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信息的意義: 1.廣義信息是指所有對象在相互聯系過程中呈現出來的各自的屬性。2.壹般信息是指與人類的認識過程和傳播覺得相關的知識積累。3.狹義信息是指夠消除受信者隨機不確定的東西。在新聞學裏,用狹義信息這壹概念。二:信息的特點: 信息最基本的特點:新的情況、新的知識、新的內容。除此之外,信息還具備以下特點:***享性或稱使用不滅性、擴縮性、組合性、信息運用的多角度性、相對性。三:信息向新聞工作者在新聞傳播的要求意義: (1)提供信息,是新聞媒介的首要功能(2)新聞必須致力於消除讀者的不確定性(3)信息對新聞業務提出壹系列要求:變壹次性的終端報道為分階段的連續報道、加強深度報道、加強新聞的綜合評述和加強全方位報道。
新聞傳播的意義是什麽?新聞的定義:新聞是新近變動的事實的傳播。新聞定義中的傳播主要指“大眾傳播”,即職業傳播者通過某種現代化的傳播媒體向為數不多的不確定人群傳遞信息的活動。強調新聞的客觀性和新近變動的事實的傳播。
新媒體對新聞傳播的沖擊有哪些方面新媒體的定義比較廣泛,但現如今電子媒體對新聞傳播的沖擊有:
1、雖然新聞的核心不變,傳統新聞傳播知識體系得重新架構,特別是傳統新聞傳播的知識結構與新興的媒體語言、寫法和用詞有較大區別。
2、新聞傳播的主體的專門崗位性受到沖擊,特別是傳統紙媒受到時效性、人為因素等影響,在受眾群體中地位式微。因為新媒體實時刊發的新聞紙媒第二天刊發,讀者興趣大為下降。
3、新聞傳播的途徑發生變化,有傳統紙媒、電視向移動終端轉移,特別是手機、電腦的高速普及,新聞傳播向小終端轉移,且傳播速度有了較大提升。
新媒體對新聞傳播的沖擊還得經受時間的考驗,近三年的變化開始明顯,但這是不是壹個過渡,亦或者這是對傳統新聞傳播的壹次促進,還得再看未來3年的發展。
同樓上所說,新媒體相對新聞傳播來說,的確方便快捷,內容也更加的豐富,同時增加了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互動性~
微博對新聞傳播的負面影響有哪些目前,國內微博信息的傳播中還未真正建起信息監管、篩選系統,微博用戶依然可以隨意發布信息。微博新聞的傳播重點部分在實時互動方面,速度則是其優勢之壹,但微博對於發布者的寫作要求和微博新聞的發布體制讓許多信息沒有經過監管、篩選等審核程序就直接發布出來,這樣很難保證信息的真實性。而當虛假信息被網友大量關註、轉發後,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公眾的判斷,從而影響社會的穩定。
圖形傳播的意義有哪些圖形的主要功能在於傳播信息,它以簡潔、直觀的形象,承載信息,讓信息易於識別,記憶並產生影響。圖形的信息傳播功能備受設計師和大眾的重視,並成為企業開拓市場、獲取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所以,現代社會對圖形的基本要求,就是看它是否能夠準確傳遞設計者所要表達的意念,讓受眾在第壹時間接收特定的信息,並滿足受眾的審美需求。圖形的傳播過程,涉及人對外界的感知,以及圖像信息的接收、分析、歸納、比較、判斷、記憶和反饋。這是壹個從傳播到反饋的視覺傳達互動過程。圖形的視覺傳達也可以理解為圖形視覺信息的傳達,它是研究信息媒介符號、視覺語言、信息接受與傳達的綜合性學科。它以圖形、文字、色彩等作用於人的視覺,再由視知覺所獲得的感觀效應激發心理產生反應,最終實現信息傳播的功能。在傳媒業無比發達的今天,圖形在各種現代媒體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甚至具有主導地位,比語言文字更為廣泛地被不同文化水平的人所接受。正如美國圖形設計理論家菲利普?梅洛斯所說:“如果圖形不具有象征或詞語含義,則不再是視覺傳播而成為美術了。”圖形的傳播壹方面使人們獲取大量信息,從中得到溝通交流的便利,同時又以其藝術的導向性,傳達各種情感的、審美的和象征的心理意義,從而不斷豐富人們的感知經驗和心理感受。
自人類誕生以來,通過各種方式的傳承和積澱,匯聚了豐富的圖形信息資源。在圖形發展的最初階段,圖形具有集語言、象征符號、文字、繪畫等各種信息傳播形態為壹體的功能,承擔著早期信息傳遞功能,並兼具社會文治與教化作用。而在現代社會中,發達的通訊讓圖形信息充分融入人類生活之中,幾乎每壹個人每天都接收大量的突破了不同文明界限的圖形信息,享受著圖形帶來的傳播交流便利。同時也要看到,圖形傳播的功能在社會發展的不同時期或是在同壹時期的不同發展階存在。人們對它的認識,在不同地點與時間也呈現出多樣性。如美國的“雙子塔”,在“9?11”事件的前後,其意義是完全不同的。
