儺戲班稱“壇”,班主稱“壇主”或“掌壇師”。壹個儺壇約8至10人不等,常有嚴格的班規。儺戲的傳承主要是目耳相授,而且要舉行拜現師儀式,學徒期滿後,必須要有較好的表演才能與驚人的記憶力的弟子才能“度職”升為“掌壇”。 史載無儺不成村,儺戲無職業班社和專業藝人,至今仍以宗族為演出單位。有據可查的如江西南豐的石油村儺班、上甘村儺班、大儺班、竹馬班、八仙班、和合班等儺班,至今依舊活躍並演出的有重慶酉陽的陳永霞壇班和黃光堯壇班以及安徽貴池區梅街鎮的“吉祥儺舞團”、蕩裏姚儺班等。 石油村儺班 南豐“石郵儺”始於漢代。清同治南豐縣金砂村《余氏族譜·儺神辨記》載:“漢吳芮將軍封軍山王者,昔常從陳平討賊駐軍山。對豐人語曰:‘此地不數十年有刀兵,蓋由軍峰聳峙煞氣所鐘,凡爾鄉民壹帶介在山輒,須祖周公之制,傳儺以靖妖氛。’”所傳之儺很快在當地流行開來。唐末,余氏為避亂,由余幹遷南豐金砂,主廟祀儺神,世襲“驅儺”。明宣德年間,鄉人吳潮宗出任廣東潮州海陽縣令,解職返鄉時,購嵊頭山樂姓屋址修建儺神廟,在石郵傳播鄉儺。石郵儺班始終由8人組成,論資排輩,代代相承。年紀長者稱為“大伯”,為儺班班主,次稱“二伯”,並以此類推,直至“八伯”。八伯中壹人去世,依次遞進,並從雜姓弟子中推選壹人為八伯 。每年從正月初壹至十六,為儺班活動期,平日禁跳。儺班弟子負責跳儺和舉行儀式,從古到今,每天早出晚歸,風雨無阻。凡村民新蓋房屋,或家庭分居,或鬧病等原因,都要舉行當年的搜儺儀式。搜儺中的儺舞表演節目有《開山》、《紙錢》、《雷公》等。 石郵儺舞動作古樸遒勁,作為壹種民間舞蹈,表演時間可長可短,方向可跳八方也可跳四方,甚至可以跳兩方,速度可快可慢,有壹定的隨意性。石郵儺舞的藝訣是笑晃頭、怒抖肩、腳勾手彎身段圓、指出快、腕反彈、手腳同步順壹邊,概括起來便是,梗、拙、擰、傾、跺、甩、推、抖。 三坑村和合班
和仙、合仙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喜神,南豐縣的鄉儺隊都有和合舞。而在該縣的白舍鎮三坑村,小神童是跳和合二仙的主神。
三坑村地處偏僻山窩裏,在過年時節,和合的地位至高無上。鄉民們篤信兩位神仙小童可以為他們新年帶來福分,相信勤勞奮鬥、適時順應、誠信買賣,生活壹定會和諧合安。從清代開始,這裏的儺班就在族譜上有了記載,每班4至5人,2枚面具,2個小孩表演,2、3個青年或成人伴奏。在家中神龕供奉面具。 不同於其他鄉村的大儺班,三坑的儺班則由兩姓家族分別組成,王氏跳“和合”,聶姓跳“判神”。三坑村的儺神有四位,王姓擁有和仙、合仙二位神童,聶姓擁有判官、小鬼二位驅邪神靈。這些聖神以儺面具為相,分別恭放在家族祠堂。和合的扮演者均為10歲左右的孩童,雖然戴上面具轉換了身份,但那稚嫩活潑的舞姿的確讓人覺得可愛。和仙腹前裝肚,右手拿毛筆,左手握竹簡,象征讀書做官;合仙右手持帕,左手拿算盤,暗合勤儉治家,相同的情節、動作在整套和合舞中反復6次,寓意六六大順,家人和睦。
在三坑,儺祭年年有,儺舞年年跳,舉燈禮是每年正月十五和十六晚舉行,按族規輪流起燈,延續了幾百年的古儺規從無變更,形成了三坑村獨具特色的鄉儺風情。 中壩鄉儺戲班 貴州省印江縣中壩鄉爛壩溝儺戲班成立於1987年10月,現有藝人5人,張澤君任掌壇師。該儺戲班表演的儺戲為陰戲,屬於“鄉人儺”,在本地稱“沖儺還願”,又稱“跳菩薩”。該班子表演的正戲有:《報戲三郎》、《開路將軍》、《引兵土地》、《點兵仙官》、《押兵仙師》、《出秦童甘生》、《出先鋒》、《出開山》、《安龍奠土》、《出判官》、《倒儺》。表演的雜戲有:《張仙娘勾陰願》、《張少子打魚》、《唐二挑擔送蘇秦》、《祭四老爺》、《講春》、《打錢桿(莽蛇記、江湖詩、二十四孝)》等具有啟迪教育他人、改惡從善的戲。在儺技的表演過程中,主要有上刀梯、撈油鍋、滾刺筒,翻案解結等絕枝。儺面具有:報戲、土地、蔡陽、關公、靈官、唐氏太婆、秦童、甘生、先鋒、和尚、開山、鐘馗、判官、將軍、柳三、楊四、李龍、師爺等24幅。法器有:牛角、牌帶、司刀、卦子、馬鞭、祖師棍(杵師棍)、令牌、朝簡、令旗、玉皇印、鬥、寶劍、鑼、鼓、鈸、法衣、法冠、法圍等。