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寫的悲劇《泰特斯和勞·尼克斯》,最早出版於1594年。
該劇講述了壹個如花似玉的貴族家庭拉維尼婭慘遭滅門,她的父親泰特斯以牙還牙,於是有了壹場同樣震撼人心的人肉盛宴。該劇講述了壹個道理:天道並非對人間罪惡無動於衷。該劇是莎士比亞的早期作品,深刻描述了政治犯遭受的心理和生理創傷,也詳細描繪了暴虐屠殺的殘酷場景。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現場直播: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
作者
威廉·莎士比亞
種類
書
語言
中國人
壓
商務印書館
全部展開
作品介紹
羅馬將軍提圖斯征服哥特人歸來,將哥特人的王後塔莫拉和她的兒子作為人質帶回羅馬。為了祭奠他們死去的兒子,他對跪在地上的塔莫拉父子的哀求無動於衷,並殘忍地殺害了她的大兒子。之後,他把皇權交給了薩特那斯。與此同時,被俘虜的塔莫拉母子被移交給他。Saturninas對Tamora的美麗感到驚訝,並讓她成為羅馬的女王。從此為提圖斯家族埋下了禍根。塔莫拉煽動薩圖尼納斯皇帝仇視提圖斯,以此殺死提圖斯的所有族人。她勾結自己的兒子和奴隸艾倫,殺害了皇帝的弟弟,提圖斯女兒的情人巴西納斯,然後陷害提圖斯的兩個兒子馬修斯和昆塔斯。提圖斯的女兒拉維尼婭被輪奸後,塔莫拉的兩個兒子砍掉了她的胳膊和舌頭,使她無法說話和寫字。泰特斯自己也被艾倫忽悠了,砍了手。提圖斯決心復仇,他開始裝瘋賣傻,實施他的復仇計劃。首先,他將計就計,像殺死動物壹樣殺死塔莫拉的兩個兒子,將骨頭磨成粉末,然後將它們與血液混合制成面包給塔莫拉吃。在宴會上,他親手殺了自己的女兒,因為不想讓她和泥土壹起生活而痛苦了很久,然後他殺了塔莫拉,然後皇帝殺了提圖斯,提圖斯的兒子盧修斯又殺了皇帝。四具血淋淋的屍體擺在觀眾面前,在舞臺上幹脆被殺了,血流成河。最後,他們報了仇,報了仇。
創作背景
《泰特斯·安德勞·尼克斯》寫於1589-1592之間,於1594年2月6日由倫敦書店註冊,同年開出四版。
長期以來,學術界壹直未能確定莎士比亞寫這部反映血腥大屠殺的戲劇是什麽文學作品,但在1936年,在福者的圖書館裏發現了壹本名為《提圖斯·安德勞·尼克斯傳》的小冊子,使得事情有了轉機。這部散文作品發表於18世紀中葉。根據內容來看,應該是莎士比亞時代同名作品的再版。Satubia應該是根據這本小冊子裏描述的“羅馬歷史”來的。
此外,在奧維德的《變形記》中,菲洛墨拉被色雷斯國王強奸,舌頭被割掉。後來為了給姐姐報仇,皇後姐姐殺了兒子,讓丈夫吃肉,這也啟發了莎士比亞。
Titus Andlau Knicks出版註冊於1594年2月6日,寫作日期大約在壹年前。有人認為是1589,但眾說紛紜,至今還是壹個不清楚的問題。這部劇的四開本出版於1594,但壹直沒有找到。直到1904才在瑞典發現壹卷,現藏於美國華盛頓的伏爾加莎士比亞圖書館。這部劇第壹對開本的主要依據是1611年出版的四開本,改動不大,但整個三幕兩個場景原本是沒有的。肯定是第壹對開本的編輯從手稿或臨時印刷的書上抄下來的,但這些東西沒有流傳下來。
角色介紹
戲劇中的人物
土星[1]
前羅馬皇帝的兒子,他登上王位並自稱為皇帝。
巴西納斯
薩特寧納斯的兄弟,愛上了拉維尼婭。
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現場直播: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
征服哥特人的羅馬將軍。
馬克斯和勞·尼科爾斯
論壇報,提多的兄弟。
盧修斯
沈煜倫
梅斯
繆斯
提圖斯·安德勞,尼克斯之子。
全部展開
詳細介紹
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現場直播: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
他是劇中的悲劇英雄。他是宗法制度的維護者,精忠報國是他的人生理想。他希望國家和平,他也希望能養活自己。因此,在贏得勝利的那壹天,他拒絕接受統治世界的頭銜,並讓位於薩圖那斯,後者僭取了王冠。在他心目中,社會應該是有序的,每個人都應該遵守自己的道德標準,不應該有非分之想。[1]
