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蘭亭以什麽聞名?

蘭亭以什麽聞名?

春秋時期勾踐在此種植蘭花,東漢時有“後亭”,因附近種植蘭花而得名“蘭亭”。

蘭亭的“館”不是亭子,而是鄉以下的行政機構。那是在秦漢時期,《漢書》記載:“壹亭十裏長;十亭壹鄉。”

後來,蘭亭成為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住所。公元353年農歷三月初三,王羲之邀請謝安、孫綽及42位親戚、子侄齊聚於此,行大典。

這壹天“天氣晴朗,風和日麗”,“壹群人才盡,鹽集少”。王羲之等人坐在朱蘭彎彎曲曲的小溪兩邊,把酒瓶放在清澈的小溪上,讓它們隨著小溪漂流。壹旦酒瓶停留在任何人面前,任何人都要即興創作壹首詩。如果詩沒通過,他們會被罰3杯,算是娛樂。

在這本詩集裏,有26個人寫詩,其中有37首詩。事後,王羲之把這些詩收集成壹集,做了序,記錄了晚會的盛況和作者的觀感。

前言***324字,是王羲之的書法代表作《蘭亭集序》,後被唐代書法家褚遂良評為“天下第壹行書”。

《蘭亭集序》描寫了他與眾多歷代達官貴人、文人墨客聚蘭亭修物的壯觀場面,抒發了對人類生死的感嘆,是他51歲時的得意之筆。

高山之下,茂林竹海邊,啜壹口酒,潑墨揮毫,詩情草意,為大家作序。文章清新秀麗,書法飄逸靈動,被視為歷代書壇之極品。宋代大書法家米芾稱之為“中國行書第壹帖”。

據說第二天,王羲之宿醉醒來後意猶未盡。他趴在桌子上,在紙上重復著前言,但他覺得自己沒有原來那麽精微了。他不信,連續把書重復看了幾遍,還是不如原著的精華。

這時他才意識到這篇序是他壹生的巔峰之作,他的書法藝術在這篇序中得到了盡情的發揮,於是感嘆:“天助耳,我如何行?”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是把漢魏時期的樸質書法風格變為精致優美的書法風格,開創了書法典雅優美的先河。

尤其是行書《蘭亭集序》猶如行雲流水,飄逸靈動,骨骼細膩,點畫優美,疏密相間,白布相間,在尺度之內蘊含著極其豐富的藝術美。無論橫、豎、點、撇、鉤、折、壓,可以說用筆極其精彩。

《蘭亭集序》共有324個字,每個字都有不同的姿勢,把自己變成壹個圓圈。王羲之是高超的,不僅表現在不同文字的異形上,還表現在重字的異形上。比如“之”這20個字,姿勢和美感都不壹樣,沒有壹個是壹樣的。

後來宋代書法家米芾在詩《蘭亭》中寫道:

二十八行,三百字,‘之’字最多壹個也沒有。

文中還有其他重詞,如時、衛、宜、所、信、陽、氣、常、不、金、蘭、懷、興、後等,但都是獨壹無二的。

後來到了南朝,梁高祖武在《論古今學者的優劣》中寫道:

王羲之的書法,勢如龍騰,虎臥鳳闕,所以世代珍藏,總想著練字。

後來明代書法家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寫道:

右軍《蘭亭序》為古今之首,其言皆映而生,或小或大,凡喜之,皆入法,故為奇品。

同樣,明朝後來的內閣記錄解縉在《春雨雜記》中寫道:

右軍的敘利亞蘭亭,寫得很漂亮,編排得很好。所謂得也太長,失也太短。

唐太宗珍視《蘭亭序》,稱贊其為“緩工妙剪”。並親筆為王羲之題詞:

詳察古今,究其精華而求其印,完美,其才王逸更少!看其慢工出細活,切工精美,煙露結。斷了就連起來,鳳凰又平又直。玩的時候不覺得累,就不知道它的盡頭。心在追手,此人而已。剩下的有什麽好說的?

因此,《蘭亭集序》手稿壹直被王羲之視為傳家寶,由王的後人收藏,直到傳給他的第七代孫。

王羲之的第七代孫王誌勇繼承了王羲之的衣缽,勤於書法,活到近百歲。彌留之際,他將《蘭亭序》的墨跡傳給了他的弟子——口才僧。

辯僧共姓袁,是梁代元昂的曾孫。他博覽群書,多才多藝,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他得到《蘭亭集序》後,非常珍惜,並且保密。他在他房間的橫梁上挖了壹個隱藏的壁龕來存放蘭亭序。

那原版《蘭亭集序》是怎麽入宮的?這裏還有壹個故事!

