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律 題石鼓書院 肖德生
蒸湘截浪處,書院立斜陽。
錦繡江山美,鏗鏘石鼓祥。
黃沙留雁跡,碧水蕩風檣。
古韻詩千首,朱陵洞內藏。
五律 題石鼓書院 樂平藝術站搏客
三水精靈匯,四時風月新。
書香雲靄駐,石鼓浪濤鳴。
道德唯師表,文章即士心。
江山遺聖跡,嘆我晚登臨。
註:石鼓書院在湖南衡陽市境內,於湘水、蒸水、耒水三水交匯處,為我國古代四大書院之壹,山形如鼓,驚濤拍岸,如戰鼓鳴響,故得名。供參考。
2. 急求壹篇關於石鼓書院的作文石鼓書院是壹座歷史悠久的古建築,位於湘江的壹個小島——石鼓山上,因山得名。是“衡陽八景”之壹,更是家鄉衡陽的壹張“城市名片”。
初冬的石鼓書院仍舊是壹番綠意盎然的景象。剛壹邁進書院前的石鼓廣場,就看見壹棵高大的銀杏樹。據說這棵樹已生長600多年,但依然枝繁葉茂。把頭壹低,就見到了壹本巨大的石書,石書有壹人多寬,兩人多長,上面鐫刻著的是宋代理學大師朱熹先生寫的《石鼓書院記》。繞過石書,往前走,就會看到壹個巨大的石鼓。石鼓像壹個浮在江面的箱子,四周濺起了“浪花”,石鼓上有七位曾在石鼓書院講過學的文人的雕塑。他們神態不壹,有的正低頭沈思,仿佛沈浸在美麗的石鼓風景中;有的正凝神遠眺,像是在向過往的遊人講述石鼓的悠久歷史。
進入石鼓書院,需先經過禹碑亭。亭中的禹碑是新刻的, 曾聽老師說過,禹碑上文字叫作“蝌蚪文”。嘿嘿,妳別說,這碑上的字壹個個還真像小蝌蚪呢。再往前走,我們來到了山門,門額上“石鼓書院”這四個大字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山門兩側懸掛的門聯是“修名千佛上,至味五經中”。
壹進山門,我們就能看見壹面大石鼓。這面石鼓經過風吹雨淋,已經日漸斑駁,上面的花紋都有些看不清晰了。觸摸著這面大鼓,仿佛敲響了歷史的鼓點,聽,鼓聲越來越近了,越來越響了……與山門相連的四間廊房是書舍。書舍裏面展示了古人讀書習字的案桌、凳子等學習生活用具。他們寒窗苦讀、秉燭夜談的情景仿佛歷歷在目。
拾級而上,映入我們眼簾的是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儒家聖人孔子的紫銅塑像。他神情嚴肅,像是在告誡我們,做人要“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我們懷著景仰的心情向孔子深深鞠了壹躬! 孔子身後這座雕梁畫棟、氣勢磅礴的閣樓就是大觀樓。大觀樓的壹樓是壹間學堂,曾經是“七賢”講學的地方,裏面的桌椅還是按照當時的位置擺放著。我們真想上去坐壹坐,感受壹下文人的風韻,沾壹沾他們的靈氣!二樓是專門用來藏書的。雖然那些書籍都已被收藏,但我們仿佛還能聽見古人那和著漁歌的朗朗讀書聲。
順階而下,我們來到的是 “朱陵仙洞”。歷代到此遊覽的名人都被石鼓的美景打動,並朱陵洞內留下詩句,故有“朱陵洞內詩千首”的美名,也是“衡陽八景”之壹。
我們徘徊在這幽靜的石徑道中,感受萬物的靈氣。這裏樹木蒼翠蔥蘢,沁人的香氣潤入心田。真是步移景異,美不勝收。高大的古樹像超凡的智者,時時在品味著“石鼓江山錦繡華” 。
石鼓真是壹個人傑地靈的好地方,我為家鄉有這樣壹張美麗的“名片”而自豪。
3. 關於白鹿洞書院的詩詞《遊白鹿洞書院》
年代: 宋 作者: 項安世
曾依嶽麓聽鳴泉,亦泛朱陵石鼓船。
所欠平生惟白鹿,暮年來此豈非天。
《白鹿洞書院》
年代: 宋 作者: 朱熹
昔人讀書處,町疃白鹿場。
世道有升降,茲焉更表章。
矧今中興年,治具壹以張。
弦歌獨不嗣,山水無輝光。
荒榛適剪除,聖謨已汪洋。
亦有皇華使,肯來登此堂。
問俗良懇惻,懷賢增慨慷。
