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農村發展與改革範文

農村發展與改革範文

如何推進我國農村的政治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建設新時代的社會主義新農村。以下是我關於農村發展的論文,供大家參考。

關於農村地區的發展,範文1: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思考。論文關鍵詞:集體化農村市場科學發展

摘要:我國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滯後,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已成為中國經濟社會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積極主動?探索集體經濟的有效形式?走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集體化是農業發展的正確方向,是為了促進農業嗎?第二次飛躍?實現現代化的唯壹途徑。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市場的發展將給農村經濟乃至中國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1.農村集體化經濟有利於集中資源優勢,實現農村經濟結構轉型,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集體化經濟就是把集體規劃和公共管理建立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礎上。每個人都有相同的規則、程序和制度,政府部門負責執行,村民負責監督。村委會聘請專業技術人員負責技術指導的合作經濟發展模式。結合科學發展觀和農村實際情況,發揮資源優勢,建立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農產品銷售壹體化經濟。是從原來單壹的農產品生產向多元化的轉變。是科技進農村。正是農村實現了科學種田、科學管理、科學發展,集體化經濟才能集中力量統籌協調,提高農業生產的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促進農業生產力的進步。可以組織資源開發和協調資源利用,興辦農村集體企業。它可以組織農民,服務農民,靈活采用各種經營模式,實現勞動者的自助能力,在新出現的農業生產、加工、銷售壹體化建設中,在內外部關系的設置和運行規則中,發揮支撐、中介和對比作用。國家在統籌城鄉發展,在經濟社會全局中研究解決三農問題,以工促農,統籌城鄉發展的同時,農村經濟結構的變化顯得尤為重要。農村集體化經濟可以集中土地等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農業,提高農村和平的質量和競爭力。實現科技種田,集中管理。建立第三產業,加工銷售農產品。這樣,農民收入從單壹的農產品生產轉變為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並且可以提高農產品質量,打造自己的品牌。打開銷路,提高價格。以便在農村地區發展新工業。

於65438年至0955年在中國25個省區進行?上百個縣鄉村?問卷調查顯示,74%的幹部和農民認為有必要在全村建立和完善集體經濟組織。這說明集體化經濟關系到農民的根本利益和農村的全面發展。我來自土豆的故鄉。雖然我的家鄉生產馬鈴薯,但農民從中獲得的經濟收入很少。據我分析有以下原因:(1)仍然采用傳統的馬鈴薯種植模式,使得產量不高;(2)種子的品種不經常變化,說明同壹個品種在同壹個土壤裏有適應性,不適合生長。從而大大降低了馬鈴薯的質量和產量;(3)經濟結構單壹,農民只種土豆,價格不高。大部分利潤被中間商和加工商獲得。這使得農民收入不高。如果在農村實現集體化經濟,具有以下優勢:(1)種植模式可以由原來的傳統模式轉變為科學種植,專業技術人員指導種植,可以增加農民的種植技能知識,實現科學種田;(2)建立馬鈴薯育種基地,每年培育優良品種,讓農民種植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的農業。提高馬鈴薯產量、質量和市場競爭力。(3)同時建立加工銷售土豆,減少中間利潤損失。這樣農民收入就從單壹的生產到加工銷售多元化了。能有效提高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是農村從農業向新產業的轉變。為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創造條件。

2.農村市場的發展關系到農村經濟乃至國民經濟的發展。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社會主義中國,農村市場發展相對滯後。中國有56%的人口生活在農村,農村市場的發展將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政府應該重視農村市場的發展。鼓勵企業開發農村市場,農村將加快經濟結構轉型,使農村市場又好又快發展。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產品等違法行為,維護農村市場秩序,切實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農村要積極加快經濟建設,增加農民收入,增加消費,吸引企業進入農村市場,加快農村發展。擴大內需刺激經濟增長的政策給農村市場帶來了機遇。農村政府部門應抓住這壹機遇,下大力氣加快經濟轉型,增加農民收入。它是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3.農村教育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石。

早在1978年,鄧小平就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壹生產力的馬克思主義觀點。可見,教育關系到國家的興衰。農村教育的發展關系到農村經濟的發展,但目前農村教育落後。農民對教育不夠重視。大量的孩子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對農村的全面發展有影響。政府部門要加強宣傳教育活動,讓農民真正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做好孩子的第壹任老師。為孩子的成長和教育做出積極的貢獻。隨著農村教育和農民文化水平的提高,農村經濟發展也會加快。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農村經濟發展將取得新的勝利。

農村集體化的道路和農村市場的發展,不僅僅是壹個經濟問題,更是壹個中國發展方向的問題,關系到每壹個中華兒女的前途和命運。我們應該思考和規劃這個問題,為農村的發展做貢獻。只是我自己的想法。

參考資料:

1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人民日報,2007-10-25(1)

農村發展範文二:農村改革發展的現狀與對策摘要闡述了我國農村改革發展的目標和歷史概況,在分析農村改革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了應采取的措施,以期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村;改革與發展;現狀;措施

城市是以工業生產為基礎的行政、經濟、文化和商業中心,農村是以農業生產為基礎的地區,以土地和農民為主要要素,既相互獨立又密切聯系。城市和農村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兩大平臺。只有相互促進,中國的整體改革和發展才能順利進行。

1中國農村改革與發展歷史概述

中國農村改革的目標是面向世界,實現土地私有化和經營主體合法化;面向未來,實施農村宅基地改革,推進農村向現代農場轉變,減少農業人口;面向現代化,改變農業的傳統經營觀念,實現農業生產的產業化和現代化[1-2]。

