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下山”的故事出自《戰國策》。故事說的是戰國時期,燕國和齊國交戰,為齊國效命的孫臏為敵方所擒,他的師傅鬼谷子前往營救,率領眾人壹行下山。元代青花人物罐“鬼谷下山”描繪的便是鬼谷子下山的情景:鬼谷子坐在由獅虎***拉的兩輪車上,後面跟著兩個騎馬的人,其中壹個穿著武官衣服打了壹面旗寫有“鬼谷”兩字。
鬼谷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謀略家,最後他教出了孫臏、龐涓、蘇秦及張儀等高徒。鬼谷子特別鐘愛為人誠懇真摯的孫臏,將自己畢生絕學傾囊相授給孫臏。
龐涓也是鬼谷子的學生,學的也是兵法。有壹次龐涓聽說魏國花高價錢納賢,他動了心要去魏國做官。鬼谷子有宿命通功能,早已知道,就對龐涓說,妳出去摘壹朵花來給我,龐涓就摘壹朵小花拿過去,鬼谷子壹看這朵花叫“馬兜鈴”,這種花壹開十二朵,他告誡龐涓,這暗預妳享受十二年富貴,這花是采於鬼谷,見日而萎,就是看到日光就枯萎了,鬼旁加壹個委字正好是壹個“魏”,魏國的魏,他說妳壹定和魏國有緣。鬼谷子又告誡龐涓不能夠欺騙別人,如果妳要騙別人的話,那以後妳要上別人的大當,最後他就送給龐涓八個字:“遇羊而榮,遇馬而卒。”後來龐涓不聽鬼谷子的話,出於妒嫉,他不但欺騙孫臏,還殘酷迫害他。結果最後自己上了孫臏的當,在馬陵道被萬箭穿身而死,遭到了惡報。
元青花鬼谷下山圖罐
2005年7月12日倫敦佳士得拍賣會上的壹件《元青花鬼谷下山圖罐》以1568.8萬英鎊(約合2.3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拍出。這壹價格不僅僅創造了中國瓷器的最高成交紀錄,同時也創下了中國藝術品的最高價格。
最後壹句隱語,遇羊而榮遇馬而卒。龐涓下山後來到魏國,正遇魏王進蒸羊,魏王見其表不俗,且有軍事才能,就重用了他。魏王同時也了解龐涓還有壹個同學,讓他舉薦,他不得已寫了信給孫臏,但後來卻嫉妒他,怕他得勢,設計害他,把孫臏處以臏刑!孫臏後來逃到齊國,最後把龐涓設計殺死於馬陵。正是遇羊而榮遇馬而卒。7月12日,英國倫敦佳士得拍賣行。
經過最後6位買家令人窒息的競爭後,壹只名為“鬼谷下山”的14世紀元代青花瓷罐以1568.8萬英鎊,合人民幣2.3億元的價格成交。最終得主據說是壹名神秘的美國收藏家,來自中國的買家叫價1000萬英鎊,依舊敗北。
這只天價元青花創下了亞洲藝術品拍賣成交價最高紀錄,同時刷新中國瓷器和中國工藝品拍賣成交價格紀錄,它還是今年佳士得成交價格最高的壹件藝術類拍賣品。
消息第二天出現在全球所有主要媒體上,西方記者不僅註意到這場被稱為“瘋狂出價”的金錢大比拼,更註意到比拼中出現的中國勢力,他們提出了三個問題:
這只元青花罐是否因為中國買家的湧入而價格陡增?
中國買家的湧入究竟是為了商業利潤還是愛國情懷?
中國藝術品價格是否會隨著這只元青花罐大幅升值?
