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秦朝的焚書坑儒壹事,讀過歷史的人,幾乎都能說個大概。秦始皇三十四年,博士淳於越反對當時實行的“郡縣制”,他自己持這樣的觀點倒也罷了,但還拿古制來說事,要求朝廷以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不僅對他的主張給予嚴厲的駁斥,並且主張秦始皇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政。秦始皇采納李斯的建議,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對不屬於博士館的私藏《詩》、《書》等也限期交出燒毀;有敢談論《詩》、《書》的處死,以古非今的滅族;禁止私學,想學法令的人要以官吏為師。此即“焚書”。第二年,兩個術士(修煉功法煉丹的人)侯生和盧生暗地裏誹謗秦始皇,並亡命而去。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派禦史調查,審理下來,得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全部坑殺。此即“坑儒”。兩件事合稱“焚書坑儒”。
這是中國文化史上滅絕性的壹頁,割裂了中國歷史的連續性。
有意味的是,在伏羲八卦臺,“焚書坑儒”有著另外壹個版本。這個版本與八卦臺有關,在這裏講這樣的壹個故事,倒不是為了增加八卦臺的神奇,主要是為了說明八卦在古人心裏的地位和神奇。
說是秦時,秦始皇壹心想長生不老,夢想尋找到長生不老藥。壹天,秦始皇問李斯長生不老藥的尋處。李斯是上蔡人,小時候壹心想做人上人,家中對他管教十分嚴格,整日關在家裏讀書。李斯小時候就計謀多端。他不願再讀書,想周遊天下。壹日,李斯分文未帶,要飯來到陳國,天晚沒地方住,就住在人祖爺的廟裏。正是在這座廟裏,他遇到了壹個算卦的卦師,這個卦師說他有將相之命。後來李斯發憤讀書,幾經坎坷,果真當了秦始皇的宰相。如今秦始皇要尋找長生不老藥,他對秦始皇忠心耿耿,如實說了他小時候的奇遇。秦始皇壹聽,很感興趣,第二天就出發去了陳國。
讓李斯料想不到的是,秦始皇來到太昊伏羲畫卦臺,了解到《易經》、八卦的厲害後,他不是想怎樣利用它們的厲害,而是想到了那些掌握八卦、知道天機的人的厲害。遂心生壹念,若是天下人知道了八卦,別說自己不能長生不老,恐怕連個全屍也難保。就這樣,和李斯長談之後,秦始皇做出了壹個決定,在秦始皇三十四年,下令將民間收藏的《易經》壹律燒毀,不僅如此,連《尚書》、諸子百家的著作也燒毀了。
到了漢代,人們從孔子住宅的夾壁裏扒出了《易經》的孤本,才流傳下來,成為歷代帝王之學。
這種野史,也許只能博人壹笑而已,但在當地,老百姓相信它就是真的。
梅山巫術之三文化與易經
在中國文化中,用“三”座山來指代“很多的山”,用“三”棵樹來指代“很多的樹”,用“三”根火苗來指代“很多的火苗”,用“三”個人來指代“很多的人”——這就創造出了“山”、“森”、“火”、“眾”等漢字(在甲骨文中,“山”是“三座山峰”的象形;“森”是“三棵樹”的象形;“火”是“三根火苗”的象形;“眾”字下邊是“三個人”)。在古漢語中,還直接以“三”(以及三個“三”即“九”)來表示“多”。
這種狀況反映在中國古代數理思維的集大成之作——《易經》中,就是陰陽兩爻的合數和易卦的“單卦”、“重卦”編碼都受“三”的制約:首先,易卦的“陽爻”和“陰爻”相加之和為“三”;其次,易卦的八個“單卦”均由“三”根爻疊加而成;再次,易卦的六十四個“重卦”亦均由兩個“三”即兩個“單卦”進行不同的疊加排列而成。
