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所有的付出,最後都會回饋給妳。
——劉孜
在劉孜開口說話前,妳會覺得,她像冰山。
冰山中有風聲。
冷而颯。
令人生畏。
妳不會很想靠近她。覺得她自帶優越感,生人勿近。
她的眼神也有寒意,從人群中穿過,不笑,滿臉都是三個字: “別惹我”、“我不在”、“離遠點”......
仿佛皇室出巡。
或者說,像從畫中走出。有顏色,沒溫度。
但 當她敘述,笑起來,嘴角揚上去,恢復嫵媚與天真,妳會覺得,她如水。
靜水流深的水。水上有風行。
她說,防禦層是殼。
“我不自信,會緊張。需要這層殼。”
在她自己做的節目《孜在客廳》裏,她提到壹件事。
她與馬伊俐相識多年,交情極好。
但後來,因為馬伊俐比她紅,地位今非昔比,她心生自卑,曾有半年時間,不與對方主動聯系。
這似乎不近人情。
敏感如劉孜,卻有自己的愛與怕。
—— 怕自己再靠近,變成討好。自己的真誠,變成打擾。
—— 怕不再平等,不被看見。
於是自己先隱藏。
在《我就是演員》的錄制現場,壹個導師也說,劉孜很久以前,就加過他微信,但缺戲拍,機會少,卻從沒找過他......
這種“不找”,就是她的殼。
她需要壹種東西, 像磚石壹樣,砌起來,變成墻,維護內心的秩序。
如同《盜夢空間》裏的萊昂納多,進入另壹個維度,構建壹個自己的世界,重新定義自己的存在。
可作為壹個成年人,我們都知道, 任何壹種保護,也意味著壹種阻隔。
之於她自己,這是制造了壹個 潛意識的舒適區、意義區。
之於他人,感受到的,就是 傲氣。
更準確地說:過重的防禦感。
—— 孤芳自賞,自視甚高。
這種性格質素,在人精泛濫的 娛樂 圈,當然不是好事。
它帶不來資源。
也帶不來觀眾緣。
倘若劉孜不讀書,這種自困可能還會繼續。好在她讀。
劉孜的家
有壹期節目,她邀請了史航。
史航帶來壹本三島由紀夫的日文著作。
劉孜問他:“為什麽送我壹本我看不懂的書呢?”
史航說:“因為看得懂的書妳都有啊!”
足見她的閱讀面廣。
閱讀令她看見。
—— 她看見自己,看見在人性的罅隙中,那些忽明忽暗的軟弱、痛苦、自我加罰。
在我們的采訪中,她逐漸放下森嚴的戒備,坦然對著鏡頭說:
“其實我不是很自信。
我跟這個圈子,壹直保持著壹個距離。
我也不太去社交,
不太去跟別人說,我是什麽樣的人,我是怎麽回事......”
她逐漸改變。
為了打破這種殼,她主動對話。
她放下從前的驕矜,向導演爭取角色。
也開設了訪談欄目,邀請嘉賓,進行深度交流。
她說: “去接觸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世界,然後在這個過程中,壹次壹次把自己給剖開......”
以傲氣示人,很難置換他人的善意。
以柔軟待人,能喚醒人性的春風。
在節目第4期,演員分組,柯藍選人時,聽說劉孜在不被期待組,壹下子保護欲爆棚: “劉孜也在不被期待組?那不行,她是我朋友。我選她。”
她在中年來臨之際,將自己打破,揉碎,嘗試創“新”。
這種“新”,令她趨於年輕。
早年的劉孜,臉上還沒有太多端肅而深沈的東西。
那時,她是熒幕常客,臉上疏疏朗朗,月清沙白,落不下太多悲愁。整個人,就是壹段行走的好時光。
那時,她有很多戲約。
每到春節,能順利將次年6月之前的戲接滿。不留空檔,不休息。
後來她結婚,生子,淡出公眾的視野。再聽說她的消息,就是在“我就是演員”節目上。
她以選手身份,參與比賽。
狀態還行。依然美。只是人近中年,氣質變深了。從淺色調,變成深色調。壹眼望不透,壹顰壹笑都是故事。像《奧菲麗婭的影子劇院》裏的主人公,收藏了太多影子,令屋子暗起來。就是那種感覺。
在分組時,根據市場期待,她被分到了“不期待組”。
出演完第壹個劇目,她站在舞臺上,等待導師點評,忽然提及中年危機,壹度哽咽。
“確實是會少了很多的機會。”
當流量當道;
票房、播放量成了重中之重;
影視行業開始大洗牌,
標準必然發生變動。
資本以強硬的、不容分說的方式,重新定義作品。在這些作品裏,變現第壹。
能變現,不是中年女演員的長項。
她們更擅長,也更渴望的,是往深處走,創作更多可能。
媚俗,媚粉,向流量低頭,有點強人所難。
可能力與能量又有限。
沒有重新定義規則的能力。
也沒有決然離去的勇氣。
