沱江河是古城鳳凰的母親河,她依著城墻緩緩流淌,世世代代哺育著古城兒女。坐上烏蓬船,聽著艄公的號子,看著兩岸已有百年歷史的土家吊腳樓,別有壹番韻味。順水而下,穿過虹橋壹幅江南水鄉的畫卷便展現於眼前:萬壽宮、萬名塔、奪翠樓……壹種遠離塵世的感覺悠然而生。沱江的南岸是古城墻,用紫紅沙石砌成,典雅不失雄偉。城墻有東、北兩座城樓,久經滄桑,依然壯觀。
沱江河水清澈,城墻邊的河道很淺,水流悠遊緩和,可以看到柔波裏招搖的水草,可以撐壹支長篙漫溯。沿沱江邊而建的吊腳樓群在東門虹橋和北門跳巖附近,細腳伶仃的立在沱江裏,象壹幅永不回來的風景。
東門城樓
東門城樓位於城東,緊靠沱江,原名"升恒門",為鳳凰古城四大城門之壹。
東門城樓始建於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城門下部由紫紅砂巖砌成,上部城樓則用古磚砌築。城門寬3.5米,高4米,呈半圓拱,兩扇城門都用鐵皮包裹,用圓頭鐵釘密釘,牢實堅固。城墻修築全部用紅砂條石,精工細鉆,規格壹致,城墻厚0.8米,下部內外兩側用條石加石灰漿砌成,中間填以碎石粘土,層層夯實;頂部的中間填充物改為石灰、鵝卵石、黃土拌成的三合土,厚約0.33米,上面鋪以紅砂塊石。城樓高11米,大門上方有槍眼8孔。歇山屋頂,覆以腰檐,飛檐翹角,精美壯觀。
沈從文故居
沈從文故居世人知道鳳凰,了解鳳凰,是從沈從文開始的。1902年12月28日,我國著名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沈從文先生誕生在鳳凰古城中營街的壹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裏。四合院是沈從文先生曾任清朝貴州提督的祖父沈宏富於同治五年(1866年)購買舊民宅拆除後興建的,是壹座火磚封砌的平房建築。四合院分前後兩進,中有方塊紅石鋪成的天井,兩邊是廂房,大小***11間。
房屋系穿鬥式木結構建築,采用壹鬥壹眼合子墻封砌。馬頭墻裝飾的鰲頭,鏤花的門窗,小巧別致,古色古香。整座建築具有濃郁的湘西明清建築古城特色。二十年代就蜚聲文壇,被譽為“中國第壹流的現代文學作家,僅次於魯迅”(金介甫JeffereyC.KinKley著《沈從文論》)的沈從文先生在古城裏度過了他充滿傳奇色彩的童年。沈從文的壹生是坎坷的壹生,是奉獻的壹生。他1917年到1922年漂遊在湘西沅水流域;1923闖入北京,1923年至1928年在北京以寫作謀生;1928年至1930年,在上海中國公學任講師,兼《大公報》、《益世報》等文藝副刊主編;1931年至1933年在青島大學任講師;1934年至1939年在北京主編全國中小學國文教科書;1939年至1947年在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任教授;1947年至1949年在北京大學任教授;1950年至1978年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任文物研究員;1978年至1988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任研究員。
