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技藝: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多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基本涵蓋各種器物或物件,也蘊含著古老的技術信息和民族文化信息,如苗族服飾制作工藝、布依族服飾制作工藝、苗族蘆笙制作、直笛制作、花背制作工藝、刺繡工藝、編織工藝、盤縣老廠造紙工藝、盤縣沙陶制作、六枝布依油組等。
二、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開發
(壹)彜族文化生態保護區
1,八大山子琪國家級彜族文化生態保護區
資源評價:自然條件優越,發展歷史悠久,物產豐富,民俗風情濃厚,民俗文化特色鮮明。全區有省級、市級、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彜族婚俗”、“羊皮鼓舞”等項目17個。
彜族婚俗:盤縣彜族婚俗自古流傳,是貴州乃至中國彜族婚俗的重要表現區。盤縣彜族文化區位於貴州彜族文化圈和雲南彜族文化圈的交界處,是雲南和貴州最古老的地區之壹。其獨特價值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第壹,盤縣彜族婚俗是傳承千年的古老制度,是盤縣彜族深厚的歷史傳統文化的積澱;其次,彜族畢摩文化在盤縣彜族婚姻儀式中有重要體現。第三,盤縣彜族婚俗中展示的民族音樂和歌舞文化富有藝術性。其中的酒禮歌和哭嫁歌完全是用歌曲背書的,描寫了男女從相識到結婚的過程,習俗中蘊含著濃郁的彜族傳統文化。
羊皮鼓舞:盤縣羊皮鼓舞是壹種起源於民間道教祭壇的驅魔舞蹈,是壹種祭祀舞蹈。起初主要流傳於貴州省六盤水市盤縣劉官屯、雞場坪、羊場等地的漢族中,其中雞場坪鄉最具特色。這是壹種面具舞蹈,有四個角色:法官,和尚,觀音,土地和吳。表演者人數視情況而定,最少不少於兩人,壹般為三人,也可以十幾人壹起表演。表演時對服裝沒有特殊要求,沒有固定的跳舞場所。舞步基本都是模仿各種動物的動作,配以羊皮鼓和鑼。舞者聽著鑼鼓聲,隊形多變,動作原始簡單,劇情隨著鑼鼓聲展開,跌宕起伏,充分展現了男性的陽剛氣息,極具觀賞性。同時也具有很高的舞蹈藝術研究和歷史研究價值。
主題定位:民俗文化。
開發區:盤縣的四格、坪地、普固、宋河、雞場坪、泥、寶雞;水城縣的營盤、龍場、順昌、新街、楊梅、榆社、稍米、平寨、紙廠、雙加;六枝特區柘溪等彜族鄉。
保護內容:八丹山彜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內的歌舞文化、節慶文化、服飾文化、民俗文化、制度文化、古村落文化。
2、中山區新華村彜族文化生態保護區
資源評價:自然條件優越,發展歷史悠久,民俗風情濃郁,民俗文化特色鮮明。該地區有省級、市級、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彜鐘”、“彜目”等4個項目。
《彜族編鐘》:新華村彜族編鐘舞,彜語稱“肯合白”,是人民送別、悼念死者的壹種祭祀舞蹈。民歌《真誠的和諧》壹般是四個人跳,四個勇士,各站壹邊,守衛四個方向,防止外敵入侵,維護中央政權,保護自己的民族和家園。跳舞前要選擇“誠和”(即唱)哀曲,順序為先唱後舞、先主後客、先大後小、有序。舞者左手持絲帶,右手持鈴(形象地說,是武器的意思),腰間系壹根紅底白邊的分叉腰。在彜語中,它被稱為“木子撒開他的喉嚨”(意思是騎馬時使用的盔甲)。沒有任何伴奏,全靠舞者之間的默契,以他手中的鈴鐺為節奏,唱完就立刻起舞。舞蹈樸實無華,鏗鏘有力;節奏明快,場面熱烈;交錯,有序進退;舞者前後扭動腰肢,或前後彎腰,或互相背,壹步步讓人覺得咄咄逼人。舞蹈中,族人或點燈,或鳴槍,或歡呼,整個場面猶如壹匹奔騰的駿馬,頗為豪邁壯闊,震撼人心,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觀賞價值。
墨豪木:新華村彜族“吹嗩吶”,彜語“墨豪木”也叫“木嗩吶”。它是生活在烏蒙山腹地的彜族人民在節日和民俗活動中演奏的壹種傳統音樂。以手工制作的木嗩吶、羊皮鼓、鐵鈸和“Y形木棒”為道具,以彜族傳統歌曲《迎客歌》、《送別歌》、《阿西裏西》為演奏內容,以三人為演奏組合。它的嗩吶有高音和低音,每個嗩吶曲目都有副歌,是和諧的音程。它的演奏特點是高音、低音回聲和鼓音。它的曲調主要表現彜族人民的生產和生活,而吹奏嗩吶是揭示他們思想感情和相互交流的重要手段。
主題定位:民俗文化。
開發區:中山區王家寨鎮新華村及周邊村莊。
