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能讓我們在工作中省力或方便的裝置叫機械。螺絲刀和剪刀簡單的叫簡易機,各種工具都是簡易機。
2.杠桿有三個點:力點、支點和阻力點。
3、力點遠離支點,阻力點靠近支點,是省力杠桿;力點靠近支點,阻力點遠離支點,是費力的杠桿;力點與支點的距離等於阻力點與支點的距離,這是壹個省力不費力的杠桿。
4.省力杠桿有開瓶器、核桃夾、各種鉗子;費力的杠桿是鑷子、筷子、鉗子和夾子;省力又不費力的杠桿有訂書機、切割機、剪刀。
5.像水龍頭壹樣,輪子和軸是固定在壹起的,旋轉的機器叫車軸。
6.在車軸的車輪上用力可以節省人力;很難在軸上施加力。輪子越大,越容易。
7.常見的車軸有方向盤、各種開關、門把手、扳手等。
8.天車固定在壹個地方,不能隨著重物的移動而移動。天車可以改變力的方向,但不省力。
9.動滑輪是隨重量移動的滑輪。動滑輪不能改變力的方向,但是很省力。
10,天車和動滑輪組合成壹個滑輪組。滑輪組可以改變力的方向,可以省力很多倍。
11,坡度可以節省勞動力,坡度越小,勞動力越多,坡度越大,勞動力越少。
12.生活中的斜面有:斧頭、菜刀、剪刀、樓梯、盤山公路、立交橋引道、螺絲釘等。
13,自行車上的簡易機械包括車把為軸,剎車為杠桿,踏板為軸,螺絲為錐。
重物穩定性好。
第二單元形狀和結構
建築和橋梁中有“柱”和“梁”,柱的抗彎能力比梁強。
2.增加梁的寬度可以增加抗彎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彎能力。
3.改變材料的形狀,如將薄板材料彎曲成“V”、“L”、“U”、“T”、“I”等形狀,實際上是減小了材料的寬度,增加了材料的厚度,大大增強了材料的抗彎能力。
4.當足弓承受重量時,它能把壓力向下向外傳遞到相鄰部位,抵抗這個力,足弓就能承受很大的壓力。
5.穹頂形狀可以看作是拱的組合,承受很大的壓力,不產生向外的力。
6.球體可以看作是壹個四面八方的拱門,比任何形狀都強。
7.像鐵塔壹樣的骨架結構稱為框架結構。框架結構的優點是節省材料,堅固,不易變形,拆卸方便。
8.三角形框架是穩定的,三角形框架可以用來加強框架結構。
9.框架結構塔的特點:上小下大,上輕下重的物體穩定性好。
10,改變形狀之所以能提高材料的抗彎能力,是因為材料的寬度減小了,厚度增加了,大大增強了材料的抗彎能力。
11.隨著紙張寬度的增加,抗彎強度也會增加。隨著紙張厚度的增加,抗彎強度會大大增加。增加紙的厚度比增加寬度更有效。
第三單位能量
1,丹麥科學家奧斯特通過實驗發現電流可以產生磁性。
2.電磁鐵的基本性質是,當電流接通時,會產生磁力,當電流斷開時,磁力消失。
3.改變電池的正負極連接或者改變線圈的纏繞方向都會改變電磁鐵的南北兩極。
4.電磁鐵的磁性可以改變。
5.電磁鐵的磁力與線圈數量有關;匝數少,磁力小,匝數多,磁力大。
6.電磁鐵的磁力與使用的電池數量有關:電池少使磁力小,電池多使磁力大。
7.電磁鐵的磁力與線圈厚度、鐵芯厚度等因素有關。
8.電動機是壹種用電來發電的機器。電機的工作原理是:電產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來旋轉。
9.能量有不同的形式:電能、熱能、光能和聲能。與運動有關的物體都有機械能。燃料、食物和化學物質儲存化學能。
10,能量有電、熱、聲、光等多種形式,能量也可以儲存在食物和燃料中。
11.電能可以轉換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其他不同形式的能量也可以轉換。
12.電池將化學能或光能轉化為電能。電能是由其他形式的能量轉化而來的。
13,煤是億萬年前植物的復雜變化;石油和天然氣是億萬年前大量低等生物長期復雜變化形成的。
14、水電、風能、化學能大部分能量來自太陽。
15.新能源包括地熱能、風能、水能、原子能、直接利用的太陽能和沼氣能。
實驗問題:
1,奧斯特實驗:將導線放在指南針正上方,與磁針同向,接通電流,磁針偏轉。電流越大,偏轉角越大。斷開電流,復位磁針。
2.通電線圈與指南針實驗:線圈垂直放置,指南針離線圈中心越近,指南針偏轉角度越大。
3.制作電磁鐵需要的材料有釘子、電線和電池。
4.檢查電磁鐵的南北極:最簡單的方法是用指南針檢查。電磁鐵通電時,釘子的壹端靠近磁針的壹端,出現相斥或相吸的現象,說明電磁鐵也有南極,可以測出它的南北極。應用原理是異極相吸,同極相斥。
5.設計壹個實驗,驗證哪些因素與電磁鐵的南北極有關。
6.設計實驗。