信息技術的發展可謂壹日千裏,圖形的數字化、信息化特征日益明顯,滿足了人類渴望方便快捷的無障礙交流的需求。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產生了許多具有***識性的圖形,這些圖形為標準化的標識奠定了基礎,從而產生了在全球大部分國家都通行的娛樂、交通、安全等領域的指示性圖形符號。如高速公路旁的交通標識較多使用圖形符號,而很少使用文字說明,這是因為在高速行駛中司機無法看清並閱讀文字內容。同時,國際化特征的圖形符號有利於不同國家、不同語言的駕駛者辨識。就傳播的效果而言,由於圖形比文字更易於認知和記憶,使人們更容易從遠距離辨認,更準確、更快速地理解,以便於迅速做出反應。
學新聞傳播的有哪些好學校?浙江傳媒學院不錯的啊,因為它本來就是以這個方面見長的啊(如果是浙江的考生可以考慮下的)
新媒體對我國新聞傳播的特殊意義科技文化傳播中媒體的重要作用“所謂科技文化傳播是指科技文化知識信息通過跨越時空的擴散而使不同個體間實現知識***享的過程,即傳統意義上的科學普及”,也可以簡稱為科學傳播或科技傳播。作為壹種面向普通民眾的傳播過程,它的主要功能是使公眾理解科學技術,掌握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提高公眾的科學技術素養,具備參與科學技術發展與應用政策討論的知識基礎。如今,科技文化傳播的理念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的社會功能和公眾形象的不斷變化而隨之變化。正如著名媒介思想家麥克盧漢提出的理論——媒介即信息,媒介的滲透本身就可以看作是壹種科學傳播的行為。過去我們傳統的科學普及方式是線性的居高臨下的單向傳播,現在已經逐步變成公眾與科學家之間雙向的交流互動,隨著新媒體的介入,這種交流使得科技文化傳播的運作方式發生了重要變革。新媒體必然會成為科技文化傳播的主力軍,因為它是壹種科技含量較高的信息載體,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空前的影響力。
壹、新媒體的概論及分類
新媒體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的,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後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
較之於傳統媒體,新媒體自己有它自己的特點。新媒體的第壹個特點就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傳統媒體(電視,廣播,報紙,通信)之間的邊界,消解國家和國家之間,社群之間,產業之間邊界,消解信息發送者與接受者之間的邊界等等。新媒體可以與受眾真正的建立關系,同時他還具有交互性和跨時空的特點,同時,新媒體給媒體行業帶來了許多新的理念和模式,節目的專業化越來越強,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等。新媒體傳播有四個特點:每個人都可以進行大眾傳播,信息與意義無關,受眾的主動性大大加強,大眾傳播的小眾化。
有研究者表明:新媒體近乎於零費用的信息發布,對受眾多為免費,這對傳統媒體的新聞制作造成挑戰,例如倫敦爆炸案為個案提出了新媒體的多媒體整合態勢。市民用手機拍攝照片,在朋友的博客上以近乎於圖片直播的方式報道了這場災難的現場。這些照片很快流入了各大電視網的新聞頭條。在這次報道中,手機,博客,互聯網以及播客密切配合,將第壹時間,第壹現場權利牢牢抓在手中,新的媒體形式和媒體工具的結合,顯示出了巨大的威力。
首先新媒體具有隱蔽性,新媒體的形式隱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空間,物體中,它最低限度的減少了與受眾的抵觸性,讓廣告同娛樂結合的更為緊密。
其次是它的分眾性,可以更有效的針對產品的消費群,加上壹些新媒體屬於主流媒體,信息傳播率高,所以它能夠很好的找到每個人的單獨時間,通過這些零碎的時間,得到傳統廣告難以獲取的好環境。