古代的梅山人和今天的梅山巫術承傳者們,在進山狩獵前要舉行“安梅山”的原始巫術儀式。所謂“安梅山”,即給“梅山神”設壇並舉行祭祀。安“梅山”要用“三”塊石頭或“三”塊瓦片架在豬、牛踏不到的僻靜地方,或安在“三”岔路口的古樹下,表示梅山神在此;土家人安梅山大都選在屋角右側空坪中的隱蔽潔凈處,用巖石砌“三”面墻,上蓋壹塊巖板,前面空著為門;獵人到了山上,如果發現野獸腳跡,要扯“三”根茅草,把草尖挽個疙瘩,放到“三”岔路口,拿塊小石壓上,這叫“封山(封三?)”;還有的獵人進山之後,隨手折壹根樹枝,向這個山掃壹下,向那個山掃壹下,再繞自己所在的山頭掃個圈(三座山),然後盤腿而坐,口念咒語,名為“下法”。——傳說這樣做了,野獸就會“迷”路,總是在山裏轉來轉去,不會逃走。
用“三”來“迷惑”動物的原始數覺特性,是梅山文化的壹個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特征。這壹特征除了在上峒梅山的山林狩獵活動中體現得十分明顯外,在中、下二峒梅山的水域平原農耕漁牧活動中也有反映。如,具有梅山神力的中峒“活梅山”在放鴨時,要用壹根竹尖鴨梢“朝天劃三個弧圈,再向前搖晃三下”,據說這樣做了,鴨群就會朝著他指定的地點而去;而且到那裏後,只“在鴨梢圈定的幾塊十幾塊田裏的附近範圍活動,從不越雷池半步”。下峒梅山巫術活動中“三”的運用要隱晦些。下峒“活梅山”在水田或水塘捉泥鰍時,首先要把捉到的第壹條泥鰍的尾巴用口咬斷,然後放回水裏,據說這樣做了,在捉泥鰍時泥鰍就會隨手而來;但等到再捉到那條被咬斷尾巴的泥鰍時,卻不管這時捉到了多少泥鰍,整個捉泥鰍的活動就必須結束。③為什麽會有這種奇怪的舉動呢?我認為這也是運用“三”來迷惑捕捉對象的壹種巫術行為。這個過程很像易經陰陽二爻的形成和單卦的排序過程:第壹條泥鰍表示陽爻“—”,把它咬斷則裂變為陰爻“——”,這就恰好構成了壹個數字“三”,把它放回水裏,就是用“三”去迷惑對象;而再捉到那條泥鰍,表示復得陽爻,即壹個單卦(“離卦”)的排序過程結束,所以必須停止捕捉泥鰍的活動。
梅山先民在原始數覺時期形成的這種對“三”的“迷惑”,不僅成為“三峒梅山”巫術的基本構架,更被作為壹種神秘力量繼承和定格在了梅山神張五郎身上。——在梅山文化中,張五郎就是壹個具有“迷惑”法術特征的“倒路鬼”!梅山地區都這樣傳說:某人走夜路,如果在非常熟悉的地方迷失方向,轉來轉去又轉到原處,怎麽也走不出去,那他便是碰到了“倒路鬼張五郎”;因此,張五郎又叫做“倒路張五郎”。
在梅山地區,人們往往還要在“三”岔路口立壹塊指路碑,上刻“弓開弦斷,箭來碑擋”八個字。壹般傳說這是為了擋“將軍箭”,但“將軍箭”與三岔路口毫無關聯,因此我認為這最初也應當是用來防“倒路張五郎”的:在下峒梅山,張五郎又稱“壇主”,據說他常常用箭射人(梅山人罵人常說:“妳這壇主射的!”)。人們在三岔路口的指路碑上刻“弓開弦斷,箭來碑擋”八字,便是想以此作為咒語來挫敗張五郎的法力,不讓他的“迷惑”之箭射中,從而在三岔路口不迷失方向、走錯路。
邵康節梅花斷鄰居借斧
壹年冬天,下著大雪。傍晚時昏,邵康節正與他的兒子在家裏烤火。突然聽到院子外面有人叩門,先敲壹聲,停了壹下再敲五聲,並且說是來借東西的。
當時,邵康節正在教兒子研習《易經》,為了使兒子能夠理論聯系實際,使《易經》學以致用,叫兒子暫不開門,先用所學的《梅花易數》推斷壹下,這個鄰居將借什麽東西?