桌子上的實驗材料有電池、電池盒、粗細不同的電線、大小不同的釘子和大頭針。請用以上材料設計壹個對比實驗,檢驗電磁鐵磁力與_ _ _ _ _ _關系的研究方案。
①妳研究的問題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②妳的假設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③您更改的條件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的
④保持不變的條件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第四單元生物多樣性
1.地球上現有200萬-450個物種。
2.植物可分為開花植物和不開花植物。
3.不開花的植物包括蕨類、苔蘚和藻類。
4.動物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體內有脊椎,結構復雜。
5.像螞蟻壹樣,身上有三對腳的動物是昆蟲;終生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的動物是魚;身上有羽毛的動物是鳥;直接產下小動物並用乳汁餵養後代的動物是哺乳動物。
6.動物種類超過654.38+0.5萬種,為生命世界之最。昆蟲是動物中種類最多的,達到654.38+0萬種以上。
7.動物和植物有壹些適應環境的特殊身體結構。生物的形態結構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
8、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大自然利用這壹法則來選擇和淘汰生物家族的成員。
9.從地球上簡單生命的出現到多彩的生命世界,地球環境的變化是主要原因。
10,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121
小學六年級科學復習大綱。
第壹單元
1.在我們的感覺器官中,眼睛比其他感官能收集更多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視覺只能看到1/5mm的微小物體。
2.放大鏡也叫凸透鏡。它能被放大是因為空氣中的光進入放大鏡時會發生折射和彎曲。
放大鏡下的物體不僅被放大了,還看到了壹些細節,比如報紙上的圖片,電腦和電視的屏幕,本來是由很多點組成的,看到的點是由紅、綠、藍組成的。
吸水紙纖維又長又粗又松。
圓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皿,裝滿水也有放大鏡的功能。
3.放大鏡的放大倍數與鏡子的凸度有關。凸度越大,放大倍數越大。
球體的透明體放大倍數最大。
隨著放大鏡放大倍數的增加,不僅被觀察物體的圖像會變大,還會獲得更多的物體信息,視野會變小。
通過鏡頭看到的區域或面積稱為鏡頭的視場。
4.放大率的計算:
和螞蟻、蝗蟲、蠶蛾壹樣,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頭上有壹對觸須,胸前有三雙足,稱為昆蟲。
昆蟲有許多特殊的結構和能力。像蜻蜓、蒼蠅、蝴蝶都有復眼。
昆蟲是自然界中肉眼可見的最小動物之壹。
蚜蟲的天敵是草蛉。我們可以在10倍的放大鏡下看到蚜蟲的四肢。
6.常見的晶體有白糖、鹽、堿面、雪花等。大部分都是規則的形狀。
制作晶體的方法:水還原法和降溫法。
7.萊文·胡克(Levin Hooke)出生於荷蘭,是壹名生物學家,他制作了世界上最早的金屬結構顯微鏡,放大倍數接近300倍。
面對小焦距物體的鏡頭稱為物鏡(更靠近被測物體)。鏡頭面對人眼的焦距大於目鏡的焦距。
電子顯微鏡可以把壹個物體放大200萬倍,大腸桿菌和SARS病毒都可以用電子顯微鏡觀察。
8.物體的精細結構必須制成玻片標本才能在顯微鏡下清晰觀察。
載玻片標本的切片必須薄而透明。
許多細菌聚集在壹起形成菌落。
9.生物體都是由細胞組成的。
英國物理學家羅伯特?胡克是第壹個發現並提出“細胞”這個名稱的人。
細胞理論的建立被認為是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壹。
寶石花耐旱的秘密在於它上面的氣孔很少。魚缸裏的綠水是綠藻的作用。
10.在顯微鏡發明之前,人類是依靠眼睛、耳朵、鼻子、舌頭和身體這五種感覺器官來探索和認識世界的。
放大鏡和顯微鏡的發明為人類打開了微觀世界的大門。
微生物並非都對人類有害。很多微生物不僅對人類有益,我們也離不開它們!