塔莫拉
原本是哥特女王的她,不幸被泰特斯俘虜,處於失去人權的境地。在過去,她作為哥特女王是多麽的榮耀。榮譽、地位、金錢、權力壹應俱全,但壹旦淪為階下囚,就要忍受鄙視和羞辱。這對她的自尊心和虛榮心來說是絕對不能容忍的,於是惡毒的復仇欲望在她心靈的陰暗角落急劇膨脹。當提圖斯不聽她的懇求,犧牲了自己的兒子,她的仇恨就像燃燒的火焰,足以燃燒這個世界和她自己。
艾倫
他是這場悲劇中最邪惡的角色之壹。作為塔莫拉的奴隸,他有著異於常人的陰暗心理。因為地位低下,他天生壹副黑皮膚,所以性格極度扭曲,以至於對眼睛看到的周圍的人和事都恨之入骨。作為奴隸,他聽從主人的話,積極為他出謀劃策,從事邪惡的復仇活動。他是社會上的異類。
作品欣賞
主題
《欽特斯和勞尼克斯》與莎士比亞後期的悲劇相比,明顯缺乏後期大悲劇中對人生和社會的深刻而成熟的認識,所以它試圖通過在舞臺表演中增加各種暴行來營造壹種悲劇效果。盡管如此,34具屍體、14起謀殺、3條斷臂、1條斷舌、人肉包子等壹系列悲劇,說明了“暗殺、強奸和流血的秘密;種種惡行,卑劣的行徑,奸詐的陰謀,生動地反映了男權生活體系在殘酷自私的個人主義沖擊下分崩離析的景象。[1]
藝術特色
《提圖斯和勞尼克斯》雖然在人物語言的個性化和人物心理因素的挖掘方面不盡如人意,但也形成了自己的藝術特色。
1,劇情充滿戲劇性。其戲劇性,壹方面是指緊張刺激的戲劇情節,另壹方面是指編劇對外部動作和戲劇矛盾的巧妙安排,既使情節呈現動態,又使戲劇情節經常發生意想不到的變化,產生強烈的戲劇舞臺效果。就該劇緊張刺激的劇情而言,在於矛盾沖突的連鎖反應,有場景間的對抗,也有場景間的沖突。第壹幕,屍體在火上焚燒,提圖斯殺死了孩子;第二幕森林中的強奸和謀殺;第三幕斷臂斬首;第四幕殺胸,吊死農夫,第五幕人肉包子宴,壹個個連在壹起,像壹幅流動的畫面,劇情發展迅速,不墨守成規。就其戲劇動作和戲劇矛盾的巧妙安排而言,比如第壹幕中,哥特女王塔莫拉瞬間從《提圖斯》中的囚徒轉變為主人,戲劇情節詭異反轉,從而成為未來劇情發展的契機和關鍵;第三幕,盧修斯被羅馬當局流放,為他後來重返羅馬埋下伏筆;在第五幕中,塔莫拉假裝復仇,泰特斯假裝精神失常,這不僅為泰特斯采取最後的行動做了鋪墊,也為作品營造了壹種模糊的色彩和氛圍。
2.強烈而令人印象深刻的反差也構成了這部劇的壹大特色。既有場景的情調對比,也有不同戲劇題材的對比:包括復仇、嫉妒等引起人物沖動的因素。第壹幕中,充滿英雄主義和勝利自豪感的泰特斯與排行第四、為失去愛子而咬牙切齒的塔莫拉形成鮮明對比,讓觀眾在後期的劇情發展中意識到雙方矛盾沖突的不可逆轉性;第二幕場景的變化,讓寧靜的森林和充滿血腥暴行的激烈行為構成了非常不協調的對比,自然引起觀眾的強烈刺激;在第二、三幕中,敵人的冷酷無情與護民官的冷漠無情與泰特斯強烈動搖的情感沖動,相互催生。因為敵人越陰險惡毒,泰特斯深刻的悲劇心理就越可信,悲劇心理激發的復仇就容易引起觀眾的同情;第四幕的流暢與第五幕的激烈形成對比,觀眾的情緒得到了很好的轉化,進壹步提升了劇本的藝術表現力。
就人物塑造而言,劇中人物塑造比較簡單膚淺,對人物心理因素的挖掘不夠。盡管如此,該劇也塑造了幾個與眾不同的人物,如提圖斯、塔莫拉、艾倫等。除了提圖斯之外,塔莫拉和艾倫作為典型的人物形象還不完善,在後來的大悲劇創作中也算是對壹些人物形象塑造的初步嘗試。
作品評價
現代作家梁實秋說:情節復雜,高潮叠起,但缺乏“動作的單壹性”。內容粗糙,屬於“流血悲劇”或“復仇悲劇”類型,緊張刺激,但不深刻。[1]
作者簡介
莎士比亞
莎士比亞
威廉·莎士比亞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戲劇家和詩人。莎士比亞於1564年4月23日出生在英格蘭中部斯特拉福德壹個富裕的市民家庭。他小時候在家鄉的文法學校學習拉丁語、文學和修辭學。後來家裏下來了,他幫父親做生意。他在1578左右獨自去了倫敦謀生。據說他做過馬夫或仆人,在當時被視為“最低等職業”。後來,他成為壹名演員和編劇,並隨著劇團四處巡回演出,廣泛接觸了各行各業的生活。他在劇團裏演過配角,比如《哈姆雷特》裏的鬼,也當過導演,但主要是寫劇本。壹開始他只是對舊劇本進行加工,從加工開始逐漸改寫或者自己創作。他後來成為劇團的股東,2006年4月23日左右從倫敦1613,1665438+回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