最後是它的高科性,使新媒體具有鮮明的時代個性,與廣泛的應用性,適合於不同場所,產生更好的視覺效果。具有生動性和真實感。
二、新媒體環境影響下的廣告受眾變革
在新媒體時代的今天,受眾在廣告傳播中的地位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因此,企業要想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研究新媒體時代的廣告受眾,從而制定有針對性的營銷傳播策略。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對廣告受眾的影響,體現在如下方面:
(壹) 廣告受眾行廣為的轉變
隨著新媒體技術作為支撐,尤其是諸如百度、谷歌之類的搜索引擎發展,使得受眾對廣告信息的索取也更加便捷,更加具有針對性和計劃性。他們可以自由地利用RSS技術進行個性化的信息定制,利用搜索關鍵詞進行信息的精確篩選。豆瓣網、youtube之類的web2.0網站,壹些商品的論壇、官網、QQ群也將會成為他們獲取商品信息的渠道。總之,他們對於廣告信息的認知度達到了壹個前所未有的程度。
像以往億萬人民同看壹張報紙的時代已經壹去不復返了。現在的受眾根據各自的利益與興趣選擇了不同的媒介, 形成了相對穩定的關系。受眾的興趣多元化表現除了與自己利益切身相關之外,
還有壹種就是喜愛和情感的需要。
例如, 為什麽壹些社會新聞、體育新聞、文藝新聞等並不十分與群眾密切相關的內容同樣也有壹定的受眾群呢? 其中的原因莫過於如此。這裏就出現了“窄”受眾分類。他們也具有分散性、多樣性和匿名性, 但同時在某壹方面顯示出***同的接受傾向, 即選擇信息的某種***性。如歌迷、球迷、收藏愛好者、經紀人、政治家等, 對信息的關註和追逐, 無不與各自群體特定的興趣、需求有關。中央電視臺就根據其受眾服務對象壹下就整合了十個專業頻道。各家電視臺對電視內容進行不斷的細分, 從頻道到欄目到單個節目, 實現單純化、風格化、個性化, 使觀眾快速識別, 以形成分類收視群體的社會意識。報紙出現了數千種專門報紙, 體育的、音樂的、電腦的、娛樂的等等, 種類越分越細, 供受眾各取所需之外, 還有壹種就是喜愛和情感的需要。
三、網絡新媒體的發展及對社會的影響
互聯網絡正以最快的速度向上飆升,並被譽為21世紀最耀眼的傳播媒體。聯合國新聞委員會召開的年會正式宣布,互聯網被稱為繼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大眾之後新興的第四媒體。新媒體不但集文字、聲音、影像等多種形式於壹體,而且又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首先,從傳播技術來看,以互聯網技術為核心的各種高新技術孕育了網絡媒體的誕生,並伴隨其成長。沒有全球範圍的互聯網,沒有高速運轉的芯片,沒有迅速擴展的寬帶,沒有成熟的數字壓縮技術和存儲、檢索技術,便沒有第四媒體;
其次,從傳播方式看,第四媒體不僅融合了以往各種大眾傳媒的優勢,能從文字、圖像、聲音同時發送信息,而且還具有了各種大眾傳媒所不具備的特點:如跨時空性、可檢索性、超文本性、和交互性等。過去,人們只能讀報紙、聽廣播、看電視;現如今在電腦面前人們既可以讀,也可以聽,還可以看;特別感興趣的信息,點擊鼠標,就可以下載、錄音、錄像,還可以進行存儲、整理、評說、復制、裁剪;並可以自由地調用和發送信息,更加接近自然的人際傳播,使傳播傳媒帶來的傳播距離感大大減小。從第四媒體傳播的功能看,它能使信息傳播具有高速、高質、超量、多樣化、超時空、超文本的特征,既可同步傳輸,也可異步傳輸,由於它的出現,打破了傳統傳媒受時空限制的因素,變得隨時隨地都可以接收。網民可以通過網上大量的超文本鏈接,對閱讀的進程方向和結果進行選擇,也可以從網上存儲的浩如煙海的信息中,根據自己的需要,隨意查詢,從而徹底改變傳統的閱讀方式。這些是傳統傳播傳媒無法比擬的。從傳播的方向和機制看,第四媒體突破了以往大眾傳媒單向傳播的模式,能使信息傳播具有雙向傳播的特性。傳統的三大媒體,無論形式如何多樣,與受眾之間也只是壹種單向聯系,受眾只能看、聽,最多可以通過電話交流,而網民則可以上網交流,發表意見,看法。這種被稱為“交互性”是第四媒體最獨特的特點之壹。