沈從文先生的文學作品《邊城》、《湘西》、《從文自傳》等,在國內外有重大的影響。他的作品被譯成日本、美國、英國、前蘇聯等四十多個國家的文字出版,並被美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選進大學課本,兩度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評選侯選人。沈從文先生不僅是著名的作家,還是著名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他撰寫出版了《中國絲綢圖案》、《唐宋銅鏡》、《龍鳳藝術》、《戰國漆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等學術專著,特別是巨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影響很大,填補了我國文化史上的壹項空白。
沈從文故居於1991年被列為省人民政府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拔款進行了整修。故居現陳列有沈老的遺墨、遺稿、遺物和遺像,成為鳳凰最吸引人的人文景觀之壹,每天來瞻仰者絡繹不絕。
熊希齡故居
鳳凰古城熊希齡故居位於古城北文星街內的壹個小巷裏,故居往東200米便是秀麗的沱江。故居為四合院系南方古式的木瓦結構,比較矮小但很精致,故居現存房屋4間基本是保持原貌,很富於苗族情調,故居屬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869年6月25日(農歷)熊希齡先生誕生在這裏並在此度過了他的童年。他天生聰慧被喻為“湖南神童”,十五歲中秀才,二十二歲中舉人,二十五歲中進士,後點翰林。1913年當選民國第壹任民選總理,由於他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不久就被迫辭職。熊先生晚年致力於慈善和教育事業,1920年創辦著名的香山慈幼院。1937年12月25日這位風雲人物在香港逝世,享年68歲。當時國民為他舉行了國葬儀式。
楊家祠堂
楊家祠堂始建於道光16年(1836年),木結構四合院,上下兩層,占地770平方米,由大門、戲臺、過廳、廊房、正廳組成,呈長方形。戲臺為單檐歇山頂,檐下飾如意鬥拱,高16米,四根臺柱雕龍刻鳳,戲臺為穿鬥式,正殿為擡梁式,整個建築做工精細,極富民族特色,屬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楊家祠堂坐落在縣城東北部的古城墻邊。太子少保、果勇侯、鎮竿總兵楊芳捐資修建於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
祠堂由大門、戲臺、過亭、廊房、正廳、廂房組成,是典型的四合院建築,占地770平方米。戲臺為單檐歇山頂,穿鬥式結構,高16米,面闊7米,進深8米;檐下如玉鬥拱,臺柱雕龍刻鳳。正殿為擡梁式建築,山墻為貓背拱,分為壹明二暗三間。兩邊配有廂房。楊家祠堂設計精巧,做工精細。窗戶、門、檐飾件均系鏤空雕花,整體建築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很高的建築藝術價值。
南方長城
中國南方長城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竣工於明天啟三年(公元1622年)長城南起與銅仁交界的亭子關,北到吉首的喜鵲營,全長三百八十二裏,被稱為“苗疆萬裏墻”,是中國歷史上工程浩大的古建築之壹。其中大部分在鳳凰古城境內貫穿而過大致經過新鳳凰營、阿拉營、古雙營、得勝營、鎮溪營、振武營。
