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菜點特色主要體現在蒙古族的菜點風味上。
蒙古族人的飲食比較粗獷,以羊肉、奶、野菜及面食為主要的菜點原料。
烹調方法相對比較簡單,以烤最為著名。
菜點崇尚豐滿實在,註重原料的本味。
內蒙古著名的菜點有:烤羊腿、全羊席、手抓羊肉、奶菜、馬奶酒、蓧麥面、資山熏雞、肉幹、哈達餅、蒙古餡餅、蜜麻葉、德興元燒麥等。
對於草原牧民來說,騎馬和摔跤可能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但對城裏人則不壹樣,想真正學會騎馬或者摔跤,那可得需要拿出點工夫來練壹練了
蒙古族的傳統服飾很有特色。
男女都喜歡穿鑲邊的蒙古袍子,腰紮紅黃綠彩色緞帶,腳穿皮靴和氈靴,頭纏紅藍布。
現在除老人外,平日壹般都穿制服,只有在節日或喜宴時才穿蒙古袍。
婦女不論冬夏都喜歡穿裙子或連衣裙,用各色頭巾包頭
馴馬是蒙古族傳統的壹個馬術項目,和“男兒三技”壹樣是體現蒙古族勇敢和膽量的壹種活動。
精騎射、馴烈馬是壹個優秀男子的標誌。
據《蒙韃備錄·馬政》載:“其馬初生壹二年,即於草地苦騎而教之,卻養三年而後再乘騎。”
馴馬,在清朝時稱為:“詐馬”,是壹門絕技,只有剽悍機敏的棋手才能勝任。
因為所馴之馬多為生馬,壹般人是很難制服的。
馬駒斷奶後,在草地放牧,二年後開始 *** 。
從未被騎過的生馬,性格暴烈,見人連踢帶咬,無法靠近,這時就需要壹位嫻熟而勇敢的騎手來騎乘駿馬,手持套馬桿來馴馬。
套馬桿是壹根結實而有韌性的木桿,桿頭系有皮繩,用來套住馬脖子。
這比古代歐洲用繩子來套馬要先進得多了。
生馬見人後就要迅速的逃奔,此時,馴馬手策鞭猛追,用套馬桿準確的將馬套住,抓住套馬桿不放松,奔跑壹段路程後,接近生馬,乘機敏捷果斷地跳上馬背,生馬自然是暴跳如雷,狂奔亂叫,而馴馬手卻隨著馬的頑悍和倔強的姿勢而順水推舟,不斷改變騎法來應對。
直到馬聲嘶力竭,被迫制服為止。
這種驚險的馴馬,只有勇敢的騎手才能勝任,所以歷代人民都把馴馬作為衡量優秀騎手的尺度,後來作為傳統的表演項目。
馬長出四齒後就要去勢,去勢時也得由馴馬手將馬套住制服,另壹個馴馬手雙手揪住馬耳朵,再有壹人緊拉馬尾巴,三人同心協力,迅速將馬按倒在地,實行 *** 。
這種去勢的馬,蒙古語稱:“阿塔思”意即騸馬。
去勢後的馬又經過二三年放牧,再次, *** 乘騎,這時馬的性情才變得溫順了許多,白天不給馬餵食,到晚上才在草地放牧。
壹般來說,牧人們對馬的訓練很嚴格,但是從不用鞭子打他們,而是愛護地接近他們,使之與人產生深厚的感情,已馴的馬不咬人也不亂踢人,步伐能隨人意的調訓而改變,但必須善於應用駕馭的方法才行。
摔跤,蒙古語稱為“搏克”,蒙古族的傳統體育活動。
摔跤手為搏克·巴依勒德呼。
早在十三世紀時已經盛行於北方草原。
既是體育活動,也是壹種娛樂活動。
所屬在祭敖包和那達慕大會時進行。
近代方誌記雲:“肇自古昔,為蒙古最嗜之遊戲,今則盛行於北蒙古,若逢鄂爾博祭日,則必舉行此技,角者著皮革之單衣,跨長靴,東西各壹人,登場而鬥,以推倒對方為勝。
族長及王公臨而觀之,授勝者以獎品,平時則其部之少年,集二、三人而行之。”這說明蒙古人不但在那達慕和祭敖包時進行,而且在平時也三五相聚,搏擊為樂。
蒙古式摔跤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摔跤比賽時,身穿銅釘牛皮坎肩“昭達格”,頭纏紅、黃、藍三色頭巾,腳蹬蒙古花皮靴,腰紮花皮帶,下身穿套褲,脖子上掛著五彩飄帶。
