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棲山嚴光寺就是這個地方!
暮春時節,我又來到了這個熟悉又陌生的地方,就像走進了記憶深處的壹個角落。
站在門外,壹邊學習壹邊看課文:
度假村盛情歡迎洪武藏。
梵天興山鳳棲長吟文健跡。
兩行字道出了兩個秘密。明初官方出版的《洪武南藏》,明初又稱《南藏》。嚴光寺保存的這件藏品是僅存的壹件,現藏於四川博物館。
朱允炆,明朝第二位皇帝文健,於公元1398年登基,年號“文健”,史稱文健。四年後,朱允炆的四叔朱迪發動了靖南之戰,推翻了他的政權。朱允炆也在壹場大火中神秘失蹤,後人將這段歷史列為明代四大懸案之首。
從山門到廟門,是壹條青石鋪成的小路。道路兩旁植被茂盛,古樹參天。走在其中,感覺清涼。
六百二十年前的壹個夜晚,壹個孤獨的身影跌跌撞撞地走在這條山路上,月光照在他憔悴的臉上。在火災中失蹤的是朱允炆。
朱允炆已經筋疲力盡了。看著夜空中的明月,他不禁感到悲傷。過去似乎就發生在昨天...
四年前,他剛登上大寶的時候,躊躇滿誌。為了實現自己最終的夢想,他做了壹件轟轟烈烈的事——削藩,這為他最終的逃亡做了鋪墊,在齊泰和黃子澄的推動下。......
山路不遠,十多分鐘後就到了廟前。路兩邊都是小攤,大多是賣蠟紙錢的。每當有遊客經過,攤主們都會像念經壹樣大喊,但會把“阿彌陀佛”換成“香蠟紙錢”。
嚴光寺始建於晉代,原名長樂寺。唐代改名為長樂寺,宋代改名為翠微寺。明朝永樂年間,蜀王春竹要求將其命名為嚴光寺。寺廟分為上寺和下寺。下殿形成於晉代,上殿卻晚了1200多年,建於清朝康熙年間。
在天王廟前,放著兩個巨大的深色鐵鍋,壹個在左邊,壹個在右邊。這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鐵飯碗,是明朝皇帝給的禦用鍋。相傳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叔叔名叫朱武六,在朱元璋稱帝前出家為僧。他曾經遊歷西藏、印度等地,和唐三藏壹樣,得到了壹部真經——貝葉經。
後來法仁去了鳳棲山古寺,當了方丈,再也沒有離開。據說他長得溫柔善良,像個心地善良的女菩薩,當地人都叫他“漂亮娘娘”。
朱元璋稱帝後,蜀國第十壹世太子春竹在成都參觀古寺,得知毛的叔父在此出家為僧,便賜名“悟空”給皇帝。後來又賜他壹個半副元帥,四極龍鳳旗,五塊琉璃瓦,兩個禦壺,壹個洪武南藏,壹部皇家梵文華嚴經。鸞嘉和龍鳳岐為悟空禪師出行時享受皇家待遇。琉璃瓦彰顯悟空皇室血統,禦壺可供千僧使用。
過了天王殿,還有觀音殿和大雄寶殿。在大雄寶殿,有道吉和尚寫的“南方無釋迦牟尼佛”。公元1204年,道濟和尚偶然遊歷翠微寺,留下了“南無釋迦牟尼佛”的字跡。這個牌匾現在還掛在大雄寶殿裏。
正殿壹側有壹扇門通往上思,嚴光寺同時擁有兩座獨立的寺廟——上思和司夏。兩座寺廟的結構大致相同,包括天王殿、觀音殿和大雄寶殿。
相傳清乾隆參觀古寺,對寺內建築贊不絕口,於是萌生了再建壹座寺廟的想法。為了表明自己比明帝強,他在古寺山上建了壹座宏偉的廟宇,並寫了《嚴光廟》這本書,這就是“上廟”的由來。
過了司夏寺後,山路分為兩部分,左邊通往財神廟和松子觀音,右邊是通往藥師殿、結印寺、天王殿、觀音殿和大雄寶殿的主線,兩路最終在大雄寶殿匯合。
此外,朱允炆的減藩政策引起了諸侯國特別是他的四叔朱迪親王的強烈不滿,最終促使他揭竿而起,揭竿而起,以峻青壹方的名義發動了“靖南之戰”,壹舉推翻了朱允炆政權。
公元1403年,楚帝兵逼宮,被火圍困的朱允炆想起了祖父給的鐵盒。朱元璋登基的時候,就預感到未來事情會有變化。他偷偷給了朱允炆壹個鐵盒子,並告訴他在危機情況下打開它,以避免災難。現在終於到了打開盒子的時候了。當我打開它時,我發現了壹把剃刀,壹件袈裟和壹封密函,上面有壹條通往宮殿的秘密通道。很明顯,朱元璋的意圖是讓他出家避禍。朱允炆獨自壹人從秘道中潛了出來,他的隨從連同宮殿壹起被大火吞噬。
朱允炆離開皇宮後日夜逃亡,但被壹條河擋住去路。在我極度焦慮的時候,幸運地遇到青城山道士鄭武乘船路過,於是登船連夜逃到青城山附近的鳳棲山長樂寺,去找我的高曾祖父法仁(悟空大師)。
導入殿前的石梯又長又陡,殿旁有釋迦牟尼八相路線圖石雕。穿過結印寺,登上天王殿上方陡峭的天梯,最後到達上思大雄寶殿。寺前的石壁上刻有古寺重大事件,包括“文健辭呈”和“康熙禦書”。
從大雄寶殿出來,再往上走幾十級臺階,就到了上古寺的最後壹個大殿——祠堂。寺後是塔林,其中有無思善法師靈塔和悟空法師靈塔。悟空大師的肉身佛在塔內保存了數百年,卻不幸在亂世被毀。善無慮大師是唐代天竺的壹個和尚。為躲避安史之亂,隨唐玄宗赴蜀,最後留在古寺。
幾年後,朱允炆隱居古寺的消息走漏,朝廷派來的奸細跟蹤他,朱允炆不得不逃離嚴光寺。
他在自己居住的冥想室的墻上寫了壹首詩:
秋入西南四十秋,
肖驍滿頭白發。
幹坤的家在哪裏?
江河無聲,水自流。
雲氣散於長樂宮。
雨落在元亭上。
青浦劉璽每年都是綠色的,
野老頭咽了口唾沫,哭了。
朱允炆開始了又壹輪逃亡生活,期間遊歷了滇、黔、巴等地,在當地留下了大量遺跡。
多年後,當他再次回到古寺時,他絕望了,徹底放棄了東山再起的心。從他晚年的詩歌中,我們可以看出:
看了解釋,我懶得敲了。
笑黃家送團瓢。
南方有千層丘陵,
北望天門,萬裏遠。
寬緞早忘了飛鳳,
長袍是新換上的長袍。
這時候的官員哪裏知道?
只是鳥兒遲早要面對。
據說朱允炆至死都沒有離開過鳳棲山。
下山的時候沒有從原路返回,而是沿著祠堂旁邊的小路繼續上山。壹個人悠閑地走在僻靜的小路上...正是綠肥紅瘦,滿山綠意的時候。恍惚中,我是抑郁的朱允炆。
壹扭頭,壹座斑駁破敗的石牌坊矗立在路中央。不知不覺,我來到了古廟腳下。牌匾上刻有康熙皇帝的手跡,“嚴光殿”。
全文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