雅歌有余韻,絕學何能忘。
《白鹿洞書院》
年代: 宋 作者: 錢聞詩
錫名有旨感皇明,百載荒基壹日營。
白鹿雖無歸洞跡,青衿猶有讀書聲。
塵中講貫似難入,靜裏工夫終易成。
孕出廬山真秀氣,寧復渭釣與莘耕。
4. 急求壹篇關於石鼓書院的作文石鼓書院是壹座歷史悠久的古建築,位於湘江的壹個小島——石鼓山上,因山得名。
是“衡陽八景”之壹,更是家鄉衡陽的壹張“城市名片”。 初冬的石鼓書院仍舊是壹番綠意盎然的景象。
剛壹邁進書院前的石鼓廣場,就看見壹棵高大的銀杏樹。據說這棵樹已生長600多年,但依然枝繁葉茂。
把頭壹低,就見到了壹本巨大的石書,石書有壹人多寬,兩人多長,上面鐫刻著的是宋代理學大師朱熹先生寫的《石鼓書院記》。繞過石書,往前走,就會看到壹個巨大的石鼓。
石鼓像壹個浮在江面的箱子,四周濺起了“浪花”,石鼓上有七位曾在石鼓書院講過學的文人的雕塑。他們神態不壹,有的正低頭沈思,仿佛沈浸在美麗的石鼓風景中;有的正凝神遠眺,像是在向過往的遊人講述石鼓的悠久歷史。
進入石鼓書院,需先經過禹碑亭。亭中的禹碑是新刻的, 曾聽老師說過,禹碑上文字叫作“蝌蚪文”。
嘿嘿,妳別說,這碑上的字壹個個還真像小蝌蚪呢。再往前走,我們來到了山門,門額上“石鼓書院”這四個大字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
山門兩側懸掛的門聯是“修名千佛上,至味五經中”。 壹進山門,我們就能看見壹面大石鼓。
這面石鼓經過風吹雨淋,已經日漸斑駁,上面的花紋都有些看不清晰了。觸摸著這面大鼓,仿佛敲響了歷史的鼓點,聽,鼓聲越來越近了,越來越響了……與山門相連的四間廊房是書舍。
書舍裏面展示了古人讀書習字的案桌、凳子等學習生活用具。他們寒窗苦讀、秉燭夜談的情景仿佛歷歷在目。
拾級而上,映入我們眼簾的是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儒家聖人孔子的紫銅塑像。他神情嚴肅,像是在告誡我們,做人要“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我們懷著景仰的心情向孔子深深鞠了壹躬! 孔子身後這座雕梁畫棟、氣勢磅礴的閣樓就是大觀樓。大觀樓的壹樓是壹間學堂,曾經是“七賢”講學的地方,裏面的桌椅還是按照當時的位置擺放著。
我們真想上去坐壹坐,感受壹下文人的風韻,沾壹沾他們的靈氣!二樓是專門用來藏書的。雖然那些書籍都已被收藏,但我們仿佛還能聽見古人那和著漁歌的朗朗讀書聲。
順階而下,我們來到的是 “朱陵仙洞”。歷代到此遊覽的名人都被石鼓的美景打動,並朱陵洞內留下詩句,故有“朱陵洞內詩千首”的美名,也是“衡陽八景”之壹。
我們徘徊在這幽靜的石徑道中,感受萬物的靈氣。這裏樹木蒼翠蔥蘢,沁人的香氣潤入心田。
真是步移景異,美不勝收。高大的古樹像超凡的智者,時時在品味著“石鼓江山錦繡華” 。
石鼓真是壹個人傑地靈的好地方,我為家鄉有這樣壹張美麗的“名片”而自豪。
5. 描寫書院的詩句題甘泉書院
作者:陳與義 朝代:宋
甘泉坊裏林影黑,吳氏舍前書榜鮮。
床座畧容摩詰借,桂枝應待小山傳。
兵橫海內猶紛若,風到湖南還穆然。
勉效周生述孔業,賦詩吾獨愧先賢。
題子侄書院雙松
作者:曹唐 朝代:唐 體裁:七律
自種雙松費幾錢,頓令院落似秋天。能藏此地新晴雨,
卻惹空山舊燒煙。枝壓細風過枕上,影籠殘月到窗前。
莫教取次成閑夢,使汝悠悠十八年。
次韻秦覯過陳無己書院觀鄙句之作
作者:黃庭堅 朝代:北宋
陳侯大雅姿,四壁不治第。
碌碌盆盎中,見此古罍洗。
薄飯不能羹,墻陰老春薺。
惟有文字性,萬古抱根柢。
我學少師承,坎井可窺底。
何因蒙賞味,相享當牲醴。
試問求誌君,文章自有體。
