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從六朝到唐代,《史記》和《漢書》分別有哪些主要註釋?

從六朝到唐代,《史記》和《漢書》分別有哪些主要註釋?

《史記》這本書是司馬遷死後略缺的。漢武帝列傳、三王世家列傳、烏龜列傳、日本列傳,由西漢元帝、成帝時的醫生楚孫紹博士增補,並補充了漢武帝後期的壹些材料。比較流行的註釋有裴植的《南朝史記集》、司馬振的《唐代史記研究》、張守節的《唐代史記正義》、龜田朗的《史記註釋與考證》。

(具體如下:

司馬遷說,《史記》有12個列傳,10個表,8本書,30個世家,70個列傳,130個* *。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提到《史記》缺十篇。魏宏評論《漢書·舊器》說:“司馬遷寫《景帝書》,篇幅極短,被武帝批評,憤而刪減。”三國魏指出,這十篇分別是《景帝》、《禮記》、《樂書》、《法紀》和《自漢》。

今天的《史記》也是130篇,有幾章明顯不是司馬遷寫的。《史記》是漢元帝、漢成帝時的醫生楚寫的,《史記》中的“楚嶽先生”是他的補充。其中《武帝紀》、《三王世家》、《龜策傳》、《日人傳》四篇,均由漢代的褚博士所補。

《漢書·文藝誌》載有《太史公》七篇,尚豐王為其補充,註《太史公書》十余篇,命商續寫。劉知幾認為補充《史記》的不止楚、馮二人,多達十五人。

《史記》在年初出版,隨後是劉向、祥子,以及各種好人,如尚豐王、魏衡、楊雄、石岑、沈良、斯仁、金鳳、段素則、嚴豐、榮衛、小粉、劉堯等。,相繼寫成,續作,以哀為終。大多數後人不同意張炎的說法,但《史記》的不完整性是毋庸置疑的。

除了少數例外,《史記》之後的歷代正史都是由朝廷主持,按照君主的意誌編纂的,是名副其實的正史。盡管司馬遷是壹位宮廷歷史學家,但《史記》並沒有反映最高統治者漢武帝的意誌。

朝廷曾經刪節和補充史籍。據《後漢書·楊忠傳》記載,楊忠奉命刪《太史公書》十余萬字。短短十余萬字被刪的《史記》,漢代以後失傳,流傳至今。

考證與筆記

《史記溯源》(崔氏,清代)《史記》流傳甚廣,膾炙人口。《史記》成為司馬遷著作的專名大約是在東漢中期以後,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在此之前,史籍都簡稱為太史公書、太史公公基、太史公公基。根據對已知材料的考證,司馬遷最早的史書《史記》是東漢桓帝寫的《東海寺碑》。

唐朝時期,由於古文運動的興起,學者們非常重視史記。當時著名作家韓愈、柳宗元等特別推崇《史記》。

宋元以後的歐陽修、鄭樵、洪邁、王應麟,以及明代的公安派、清代的桐城派,都很欣賞《史記》的寫法。於是,《史記》的威望與日俱增,各派註釋、評價《史記》的書籍不斷出現。其中最有影響的是《史記集》(劉崧裴植註)、《史記檢索》(唐司馬貞註)和《史記正義》(張湯守節註)。

《史記集》采用了裴簡當時所能見到的前人對《史記》書籍的研究成果,並逐壹註明作者姓名,細致入微。

《史記研究》進壹步指出了《史記》收集中考據不當的錯誤。並提出對《史記》原文的整改,並發出警告。

《史記正義》作者擅長地理,對《史記》地名的考證尤為精辟。

讀《史記》原著,同時關註這“三註”,妳會對原著有進壹步的了解。1959年中華書局重新標點、校勘、印刷的《史記》就是與這“三註”合刻的書。)

===================================================================

漢書音義3卷(隋、蕭應編《清藏詠叢書》)崇經堂叢書附記敘錄,《牧溪玄叢書》附補遺。對二十四史進行了修訂和補充。卷二隋唐蕭應光緒二十四年版第29-58頁。

《漢書》(卷1)(應是隋、蕭蔡壽昌所編)音韻義未抄,抄本按序抄。

《漢書》音義(1卷)是上海圖書館的壹部手稿。

紀瑞樓1冊漢代筆記(佚名)書目

(清代《漢書》註釋較多...全文記錄如下:重要的《漢書》考證著作有:清代王念孫的《讀漢書雜誌》、清代沈欽漢的《漢書疏證》、清代周壽昌的《漢書註補》、清代錢大釗的《漢書疑》、清代朱益昕的《漢書管窺》。

王和周的作品更擅長聲音訓練和文學意義。、錢和朱都善於考證。楊樹達的訓詁校勘也相當可取。然而,陳至是全新的。他系統地用居延、敦煌的竹簡、碑刻、青銅器、漆器等古代器物的文字,秦漢的印章、印、瓦的文字作為新的證明和許多發明。其中,《關白共青表》的解釋尤為準確。