保護內容:新華村彜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內的歌舞文化、節慶文化、服飾文化、民俗文化、制度文化、古村落文化。
(2)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
1,青林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
資源評價:自然條件優越,發展歷史悠久,物產豐富,民俗風情濃厚,民俗文化特色鮮明,項目基礎好,水平高。苗族蘆笙舞、苗族民間故事、苗族服飾等5項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苗族蘆笙舞(戚繼舞):水城苗族蘆笙舞(戚繼舞)是苗族同胞在晚會上表演的壹種集體競技舞蹈。這種舞蹈源於苗族“老普”在民族鬥爭和生產生活中的經歷,特別是由水城縣南開鄉“小花苗”支系的蘆笙手。南開苗族彜族鄉位於水城縣北部,東與青林鄉、南與包華鄉、西與郭牧鄉、北與金盆鄉接壤。是研究苗族文化的活化石,對發掘、整理和研究“小花苗”支系的繁衍、遷徙、活動和歷史具有重要意義。其影響範圍涵蓋中山、納雍、赫章三縣(區)的“小花廟”宗族村落。它是黔西北“小花廟”氏族特有的民間舞蹈藝術,也是“小花廟”氏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重要文化標誌之壹。20世紀50年代末,被譽為“黔西北蘆笙之王”的張文友代表中國參加第六屆世界青年學生節,受到周總理的親切接見。1989年7月,南開坡苗寨苗族蘆笙藝人朱、朱星智,在美國華盛頓舉行的中國、前蘇聯、日本、德國參加的四國藝術節上,以奔放的舞姿、多變的演技、幹凈利落的步伐、兇狠快速的旋轉和高超的步法,將“雞舞”推向高潮,為外國友人留下了壹份遺產。
苗族民間故事:生活在水城縣鬥慶鄉平慶村的“大花苗”分支,是“西話苗”的唯壹分支,人口不多,傳統文化獨特而古老。其民間故事源遠流長,原始性強,與“東部方言苗族”、“中部方言苗族”、“西部方言苗族”等其他支系有著完全不同的內容和特點。比如驚天動地的日月如何來的神話、自然現象的傳說、“閃耀谷包”的由來、動物故事、小黃鹿與豹子、人生奇幻故事、虎妻、莫阿杜與莫格杜爭色、蘆葦沖、機智人物故事、阿奴杜換妻等。它為人們全面了解“西部方言苗族”非凡而艱辛的生存發展歷程打開了壹扇多彩的窗口
開發區:水城縣南開鄉、金盆鄉、青林鄉、鬥青鄉。
2.索家廟文化生態保護區
梭戛苗的彩衣藝術:清初,六枝梭戛社區的這批苗族人為躲避戰亂的影響,經過漫長而艱難的遷徙,定居在梭戛山區。長期以來,他們生活在特定的高原環境中,創造了獨特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交往文化。這個苗族婦女的頭上裝飾著壹個木制的月牙形的“長梳子”和壹個“發髻”作為頭飾符號,同時這個頭飾也作為識別符號,區別於民族的其他支系。
資源評價:自然條件優越,發展歷史悠久,物產豐富,民俗風情濃厚,民俗文化特色鮮明,項目基礎好,水平高。該地區有四個國家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即索甲苗青彩衣藝術和索甲三眼簫藝術
主題定位:民族文化。
開發區:六枝特區朱安村、朱安村、索家廟、彜族回族鄉、龍嘎村、小八田村、高星村高星村、不空村、新華鄉新寨村大灣新寨、雙屯村新發寨。
3.苗族文化生態馬場
資源評價:自然條件優越,發展歷史悠久,物產豐富,民俗風情濃厚,民俗文化特色鮮明,項目基礎好,水平高。有三個省級,市級和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即苗族小智音樂藝術和苗族花節。
苗族直笛大笛藝術:直笛大笛音樂是中國民族器樂的組成部分,也是貴州苗族音樂中的壹朵奇葩。大管笛也是民樂中不可多得的低音提琴竹管樂器,壹定程度上可以彌補中國民樂中低音提琴樂器的不足。也是國內樂器化程度較高的低音提琴竹管樂器,可以演奏復雜的曲目。小智不僅是壹種樂器,在黔西部分苗族地區還是壹種禮器,與婚禮禮儀等民俗文化密切相關。其特殊的語言風格包含了當地苗族生活中多種社會功能的文化載體。
主題定位:民族文化。
開發區:馬暢鄉、盤縣、石板村及其鄰近地區。
(3)布依族文化生態保護區
羊場布依族文化生態保護區1
資源評價:自然條件優越,發展歷史悠久,物產豐富,民俗風情濃厚,民俗文化特色鮮明,項目基礎好,水平高。區域內有國家級、省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如布依盤歌。