玄鑰鎖靈臺,渠當為君啟。
6. 石鼓書院裏面的朱陵洞的由來朱陵洞在石鼓山東側的懸崖下,道家的所謂“洞天福地”就是這裏。
傳說唐朝天寶年間,有個叫董奉先的道士曾在洞內煉丹,因而得了仙洞之名。又傳此處有洞通衡嶽,這是是後洞,前洞在南嶽山底下,首尾相通。還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個人從南嶽到衡州來賣豆腐,由這個洞出入,來回壹百多裏的路程,只壹個早晨就可以往返。但實際上這個洞不過幾平方米寬、兩米多高,並沒有什麽深奧的地下通道。人們贊美朱陵洞,不因虛無縹緲的仙跡,而只因蔚然大觀的詩詞。
“朱陵洞內詩千首”,它以詩詞名冠三湘。唐宋以來,許多詩人墨客,在此乘興作賦吟詩,常常把詩詞刻在巖洞石壁的內外,被衡陽山水所陶醉的杜甫、韓愈、張籍、呂溫、杜荀鶴、範成大、文天祥等文壇名士,都用詩抒發了他們的情懷。
7. 求石鼓書院相關的古籍、結構圖和老照片昔日的石鼓山,建有壹個道
院壹壹‘‘尋真觀”。唐時刺使齊映在此
建有“合江亭”,後改為“綠凈閣”,
所謂“綠凈”,據韓愈詩“綠凈不可
唾”。現“綠凈閣”還有對聯曰:“此
真凈綠唾不可;我實才薄歌奈何”。這
下聯是據《石鼓歌》中“才壹薄將奈石
鼓何”詩句改寫而成,隱射“石鼓”
二字。到了元和年問,衡陽人李寬在
此結廬讀書。宋至道間,由衡陽人李
士真出資在這裏建壹所書院。景枯二
年(103年)衡陽太守劉坑請求朝廷
為書院頒發“石鼓書院”的匾額。從
此,來此學習的人逐漸增多,書院也
就聞名江南,成為我國宋代四大書院
之壹‘“
石鼓山五除石鼓書院外,還有
“朱陵後洞,’o道書中說,“南嶽為朱
陵洞天,此為後洞飛並傳有董奉先在
此煉丹,杜甫《惜昔行》詩中,還有
“憶昔衡陽董煉師”之句。還有武侯
祠、合江亭、禹碑亭、七賢祠等。相
傳諸葛亮曾住在石鼓山上。石鼓書院
鼎盛時,朱熹和張域均在此講學,範
成大曾有詩贊日:嶺嗜蹬浮蒼諸、新
是caj格式,文字不能傳換,如需qq:540124338
8. 石鼓書院的兩百字作文千年學府――石鼓書院,我國宋代四大書院之壹。迄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是“湖湘文化”的壹個重要發源地。國家級“AAA”人文旅遊景區。座落於衡陽市城北蒸、湘、耒三水匯集的石鼓山上。地理位置獨特,遠山而不僻,近市而不囂。
石鼓山海拔69米,面積為4000平方米。石鼓之名,遠不可稽,說法不壹。壹曰:“石鼓四面憑虛,其形如鼓”。如酈道元《水經註》所載:“山勢青圓,正類其鼓,山體純石無土,故以狀得名”。二曰:“石鼓三面環水,水浪擊石,其聲如鼓”。山上綠樹成蔭,風光秀美,亭臺樓閣,飛檐翹角相得益彰。江面帆影點點,漁歌唱晚,自古就有“石鼓江山錦繡華”之美譽。衡陽古八景的其中兩景“朱陵洞內詩千首”、“青草橋頭酒百家”也在此地。千百年來,歷代文人墨客紛至沓來,吟詩作賦,對酒當歌,韻味無窮。
公元(627-650年),衡州刺史齊映在石鼓山上建“合江亭”。公元(806-820年),衡陽隱士李寬在山上築廬“尋真觀”,即為石鼓書院雛形。公元805年,唐著名文學家韓愈在赴任途中路過衡陽,賦詩壹首《合江亭》,其中:“瞰臨眇空闊,綠凈不可唾”成為後人爭相傳誦的佳句,步其韻者不乏其人。
