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出版物自願登記制度

出版物自願登記制度

古代

商業出版活動存在於中國古代出版體系的各個層面,最具代表性的是書店中的刻書制度。方可以其敏銳的市場而聞名。

它以其獨特的視野、靈活的管理方式和獨特的讀者服務意識。其刻制之多,地域分布之廣,從業者之多,管理方式之多樣,使官刻與私刻難以匹敵。可以說,中國古代出版業的繁榮昌盛來源於書坊雕版。大量古代出版史料表明,讀者服務意識貫穿於商業出版的整個經營活動;銷售圖書產品,占領圖書市場,樹立自身形象,都是以讀者為中心。分析古代出版者的讀者服務意識,考察其經營活動,應有利於正確評價古代出版者的歷史作用,做好今天的讀者服務工作。古代出版社的讀者服務意識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滿足讀者文化需求的市場意識,了解讀者,從讀者的文化需求來決定圖書的選題和圖書的品種,是歷代出版社的經營理念。書店刻本通常被認為是“以盈利為目的”,盈利的前提是要有讀者購買力的支持。所以書店出版的書籍種類很多,經典子集、年鑒、醫書、類屬書、陰陽、童書、科研書,讀者的需求就是出版社選擇的選題。在滿足讀者文化需求的同時,也達到了“拍出利潤”的終極目的。

摩登時代

2000年世紀之交,著名學者胡道靜先生曾說:“中國是壹個出版事業繁榮的大國,也是最早發明印刷術的國家。它是雕版印刷的發源地,也是活字印刷的發源地。但有壹點很奇怪,那就是記錄轟轟烈烈的出版業創作和描述的材料並不活躍,似乎不成比例。”因此,編輯史和出版史的研究相對滯後,還處於學科建設階段。中國有大量的古籍,目錄和版本的研究,書籍和印刷的歷史等。發展較早,往往包含編輯史和出版史的重要內容。葉德輝的《林紓·花青》很有價值,但它不是壹部編輯出版史專著。20世紀20年代末,葛的《中國新聞史》問世,堪稱“中國新聞史研究的奠基之作”。《中國出版簡史》(楊守清著)於65438年至0946年在上海出版,作者明顯受到西方近代出版思想的影響。

接近出版史的要求,但內容不全,篇幅比較單薄。然而,作為中國第壹部現代出版史,它具有歷史意義。新中國人民出版初期,出版人張在出版總署工作。他最早重視出版史研究,親自搜集史料,創造性地編輯註釋了八卷本《中國近代出版史料》,於20世紀50年代出版[3]。該書收集了大量重要的出版資料,限於當時的歷史條件,註重革命和進步的材料。而且由於陸續收集編輯,出版時間分散,給讀者查找帶來不便。但張著在開風氣之先,對編輯史、出版史的研究都有很大貢獻。

20世紀下半葉,新中國出版業跌宕起伏,曲折發展,被10年的文化大革命摧殘和破壞。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出版業走上了快速復蘇、不斷發展壯大的征程。出版業經歷了半個世紀的漫長歷史,其中蘊含著出版理論(包括編輯史和出版史)研究的熱流。1983年6月,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於加強出版工作的決定》,這是新時期指導出版工作的重要綱領,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深遠的影響。中央文件中首次提出加強出版、印刷、發行的科研工作,建立出版發行研究機構。從編輯史和出版史研究的角度,極大地調動了業內有識之士和壹些老出版社的積極性。他們已經從總結出版史經驗、撰寫出版回憶開始,進入研究編輯史、出版史的行列。

大約在這個時候,新中國出版業的創始人之壹胡喬木於5438+0984+00年6月給教育部寫了壹封信,要求在大學設立編輯專業[5]。自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開設編輯專業以來,我國許多高校都開設了編輯出版專業和出版研究所,開設了“中國社論史”或“中國出版史”等課程。這些措施在聚集專家、推動編輯史和出版史研究、培養人才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比如已經出現了壹批有發表歷史的碩士、博士學位論文,其中有壹部分已經正式發表。