中國農業經歷了農地家庭化經營、人民公社集體經營、再到農地家庭化經營的過程。建國初期,中國城市化率低,工業基礎薄弱,城市規模小。我們的大多數公民只能分散在農村,而廣大的農村養活了全國80%以上的人口。因此,在我國解決溫飽的階段實行分田到戶的形式是科學的、正確的。後來的人民公社管理模式違背了自然規律,抹殺了人的個性發展空間和能力,嚴重挫傷了人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阻礙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結束後,黨和政府撥亂反正,基於我國仍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正確判斷,及時確立了農地承包責任制政策,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使我國在短時間內實現了從溫飽到小康的轉變。計劃經濟時期,農民被緊緊地束縛在土地上,失去了流動創業的自由;農民和宅基地緊密結合,難以擺脫[2]。

2農村改革與發展現狀

2.1大量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

首先,城市規模的擴大為農民向城市轉移提供了空間。農民通過在城市買房的方式在城市定居。二是市場經濟的運行,城市工業化的發展,工商業的繁榮,為農民進城就業提供了舞臺,使他們能夠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實現就業,成為城市的正式成員;第三,實行土地承包責任制後,農民有了更多的空余時間,大多數農民選擇進城打工,形成了民工潮;第四,農民子女通過高考等形式實現了進城打工的夢想。

2.2農村宅基地無序擴張,嚴重浪費土地和房地產資源。

壹是因為部分農村人實際上已經成為城市固定人員,農村房產閑置造成了宅基地和房產的浪費;二是從貧困地區來較為發達地區定居的農民也在村裏建房,導致當地宅基地無序擴張,無形浪費。這使得原本應該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而減少的農村宅基地面積反而擴大了。第三,壹些城裏的老人想回到農村過平靜的生活,卻找不到合適的住房,因為根據現行的相關政策,農村宅基地上的房子是不允許買賣和出租的,這阻礙了農村剩余房地產的利用。農村空置房呈快速上升趨勢,宅基地改革政策滯後是主要原因。

2.3農業生產規模小,農業機械化和現代化難以實現。

由於農村土地屬於每家每戶,農民多,規模小,很難使用大型現代化農業機械,只能靠小型機械耕作,不僅造成人力財力的極大浪費,也阻礙了農業現代化的實現。

3農村改革發展應采取的措施

3.1制定科學的農業發展政策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城市工業化的快速發展,農民進城的思潮會越來越強烈。對此,國家和政府應高度重視。在給予肯定的同時,要因勢利導,從政策和資金上給予支持。我們應該從農村的發展目標出發。在國家財力和城市工業化達到壹定程度後,首先要考慮取消我國公民的二元結構。同時,要逐步在城市建立公平合理的競爭平臺。城市要實行定崗不定員的就業政策,實行城市人口合理流動,實現就業自主流動,讓農民和城市自主擇業。此外,還要逐步消除他們與城市居民在福利等方面的差距,讓農民進得去,留在城市,吸引農民不斷進入城市生活,實現農村城市化[1-3]。3.2不斷完善土地流轉機制。

目前國家已經出臺了土地流轉的政策,各級政府要成立專門機構,讓土地資源進入市場,不斷提高土地經營規模,提高土地利用率。解放被土地束縛的農民,讓農民輕松進入城鎮[4]。

3.3改革宅基地制度

改變現行的宅基地政策,給宅基地發房產證,讓它在市場上流通。這樣就可以把農村人口的房子賣給壹部分需要建房的人,減少宅基地的面積,避免土地和房產的巨大浪費,也可以讓壹部分想在農村生活的城市居民有房住,減輕城市的承載壓力,發揮宅基地的最大效益。

3.4政府牽頭進行農村城市化規劃。

政府規劃的滯後造成了農村人口流動的盲目性,出現了許多不必要的中間環節,具體表現在:壹部分農民先從貧困山區向平原地區流動,再從平原地區向較發達地區流動,最後向城鎮流動。在每壹個流動過程中,國家和個人花錢建房買房,把原來的房地產土地閑置,都是壹種巨大的浪費。如果國家提前規劃,給予適當的資金支持,讓農民壹次性搬遷到位,可以節省不必要的浪費。

3.5加快城市改革步伐,配合農村改革發展。

為了促進農村改革目標的實現,城市和農村應該相互促進,實現雙贏。具體措施是:城市要率先實行崗位聘用制,農民和城鎮居民要公平對待招聘對象;同時,要加強對非公有制經濟的支持,不斷拓寬就業渠道,讓更多的農民進城就業。在社會穩定的前提下,進城務工人員應逐步實現從正規固定職業向自主流動就業的發展,這不僅有利於個人價值的實現,也增加了農民就業的靈活性。總之,加快城鄉互動,為農民進城提供條件,必將推動農村改革發展。

4參考文獻

【1】張小山。農村改革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是什麽?解讀?十壹五規劃?提案中關於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J].中國改革,2005(12):29-31。

[2]丁·。對當前中國農村經濟改革與發展的思考[J].成都行政學院學報,2003,10(4):25-28。

[3]康九生。農村經濟改革與發展的必然選擇和深度突破[J].農業經濟問題,1999(8):51-53。

[4]韓軍.中國農村經濟改革與發展的新階段與新思路[J].中國農村經濟,1999(5):4-11。

與農村發展有關的論文:

1.關於農村發展的論文

2.新農村經濟發展論文

3.農村經濟發展論文

4.農業和農村發展現狀

5.農村發展概論

6.淺談農村文化建設論文

7.關於農村基層黨建的論文

8.農村區域發展論文

  • 上一篇:公務接待禮儀知識
  • 下一篇:無錫梅園詩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