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遺址旅遊參觀攻略
元上都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元代都城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旗政府所在地東北約20公裏處、閃電河北岸。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元上都遺址旅遊參觀攻略,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元上都遺址旅遊參觀攻略1景點詳情
元上都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元代都城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旗政府所在地東北約20公裏處、閃電河北岸。由我國北方騎馬民族創建的這座草原都城,被認定是中原農耕文化與草原遊牧文化奇妙結合的產物,史學家稱譽它可與意大利古城龐貝媲美。2012年6月29日,第36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討論並通過將中國元上都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元上都遺址在正藍旗五壹牧場境內、閃電河(灤河上遊)北岸沖積平地上。元世祖忽必烈未即皇帝位前,在蒙古憲宗六年(1256年)開始築城,初名開平府;忽必烈即位後,至元八年(1271年)改國號為元,稱開平府為上都,又名上京或灤京,為元朝的夏都。元朝皇帝每年夏季率領重要大臣來這裏避暑和處理政務,因此將宮城建成園林式的離宮別館。全城由宮城、皇城和外城三重城組成。周長約9公裏,東西2050米,南北2115米,宮城墻用磚包砌,四角有樓,內有水晶殿、鴻禧殿、穆清閣、大安閣等殿閣亭榭,將河水引入城內建有池沼。皇城環衛宮城四周,城墻用石塊包鑲,道路整齊,井然有序,南半部為官署,府邸所在區域,東北和西北隅建有乾元寺和龍光華嚴寺。外城全用土築,在皇城西北面,北部為皇帝觀賞的禦苑,南部為官署、寺觀和作坊所在地區。城外東、南、西三處關廂地帶,為市肆、民居、倉廩所在。明永樂初年荒廢,城垣及建築臺基依然殘留地表,蒙古語稱此城為“兆奈曼蘇默”,為108座廟的意思,就是依據城址中建築眾多而訛傳的。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都城興建之前,金代屬桓州。成吉思汗在這裏避過署。蒙哥汗五年(1255年)忽必烈受命駐守此地,次年開府營建城廓宮。元上都建於1256年,1259年落成。中統元年(1260年)忽必烈即位於此,稱開平府,1264年加號上都。自後歲壹巡幸,未署而至,先寒而南,成為常任之夏都,與北京並稱為兩都。
上都城由外城、皇城、宮城和外苑部分組成。外城周長約十八、九裏。內城為皇城,外城為市區,城內有宮署約六十所,各種寺廟壹百六十余處,有大明、儀天、寶雲、宸麗、慈福、鴻禧、睿思等殿,大安、延春、連香、紫檀、凝暉等閣;綠珠、瀛州兩堂以及振堂等重要建築。城內除中央及北城墻中部的大型宮殿位於中線以外,大部建築未采用對稱的布局,殿、亭、閣、榭各具特色,或近臨沼池,或開渠引流,或亭閣相連,形狀大小各異,色彩風俗不同,優雅非凡。上述通往各地的驛道四通八達,為漠北與中原的交通樞紐。
上都地區元朝時商賈工匠雲集,繁榮興盛,不但有從中原來的商人,也有從中亞和歐洲來的商人,他們運來各種金屬器皿、日用品和為統治階級享用的奢侈品,而後運走上都地區的畜產品,促進了以元上都為中心的蒙古地區的經濟繁榮。1358年紅巾軍攻克上都,焚毀宮闕衙署。結束了它作為壹代陪都的歷史。
旅遊景點
忽必烈銅雕像
鑄造於2007年的銅雕像群,高約7.5米、長34米、厚度6米總重量達80噸,分別象征著元上都遺址的750年歷史、忽必烈在位的34年、在元上都登基的6位皇帝和忽必烈汗的壽終80歲。這座雕像造型優美、內容豐富,是元世祖壹生征戰戎馬生涯、統治世界、治理天下的宏偉大業的濃縮圖。位居中央的便是忽必烈汗。忽必烈(1215-1294),元朝的創建者。忽必烈雕像的右側是蒙古騎兵的場景,左側是元朝大臣 ,主要有劉秉忠、馬可·波羅、郭守敬、姚樞、八思巴以及波斯的使者。
金蓮川草原
“金蓮川”,原名曷裏滸東川,每到夏季,川中開滿金蓮花,遠望如同金色的海洋,綿延分布於灤河上遊的上都河兩岸,東西長60公裏,以元上都遺址所在為最寬處,約5-6公裏。 金大定八年(1168年)五月,金世宗以“蓮者連也,取其金枝玉葉相連之意”,將曷裏滸東川命名為金蓮川。元憲宗元年(1251年),忽必烈受命總領“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南下駐帳於此,廣征天下名士,建立了著名的“金蓮川幕府”。
金蓮川草原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既是水清草美的天然優良牧場,又是騎馬射獵,避暑清涼的遊樂場所,曾經是中國遼、金、元三代帝王的避暑勝地。
