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關於中西方家庭教育差異的英文資料

關於中西方家庭教育差異的英文資料

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異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中壹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直接關系到人才的培養質量。在即將跨入二十壹世紀的今天,國際競爭日益激烈,這種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因此,各國在培養跨世紀人才的教育工程中,都很 重視家庭教育這壹環。這個問題在我國也早已成為熱門話題,引起了國家和社會各界,特別是教育界的極大關 註。然而,時至今日,我國不少家庭的家教仍未走出誤區,甚至影響勞動者良好素質的形成。本文就中國與西方國家的家庭教育作壹粗淺比較,或許能為我國家庭教育的改善提供某些借鑒。

壹、兩種不同的育兒觀

西方國家育兒的著眼點在於,培養孩子具有適應各種環境和獨立生存能力的社會人。基於這種觀念,西方 國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視孩子從小的自身鍛煉。他們普遍認為,孩子的成長必須靠自身的力量。因此,要從 小就形成自立的意識和獨立生活的能力。而獨立生活能力來自從小的鍛煉。所謂鍛煉是多方面的,諸如勞動鍛 煉、堅強意誌的鍛煉、忍耐力和吃苦精神的鍛煉等等。但最根本的是適應各種艱苦環境和勞動能力的鍛煉。通 過參加勞動,讓孩子從小就形成獨立的勞動意識、勞動技能和愛勞動的習慣;在勞動和艱苦的環境中去克服困 難,磨煉意誌,發展各自的才能和特長,增長才智,並形成刻苦、節儉等品質。就是在這種潛移默化的過程中 ,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促其成為具有獨立生存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公民。

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的育兒觀有很大不同。中國的壹些家庭育兒往往著眼於孩子將來有出息、有個好職 業、壹生能在順境中度過。基於這種企盼,多數家長認為,父母對孩子的責任就是讓他們生活得好。孩子成長 中能給他們多少幸福就給他們多少幸福。壹句話,若能給孩子創造最優越的生活條件,再苦再累也心甘情願。 為此,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除生活上加倍關心外,父母最關心的是孩子的智育。為使孩子學習好,能成龍成 鳳,除了學習,什麽都不讓孩子幹。至於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對未來社會的適應能力,以及公民意識等則很 少考慮,有的甚至不考慮。由此看出,中國家長的育兒與西方國家明顯不同。

二、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

由於育兒觀上存在著根本的差別,導致教養孩子的方式方法也完全不同。西方國家的家長從鍛煉孩子的獨 立生活能力出發,對孩子的教養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進行。所謂放手,即從孩子生下來,父母就設法給他們創造自我鍛煉的機會和條件,讓他們在各種環境中得到充分的鍛煉。普遍做法是根據不同年齡讓孩子做自我 服務性的勞動和各種力所能及的事情,從動手中發展他們的愛好和特長。如壹個美國家庭中有三個上小學的孩 子,他們在家中都各有自己的角色和本事:10歲的男孩周末負責幫父親割草、澆花、打掃院庭;12歲的女孩能根據不同的食品配方烘烤出各種各樣美味的點心;8歲的小女孩會編織五顏六色的茶杯墊。這顯然是從小鍛 煉的結果。在中國家長看來,這似乎不可思議,可在西方國家並非個別現象。至於西方國家的中小學生兼報童 的例子,更是枚不勝舉。據英國報紙推銷站聯合會統計,全英約有50萬送報童。稍大壹些的中學生打工也是尋常現象,而且都得到家長支持。壹位英國人說:“孩子打工掙錢,家長都不反對,甚至還鼓勵,壹則可節約壹些開支,更重要的是可以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立意識。……讓孩子知道錢必須用勞動去換取”,因而懂得不要亂花錢。上述各例,都說明西方國家家長在培養教育孩子方面是完全放手的。但他們對孩子的教育放手而不放任。所謂不放任,壹般反映在三個方面。第壹,寧苦而不嬌。西方國家的家長特別重視鍛煉孩子的吃苦精神。 中、日孩子在“夏令營中的較量”活動中,日本孩子自我管理出色,拉練中集體動手準備野餐,有的孩子帶病 堅持拉練,個個都能吃苦耐勞,意誌堅強。這並非壹日之功,而是平時吃苦鍛煉的結果,也是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密切配合的結果。歐美等國的兒童、少年,從小就從事送報、打工等勞動,這本身就是壹種吃苦精神的磨 煉。在寒冷的冬天,當中國的同齡孩子可能還在熱被窩裏熟睡時,他們早已起來挨家挨戶去送報了。這對嬌慣子女的中國家長是難以接受的,甚至可能有人認為這是“殘忍”的。第二,家富而不奢。西方國家的家庭,經濟條件多數優於中國國民的家庭,但他們對孩子的零用錢都有嚴格的要求和規定。如德國的家長給孩子零用錢 的原則是:定期發給,數額多少根據孩子的年齡和家庭收入的實際情況而定。如孩子需預支某些“必需品”用錢時,家長會斷然拒絕,其良苦用心是培養孩子的節約意識。而且,零用錢絕不作為獎勵孩子的手段,目的是教育孩子懂得,他們努力學習完全是為了自己將來成為有用之材。對孩子的零用錢,美國家長更為“苛刻”。 據調查發現,美國54%的青少年學生沒有零用錢,而且年齡越大越不可能拿到零用錢,約有68%的受訪青少年學 生以打零工賺取零用錢。更令人驚嘆的是美國首富洛克菲勒,他是世界上第壹個擁有10億美元財產的大富翁 ,但其子女的零用錢卻少得“可憐”。他家帳本扉頁上印著孩子零用錢的規定:7—8歲每周30美分;11—12歲 每周1美元;12歲以上每周3美元。零用錢每周發放壹次,要求子女們記清每壹筆支出的用途,待下次領錢時交 父親檢查。賬目清楚,用途正當者,下周增發5美分;反之則減少。洛克菲勒認為,“過多的財富會給自己的子孫帶來災難”。這句蘊含著哲理的話,是值得我們深思的。第三,嚴教而不袒。西方人對孩子的缺點錯誤絕不聽之任之,更不袒護,而是設法教孩子自己知錯改錯。法國人拉納的兒子打碎了壹位朋友的窗玻璃,拉納夫 婦並未道歉,而是讓兒子自己抱壹塊玻璃去賠償認錯,還要求朋友對孩子不要有絲毫原諒的表示。西方國家家長這種放手而不放任的家教方法,其優長之處是顯而易見的。