除此,第四媒體還突破了大眾傳媒使受眾被動接受收信的局限,實現了受眾驅動式傳播,網民將在信息傳播系統中逐漸占主導地位,網絡多媒體必須千方百計地圍繞網民的需求,因此有人自豪地說,第四媒體給予網民前所未有的主動權。縱觀我們面前的網絡發展,盡管還處於壹種早期的發展雛形階段,技術的完善、普及與發展等都需要時間,在它剛剛起步的時候對生活的影響遠不如成熟以後大。
總結:媒體既擁有人際媒體和大眾媒體的優點:完全個性化的信息可以同時送達幾乎無數的人;每個參與者,不論是出版者、傳播者、還是消費者,對內容擁有對等的和相互的控制。又免除了人際媒體和大眾媒體的缺點:當傳播者想向每個接受者個性化地交流獨特的信息時,不再受壹次只能針對壹人的限制;當傳播者想向大眾同時交流時,不再不能針對每個接受者提供個性化內容。同時他指出新媒體完全依賴於技術,不是人類先天自然擁有的技能。新媒體的輻射影響,已經幾乎涵蓋了人群的生活和工作的所有環節,其形式眾多,有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移動電視、寬帶電視IPTV、動畫、網絡遊戲、博客、戶外新媒體等等。隨著新技術的創新應用和廣告人的創意開發,新媒體產品形式還將層出不窮地不斷發展。
新聞傳播對新媒體有哪些影響1、新媒體相對新聞傳播來說,
2、的確方便快捷,內容也更加的豐富,
3、同時增加了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互動性~。
關於規範電視新聞傳播的政策有哪些壹、媒介生態:電視新聞的現代技術情境
從1958年北京電視臺開播,至今半個多世紀以來,隨著政治、經濟、文化和技術的全面進步,我國電視新聞的存在和傳播形態已與世界主流的媒體相接軌,並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在經歷了黑白電視階段、彩色電視階段和電視新聞立體傳輸階段之後,“數字技術、衛星技術給電視新聞傳播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內電視新聞傳播也迎來壹個新的歷史時期。移動化、融合化和個性化加速的態勢是中國媒體發展的又壹重要表現。
在這種態勢下,媒體的存在“景觀”出現了三種顯著的變化:以微信、微博等為代表的“互動傳播”逐步成為主流溝通方式、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速度加快、新媒體呈現出顯在的技術屬性。
電視新聞傳播信息迅速,它利用聲音、圖像、文字等多種媒介在同壹個時間裏快速而直接地傳播。這是它的基本特點,也即通過多元信息符號,如演播室和新聞現場連線、畫面轉切,動畫演示等傳達大量、豐富、生動的信息。相比於傳統媒體如廣播、報紙來說,確實達到了更好的宣傳效果,然而,近年來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電視新聞節目的挑戰也更加明顯。有調查顯示,隨著4G網絡和智能移動終端的進壹步普及,中國手機網民的數量在2014年大幅增長,預計達到5.5億人,互聯網普及率將超過50%。人們在閑暇之時可能會更多地選擇智能手機、網絡文字等移動終端瀏覽“碎片的簡要新聞”,而不去選擇耗時的電視新聞。與此同時,人們對電視新聞的內容和表現方法也會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它有著與手機新聞客戶端等兼容的特點。
另外,電視新聞與受眾的關系有明顯的傳播者與被傳播者的界限,而隨著社會經濟、政治文明發展和公眾表達意識的凸顯,越來越多的普通百姓關心新聞的有效性,並希望參與到新聞的討論中來。這壹點,低成本、高效率、互動性強的互聯網等新媒體更具吸引力。面對如此的挑戰,電視新聞若想鞏固自身的媒介地位,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優勢,就必須要結合全媒體時代的特點和受眾的心理及實際需求,開拓新領域、打開新思路,真正做好“采、編”基礎之上的“傳”,才能被媒介素養不斷提升的現代受眾所青睞。
二、精準的移動傳播:抓住個性的“客戶端”