此外,金《漢書食記集解》是研究漢代經濟的重要工具書。岑鐘勉的《漢書西域傳註釋》是研究西域地名演變的必讀之作。

清末,王先謙收集了六十七部考據學著作的精華,撰寫了《漢書》補註。他的個人發明雖少,但綜合選擇能力極強,成就顯著。到目前為止,他是不可替代的,是閱讀《漢書》最基本的參考書。它的缺點是,錢大鈞和周壽昌對其本質沒有思想準備。因此,清代學者審訂的書籍不可忽視,近代學者的新成果更需特別關註。

清代對《漢書》中的墓誌進行了大量的校補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代表著作多收錄在《二十五史補》和《史記·漢書表補十種》兩部書中。其中最重要的是夏燮的《校書八表》、《於涼人表考》、《楊守敬的《漢書地理誌補校》、《姚振宗的《漢書藝文誌補集》。

補充:其他考證著作壹覽表

《漢書補正》(清代韓著《陳蜚聲集》)傅氏佚書九則

《漢書失傳》(清代王仁君集),卷三,卷三,頁八八九,二十五史

上海圖書館藏漢1卷(清代藏)手稿

《漢代古註編》(清代楊守敬)自有序,見《惠明軒稿》。龍文:《楊守敬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版。

1上海圖書館藏《漢書舊鈔》(清代王仁君集)手稿本

《漢書音義》3卷(隋、蕭兩朝應編《清藏詠叢書》)柏景堂叢書附記敘錄,木樨軒叢書附補遺,隋、蕭修訂史第二卷第二十四史,第29-58頁,光緒二十四年版。

《漢書》(卷1)(應是隋、蕭蔡壽昌所編)音韻義未抄,抄本按序抄。

《漢書》音義(1卷)是上海圖書館的壹部手稿。

漢代古義考辨(卷1)(清代侯爺)《賣書稿本二十四史》校訂,卷二,1-28頁,清晰抄本。

古文字音義異同1卷1(王念孫,清代)吉祥觀系列。

漢代古文字1卷(清代郭孟興)《寶樹堂遺書》

在《韓曙》(吳明嬴稷)的最後兩卷,見韓曙(清史居)的毛巾盒原版,其中銷毀了禁書。

韓曙(佚名)解說日文影印手稿書目答問,杭世俊解說韓曙未見過傳記,故懷疑是此書。

《漢書》四卷(王慶軍)虞山王著《艾青堂家世刊》日文影印《二十四史修訂稿》卷二,頁393—448。

讀書《漢書》雜誌卷16(王念孫,清代)讀書雜誌最後壹卷是玉蓮羅文:卷三,書二十五,史三,頁1-238。

漢代顏註(清代趙壹清)館、堂書目均有記載。

參見《韓筆記》中郝的遺書(清代)

紀瑞樓1冊漢代筆記(佚名)書目

浙江書店出版的《韓曙疏證》(沈清秦漢)36卷,序言未刊,見《幼稚園校集》。這本書和後漢都有壹些錯誤。手稿現藏上海圖書館,可以考證。

《漢疑》22卷(錢清趙達)光亞書局出版的歷史叢書1套沈氏銅鐵工作室、嘉興光亞圖書叢書集成影印號161-164。

《二十五史》第三卷第239-330頁,《分卷目錄》誤題錢大昕《二十四史》第二卷第59-220頁。

《漢書二十四史考證》(錢大昕)卷二,頁221—258,長垣抄本,據印象認為《二十二史考證》卷六(1)。

《漢書補遺》(卷1)劉端臨遺書卷7二十五史叢書三卷3頁331-335題為《漢學補遺》。

漢書刊誤1卷(清史)魯全集手稿本。

理科圖書館24卷(學習清史)有手稿,但6-13卷和22-24卷缺失。《二十四史修訂稿》第二卷第259-292頁,韓曙的抄本是正確的(清江騎龍)。見林茂春《史記》書目。

教科書的韓曙校對(林青毛春)出售書籍和記錄

宋代韓曙殘跡考辨(清代錢太吉)北大手稿據《白靜樓殘宋派藏書》,見於《曝書雜記》。

《漢書》(清代朱益昕)4卷管見:《手稿》第二十五史第三卷第336-449頁。

讀卷12額1辨字卷二勤談卷二(蜀)七集四明系列

蘇州圖書館藏《漢書》(1卷)(清代許玉)手抄本劄記

廣雅本《漢書(何若堯)二十四史校訂》卷二549-560頁註釋考辨

漢代四種讀書日記(王、馮、、、朱金茂)《古堂二十四史讀書日記》卷三補:王第119頁、馮第127頁、第133頁、朱金茂第6543頁。

漢前書1(清代何若瑤)何公贊遺書與廣雅書局刊本考辨。

《漢書》56卷註釋補編(清代周壽昌)光緒10四義堂刊廣雅書局刊史叢書壹套影印廣雅版叢書集成卷60-69十五史三卷第3頁450-690卷修訂補編第2頁561-988清版