目前,在全國範圍內,編輯出版史老中青研究力量初步形成,湧現出壹批優秀的科研、教學和創作人才。這支研究隊伍由出版界人士、高校教師、研究生以及相關科研部門熱心編輯史、出版史的專家學者組成。好在這個研究團隊雖然不是很大,但其特色是在誌同道合、取長補短、團結協作、攜手共進的基礎上形成的。可以說,這是出版界、教育界、學術界有識之士進行學術研究的基本力量。上個世紀最後20年的主要研究課題和成果,都離不開這個研究團隊的學術勤奮和努力。

20世紀80年代是編輯史和出版史研究的活躍時期。1985中國出版科學研究院、1987新聞出版署黨史資料收集工作領導小組相繼成立,在組織推進編輯史、出版史、黨的出版史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湖南大庸(1989)和山西太原(191)召開了兩次中國近代出版史學術研討會,涉及太平天國出版、晚清官書局、基督教在中國的出版、民國時期的出版、革命根據地和解放區以及黨領導的地區的進步新聞出版、少數民族的出版。對出版史研究的這些新成果進行了交流和探討,有助於推動出版史研究。在這兩次會議上都發表了壹些論文。1991年,中國出版研究院將“中國近代編輯、出版、發行的優良傳統問題”列入科研計劃(列入新聞出版署科研計劃),並成立課題組。歷時壹年多,出版界和高校編輯出版教育界參與其中,並在第七屆全國出版科學研討會上,集中研究、總結和討論了中國近代優秀出版傳統,進壹步明確了研究出版優秀傳統的正確方向、重大意義和根本目的。梁緣在《弘揚出版優良傳統,推進出版改革開放》壹文中說:“中國現代出版的優良傳統包含著非常豐富的內涵。從時間上看,經歷了幾百年,包括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兩個歷史階段;從空間上看,它包括滬、京等地的出版企業,其中不乏商業、中華、三聯、明凱等壹批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出版單位。從事業性質看,既包括進步出版事業,也包括中國* * *產黨直接領導的革命出版事業;從出版界的成員來看,不僅包括數以萬計的編輯、出版、發行人,還包括壹大批為我國文化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編輯、出版人,其中壹些人還是政治家、作家、理論家、科學家、教育家。從出版的作用來看,它不僅在傳播和積累科學文化知識、提高民族文化素質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在中國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對我們今天研究和總結如此豐富的出版傳統意義重大,其難度可想而知。”

1992中國編輯學會成立後,也十分關註編輯史和出版史的學術研究。分別在武漢(1993)、南京(1999)、溫州(2000)舉辦編輯史、出版史學術研討會。參加這三次會議的學者、專家、研究人員相對較少,主要是交流研究經驗。在溫州會議上,回顧了百年出版歷程,討論了百年出版的階段、百年出版的成就、近代著名出版社和出版機構的貢獻、百年出版對今天出版業和出版研究的啟示[9]。會上,壹些專家繼續呼籲加強出版史研究。幸運的是,壹部八卷四百多萬字的《中國出版通史》正在中國出版研究院的主持下編纂。這是壹部大型的出版通史,由教育界、出版界和有關學者專家集體討論編纂而成。這是中國出版史研究的壹項重大基建工程。開始編纂出版通史資料,引起了日本、韓國等出版研究界的關註。

從以上描述中,不難看出,組織活動和領導集體研究、分工協作,對編輯出版史的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這裏要提到的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各省市編纂新地方誌的工作,包括“出版誌”的編纂。至今已有:上海出版誌、江蘇出版誌、江西出版誌、陜西出版誌、安徽出版誌、河北出版誌、山西出版誌、湖北出版誌等。《北京出版誌》編輯委員會從1993開始編輯出版《北京出版史》,連載出版。到2000年底,它已經出版了16系列。天津、河北、浙江等省市也出版了本省市出版史的研究著作。

還要提壹下以“中國出版史”命名的四本書:宋遠方、李白建的《中國出版史》(中國圖書出版社1991版)、季少夫主編的《中國出版簡史》(林雪出版社1991版)、方厚淑的《中國。