唐朝以後,唐太宗非常推崇王羲之的書法,為此下令天下征集大量王羲之的書法珍品。他推崇《蘭亭集序》原著,並為此開出了許多報酬,但沒有結果。

後來唐太宗得知《蘭亭集序》原件在雄辯僧手中。唐太宗立即把能說會道的和尚請到長安,委以官職,熱情款待。然後趁機向雄辯和尚詢問《蘭亭集序》的下落。

然而,無論唐太宗如何好客,這位能說會道的和尚只是裝傻,辯稱自己年輕時侍候智勇大師時確實看過《蘭亭序》,但經過幾十年的戰亂,早已銷聲匿跡。

再三申訴後,口才和尚不肯承認自己有《蘭亭集序》,太宗只好讓口才和尚回去。

但唐太宗沒有放棄。他不止壹次向心腹大臣們說起這件事:“《蘭亭集序》原件壹定在雄辯和尚手裏。妳可以找壹個聰明有心機的人,試著從能言善辯的人那裏得到。”

尚書右侍中方舉薦督諫。梁元帝蕭藝的曾孫蕭藝非常聰明。

唐太宗讓他去取《蘭亭序》時,提了兩個要求:壹是不要公開送他;二是請求皇帝借給他三四本王羲之的原作,以便見機行事。唐太宗欣然同意了他的請求。

蕭藝化裝成壹個貧窮的山東學生,乘壹艘商船來到浙江紹興。日落時分,他來到雄辯和尚所在的永心寺,特意觀看了寺內畫廊的壁畫。看到蕭藝貧困的學者,雄辯的和尚感到同情,並主動問好。

蕭藝說,他是北方人,這次帶蠶種來南方賣。凡是有寺廟的地方,他都順便去看壹看。辯手邀請他進屋說話,兩人十分投機。

他們壹起下棋,彈琴,談詩談論文,相見恨晚,能說會道的和尚命人打開新釀的酒招待客人。當酒還熱的時候,兩位喪門的詩和酒通宵達旦直到天明。

蕭藝離開時,口才好的和尚依依不舍地說:“有空來玩吧!”

於是,過了兩天,蕭藝“自帶酒水”,再次去永心寺找辯手喝酒談詩。壹來二去,兩人廝混了幾個月,漸漸熟悉起來。

壹天,蕭藝拿出壹張他模仿梁元帝的《宮圖》。能說會道的和尚非常欣賞它,並與蕭藝談論書法和繪畫。

蕭藝趁機說:“我從小就跟著父親練二王的書法。現在雖然身在異國,但我有兩部二王的原著在身邊!”

能說會道的和尚說:“明天拿過來。”

後來,蕭藝確實帶來了兩位國王的兩幅原作。辯手和和尚反復看了很久,然後說:“原作是真跡,但不是最好的。我也有壹個原創,而且絕對是最好的!”

能說會道的和尚告訴蕭藝,他有《蘭亭集序》的原稿。蕭藝聽了,假裝不相信,笑著說:“《蘭亭集序》在戰爭中被燒毀了。現在在哪裏?”就算有也壹定是假的!"

這個挑釁真的起作用了,雄辯的和尚請蕭藝明天來看壹看。

第二天,蕭藝準時到達,巧舌如簧的和尚親自登上木梯,從屋梁的小洞裏把《蘭亭集序》原件取了下來。

蕭藝看後,故意指著幾個地方說:“真的假的。”

他們爭論了很久,但誰也沒有說服誰。蕭藝特意把自己帶來的真帖放在口才室,讓老和尚隨時對照。

從此,口才和尚不再把《蘭亭集序》放回卡帶裏,而是把它和蕭藝帶來的幾張王羲之的《墨寶》壹起放在案上,沒事就翻出來了。與此同時,蕭藝完全獲得了辯手及其弟子的信任,可以自由出入。

壹天,蕭藝得知辯手不在,趁機來到寺廟。他對老和尚的徒弟說:“有兩本書留在老和尚的房間裏了。我想把它們帶回去。”

那些弟子叫他自己去拿。

蕭藝拿著書桌上雄辯的和尚寫的《蘭亭集序》和他帶來的墨寶。

出了寺門,蕭藝立即找到當地政府,表明了自己的身份,說明了原因,並邀請了雄辯的和尚。

這個時候,口才和尚還在別人家做客。當他聽說建議被傳喚時,他趕到了這裏。當他看到這個建議是他的好朋友蕭藝,當他再次聽到聖旨時,他知道《蘭亭集序》被盜了,他震驚地躺在地上,醒了很久。

蕭藝得到了《蘭亭集序》,唐太宗非常高興。他賞賜方和許多珍珠,並提升他們為神仙。

唐太宗沒有報復這位能言善辯的和尚,而是下令給他很多錢和東西作為補償。但辯手對享受這筆巨款並不感興趣,而是用它建造了壹座三層的精致寶塔。

能言善辯的和尚因為這件事感到震驚和憤怒,他對自己以前的老師感到深深的羞愧。後來他慢慢吃不下東西,只能喝點粥。壹年多後,能說會道的和尚去世了。

後被唐代何所撰《蘭亭集》記載,稱為《掙蘭亭之計》。

唐太宗很欣賞王羲之的書法。他拿到《蘭亭集序》原件後,命趙默、等人精心抄寫了幾份。他喜歡把這些石刻的復制品或者拓片送給壹些皇族和奴才,所以這種“不如真跡”的復制品在當時也是備受推崇的。

此外,傳世的還有歐陽詢、褚遂良、余士南等名家之手,原作據說在唐太宗駕崩時已作為殉葬品流傳於世。

蘭亭之所以這麽有名,也和《蘭亭集序》分不開。《蘭亭集序》展現了王羲之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氣度、鳳凰精神、胸懷、情懷在這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古人說王羲之的草書就像“清風出袖,下月入我懷”,真是絕妙的比喻。

紹興蘭亭“鵝池”碑

  • 上一篇:健身的活動總結
  • 下一篇:關於收藏的詩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