技術改變著人們接觸信息的方式。壹個顯在的事實是,想要關註新聞卻沒有恰好的、大量的時間收看電視新聞,那麽手機新聞客戶端、微博微信客戶端、移動電視可能就成為他們的首先選擇。因此,電視新聞節目也需要更加關註通過這些方式獲取信息的人群特點:利用“碎片時間”和無限網絡等。如何做好?1.電視新聞編輯要更加簡潔。利用新媒體傳播速度快的特點,在獲取新聞的第壹時間加以編輯和播發,再進行跟進報道。2.更加註重文字的編輯和圖片的選用,在不影響信息傳播的質量的前提下盡量減少觀看時間。3.更加註重電視新聞與電視新聞移動客戶端的相互配合,二者不應是相互取代的關系:壹方面,移動客戶端傳播速度更快,同時也更容易、更快地收到閱讀人群的信息反饋,是比電視新聞提供了更大的交流平臺,電視新聞應當伸長觸手、利用移動客戶端的這壹特點,及時調整新聞采編,將反饋信息“拉”入演播室,在真實完整傳播信息的同時,“更加註重回應民眾關註的熱點和重點”[2];另壹方面,電視新聞更加要利用好自己在短時間內傳播信息形式、內容豐富的優勢,使得新聞更加具有立體感,以獲得更好的傳播效果。
三、多維的傳播者:與“屏外人”的互動
這裏的傳播者是壹個多層面的實體概念,既指傳播信息的媒介平臺,又包含參與其中的媒介外組織、個人。電視新聞節目因為受到播出時間嚴格的限制,所以基本以單向輸出信息為主。但是,人們在滿足了日常的生活需要之後有更多的精力來享受精神生活、關心社會動態、國家動態和國際熱點;同時,國家很多惠民政策的出臺和調整也通過電視新聞實現更廣泛、生動的傳達,電視新聞節目的內容與人們的生活越來越相關。更多地及時關註新聞、更深入地解讀新聞是幫助人們獲取有用信息的壹個重要途徑。在“微傳播”引發中國的傳播生態和輿論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的時代,電視新聞必須關照到這壹新的公***的輿論“集散地”,高效利用地發現“微傳播”集散地的熱點,及時地反饋信息、快速地調整新聞的切入視角,可以使新聞事實與公***觀點更好地貼近人們的實際認知,從而增強自身傳播的可靠性和引導性。
例如,2015年4月美國兩架F-18飛機在臺灣機場降落的事件時,CCTV4套新聞節目在制作方面,不僅有演播室的畫面、機場畫面,同時請到了幾位相關領域的專家進行現場專業解說,使觀眾對這次事件、以往類似事件都有了比較全面深刻的認識;同時,主持人還選取壹些網友在其微博、微信客戶端針對此事件提出的問題和看法,在演播室現場向專家提出這些問題並得到回應。這使得這期節目變成了壹個豐富、專業、平等的互動平臺:有報道、有評論、有與觀眾的交流意義重大。
特別是與觀眾的這種交流。壹是充分利用了網絡易於多方同時交流的優勢,將網友觀點融入到電視新聞節目中來,使其問題得到解答,形成良性互動;二是選取這些網友留言到節目中來,充分顯示了他們對這些事件的關註度和專業程度,也顯示出我國壹些網民的專業素養,間接引領了網絡評論的價值取向,發揮積極作用。三是針對網友問題的專家答復會更具針對性,語言表達也更加平民化、形象化,有助於電視機前的觀眾對軍事、政治、外交等“高級問題”的理解和認識,吸引更多人對這類事件的關註,形成良性循環,達到超預期的傳播目的。
四、全知性的事實傳播:故事性的編輯與展示
全知性是壹種文學創作方法,體現為“敘述者的無所不知”,其實際上是多視角、完整的、可信性的統稱。不容置疑,新聞需以客觀、真實、及時的原則進行傳播,但這並不妨礙運用恰當的敘事手法對新聞進行多層面的全知性編輯。跌宕起伏的情節、感人至深的細節,這些無疑會更大程度上吸引觀眾的註意力,也能夠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例如,展示壹個案件的發生和偵破可以通過展示現場畫面進行引入,再由主持人對案件的整體情況進行解說,然後進入這個新聞的主體——案件的偵破過程,利用辦案民警、知情群眾的采訪畫面和畫外音解說的配合,形成豐富而真實的事件還原;註重細節的展示(但避免出現過於兇殘的畫面,也避免由於過詳細交代犯罪過程和方法而引發的模仿犯罪),註重展示辦案民警的英勇和智慧等。在這個過程中應避免故弄玄虛,事件當事人的敘述會更具吸引力,也更容易引起***鳴,把他們的采訪當作壹個個材料,而畫外音起串聯和解說作用,使整個采訪形成完整的新聞。當然,在結案之後,主持人應當結合案件和類似事件給予觀眾恰當的提醒,起到宣傳和教育的作用。新聞的特質要求它真實、客觀,在實踐敘述中融入藝術手法不會改變它的這壹特征,反而可以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也極大豐富了觀眾對電視新聞的認識。電視新聞也應該更好的利用它集音、畫、字於壹體的優勢,使整個新聞立體起來,成為傳播手段的同時也能夠使觀眾得到視聽的享受。同樣,這種敘事方式適用於社會新聞、歷史新聞、突發性事件新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