宋至道三年(公元997),衡州郡人李士真修建書院。公元1035年,宋皇帝仁宗賜額“石鼓書院”,與嶽麓、睢陽、白鹿洞並稱為“天下四大書院”。許多名家賢達紛至書院講學,其中朱熹、張栻、鄒守益、蔡汝楠、胡安、王敔、曾熙等最為突出。書院還培育出王居仁、龔夢錫、彭玉麟、王船山、夏明翰等眾多濟世之材。歷史上書院曾經幾經興廢。1944年6月,書院毀於日寇炮火。1965年辟為公園。2006年,中***衡陽市委、市政府舉社會之力重修石鼓書院。2007年9月18日對外正式開放。重修後的石鼓書院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恢復了中國古書院“講學”、“藏書”、“祭祀”三大功能。整個仿古建築群以白墻、黛瓦、深色柱為基調,總體顯得莊重、古樸、典雅。布局以中軸為對稱,恢復了禹碑亭、山門、武侯祠、大觀樓、合江亭等書院建築。創辦“千年學府,石鼓勝跡”展覽室,圖文並茂地展示了石鼓書院人文歷史,再現千年學府的風貌。
旅遊貼士:
石鼓書院門票價格:
石鼓書院門票20元預定價15元
1、取票方式:景區售票處
2、取票憑證:訂單提交成功後,會免費獲取訂單短信,作為取票憑證
3、門票說明:您須於12:00之前預訂當天門票
①兒童身高1.2米以下免票,學生憑學生證購票10元;
②老人票60歲以上憑身份證購老人票10元;
石鼓書院開放時間:夏季(5月-10月)8:00—18:00;冬季(11月-4月)8:00—17:30
希望幫助得到妳。
9. 題石鼓書院 蒸湘農人:何竑謀 文宗當國武當朝,三水獨領匯壹流 石石鼓江山 為衡陽市風景名勝。
位於蒸湘耒三水匯合處,懸崖峭壁,幾立江中,蔚為壯觀。其得名由來說法不壹。
《水經註》稱:“山勢青圓,正類其豉,山體純石無土,故以狀得名。”晉詩則雲:“鳴石含潛響,雷駭九天”。
此山四面環水環境幽靜。初唐即在此修建合江亭、綠凈閣。
唐憲宗元和年間,李寬曾在此修築讀書廬。宋景佑年間,朝廷在此正式建立書院,賜名“石鼓書院”,為北宋全國著名的4大書院之壹。
朱熹曾在此講學。韓愈、文天祥、範成大、徐霞客等都作過詩文,對石鼓風景作過詳盡生動的描繪。
石鼓勝跡,幾度被戰火焚毀,蕩然無存。解放後,修繕壹新,亭臺長廊,景色秀麗。
湘人何竑謀曾題石鼓書院:“文宗當國武當朝,三水獨領匯壹流,石鼓常槌為激水,立向柳煙風雲頭”。
10. 石鼓書院的史書記載山長們(文史隨筆)作者:甘建華(原載《藍墨水的上遊》,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石鼓書院位於衡陽市石鼓區石鼓山,海拔69米,相傳山上有石鼓,高六尺,能發出鼓聲,故得其名。
北魏酈道元《水經註》所載:“山勢青圓,正類其鼓,山體純石無土,故以狀得名。”另壹說,是因它三面環水,水浪花擊石,其聲如鼓。
晉時瘐闡《觀石鼓》詩雲:“鳴石含潛響,雷駭震九天。”從《水經註》來看,秦代以前,石鼓之名就已載於史冊。
建於石鼓山上的石鼓書院,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諸多史料顯示,創建於唐元和初(806~810)的石鼓書院,為中國古代最早的壹所由私人辦學的書院,也是清代及以前中國南方文化學術中心。
在北宋全國四大書院中,石鼓書院實際上又是首屈壹指的。從創建歷史淵源看,它比創建於五代南唐升元年間(937~942)的白鹿洞書院早120多年;比創建於宋太祖開寶九年(976)的嶽麓書院早160多年;比創建於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l009)的睢陽書院(又稱應天府書院)早199年。
“石鼓名山始自唐,天開此處讀書堂。”石鼓書院歷唐、宋、元、明、清各代,至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改設石鼓高等學堂為止,延續了壹千余年。
期間,它始終以藏書之豐、學風之盛、設備之全、經費之足、管理之嚴、成就之大,在中國教育史和書院發展史上享有極高的地位,素有“衡湘洙泗”、“道南正脈”的美譽。宋太宗至道三年(997),李寬族裔李士真“援寬故事,請於郡守,願以私財”,在李寬辦學舊址上對石鼓書院進行首次重建。