皇城·明德門
是從禦道進入元上都的第壹座城門,屬皇城正南門,位置皇城與宮城的南北中軸線上。門道總長24米,寬4.7~5.7米,兩側墻體用青磚壘砌,券頂坍塌,券門處留有高約7米的城門坍塌後的建築殘跡。門外設甕城,呈長方形,東西寬63米,南北長51米,墻體由塊石包砌;甕城門道長12米,寬3.5-3.8米、正中立有石柱、即將軍石,門道兩側現存石質排叉柱和木門柱基石等遺址。
宮城·禦天門
屬宮城南門,居於皇城和宮城的南北中軸線上。門道為磚石砌築,門外設甕城,東西寬60米,南北長27米。元人有“明德城南萬騎過,禦天門下百官多”,“禦天門前聞詔書,驛馬如飛到大都”的詩句。此處當是百官聚集、奉旨聽宣之處。考古發現甕城外東、西兩側有兩排建築基址,推測為百官上朝或候旨時的歇息之所。
宮城·大安閣
本建築基址位於宮城中心,上層為明清時期的喇嘛廟遺址,下層經考古推測為元代大安閣的建築基址。基址平面呈“凸”字形,東西長36.5米,南北寬30米,基址底部轉角處的外緣用規整的條形砂巖圍築。基址西南角處出土完整的漢白玉龍紋柱礎,高2.1米,寬0.53米,厚0.52米,雕有精美的騰龍。 大安閣建於至元三年(1266年),是忽必烈攻陷南宋汴京後,“取故宋熙春閣材於汴,稍損益之,以為此閣,名曰大安。”全閣“飛翔突起,幹青霄而矗上”,令觀者有“神營鬼構、洞心駭目”之嘆,元人有“大安禦閣勢苕亭,華闕中天壯上京”的贊嘆,可見其曾經的'雄偉與瑰麗景象。
大安閣在元上都用作宮城的“正殿”,元朝皇帝經常在這裏舉行重大的朝政典禮,如皇帝登基、接見外國使者等。此外,包括皇帝臨朝、議政、修佛事、與大臣聚會等日常活動也在此舉行。這裏曾經發生了許多具有世界性或地區性影響的重大事件,包括元世祖忽必烈之後元成宗、武宗、天順帝、文宗、順帝等五位皇帝登基,忽必烈接見馬可波羅,以及南宋滅亡後忽必烈受南宋君主的朝降等重大歷史事件。
宮城·穆清閣
該建築基址位於皇城與宮城中軸線北端的宮城北墻中部,是宮城內體量最大的建築,據考古研究推測為穆清閣遺址。 穆清閣始建年代不詳,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曾重修。有元壹代,是皇帝宴樂、議事與居住的大內宮殿,元人詩中稱其為“北闕”。穆清閣遺址現存臺基高約8米,東西寬137米,南北長67米,總面積9180平方米。臺基平面呈“凹”字形,其上建有大殿與東、西兩翼的配殿,呈“闕式建築”形式。經對東翼頂部的考古發掘,探明基址頂部曾有大型木結構建築。
皇城·東城墻
該城墻總長1410米,中間為黃土夯築,夯層厚約12-14厘米,內外兩側均用自然石塊包砌,石墻厚約0.5-0.6米。大部分墻體保存較好,殘高約2.0-5.5米。2002年,曾對皇城東墻的北段368米的外側墻體及兩個馬面進行了清理修復。
遺址博物館
現有元上都博物館館舍建築始建於2007年4月,於2008年4月竣工,2008年7月對外開放。
館舍建築功能分為展廳、文物庫、業務工作室、辦公用房等,基本具備文物收藏、展覽、研究、教育、交流及行政辦公等綜合服務功能,目前有5個展廳。
該博物館於2011年4月開始對展廳進行重新改造、布展,並完善了安防系統、遊客服務設施等,於2011年7月面向公眾開放。目前,新的元上都遺址博物館正在建設當中。
溫馨提示
每天9:50及17:30在北京六裏橋長途汽車站乘坐客車車(臥鋪),票價117元,約9個小時到達正藍旗多倫縣(客車目前僅到多倫縣),可在多倫縣轉乘出租車到元上都遺址景區。
請尊總當地民族風俗習慣,夏季請註意帶防曬及防蚊蟲叮咬藥品。
元上都遺址旅遊參觀攻略2旅遊攻略:
1.跟團遊的遊客應記好導遊的電話號碼,以便聯系。
2.遊客在旅行活動前應參考本地天地狀況。
3.元上都遺址對特殊人群實行門票優惠政策,有需要的遊客應帶好記者證、軍官證、傷殘證、老年證等有效證件。
4.遊客出行時最好穿運動鞋和平底鞋,因遺址面積較大,高跟鞋或皮鞋會有不便。
5.遊客旅行時,應尊重內蒙古當地的風俗習慣。
6.草原天氣變化大,遊客應隨身攜帶防雨、防曬、防叮咬用品及日常藥品。
7.元大都遺址地處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區,冬季氣溫較低,遊客應帶好羽絨服等保暖物品;景區夏季日照強烈,遊客出行前應帶好防曬霜、太陽帽、墨鏡、潤唇膏等物品。
遊覽路線:
忽必烈征戰群雕-金蓮川賞花區-明德門-禦天門-大安閣-穆清閣
最佳遊覽時間:
6-9月最佳。這裏春季多風,秋冬寒冷,夏季環境優美,氣候宜人,是旅遊的最佳季節。
購物推薦:
遊客可在錫林郭勒景區購買到極富草原特色的皮革工藝品、牛皮畫及各類肉制品和奶制品。
景區位置:
中國>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紮格斯臺蘇木>五壹種畜場總場>黑城子示範區
到達方式:
北京和內蒙古各地都有直達正藍旗的班車,到達正藍旗後乘坐出租車或私人面的即可到達元上都遺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