法國科學家巴斯德第壹個指出微生物與人類健康有關。
利用微生物的功能,我們可以制作具有獨特風味的酒、醋、泡菜、腐乳、酸奶等食品。
饅頭和面包內部多孔是因為蒸饅頭或烤面包前,在面團中加入酵母,酵母分解面團中的糖分,從而獲得營養和能量,排出二氧化碳。人類使用酵母制作面團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它可以使面包變得疏松多孔。
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動物和植物的屍體和殘留物。
第二單元
1.垃圾分類有很多種方法。按材料可分為塑料、金屬、紙、玻璃等。,並根據危害狀況,可分為有害垃圾和壹般垃圾...
2.日常生活中產生的生活垃圾是固體垃圾,還包括建築垃圾、農業垃圾和工業垃圾。
3.垃圾對環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它會散發惡臭,汙染空氣;滋生蚊蠅,引發疾病;還會破壞土壤,影響農業。
4.目前,垃圾的壹般處理方法有填埋、直接焚燒和堆肥。
5.采用清潔填埋和自然堆肥處理垃圾各有利弊。
優點:能有效減少垃圾對地下水、土壤、空氣的汙染;
缺點:環境汙染無法根除,占用土地。
6.做填埋模擬實驗時:
原生水相當於地下水;
石頭和沙子相當於土層;
蘸墨的紙巾相當於填埋垃圾;
噴水相當於下雨;
水的變色相當於有害物質泄漏出去汙染了地下水。
垃圾填埋後,可以在上面建公園、體育場,但不能用來蓋房子、種莊稼。
7.減少垃圾量才是從源頭上解決垃圾問題的辦法。
再利用是指用另壹種方式使用用過的東西,這是減少垃圾量的重要途徑。
8.當我們無法減少壹些材料的使用時,我們可以回收這些原材料並重新使用,這不僅可以減少固體廢物的數量,還可以節省大量的自然資源。
解決垃圾問題的系統方案應該包括: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
畫壹個通用回收標誌:
9.固體廢棄物的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在世界範圍內被廣泛采用,是目前處理廢棄物最積極、最科學的手段。
10.要想真正把垃圾變成資源,必須對垃圾進行分類和重新包裝。
生活垃圾可分為可回收垃圾、餐廚垃圾、其他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
可回收垃圾包括紙張、塑料、金屬、玻璃、橡膠、紡織品等。
約1/3的生活垃圾是碎菜葉、蛋殼等食物垃圾。院子裏的這些垃圾、枯葉、雜草,通過堆積可以自然分解,成為有用的有機肥料。(廚房垃圾)
11.有害廢棄物包括廢電池、廢熒光燈管、廢水銀溫度計、註射器、過期藥品等。這些廢物需要特殊的安全處理。如果埋在地下,會汙染土壤和地下水;燃燒會汙染大氣。如果人們受到有毒有害廢物的影響,就會患上各種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12.除了垃圾問題,世界還面臨著水資源短缺、氣候變暖、物種滅絕、臭氧層破壞、土地荒漠化等環境問題。
目前,60%的大陸地區淡水資源短缺,100多個國家嚴重缺水,其中40多個國家嚴重缺水。
土地荒漠化已經成為全球生態的“頭號殺手”。
地球大氣層中的臭氧層是地球生命的保護傘。
人類對化石燃料的消耗將增加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並提高地球表面的溫度。
許多環境問題是由人類活動引起的,但人類活動也可以改善環境。
第三單元
1.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它圍繞地球公轉,公轉和自轉的方向都是自西向東。
月球的直徑大約是地球的1/4。月球質量約為地球質量的1/80。
月球的體積約為地球體積的1/49。
月球的引力大約是地球引力的1/6。
1969年7月,美國“阿波羅11”載人飛船成功登月,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打印出人類第壹個腳印。
2.月亮在圓的變化過程中的各種形狀稱為月相。
月相變化有規律:前半月月相由缺變圓,後半月由缺變圓。
地形最大的特點就是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隕石坑。隕石坑這個名字是伽利略命名的。