“絕頂稀有”青花瓷器,當今世上僅存8件
按照佳士得拍賣行各位專家的說法,這只元青花罐是當之無愧的壹件寶物,配TJ上“絕頂稀有”四個字。
倫敦佳士得中國陶瓷和工藝品主管德斯蒙德·希利在拍賣會結束後的評價是:“買家認為這瓷罐可能有些價值,但我的確沒想到會出現這樣的結果。這個價格令人驚愕……我們對拍賣成績感到十分滿意,瓷罐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收藏之後仍舊保存完好,在市場上實在罕見無比。”
如果說拿傭金的拍賣行有時會誇大其詞的話,眼睛很“毒”的老古董商和收藏家的話妳不得不信。
代表美國買家拿下這件拍品的是吉塞皮·埃斯科納茲——當今世界最主要的經營中國早期藝術品的古董商。在拍賣會第二天發表的壹份正式聲明中,埃斯科納茲寫道:“在我45年的職業生涯中,這是我所得到的最重要的壹件中國瓷器,當然,它也可以說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瓷器之壹。”
事實上,且不論“鬼谷下山”的特質,單憑其元青花瓷完整器本身,就已屬於世上少有的瓷器精品。
由於元青花瓷件數少,壹度曾被世人遺忘。西方收藏家壹直到1968年美國克裏夫蘭美術館舉辦蒙古統治下的中國藝術展覽後,才開始青睞元代瓷器。
倫敦佳士得拍賣行中國部專家連懷恩介紹說,元青花瓷器上的畫多為花鳥草蟲,人物形象非常少,但就是這些極少量有人物故事的瓷罐多為中國本土定造、燒制,燒造花色漂亮,畫工精湛,更是精品中的精品。
“鬼谷下山”就屬此類,據說同類瓷器,當今世上僅存8件。
在物品本身品質之外,古董品源是決定其價值的另壹重要因素。通俗地說,如今仿冒技術壹日千裏,行家都有看走眼的時候,沒有明確出處,買家自然要打個折扣。在這方面,這只“鬼谷下山”更有獨特地方。
據佳士得瓷器部負責人曾誌芬透露,這只元青花罐是20世紀初荷蘭人範·赫莫特男爵在中國購得。當時正值第壹次世界大戰,赫莫特於1913年至1923年期間在荷蘭海軍服役,被派駐北京擔任荷蘭使節護衛軍司令,並且負責德國及奧匈帝國等使節和領地的安全。
赫莫特愛好藝術,收藏廣泛,對中國瓷器情有獨鐘,從他當年在北京舊宅的照片中,可以發現,他收藏了大量中國瓷器。但是,赫莫特買這只大罐的時候,學術界認為元代不可能生產出如此精品瓷器,所以他從壹開始就以為這只瓷罐是明代的。
赫莫特的後人更不知道祖上傳下的這只瓷罐有這麽珍貴,多年來並未多加關照。20世紀70年代,赫莫特的後人曾請佳士得為這個家族做過古董價值的評估,當時也還認為這只大罐屬明代,價值2000美元。近幾年來,赫莫特第三代傳人壹直用這只大罐盛放DVD光盤。去年,佳士得專家再次拜訪這個家族,這才發現了這只大罐的價值。
壹群強有力的中國買家結成了同盟,使價格競爭白熱化。
連懷恩說,歷來古董商都異常看重品源。這個元代青花大罐來源明確,自1913年至今壹直在壹個家族收藏,且從前並未被世人所識,是市場上少有的“新鮮貨”,所以,壹旦露面,買家自然興趣很高。
從今年3月開始,瓷罐先後在紐約、日本、香港、上海、北京、臺北等地巡展。拍賣前,專家估價為100萬英鎊,也有人認為拍出500萬英鎊應問題不大,而連懷恩自己的估計是600萬到800萬英鎊。誰知,拍賣過程中,各路人馬異軍突起,價格壹路飆升。
連懷恩說,拍賣當天,先後參與競標的至少有七八人。其中不乏有中國背景的收藏家,包括來自臺灣的寒舍總經理王定乾、香港收藏界翹楚張宗憲和從事明清瓷器鑒定30余年的香港藝術品上任秘書長翟建民,有中國血統的英國收藏家喬治·李也出現在現場。此外,還有收藏家通過電話競拍。當競價超過1000萬英鎊的時候,仍有六七人舉牌。
埃斯科納茲是在標價達到1350萬英鎊時才加入的。他代表壹名海外私人收藏者出場,最後雖攬得寶物,也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埃斯科納茲被現場氣氛耗盡氣力,“我已經到了我的極限,我當時也不知道自己還能支撐多久。”
國際工藝品拍賣的專業人士事後普遍認為,這只元青花罐競爭之所以達到如此白熱化的程度,中國背景買家的介入是重要原因,甚至有人認為,壹群強有力的中國買家結成了同盟。
對此,參與競標的臺灣寒舍總經理王定乾的說法是,這只元青花罐拍賣消息壹經傳出,就受到臺灣收藏界的矚目。臺灣聯電負責人曹興誠、喜來登飯店負責人蔡振洋、仙尼蕾德公司董事長陳得福等著名收藏家,皆有意收藏這只大罐。曹興誠還提議,由大家***同出資收購,但由於涉及保管和保險等問題,最後沒有達成壹致。
後來,幾位收藏家協商之下,決定將競拍這只元青花大罐的機會“禮讓”給在美國加州設有陳氏博物館的陳得福,並確定由王定乾代表陳得福前往倫敦競標。