他兒子按敲門聲起卦,得到天風(詬)卦,4卦動變巽卦,他兒子分析卦意說:
"這是壹個器具,木長金短的,壹定是借鋤頭了。"邵康節看了壹下卦象,果斷地說:"妳錯了,他壹定是借斧子的。"並且叫他把斧子拿到院子外門口去,果然,鄰居借的是斧子。
為什麽邵康節斷分如此神奇?他的《易經》八卦思維是這樣的:
根據《天風詬》卦的卦象,上乾為金,下巽為木,變卦又為巽為.必定為金木之物,且金短木長。按象數易理,鋤頭、斧子都類象。但邵康節治易義理細致入微,加入時空分析:傍晚下雪天是砍柴起爐烤火之時,必非下田鋤地之時候,再分析變卦、動支。變卦是巽也是為木,說明這個金短木長的器具是為克木之用的東西。因而果斷判定為鄰居借斧劈柴之用。
伏羲畫八卦
伏羲氏是公元前二十七世紀左右以畜牧為主的原始社會時期的傳說人物,也是中華民族心智的先啟者,是人類從原始狀態步入文明時代的探路人。相傳伏羲氏仰觀天,俯察地,感受最深的是天地的廣大、四季的變化、日月的交替等自然現象,於是用8 個符號分別代表天、地、水、火、風、雷、山、澤,始有八卦,進行占蔔吉兇,希望得到神意的顯示,正是這種對世界的初步認識和把握方式,孕育著中國哲學的萌芽,奠定了中國乃至東方文化思想的壹個重要特征。這也是後來《周易》的思想基礎。《周易·系辭下》說:“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相傳,伏羲為了畫八卦,開始時他圍著不周山,四面八方地挖了八個洞,今天這個洞裏坐下來瞄,明天那個洞裏坐下來瞄,七瞄八瞄,對天上的星星看出點名堂來了。他發現北方有七顆星,就先畫了七個點點;又看見南方有六顆星,就在南方打了六個點點;東方壹顆大星,他打了壹顆大點點;西方三顆小星,他打了三顆小點點;再看東西南北的四個角沒得定位的星,他就沒法做記號了。這樣畫出來的圖,盡是壹些點點,不成形狀還是不中意。 伏羲為了畫出中意的八卦圖來,他跑遍了大山,走遍了大河。有壹回,他來到壹個叫孟河的地方,河裏忽然冒出個怪物來。伏羲水性好,壹下子捉住了這個怪物。這怪物有八尺五寸長,頭尾像馬,身子像龍,又有鱗。伏羲認為是龍馬,把它供了起來。到了晚上,龍馬發亮,身背上四面八方現出了五十五個亮點子,像天圖壹樣。伏羲按這個龍馬背上的圖樣畫好了,自己也中意,只是別人看不懂,說是四面八方打的盡是麻麻點點,很不好認。 為了使別人也看得懂,伏羲觀看了九十九天在天上飛的雀鳥,又觀看了九十九天在地上跑的野獸,還觀看了九十九天在水裏遊的魚兒。有壹次,他從洛水路過,見壹堆人圍著壹只大烏龜在看稀奇。伏羲曉得這烏龜總有幾千年的歲數,便收下它供了起來。後來,伏羲畫八卦累倒了,烏龜“巴嗒巴嗒”地掉下眼淚,開口講話:“伏羲呀,把我殺了吧,我把龜殼留下給妳,妳壹定會畫出八卦來的。” 伏羲仔細看烏龜的殼子,它的頭部是天,尾部是地,四面八方正好有八條橫劃花紋。伏羲滿心歡喜,終於照著畫出了八卦的圖案來。後世司馬遷、揚雄、孔安國、馬融、王肅、王充、徐幹、王弼、孔穎達、李鼎祚等,都尊伏羲畫八卦之說,影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