城墻高約3米,底寬2米,墻頂端寬1米,繞山跨水,大部分建在險峻的山脊上,沿途建有800多座用於屯兵、防禦用的哨臺、炮臺、碉卡、關門,當時沿線壹般駐有4000-5000人的軍隊,最多時曾增到7000人左右。明朝,湘黔邊境的苗人被劃為生苗和熟苗,生苗是不服從朝庭政府管轄的少數民族,他們因不堪忍受政府的苛捐雜稅與民族欺壓,經常揭竿而起。為了安定邊境地區,鎮壓反抗,明朝廷撥出4萬兩白銀,在生苗與熟苗之間修築起了長城。清朝統治者後來也對苗疆長城作了部分增補修建。
也許由於南方少數民族的軍事實力不如北方少數民族強大,苗疆長城也就沒有修築得像北方長城那樣雄偉壯大,所用石塊只有北方長城的1/10到1/6大小。明清以來,苗疆長城上的石塊不斷地被當地人拆去建房、壘坎。今天我們只能看到時斷時續的城墻和壹些保存完好的城堡。苗疆長城是中國長城的壹個組成部分不存在任何爭議,景點應和北方長城壹樣加入世界文化遺產之列。
天星山
天星山天星山在鳳凰城北35公裏,是乾嘉苗民起義的根據地,為苗族聚居區腹地。因交通閉塞,雖有名但見其真面目者極少,附近的苗寨古木參天、民風淳樸。天星山兀然獨立,藤蘿密布,周圍山多林茂,景色宜人。
黃絲橋古城
黃絲橋古城始建於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湖南省誌·地理誌》:“唐置渭陽縣,縣治在今治西南,此地現名黃絲橋”),經宋、元、明、清各代改造修葺,建國後省縣政府又拔款修復,形成了壹座雄偉壯觀的石頭城。古為屯兵之所,是歷代統治者防止西部苗民生釁的前哨陣地。
黃絲橋古城系青石結構建築,城墻高5.6米,厚2.9米,寬2.4米,東西長153米,南北長190米,周長686米,占地面積2900平方米,築城所用石料皆采石灰巖的青光石,小的也有1000余斤。石面精鉆細鑿,石面平整,工藝考究。砌築時以糯米稀飯拌合石灰為砌漿灌縫,使數百米城墻,渾然壹體,堅固牢實。古城開有三個城門,均建有十余米高的清式建築格局的高大城樓,東門城樓題“和育門”,西門城樓題“實城門”,北門城樓“日光門”。三個城樓的屋頂均為歇山式,下層覆蓋以腰檐,上布小青瓦,飛檐翹角,分外壯觀。
城墻上部為鋸鑿形狀,箭垜300個,還有兩座外突的炮臺。站在炮臺之上,遙想當年,箭垜旁刀戟林立,炮臺上人影浮動,還有城外山頭的碉樓狼煙滾滾,仿佛還看見刀劍交接之影,聽見搏殺呼號之聲,剎那間產生壹種悲壯感。1983年10月黃絲橋古城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奇梁洞
奇梁洞位於縣城北四公裏處,屬典型的碳酸鹽巖洞,該洞以奇、秀、闊、幽四大特色著稱。洞長6000余米,***分五大景區:即古戰場、畫廊、天堂、龍宮和陰陽河。洞中有山,山中有洞,洞洞相連。它集奇巖巧石,流泉飛瀑於壹洞,由千姿百態的石筍、石柱、石鐘乳構成了壹幅幅無比瑰麗的畫卷。壹條小溪穿洞而過,水流平緩,燈光打在巖壁上,皺襞倒影在水中,如夢如幻。巖洞用五光十色的霓虹燈打在石筍、石幔及石花上,營造出壹個流光溢彩的世界。在洞內有壹大廳,據傳是苗民糾集的地方,廳裏立著壹塊帶壹個小孔的石頭,對著小孔“嗚嗚”地吹,整個大廳會回蕩著低沈的號角聲,當年的苗民就是用這種方式傳令的。
山江苗寨
山江苗寨(又名總兵營)位於鳳凰西北20公裏處的壹個峽谷之中,是壹個具有濃郁苗族生活氣息的小山寨。苗語稱山江為“叭固”,意為蛤蟆洞,因寨邊有個山洞,蛤蟆甚多,故而得名。稱山江為總兵營則源於清朝鎮壓苗民起義時在此駐兵設過總兵營房。至於叫"山江"則因解放後在寨西北山上修了座山江水庫,苗寨缺水、水庫修成後觀者如潮,人們稱"叭固"為山江,久之,行政區名便隨之改為"山江"。山江,保留著古老的苗家習俗。
鮮麗奪目的苗族服飾,情調別致的攔門酒,風格獨特的卡鼓、攔路歌、邊邊場,會使妳耳目壹新,如癡如醉;還有傳統節日"四月八"的跳月跳花,"六月六"的山歌對唱,又會使您心動神搖,嘆為觀止。