出場時,雙方摔跤手揮舞雙臂,然後互相搏鬥。
蒙古式摔跤不分等級,采取淘汰的方式,決賽出冠軍手、亞軍手和第三名,分別授予榮譽稱號和獎品。
蒙古摔跤在歷史上有記載大約是在十三世紀。
其時,所流行的摔跤形式與後來的蒙古式摔跤沒有什麽不同,當時盛行的是所謂的自由式摔跤。
這種摔跤方式規定臥倒仍可以相搏,使對方雙肩著地才算贏家。
因此,為達到這個目的,參賽者可以用各種手段去制服對方,發生傷殘和死亡的事故也是常有的事情。
摔跤參加人數不限,但須成偶數,少則二至四人,多則壹千余人,比賽勝負采取單淘汰法,蒙古族有許多的摔跤技巧,可以捉、拉、扯、推、壓等十三個基本技巧演變出壹百多個動作,可以抓住摔跤衣、腰帶、褲帶,但不許抱腿,不準打臉,不準突然從後背把人拉倒,觸及眼睛和耳朵,不許拉頭發,踢肚子或膝部以上的任何部位。
在摔跤開始的時候,摔跤手要著摔跤服,上身穿牛皮或帆布制成的緊身短袖背心,上面釘有數行銅釘和銀釘,背面有圓形眼鏡或“吉祥”之類字樣。
蒙古語稱昭達格。
下身穿壹條繡有各種動物和花卉圖案的肥大套褲,用十五六尺長的白綢子和各色綢料做成,腰間系紅、藍、黃三色綢子做的短裙,蒙古語稱希力布格,腰上還紮有花皮帶,庫掏錢面雙膝部為繡有別致的圖案。
有孔雀羽形、火形等吉祥圖案。
腳登蒙古靴和馬靴,頭纏紅、藍、黃三色頭巾,脖子上掛著五彩飄帶。
蒙古族的摔跤,既不同於中國式摔跤,也不同於日本的相撲。
它在規則、方法、服裝、場地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
蒙古式摔跤壹上來就互相抓握,膝蓋以上任何部位著地都為失敗。
摔跤人數是八、十六、三十二、六十四、壹百二十八、二百五十六等雙數,總數不能出現奇數。
報名不分民族,不分地區,不限體重。
安排對手由德高望重的栽判員負責,不征求摔跤手的意見。
比賽實行單淘汰制,即每輪淘汰半數。
摔跤手的服裝比較講究,下身穿肥大的白褲子,外面再套壹條繡有各種動物和花卉圖案的套褲,上衣是用香牛皮制做,上邊釘滿銀行或銅釘,後背中間有圓形鏡或“吉祥”之類的字,腰間系有紅、藍、黃三色綢子做的圍裙,腳登蒙古靴或馬靴。
名跤手脖子上佩戴著五顏六色的布條項圈—江嘎,看上去煞是威風。
它是在壹定級別的比賽中獲得優勝的象征。
比賽場地簡單,只要有壹片草坪或松軟空地,觀眾席地圍坐,摔跤手就可以在中間進行比賽了。
比賽前,雙方都有高唱挑戰歌,以肋聲勢,唱三遍後,雙方摔跤手跳躍而出,做著雄鷹展翅的舞姿進入會場。
比賽開始,摔跤的雙方互相致意和向觀眾敬禮後,開始較量。
頃刻間,爭鬥相撲,盤旋相持,腿膝相擊。
蒙古式摔跤以巧取勝,壹跤定勝負,只要身體有壹處著地就算輸了。
但不能抱腿,不準反關節動作,不準扯褲子。
蒙古摔跤大體分踢、絆、纏、挑、勾等三十余種、三百多個動作。
凡取勝者,到裁判臺雙手捧出事先準備好的果子、奶食等,然後邊跑邊撒在圍觀人群中,讓大家分享他的“勝利果實”。
近年來,經過改革,古老的蒙古式摔跤,以其音譯—搏克馳名中外。
在重大的那達慕大會上,都設有女子搏克比賽。
她是那達慕體壇上壹支嬌艷的奇葩,倍受國內外賓客睛睞。
女子搏克獨具魅力的觀賞價值,為那達慕大會紡織了壹束五色的彩環。
改革後的搏克運動,常以單獨項目構成比賽,這種比賽不僅設有個人冠軍賽,還設有團體賽,表演賽和安慰賽等內容,從而為古老的蒙古式摔跤,註入了無限的生命力。
由此,搏克登上了全國比賽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