目前公認的隕石坑觀點是“撞擊說”
4.日食發生的原因:當月亮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之間時,如果三者在壹條直線上,月亮就會擋住太陽射向地球的光,月亮的影子就會投在地球上。地球上處於陰影中的人只能看到部分或全部,於是發生了日食。
日食通常發生在農歷的第壹天。
日食有三種: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環食。
畫出日食時三者的位置關系:
日食通常發生在農歷的第十五天。日食只在滿月時發生。
日食包括日全食和日偏食。
畫出日食時三者的位置關系:
5.以太陽為中心,包括八顆行星、衛星、矮行星、小行星和彗星圍繞客觀存在而旋轉的天體系統,稱為太陽系。
太陽是太陽系中唯壹閃亮的星星。
八大行星到太陽的距離順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最大的行星是木星,最小的行星是水星。
金星自轉周期最長,木星自轉周期最短。
海王星的公轉周期最長,水星的公轉周期最短。
6.北方的天空中有壹顆著名的小熊座北極星,不是很亮。我們可以在大熊星座的幫助下找到北極星。
大熊座最明顯的標誌是我們熟悉的北鬥七星,它由七顆明亮的星星組成。
獅子座頭部的星星就像壹個反著寫的問號,尾部的三顆星星組成壹個大三角形,是獅子座的明顯標誌。
7.天空中閃耀的銀河帶,其實是由許多恒星組成的恒星群,稱為銀河系。
銀河系由大約6543.8+000億到2000億顆恒星組成,直徑為6543.8+000億光年。
光以每秒30萬公裏的速度傳播。光年是光在壹年中走過的距離。它是用來測量恒星間距離的單位。
目前人類已經發現了超過6543.8+00億個河外星系。
中國是公認的火箭發源地。
2003年10月25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宇航員楊利偉進入了太空。
2005年6月65438+10月65438+2月,神舟六號再次搭載航天員費和聶海勝進入太空。
在探索宇宙的過程中,已經有14人獻出了生命。美國挑戰號在發射過程中發生爆炸,7名宇航員遇難。
第四單元
1.科學家如何探索:
(1)科學家探索壹個問題的歷程:觀察發現——根據自己的知識背景提出研究問題——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可能的解釋——利用技術和數學方法收集證據——形成自己的解釋——收集新的證據——補充原有的解釋——發表研究成果。
(2)科學探究不是壹個線性的過程,而是壹個不斷提問、不斷求證的過程。
尋找證據的過程就是收集信息並對其進行處理的過程。
(3)在科學研究的過程中,我們也在不斷地經歷著科學家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
2.我們怎麽知道:
(1)在科學探究中,首先要通過觀察、社會調查和實驗操作來獲取大量的信息。
(2)有效數據信息越準確、越全面,科學探究就越深入。
3.我的所見所想:
(1)用感官收集信息容易加入自己的感覺、想象和猜測,從而蒙蔽事實。
(2)反復實驗,多角度、多手段的觀察和他人的檢查,可以收集到更多的事實信息。
4.訪問和識別信息:
(1)通過書籍、報紙、網絡可以獲得很多間接信息。
(2)信息的可靠性可以通過信息發布的時間和獲取信息的方式來區分。
5.記錄和存儲:
(1)用紙筆、照相機、攝像機、電腦,可以將獲得的信息記錄下來,保存起來,以備研究和將來使用。
(2)信息越來越多,需要存儲的空間越來越大。我們應該減少信息的存儲空間,選擇合適的記錄和存儲介質。
6.整理獲得的信息:
(1)整理、比較、對比得到的信息,可以使信息更有條理,更清晰。
(2)分類圖、對比/對照表、折線圖、流程圖、循環圖、統計圖是組織信息的有效方法。
7.交換我們的信息:
(1)交流是科學探究中分享信息的過程,可以幫助我們改正錯誤,獲得更多的信息。
(2)信息的交流要求我們善於傾聽,能夠清晰地表達自己,這樣才能快速準確地交流信息。
8.將消息發送給更多人:
(1)通過墻報、展覽、報紙、雜誌、電話、電子郵件、網絡等多種方式,將信息傳遞給更多的人享受。
(2)信息的傳遞離不開信息技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