以上四部出版史各有特色。宋、李的著作認為:“中國出版史的寫作,既要忠實地描寫某些歷史現象,又要總結某些帶有規律性的東西。”按照這種創作思路,宋、李的作品力圖探索出版發展的規律,並作出宏觀的描述;擺脫壹般的書史、印史的寫法,對史料進行新的整理和處理。季紹福主編的《中國出版簡史》是上海學者的壹部集體研究著作,集中研究了重要的出版史實和出版商的活動。它擅長取材,書中有書籍、影子、人物等60多幅插圖。早在1980年,方厚淑就在出版工作上連載了《中國出版簡史》(中國出版的前身)。後來他又修改、更新出版了書名為《石華》的書,這其實是壹部公正的出版通史研究著作(下限1989)。從統計的角度來看,附錄中有壹個日文翻譯出版。肖東發的《高校編輯專業教材》試圖將編輯史和出版史融為壹體,在選材和體例上難度較大,具有開拓性。

20世紀90年代,區域出版史的研究也取得了豐碩成果。除了大量地方出版的史料外,還出版了壹批革命出版史著作,如(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版)、(江西大學出版社,1991版)、周、、王等主編的《中央革命根據地新聞出版史》。著有《西北出版史》(陜西人民出版社,1997版)、《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大後方出版史》(重慶出版社,1999版)、《李福建出版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版)、《白甘肅出版簡史》等。

令人欣慰的是,改革開放以來,海峽兩岸出版界往來頻繁,相關信息和書刊交流日益增多。研究臺灣省出版與版權貿易多年的辛光偉,有意撰寫壹本臺灣省出版史專著。在臺灣省出版界的幫助下,他廣泛查找資料,仔細研究。歷時三年,終於寫了壹部40萬字的臺灣省出版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版)。該書系統論述了近二百年來,特別是光復以來,臺灣省圖書、報刊、音像的出版、印刷、發行、版權等情況,並配有圖書、期刊、人物、事件照片。它的出版無疑填補了臺灣省出版史研究的空白,必將促進臺灣省、香港和澳門出版史的進壹步研究。

以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為代表的圖書館史和社會史研究呈現出新的面貌。《商業與中國》是中國現代出版業最古老的“老店”。他們都有編纂自己的歷史的傳統,並成立了研究和編輯小組。1987商務印書館成立90周年,陳遠主持編輯《商務印書館九十年我與商務印書館大事記》。這本大事記在寫作素材和形式上都很有新意,凸顯了出版與文化的密切關系。今年是中華書局成立75周年,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寫了《中華書局回憶》(第壹、二卷)。中華書局在成立80周年之際,還出版了紀念文集《中國文化的過去、現在和未來》(1992)、《中華書局現代名人書信集》(1992)。商務印書館出版1992商務印書館95周年紀念、商務印書館百年紀念(1897 ~ 1997)紀念商務印書館百年,並選登北京、上海等地報紙發表的118紀念文章。此外,太原、上海還出版了解放前明凱書店、文化生活出版社等有影響的社會史料,如《明凱書店年譜》(王誌毅著,1991版)。

中國是印刷術的故鄉。唐代印刷出版業發展之初,與商業利益密切相關。我國出版社在傳播古籍、追求利潤的過程中,逐漸加深了對商標功能的認識,更加重視商標的應用,進行了更多的創新和發明。如印刷出版物上刻有“成都市成都縣龍池坊邊家”、“北京李家”、“商都東城刁家芋頭”等字樣,均已打字,可以說已有商標雛形。

在宋代,印刷變得更加流行,出版業變得更加商業化。出版商對商標的使用和生產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了進壹步的發展,這是古代出版業商標意識和運作成熟的起點。