史載,宋朝皇帝曾兩次給石鼓書院賜額。壹次是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這在馬端臨的《文獻通考》和朱熹的《石鼓書院記》中有錄;壹次是仁宗景祐二年(1035),仁宗允集賢殿校理劉沆之請,詔賜“石鼓書院”匾額及學田5頃,使石鼓書院聲名大振,遂與睢陽、白鹿洞、嶽麓三書院並稱為“天下四大書院。”
石鼓書院首任山長李寬、後任山長李士真同祀石鼓七賢祠,與韓愈、周敦頤、朱熹、張栻、黃幹並稱石鼓七賢。梁章鉅《退庵隨筆》卷六記:“掌書院講習者謂之山長,山長亦稱院長,亦稱山主。”
五代時蔣維東隱居衡嶽講學,受業者稱蔣為山長(見《荊湘近事》)。至宋相沿為習,書院益多。
元代書院,亦置山長,講學之外,並總領院務。清乾隆時改為院長,清末仍名山長。
對其人選,明代多以品望為主,沒有地域限制。清代雖強調品行、學問,然而多主張選擇本地人士。
自南宋以來,石鼓書院歷代延聘了數十位山長,由於屢遭戰亂,兵火連綿,未能查找。南宋時值得大書壹筆的是大儒朱熹的《石鼓書院記》。
在這篇帶綱領性的歷史文獻中,朱熹對書院辦學的指導思想、教學內容、教育重點、教學方法作了具體闡述。尤其是他倡導的將義理之學、修身之道作為書院的辦學宗旨,以達到“明道義正人心”教育目的,不僅為當時全國各書院所效法,而且對元、明、清歷代辦學都有深刻的影響。
山長留名者有戴溪、程洵、李訪。戴溪在孝宗淳熙五年(1178)中省試第壹,累官至權工部尚書,以龍圖閣學士致仕。
淳熙十二年(1185),石鼓書院得以恢復重建,戴溪任山長,與諸生講《論語》,有《石鼓論語問答》三卷。程洵為朱熹門人,潛心理學,是程朱學派的重要學者。
孝宗淳熙十壹年(1184)始出任衡陽主簿。十四年又暫代石鼓書院山長,以宣揚朱子張子之學為要務,壹時“士友雲集,登其門者,如出晦庵之門”(清康熙《衡州府誌》)。
在衡期間留有題詠石鼓詩若幹首,並編纂首部《石鼓書院誌》(後散失)。南宋開慶元年(1259),石鼓書院毀於兵火。
景定元年(1260),提刑俞琰命山長李訪“盡復舊觀”,取明德新民文章,為諸生丕揚其義,絕響再聞,士風作振。宋王朝南遷後,較為著名的書院為石鼓、白鹿洞、嶽麓、象山等,嵩陽因戰亂宋末時廢毀,及至明中期嘉靖年由登封知縣候泰重建才得以恢復書院。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朝代之壹,統治者基本上不學無術,仇視漢族文化,書院基本上處於政府監控之下。例外的是,石鼓書院與全國其他書院遭際不壹樣,是少有的受統治者重視的書院,還獲贈學田。
歷任石鼓書院山長有鄧大任、王復、康莊、程敬直、李宥孫、金文海、朱仁仲、張珪等,但就跟元代本身壹樣,這些名士也只是客串了壹把山長,未能有多大作為,因此,正史、野史中都很難查找到他們的資料明清兩代,衡陽地方官員對於石鼓書院有著壹種特別的情結,這也是石鼓書院得以興盛發展的壹個重要原因。元末兵燹後,自明代永樂年間起,經過衡州知府史中、翁世資、何珣及湖廣憲副沈慶等人70多年的努力,書院終於規制大備,沈寂多年的石鼓書院又再次興盛起來。
正德四年(1509),葉釗為山長,講聖賢身心之學、道德之首,剖晰疑義,闡發幽微,“時學者翕然雲從”。王大韶青少年時期求學於石鼓書院,致仕後“重返母校”,主講石鼓書院,並參與編纂、重校首部《石鼓書院誌》,為後世留下了極為珍貴的有關書院史料。
其他知名山長有周詔、李明安等。到了清代,山長陳士雅、吳炯、宋薊齡、曠敏本、林學易、李振南、羅廷彥、王光國、余廷燦、李繼聖、劉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