僵在那裏,上不得,下不得。難免左右不是。
中年危機就這樣到來。
在今天的節目裏,劉孜選擇的片段是《末代皇帝》。出演婉容。與葉祖新對戲。
但沒有嬌嗔感,也沒有深情。
觀眾無法代入。
她自己也說,“我忘了那種純真的愛,第壹次的愛。”
年齡 + 舞臺表演的局限 = 進壹步驗證中年困境。
這令“中年女演員”這種身份再度尷尬。
在節目裏,章子怡呼籲為大家增加機會。
節目外,趙薇、姚晨也發聲過。
楊蓉直接發微博說:
“不是我害怕老去,而是當下的影視環境讓女演員不敢老去, 我們這壹撥30+的女演員努力維護著少女人設。不是因為我們喜歡,而是市場需要。”
看似無可奈何。
當整個 娛樂 圈恨不得將 “拒絕老、醜、窮” 的牌子掛在門口時,劉孜依然抱有信心。
她看得透。
“第壹,我們是被時代選擇的。每壹個人都很渺小。
第二,每壹個人都要堅持自己的追求。因為它足夠美好,值得為之奮鬥。”
同時將表演,視之為平常。
“不用把這件事情想得那麽的灰,也不用把這件事情擡得那麽高。”
這種回應,令我看到她的格局。
也看到她的智慧。
她另辟蹊徑,給了壹個新角度: 生命不需要壹條路走到黑。生命本身,就是道路。
所以,妳以表演的方式走,
以其他的方式經歷,
“都是會有滋養的,如果用心去感受的話。”
近幾年,她跨界眾多。做了設計,主持人,烹飪,瑜珈,同時自己做節目。
生命多壹些枝節,就多開壹朵花。
多仰望壹角天空,就多看見壹顆星辰。
“而妳所有的付出,最後都會回饋給妳。”這些回饋,在她看來,不會互相消耗,而是互相滋養。
設計讓表演更有質感。
訪談讓她對人的理解更深。
於是, 生命維度更廣。
存在更自由。
也因此,在與劉孜的對話裏,妳會發現,也許她不再是當紅演員,但她是壹個有趣的生活家。
劉孜說:
“要有好奇心,要有對世界的 探索 ,要有專業的、不同的態度和見解。生命才是充盈的。”
人生無定法。
大道在心中。
就壹個演員而言,妳的路只有壹條。
但就壹個人而言,妳怎麽樣都可以。只要無愧於心。
在網絡上,人們提到劉孜,多數會說: 資源咖。
呈現在公眾面前的,她似乎沒有坎。
拿著人生贏家的劇本,早早出道,早早嫁人,跨界很多,做得還不錯。
用時下流行的價值觀來解讀,這是壹個多元化的人生。充滿可能的女人。
風調雨順。
內外滋潤。
但在采訪中,劉孜否認了。
她說: “我的生活很精彩,這是壹個表象。”
其中的來來回回,她不對人說。
也不對媒體說。
“每個人都要呈現出想給別人呈現的樣子。自己心裏是什麽樣子,那個錢幣的背面,只有自己知道。”
苦難是平均的。之於誰都不少。
困窘時,它隨形。
榮耀時,它在側。
但她的態度非常明智。“痛苦是經歷。糾結不是,糾結是放不下。”
痛苦是中性的。
糾結是負面的。
前者是壹種可能。
後者是壹種消耗。
她坦然面對痛苦,用理智、愛,去說服自己放下。
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有創傷,但有兩種東西治愈了她。
壹是表演。
二是孩子。
因為表演的滋養,她放下自尊,哪怕再緊張,再焦慮,再不滿意,也站在“我就是演員”的舞臺,等待審判兜頭澆下。
而孩子,那是上天贈予的禮物。
早些年,劉孜就已為人母。作為母親,她內心同樣充滿自由和愛。
她對孩子不預設。他只需成為自己。
不控制。我的只是我的,孩子可以自行決定。
“他就是壹棵樹,要是箍著他,他就只能長這麽粗。還是給他壹點空間吧!”
至於引領,她也不會拖著、拽著,而是用自己的行動,告訴他: “我也是精彩的壹種。”
如果有興趣,可以看壹看。
她走在前面,讓改變自然發生。
如今,她對待關系更松弛。
——待人更柔軟,對己更寬容。
她坐在《孜在客廳》裏,與友人對談,姿態放松,臉上弧度溫暖,偶爾還有點天真。特別好。
對待事更嚴謹。
—— 極其自律,壹直健身。懷孕時長胖40斤,生產之後,僅用1個半月時間,就瘦了回去。
—— 也極其認真,力求專業。烹飪拿到全國比賽第二名,設計拿到2018屆陳設中國·晶麒麟獎,表演壹路晉級。
我不知道,在“我就是演員”的舞臺上,她最終能拿到什麽名次。
但 在她自己的烏托邦,她就是成長系大女主。
步步生花。
處處留春。
壹回頭,風景這邊也好。
作者:周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