《漢書》第七卷補記(清王)光緒二十四史修訂17第二卷第989號-?頁面清晰版

《漢書劄記》(1卷)(清代陳錦堂)賣書夫婦手抄本

《漢書·歷史筆記》7(清代李慈銘)1928北京圖書館印本25《歷史》3卷3頁691-710

《漢書》(周政權)《二十四史》第三卷校訂補誤59-220頁楚風樓雜文之壹

看完北大鈔本《漢代以前的散文》(卷1),第壹個話題是自然之室。

《漢書》補註100卷(清代王先謙)光緒二十六年自刊本1916上海文同圖書館影印石印本羅文,上海文瑞大廈:商務印書館印斷句本,中華書局影印光緒二十六年虛接待堂本。

《漢書》100卷(劉光、清代等)校勘劄記。)陜甘風味經典高校版。

漢代筆記(12卷)北京大學藏手稿

讀《漢書》(楊樹達)修訂版二十四史第2卷第4765438頁+0-542民國印本

《漢書劄記》卷1(近寧)印《太乙自殺書二十四史》卷二,第543-548頁,民國4年印。

《漢書》第6卷補充註釋(楊樹達附近)65438+20925版二十四史商務印書館修訂版第3卷第21-76頁民國第壹商務版14。

韓曙壹瞥(楊樹達附近)1955科學出版社的印刷版是根據韓曙的補充註釋擴充的。

《漢書新證》(現代陳至)1957天津人民出版社印刷版

上海圖書館藏《漢書》手稿書目註釋

六卷(苗友孫,清代)漢書異文語錄(光緒11)二十五史第三版第三卷第711-745修訂二十四史第三卷第201-27頁。

見《漢書》八表第10卷(清代錢坫)江蘇書目及書目問答。

《韓曙》八表八卷(夏燮,清)光緒16家版影印《文淵塔集補二十五史》重刊於光緒庚寅本)

===============================================================

《蘇武列傳》是《漢書》中壹部優秀的傳記文學作品。

蘇武壹生經歷了許多波折。作者在傳記中集中選擇了他壹生中最重要的活動——出使匈奴,來刻畫蘇武的性格和品質,以簡練的文筆和清晰的脈絡塑造了壹個堅定不移、忠於國家和民族的英雄形象。

作者按時間順序壹步步描述了蘇武傳教的過程。首先,是蘇武的使命遇到了變故。他在“辱國”面前保持冷靜,為了自己的使命和民族尊嚴“刺自己”,凸顯了蘇武視民族尊嚴高於自己生命的愛國精神。第二關,蘇武傷愈。壹方面,呂薇揚言要“拔劍”,另壹方面,他又被自己“賜自己君王的稱號”、“挾持數萬人”、“山中養馬畜”的權勢和財富所誘惑。蘇武不為威逼利誘所屈,顯示了他不屈的品質。第三層,放逐北海,突出了北海環境的艱苦,但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衣食無著,羊為伴,以野鼠草籽為食,他依然“堅守漢節放羊”,“臥薪嘗膽”,蘇武堅韌剛毅的性格,通過這種記述,給人留下了印象。最後,李陵勸他投降。在北海過了苦日子後,丹派老友李陵到北海為他“買酒作樂”,勸他投降。從李陵口中,透露出蘇武兄弟亡故,親戚流散,武帝高齡出朝,群臣危在旦夕。這些家族和國家毫無留戀,但蘇武還是不肯投降。蘇武的高風亮節在這壹層展現的更為深刻。在四層中描述了蘇武任務中的四個主要事件,並簡要描述了他的所有任務過程。同時,每壹層都強調了他的個性和品質,壹層層深入塑造了壹個豐滿生動的形象。

在表達方式上,作者充分運用了對比和烘托。在這篇論文中,作者用較多的筆墨描寫了呂薇和李陵兩個叛逃者。魏晉投降,用權力和財富眩惑了蘇武,蘇武以“不”回應,斥責他;李陵戰敗投降,母親被處死,她失去了回漢的希望。但是,蘇武的親人被打散了,死了也沒有改變她回漢室的決心。文末,蘇武回漢時,說他“出強而歸,白發蒼蒼。”他來的時候,養了壹百多人,“九個人帶著武功回來了。”這些對比突出了蘇武的形象,給讀者以更深刻的印象。

作者在敘述中穿插了許多細節描寫。比如蘇武得知自己有被牽連的危險,就說:“見罪即死,國家有負擔。”短短的幾句話充分展示了蘇武把國家利益放在自己生死之上的精神。魏律投降的時候,蘇武“不該”,拿劍威脅,而蘇武“沒動”,幾句話,就表明了堅定的態度。《北海放羊》、《臥薪嘗膽》、《張寒節放羊》等細節也凸顯了他的堅定與堅韌。這些細微之處的描寫使形象具體而飽滿,人物的性格和精神生動感人。

  • 上一篇:輝煌的歷程——中國* * *生產黨歷史與成就展簡介
  • 下一篇:關於多角度思維和多維發散思維的古詩詞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