的學生跟老師學英語。是因為學生不太聰明,老師不教他純正的英語而是教壹些河南菜式英語或者四川菜式英語嗎?佛說八萬四千佛法是壹切事物的根本。還不夠嗎?
民國時期,這位印刷術大師曾教人們閱讀《臺商感應》、《溫昶地陰軍文》等書籍。那是因為當時神道教的信仰在民間非常盛行,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各種亂七八糟的教門也極為猖獗,比如壹站式道教、銅山會、螺祖教、彌勒教、元遁教等等。尹光大師不得不教道教感應篇之類的書,因為雖然不是佛教,但也比各種邪靈強多了,那也是大師的時間。當今時代,科學觀念深入人心,大多數人遠離迷信的東西。所以,佛教的弘揚要建立在理性、科學、信仰的基礎上。
第七,誘惑之下,彌勒菩薩制定的瑜伽菩薩四大根本戒律之壹,說的就像是壹個法戒:“諸菩薩若謗菩薩以藏。愛樂樂團宣稱有必要建立打破傳統的方法。在象似性或自信解決或跟隨他。這是第四種方法。如果叫‘菩薩四道勝人’,所謂‘象法’,就是說它不是佛教,或者是附在佛教上的外道。”自信的解決”就是自己建立壹套,“跟隨他”就是接受和發揚別人的異端邪說。如果菩薩做到了這壹點,那就是根本戒。太虛大師曾諄諄告誡學者:“這是菩薩最危急的時刻,學者不可忽視!”(此處解釋引自季群大師瑜伽菩薩護符精髓。)
第八,佛教不排斥外道,尤其是壹些傳統的外道。但是為了保持佛教的純潔,佛教徒不應該向他人宣揚異端邪說。佛教徒讀外道經典也不是不可以,但要看哪壹部分值得讀,比如道家、老子、莊子的理論,而如果想學習外道糟粕的部分,推薦給別人,是否合適?
除了本文討論的三本之外,許多偽造的民間信仰好書和壹些早已被否定的偽經也頗為流行。這些現象反映了中國民間佛教信仰的現狀。相當壹部分佛教徒對佛教的基本教義認識模糊,對佛教有嚴重的誤解,只有盲目的宗教熱情。
普通人對佛教的無知是情有可原的。可惜現在很多有影響力的佛教網站還在宣傳推薦這些書,甚至還有壹些著名的法師在推薦這些東西,真的很可悲。然而,迷信止於智者。具有積極觀點和洞察力的佛教徒不會讓這種現象蔓延。傳播菩提心的佛教徒有責任維護佛教的純潔性,向廣大信眾宣傳真正的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