收藏有儺戲手抄本:《開壇禮清》、《立牛坐橋》、《交標》、《和神》、《運星祀竈》、《和神下馬》、《出豹戲》、《開路將軍》、《出先鋒》、《打開山》等40余本。 蕩裏姚儺班 貴池蕩裏姚“以委婉、細膩為風格特色,代表表演項目有《舞傘》、雙人和多人舞蹈《打赤鳥》、《五星會》、《高蹺馬·花關索大戰鮑三娘》以及使用古老青陽腔表演的《和番記·分別》和《關公斬妖》。 安徽池州是儺戲之鄉,有“無儺不成村”之說。儺戲主要流行於九華山北麓方圓百裏的劉街、姚街、梅街、清溪等村落的姜、杜、姚、劉等姓氏家族中。劉街的“蕩裏姚”儺班第三十七世祖姚祥七,於北宋由江西新建縣遷往貴池。
2000年8月,應新加坡牛車水人民劇場基金義安城的邀請,池州儺首次走出國門。隨後,池州儺又相繼赴韓國、匈牙利、德國等海外演出。 2008年11月,他們攜帶6個節目應邀參加法國第十二屆意象藝術節,連演5場,場場爆滿。
龍開春 龍開春,男,湖南懷化天井寨人,於1948年2月加入侗族儺戲班,數十年間演出不輟,與叔父龍子明壹起,培養了儺戲演員近30名,承上啟下地傳承劇目28個。
龍開春能夠飾演各類劇中人物,如劉備、關公、張飛、關平、周倉、王允、呂布、華佗、蔡陽、劉高、癩子、強盜、巫師、看香婆、縣官、衙役、農人、農婦、土地、雷公、雷婆、小鬼公、小鬼婆、瓜精等,可根據劇情將劇中人物表演得惟妙惟肖。能壹人串演多個角色,是侗族儺戲班子的頂梁柱,為侗族儺戲不可替代的主要繼承人,曾演出《跳土地》、《天府擄瘟 華佗救民》、《桃園結義》、《古城會》、《戰華容》、《關公教子》、《雲長養傷》、《關公捉貂蟬》、《老漢推車》、《癩子偷牛》等。 李增旺 李增旺,男,生於1950年,8歲便登臺表演儺戲,1985年從爺爺李正年那裏接過了“社首”的位子,成為第十九代傳人。作為“社首”,李增旺只負責組織演出的人事安排和事務性工作,不用參加演出,不扮演任何角色。2008年2月,李增旺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安固義儺戲的傳承人。 劉臣瑜 劉臣瑜,男,1930年10月生。自幼受宗族長輩影響,參與宗族儺事活動。17歲登臺搬演儺戲劇中角色,現任本村劉姓宗族儺戲會會長。
20世紀80年代中期,為恢復中斷了近三十年的儺戲搬演,憑記憶親筆書寫了該宗族所演的儺戲劇本和儺舞喊段詞。他先後培養了十幾位後生熟練掌握了儺戲的各種角色,指導新壹輩鼓師獨立擔當起司鼓重任。
1990年4月,參加了在山西臨汾召開的“中國國際儺文化學術研討會”,並展演了儺戲、儺舞。2005年6月,參加在江西南昌召開的“中國江西國際儺文化學術研討會和文化藝術周”中獲表演金獎和踩街表演優秀獎。 姚家偉 姚家偉,男,1965年8月16日生。其父對儺戲愛好,對現存蕩裏姚儺戲復出,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其從父輩那裏學到了壹些儺戲技藝,每年都參加表演。
曾代表安徽省參加“中國江西國際儺文化藝術周”演出分別獲金獎、優秀表演獎;代表池州市參加黃山民俗文化節演出,獲優秀節目獎;代表貴池旅遊局參加安徽國際旅遊文化月演出獲二等獎。 譚學朝 土家儺戲大師譚學朝,恩施市三岔鄉鴉沐羽村四組人,自幼開始在農村從事儺戲、耍耍的演出。1996年10月,恩施市人民政府授予譚學朝“民間藝術家”稱號。
譚學朝壹生致力於儺戲的傳承與發展,特別是在他晚年時期,譚學朝將儺戲逐漸與現代元素相結合,獨辟蹊徑;在儺戲演出面具的雕刻和制作上亦獨樹壹幟,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從1986年以來,譚學朝以協會為基礎,開始系統地向會員傳授儺戲藝術。在他的引導下,三岔儺戲聲譽越來越高,三岔鄉因此獲得“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稱謂,譚學朝被命名為恩施州首屆民間藝術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