布依盤歌:布依盤歌隨著布依族的形成而萌芽,隨著布依族的產生、繁衍和發展而逐漸豐富。它是布依族集體智慧的結晶。到目前為止,布依盤曲的內容、形式和音樂基調已經比較完整。從內容上看,布依族民歌涉及工作、時事、儀式、愛情、生活環境、歷史傳說等多個方面。從演唱場合看,有室內演唱和室外演唱兩種形式;按演唱曲調可分為情歌、倫理、婚喪曲調。布依族的盤曲還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倫理、宗教等諸多領域,甚至生動地描繪了布依族獨特的心理特征和情感傾向。它們是布依族記錄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布依族的無言百科全書,具有珍貴的文化、歷史和研究價值。
主題定位:民族文化。
盤縣羊場鄉。
2.猴場布依族文化生態保護區
資源評價:自然條件優越,發展歷史悠久,物產豐富,民俗風情濃厚,民俗文化特色鮮明,項目基礎好,水平高。區內有布依族服飾(五級服)等省、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布依族服飾(五級):布依族人口在水城縣僅次於彜族和苗族。它們主要分布在北盤江沿岸的猴場、紅巖、花嘎、中野、雞場和Faer壹帶。各地分支的服飾各不相同,尤以猴場、紅巖壹帶的“喜鵲布依”分支的五等服(因其久負盛名的青年服多為白色配藍色無袖上衣,形似喜鵲毛皮,俗稱“喜鵲布依”)最具特色。其中猴場村保存完好。五等衣分為:特殊衣、壹等衣、二等衣、三等衣、四等衣。特殊的衣服壹般在葬禮場合穿;頭等的衣服是婚禮場合穿的;二等衣服是吃飯喝酒聚會時穿的;三等衣服是在青年聚會等社交場合穿的,用來趕表;四等衣服是上班和平時穿的。五至八件套最多五至八件,最少壹兩件。五等衣所用的刺繡和繡品是布依族服飾的核心和靈魂,其技法包括平繡、盤繡、編繡、繞絲、鎖繡、打孔繡等。在刺繡中,各種技法相互交替,繡工嚴謹。傳統圖案有龍、飛風、遊魚、蝴蝶、雲鉤、樹葉、銀杏、牽牛花、刺梨、稻穗等。顏色多為藍色和紫色,用白、黃、綠、粉、紅、深藍、淺藍相互映襯。色彩清晰生動,繡法流暢滿鋪,或盤卷。五等衣料過去每家都有壹臺土織布機,在這裏種麻,做靛藍,染色,裁剪,裝飾,縫制。
主題定位:民族文化。
開發區:後場鄉、六枝特區中寨鄉、郭蔔家鄉、蟠龍鄉、紅巖鄉。
3.月亮河布依族文化生態保護區
資源評價:自然條件優越,發展歷史悠久,物產豐富,民俗風情濃厚,民俗文化特色鮮明,項目基礎好,水平高。該地區有市級和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如布依族民間故事和布依族服飾。此外,龍角月亮河還建成了月亮河布依族文化風情園。
主題定位:民族文化。
開發區:龍角鄉。
(4)聚德仡佬族文化生態保護區
資源評價:自然條件優越,發展歷史悠久,物產豐富,民俗風情濃厚,民俗文化特色鮮明,項目基礎好,水平高。區內有省、市、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如仡佬族吃年夜飯。
“仡佬族吃年貨”:六枝特區青口鄉居都村是貴州省保存較為完整的仡佬族語言社區。由於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和語言基礎,居都仡佬族創造了淳樸、獨特、神秘的祭祀文化。其中,“吃年節”最具代表性。吃年貨節是仡佬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八月初壹或初二老虎農場日,居都仡佬族的“吃年貨節”就開始了。整個節日持續三天,目的是祭祀天地,緬懷祖先,祈求豐收。既保留了很多古老的風俗信息,又有“吃新東西”的溫馨有趣的氛圍。祭祀文化是“吃新節”的核心,其內涵體現在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中。祭祀活動由主人主持。長主人是長家的長子,地位世襲。祭祀語言全部是仡佬族語言,不允許使用其他民族語言。祭祀牛(馬),強調“血祭”,崇尚陽剛之氣和神力。除了牲畜和稻谷,長期主人還要上山采集幾種野生植物,紀念先人在“開荒清草”中的艱辛。居都仡佬族的“吃新節”真實記錄了中國歷史演變過程中仡佬族的民俗。它承載著仡佬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無盡血脈,是我們研究仡佬族原始信仰和仡佬族歷史人文生存變遷的“活”教材。
主題定位:民族文化。
開發區:居都村、松林村、埡口村、舊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