王定乾說,他原本預計出價500萬至600萬英鎊就能拿下這只元青花大罐,但是當天拍賣太過激烈,數批買家均誌在必得。他臨時征得陳得福同意,追價到1000萬英鎊,此時,場內的舉牌者,僅有王定乾壹位華人,其余的均是歐美博物館的代表和私人收藏家,可惜最終還是功虧壹簣。
對於中國背景買家的敗北,連懷恩強調,在拍賣中,競拍者預測能力非常重要。最熱門的東西價格常常會出人意料,競買者壹般會準備額外金錢作後盾。中國收藏家沒有成功,並不意味著這些買家沒有能力,問題大概出在拍賣前計算有誤,面對意外高價時缺乏心理準備。
他認為,從近年中國藝術品拍賣情況看,中國收藏家實力很強,如果計算得好,這次完全有能力拿下這只元青花罐。
德國納高拍賣公司掌門人羅賓說,據統計,中國古代藝術品的買家隊伍中竟有五成是中國人。他們的購買力占拍賣總額的近三成。在壹次中國文物研究家收藏家王世襄藏品拍賣會上,壹個竹雕竟拍出100萬美元的高價——紐約收藏館的壹位中國藝術品負責人估計,5年前,這個竹雕最多拍出10萬美元。
佳士得2004年3月在紐約洛克菲勒中心的春季拍賣會上拍掉了超過1000萬美元的中國藝術品,而全場最具激情的競拍者便來自中國。在拍賣壹個商代青銅酒壺時,原估價為4萬到6萬美元,最後被壹個中國買家以14萬美元收入囊中,而在拍賣壹尊估價10萬美元的唐代佛像時,美國壹名競拍者把價錢擡到31萬美元,最後的買主依然是壹位通過電話競拍的中國人。
類似的場景也被拷貝到了德國。2004年11月26日,德國科隆市列姆佩茨拍賣行,壹次規模不大的拍賣會。參加此次拍賣會的100多人,其中約壹半是中國商人。
在中國買家身後,隱藏的既有商業利益,也有對歷史的重新認識,可以說是壹種民族主義
舊金山的壹名文物交易商說,在許多藝術品拍賣中,中國富豪報價甚至比美國人高30%,有些中國購買者看來完全“不惜血本”。
美國《紐約時報》和《國際先驅論壇報》在7月佳士得拍賣會後分析中國買家進入拍賣市場且“不惜血本”的原因。文章認為,中國買家和20世紀70年代日本買家瘋狂搶購藝術品的情況不同,中國買家似乎只對某種類型的中國古代藝術品感興趣。西方人如果簡單地將中國買家看成“人傻錢多沒品味”的暴發戶,那就錯了——在他們身後,隱藏的既有商業利益,也有對歷史的重新認識,從某個角度看,也可以說是壹種民族主義。
就這只天價元青花瓷罐來說,《國際先驅論壇報》的記者索倫·梅利基恩認為,拍出高價的首要原因還是拍品品質非凡,具有相當高的升值和保值能力,否則中國以外的買家爭奪不會如此激烈。但它的確有格外吸引中國買家的地方,首先壹條:中國國內沒有。
連懷恩認為,中國人參加元青花罐競拍的確存在讓這壹珍品回歸故土的因素,為國人掙“面子”是壹個方面;另壹個方面,不論在大陸還是臺灣,這只絕本元青花圖罐都對學術研究有重大幫助,中國專家不必再歷經波折去別的國家研究自己老祖宗的東西——當初,為了壹睹土耳其博物館收藏的元青花珍品,中國專家們足足申請了將近20年。
同時,這只瓷罐的輾轉歷史也被認為是吸引中國買家的因素。《紐約時報》特意向那些不太了解的中國近代歷史的讀者介紹說,這只瓷罐為赫莫特得到的年代,恰好是中國近代國力最孱弱的時期,“對中國人來說,壹想到那個時代,就會想起西方軍隊在中國國土上橫行的歲月,所以在歐洲的拍賣行裏再奪回這只瓷罐感覺上就像扳回了1分”。
《國際先驅論壇報》 也指出,現在中國買家似乎最喜歡從西方收藏家手中“奪寶”,因為“此舉能讓他們產生恢復昔日榮耀的快感,這種榮耀在中國政治和經濟衰弱的時期遭到了剝奪”。
西方媒體還註意到壹個特點,中國買家喜歡購買瓷器、書畫和玉器,尤其對禦用的物件感興趣。在7月12日的拍賣會上,中國買家雖然沒有得手“鬼谷下山”,但是還拍得兩件珍品,壹是清乾隆“乾隆平定臺灣戰圖”剔紅漆板,二是清乾隆“青瓷戲珠龍紋瓶”。前者預估價5萬至10萬英鎊,後者預估10萬至15萬英鎊,結果最後分別以43.36萬英鎊和62.4萬英鎊成交。
《國際先驅論壇報》分析說,“乾隆平定臺灣戰圖”剔紅漆板之所以能創同類拍品紀錄,壹是漆板描繪內容;二是其上有紀年1780年至1890的禦題,框於壹嵌百寶紫檀座內,證明此物“天子所有”——“這樣沒壹個中國收藏家能拒絕它”。
此前,西方收藏界有壹種看法,認為中國買家喜歡有皇家印章的古董是壹種“暴發戶心態”的表現。對此,《國際先驅論壇報》說,這是西方人不了解中國人和中國歷史的壹種偏見,“皇家印章不過是他們與古代中國重新建立關聯並且夢回盛世的較直接方式”。
當然,還有壹種更平靜的解釋是,中國買家大多對古董不那麽懂行,所以買本國藝術品,特別是有皇帝鑒定印記的比較保險。
中國已經從單純的文物來源國,變成部分藝術品購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