沱江吊腳樓
沱江河是鳳凰的母親河,她依著城墻緩緩流淌,世世代代哺育著古城兒女。坐上烏船,聽著艄公的號子,看著兩岸已有百年歷史的土家吊腳樓,別有壹番韻味。
順水而下,穿過虹橋壹幅江南水鄉的畫卷便展現於眼前:萬壽宮、萬名塔、奪翠樓……壹種遠離塵世的感覺悠然而生。沱江的南岸是古城墻,用紫紅沙石砌成,典雅不失雄偉。城墻有東、北兩座城樓,久經滄桑,依然壯觀。沱江河水清澈,城墻邊的河道很淺,水流悠遊緩和,可以看到柔波裏招搖的水草,可以撐壹支長篙漫溯。
沿沱江邊而建的吊腳樓群在東門虹橋和北門跳巖附近,細腳伶仃的立在沱江裏,象壹幅永不回來的風景。
北門古城樓
鳳凰古城北門古城樓始建於明朝。鳳凰北面,俗稱北門城樓,本名"壁輝"。北門古城樓始建於明朝。鳳凰元、明時為五寨長官司治所,有土城。明嘉靖年間從麻陽移鎮竿參將駐防於此,乃於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將土城改建為磚城,開設四大門,各覆以樓。
到清朝,古城的軍事地位日顯重要,先後在這裏設鳳凰廳、鎮竿鎮辰沅永靖兵備道治所,古城的建設也得到加強。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遂將磚城改建為石城,北門定名為“壁輝門”,壹直保存至今。北門古城樓采用本地紅砂條石築砌,做工考究,精鉆細琢。城門呈壹半月拱,有兩扇鐵皮包裹。圓頭大鐵釘密鉚其上的大門。城樓用青磚砌築,重檐歇山頂,穿鬥式木結構,石座卷頂。城樓對外壹面開槍眼兩層,每層4個,能控制防禦城門外壹百八十度平面的範圍。北門城樓與東門城樓之間城墻相連,前臨清澈的沱江,既有軍事防禦作用,又有城市防洪功能,形成古城壹道堅固的屏障,雖幾經戰火,仍巍峨聳立於沱江河岸。
王村芙蓉鎮
王村古鎮是秦漢時期酉陽城舊址。是壹座有土家族民族特色和兩千多年歷史文化的古鎮,是猛洞河水道旅遊的門戶,猛洞河風景區的南大門,這裏鐵路、公路、水運交通方便。鎮中風光風情獨特.五裏青石板長街,兩傍板門店鋪,土家吊角樓順坡而建,淳樸的土家民族風情十分迷人。戰國時代楚王馬希範與土司王彭世愁爭戰盟約所立的“溪洲銅柱”依然如故,中國重點保護文物“溪洲銅柱”,上面銘刻2300多字,記載公元940年楚王王與土司罷兵言和盟約,是研究我國古代民族關系的珍貴實物資料。
此外,這裏還有高約60米,寬70米的王村瀑布,人可在瀑布簾後行走,如置身於水晶宮。王村幽深的小巷,青石板的長街、土家的吊腳樓和純樸的民風吸引了遊人,同時也吸引了壹些電影導演的目光,1986年著名電影導演把這裏選作了電影《芙蓉鎮》的外景拍攝地,於是王村又有了壹個名字叫做芙蓉鎮。完好的外景地,將飽妳的“眼福”,品嘗壹碗“米豆腐”將飽妳的“口福”。然而,對於多數王村人來說,盡管電影《芙蓉鎮》和近年興起的旅遊熱多少改變了他們的觀念,但他們閑適的生活生活如同那個久遠的舊夢,依舊沈睡著。來王村,土家人的織錦不可不看。在臨街的作坊裏,古老的織機聲是古鎮特有的天籟。
這些呢就是土家的織錦,當地人把它叫做西蘭卡普,也就是花被面的意思,大家可以看到,它的顏色大紅大綠色彩鮮艷非常的漂亮,那現在它就不僅僅作為被面來使用了,它還可以做床墊,沙發靠墊,還有壁掛什麽的,從工藝上來分,它分為兩大類,壹類就是上面這種傳統工藝的,而且它是個棉紗制作的,那另外壹種呢就是下面這種現代派的。茅古斯舞、猛洞河的風光,都是織錦的主要內容,土家人對自己家鄉和生活的偏愛,以他們自己的方式描述著,沒有太多的矮飾。王村的黃昏在不知不覺來臨。這時,夕陽西下,遠山悠悠,壹曲無聲的漁舟唱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