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繡:它是湖南長沙壹帶刺繡產品的總稱。湘繡是中國四大名繡之壹,湘繡是起源於湖南的民間刺繡,吸取了蘇繡和粵繡的優點而發展起來。湘繡主要以純絲、硬緞、軟緞、透明紗和各種顏色的絲線、絨線繡制而成。其特點是:構圖嚴謹,色彩鮮明,各種針法富於表現力,通過豐富的色線和千變萬化的針法,使繡出的人物、動物、山水、花鳥等具有特殊的藝術效果。在湘繡中,無論平繡、織繡、網繡、結繡、打子繡、剪絨繡、立體繡、雙面繡、亂針繡等等,都註重刻畫物象的外形和內質,即使壹鱗壹爪、壹瓣壹葉之微也壹絲不茍。
“女兒說,母親,我給妳開個博吧。壹直認為寫博客是屬於像女兒這壹代人的潮流,比起用繡針遊刃有余的在真絲緞面上的穿梭,拿鍵盤敲打字符簡直是要了我的命。說實在的,在湘繡藝術事業上摸爬了幾十年,非常希望通過這個網絡平臺認識更多圈內外的朋友,給喜歡刺繡藝術的朋友提供幫助,同時更好的傳播我們民族非常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國家級湘繡大師柳建新在博客上留下的壹段話。為了探尋湘繡的魅力,走進這門大多數人“只知其表,不知其實”的民族藝術,記者走訪了柳建新的“湘女繡莊”。
湘繡:魔術般的藝術
湘繡近百年來被世人普遍認為是中國四大名繡之壹,1972年長沙馬王堆壹號漢墓出土的“深褐色菱紋信期繡”、“黃絹地長壽紋繡”等大量刺繡殘片證明湖南刺繡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湘繡在清代後期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刺繡體系。清末,湘繡藝人李儀徽首創摻針繡法;胡蓮仙於1898年在長沙市司門口開設了第壹家湘繡“吳彩霞繡莊”,摻針繡法通過胡蓮仙傳教徒弟而得以推廣。摻針繡法能表現物像的濃淡陰陽、色階漸變、色調混合,再與極為精細的劈絲技術相結合,使文人繪畫的精神得以充分展現。清末民初,湘繡藝人廖家惠繡制《吳佩孚母親像》(現藏上海博物館);“奉安大典”中,孫中山先生靈柩覆蓋的是湘繡棺罩(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1933年長沙錦華麗繡莊刺繡的《羅斯福總統繡像》(現藏美國亞特蘭大市小白宮博物館),在美國芝加哥百年進步博覽會上展出,引起轟動,使湘繡揚名國外。這壹時期,湘繡技藝均已達到相當高度。
解放後,在原有繡莊的基礎上,組建了國營紅星湘繡廠、湖南省湘繡廠、長沙市湘繡總廠(已改制)、長沙縣湘繡廠(已破產)、望城縣湘繡廠(已破產),鼎盛時期從業人員近10萬。同壹時期,湘繡名老藝人余振輝發明和完善了鬅毛針法,使湘繡表現的獅、虎栩栩如生,成為中國四大名繡中獨有的著名針法。通過數代藝人的傳承、發展,湘繡技藝現已形成5大類72種完整的針法體系,為完美地表現文人繪畫和現代攝影作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雙面全異繡使湘繡的表現形式和技藝水平達到了驚人的高度,國人譽為“超級繡品”,外國友人稱為“魔術般的藝術”。
改革開放以來,國務院先後授予的湘繡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有李凱雲、楊應修、黃粹峰、劉愛雲、周金秀五位。湘繡獅、虎等題材的作品現藏中國工藝美術館,成為國家級珍品(國寶)。湘繡藝人曾多次受國家委派,到國外表演,大量湘繡作品作為國家禮品饋贈國際機場和友人,傳播了中華文化,增進了國際友誼。1979年湖南省湘繡廠改為湖南省湘繡研究所,1998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撥款780萬元建立了湖南省湘繡博物館。1986年成立長沙市沙坪湘繡廠(民營),2003年中外合資修建了湖南星沙湘繡城。2005年,我國“神六”太空之旅,搭載了湘繡作品;2005年10月,在江蘇省木櫝舉辦的“中國四大名繡展評”中,惟有湘繡《長壽鳥》獲壹等獎;2005年11月,由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在杭州舉辦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精品展”中,湘繡《安南繡像》獲得刺繡類惟壹金獎。
柳建新:湘繡當以文化內涵來傳承
在采訪過程中,有熟知內情的的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去街上走走,妳會驚奇地發現林林總總的湘繡門店裏,陳列的產品大多都是雷同的產品。”談及行業的現狀,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湘繡項目傳承人的柳建新坦言,從上世紀中後期開始,從事湘繡行業的單位只剩下十幾家,而其中大部分只註重湘繡的商品價格而少有關註湘繡文化的傳承。“這樣的情況使得湘繡的社會地位越來越低,湘繡也在人們的心目中形成了價格低廉的產品印象。”
談及這裏,柳建新給記者展示了前不久剛剛獲得中國工藝美術最高獎項“百花杯”金獎的作品《銀虎》。“事實上,湘繡大氣且不乏秀美的作風絕對在整個刺繡界能夠獨樹壹幟,整個行業的現狀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湘繡界現今缺乏壹種文化內涵。”據柳建新介紹,當時創作《銀虎》就花了壹整年的時間,作品主要采取了湘繡獨創的鬅毛針法表現出虎毛蓬松剛勁與威猛之感,同時在粗獷的麻布面料上,運用濃淡粗細各色絲線層層加秀,有表裏、層次、聚散、深淺,使繡出的虎毛在看似只有黑白的簡單色調上顯得色彩斑斕,麻與絲形成強烈的質感對比,虎目怒目圓睜,咄咄逼人。“當時有人出價30萬想購其收藏,但是我拒絕了!我想這幅作品可以留給我的學生們學習,他們必須創作出更多有文化內涵的作品來強大湘繡的影響力!”
劉雅:海歸為圓母親的心願
古稀之年的柳建新本應和其他人壹樣安享晚年,然而她不僅沒有放下手頭的針線,還把在英國攻讀國際商務管理碩士的女兒劉雅叫了回來。“眼前的工作室就是我和媽媽壹起合辦的,她年紀大了,我願意將自己的專業知識與母親的心願結合在壹起,將湘繡藝術發揚光大。”
劉雅表示,雖然近年來湘繡畫出了迷人的風景線,但湘繡產業的整體發展水平仍舊較低,從業人員結構失衡的情況普遍存在,湘繡的許多工藝技術傳承仍然面臨著後繼無人等難題。“這不僅需要有精妙的手工,還需要有獨特的創意,更需要有壹股熱愛的意念。”然而,又有多少年輕人願意將自己的青春投身在漫漫的針線之間?劉雅告訴記者,事實上目前在她這從事湘繡研究和創作的“繡女”大多是從湘繡研究所退休後的中老年人。
據了解,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在很早前就已經開設了湘繡專業,每年都會培養出壹批該專業的“科班”學子。“從某種角度來說,這確實在壹定程度上解決了湘繡專業人才匱乏的狀況,但是很多學生在畢業後真正從事了1-2年後,就選擇退出了,這還是歸結到了個人意念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