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壹些家長對孩子的教養方法有不少欠妥之處,大致可歸納如下幾點。第壹,社交上的“過度保護”。不少家長怕孩子吃虧或學壞而限制孩子與外界接觸,壹旦孩子與小朋友或同學間發生爭執或不愉快的事情,多數家長采取袒護自己孩子而指責對方的態度,由此常常發展成家長間的爭端或摩擦,對孩子 產生的卻是負面作用。第二,生活上的“包辦代替”。中國的家長,尤其是獨生子女的家長,在生活上以“包 辦代替”包攬孩子衣、食、住、行為快,怕孩子臟著、累著而不讓他們沾家務勞動的邊。總之,這種“包辦代 替”從橫向涉及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從縱向壹直延伸到孩子成人。於是就出現了三、四歲的孩子不能自己穿衣吃飯,五、六歲的孩子不能自己扣扣和系鞋帶。城市的小學生多由家長接送還不算,有的連書包都由家長替背;中學生還要由家長給洗衣服;大學新生入學很多由家長“護送”,甚至連床鋪都由家長給鋪好。總之,中 國的不少家長,特別是獨生子女的家長,要親自把孩子“從腳跟武裝到牙齒”。第三,經濟上的放任。為數不 少的中國家長,對孩子的經濟要求百依百順,有求必應。且不說經濟寬余的家庭,就連經濟拮據的家庭,家長也要勒緊腰帶,甚至東挪西借來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和欲望,以適應互相攀比的消費風氣。對孩子的零用錢普 遍表現“大方”,隨要隨給。孩子上街壹、兩站也要乘車,甚至發展到壹些中、小學生上下學“打的”、花錢 雇人值日、做作業,更有甚者,有個別學生(大款子女)考試時花錢雇人替答卷。這純粹是由家長的溺愛、嬌 慣,特別是經濟上的放任所造成的。

三、兩種不同的教育結果

由於育兒觀和教養方法的不同,其教育結果也表現出明顯不同。西方國家的兒童、少年從小就表現出:(1 )具有很強的自立能力。他們18歲開始就不依靠父母、家庭,即使在讀的中、小學生,乃至大學生,很多都靠自 己打工補助自身的消費需用。就是很富裕的家庭,在讀的孩子打工的也不少,如,美國壹位教授正在讀大學的 女兒每周末就在壹家餐館做跑堂工作①。(2)具有適應市場經濟的頭腦。西方國家壹些家庭的孩子,從小就參與 “當家理財”,學會壹些推銷、與顧客溝通的能力等“經營之道”。實踐使他們深知錢來之不易,從而養成了 精打細算、勤儉度日的習慣。英國壹住在約克郡的兄弟倆(12歲、14歲),在其父職業的影響下,獨立地成立 了“洗車公司”。哥倆幹活認真,取費低廉。寧可多走路也去價格較低的商場買工具、車蠟、洗滌劑等,以降 低成本,贏得顧客②。(3)具有適應社會環境的本事。由於從小的艱苦磨煉,西方國家的青少年不怕苦,有克服 困難的毅力;遇事鎮定沈著,能與周圍人們和諧相處,有作為社會成員而獨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氣。這些素質和 技能,為將來走向社會謀職、就業奠定了基礎。

與此相反,中國的兒童、少年乃至大學生,雖然學業上不亞於西方,但普遍表現獨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 立意識,依賴性強,做事被動,膽怯;缺乏適應環境和應變能力,不懂得恰當交往的技巧,人際關系差;怕苦 怕累,只要求別人照顧,卻缺乏同情心和幫助別人的能力;在家不知關心自己的長輩,在外缺乏社會責任感。 筆者曾親耳聽壹位母親傷心地講述她念大學的兒子時說:“我兒子學習很好,但什麽也不會幹,而且非常自私 ,只關心他自己,根本不把父母放在眼裏。我們有病他從不在意,可他自己有點小病,就催我們帶他到大醫院 去看醫生,嫌校醫院水平低而不去那裏就醫。” 她接著自責地說:“這不能怪別人,都怪我們從小把他慣壞了 。”試想,只關心自己,連親生父母都不關心的人,還會有什麽社會責任感可談呢?

  • 上一篇:八大名窯中的磁州窯
  • 下一篇:關於心靜的詩句十句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