明清時期是中國古代出版業的鼎盛時期。這壹時期民間書店眾多,商業競爭異常激烈。盜版、剽竊、抄襲等現象在社會上非常普遍。因此,許多出版商更多地依賴商標作為保護自身權益免受或少受侵權的利器。這壹時期,有無數的書店(店)展示自己的品牌名稱,這是常見的。壹些精明的書店老板優先考慮品牌名稱,並輔以其他措施,以推薦自己的品牌,防止他人假冒和侵權。典型的例子如下:第壹,強調自己的字號,確定壹本好書是唯壹的,沒有分號。二是打造專門的標誌,以鮮明的圖案標誌加深購買者對品牌名稱的感知和印象,從而達到打造名牌、威懾假冒的目的。第三種是刻上主人的肖像,以自己的人格和信譽做擔保,推薦品牌,承諾書的質量。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出版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毫無疑問,未來幾年中國出版業將繼續快速發展。然而,出版形勢的發展也證明,中國原有的出版市場格局將被打破,壹個全新的市場化的出版市場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從國內產業的生產構成來看。中國現代出版業是壹個市場化的出版業。因此,與圖書產品的三大功能,即娛樂(文化)功能、知識功能和信息功能相對應,出現了大眾圖書市場、教育圖書市場和專業圖書市場。這是現代圖書市場的基本結構。經過這些年的發展,中國的圖書市場也清晰地呈現出這三個市場的基本劃分。

在當前全球金融危機、經濟不景氣、消費吃緊的情況下,圖書與其他娛樂產品相比,具有廉價易得的特點,具有更強的市場親和力。出版業應該以此次金融危機為契機,推廣廉價娛樂。出版商可以借此機會重新定義自己的角色,即低價提供娛樂和知識。圖書行業生產真實的產品、書籍和知識。未來出版業投資潛力巨大。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壹步深入,出版業也出現了許多問題。有些讀物不能滿足社會需求,內容粗制濫造。壹些書刊大肆傳播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想,在政治上犯了嚴重錯誤。特別是近年來,淫穢讀物屢禁不止,損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引起社會關註。為取締宣揚淫穢、兇殺、暴力和封建迷信的圖書、報刊和音像制品,有關方面對出版、印刷、發行單位進行了全國範圍的清理和綜合治理。這項工作已經取得成效,並將長期持續下去。在印刷方面,雖然生產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印刷周期長,跟不上客觀形勢的需要。紙張產能不足,價格變化大,需要改進和調整。分銷工作有了很大改善,但分銷渠道仍不夠暢通,多渠道競爭局面尚未形成。出版隊伍的素質需要進壹步提高。這些都是擺在出版工作面前的重要問題,需要逐步解決。現在出版業面臨著整頓秩序和深化改革的任務。為了繁榮出版業,應該為讀者提供更多更好的讀物,努力提高書刊質量。要大力出版健康優秀的文藝作品、有價值的學術著作和實用有益的讀物。出版要為繁榮創作、積極學習創造條件,為普及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做出貢獻。社會主義出版業應當依照憲法保護公民的出版自由權,同時依法防止這壹權利被濫用。國家權力機關正在制定出版法,同時為了保護作品作者的權利,也在制定著作權法,以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數字出版

數字出版是人類文化的數字化傳承。它是基於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網絡技術、流媒體技術、存儲技術、顯示技術等的新型出版產業。,整合並超越了傳統出版內容。數字出版在整個出版過程中,將所有信息以統壹的二進制代碼形式存儲在光盤、磁盤等介質中,並借助計算機或終端設備對信息進行處理和接收。它強調的是內容、生產方式和操作流程、傳播載體、閱讀消費和學習形式的數字化。我國數字出版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目前已經形成了網絡圖書、網絡期刊等新業態。

手機出版屬於數字出版的範疇,是傳統數字出版向智能數字出版轉型的重要標桿。它也是傳統數字出版基於移動網絡和智能移動設備的普及,結合互聯網技術、計算機技術、流媒體、雲存儲等先進科學技術,對原有版權內容進行整理、優化和加工的出版形式。用戶的主要途徑是手機app(軟件應用)。

它更強調內容、生產方式、運營管理和運營流程、傳播載體、閱讀消費和學習形式的數字化。手機出版近年來發展迅速,是傳統出版社、傳統數字出版、傳統詞典行業轉型發展的重要機遇。轉型的代表企業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和上海慈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他們共同開發了外研社、現代英漢詞典、移動詞典和現代韓國語-漢語-韓語詞典。

  • 上一篇:寫作文的五種方法聞嘗
  • 下一篇:有“水晶頭骨”這種東西嗎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