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是壹個擁有超天稟賦的古代人,卻也是擁有現代精神的古人,他既可以當詩人,也可以當學者,他可以去研究醫藥學,也可以去練瑜伽,他可以去當工程師,也可以當釀酒師,他的墨竹影響至今,他待人平和,主張人人平等。
蘇軾的壹生坎坷崎嶇,並與宋朝的國運緊密相連。
林語堂先生將蘇軾的壹生分為童年與青年、壯年、老練、流放歲月四個部分。童年與青年時期,子瞻在父親、弟弟的陪伴下不斷成長,年少成名。壯年時期,子瞻嫉惡如仇鋒芒畢露。老練階段,東坡成熟穩重,不戀權勢,漸趨豁達。流放歲月,東坡受盡折磨依然談笑面對。
仁宗、英宗時期,國內繁榮太平,子瞻壹路從眉山走到京都,詩名大振,並得到皇上的認可。從神宗期間王安石變法開始,到徽宗被擄,派別傾軋充斥朝堂,使整個宋朝不得安寧。
神宗時期,王安石變法開始,其初衷本是好的,想利用較為先進的經濟政策充盈國庫,幫助對抗北方戰事。奈何王安石其人過於激進,打壓異己,更可惜王安石啟用的人都是無德無能之人,導致大半個朝堂都與他和他的變法作對,引起了派別相爭,而這種派別之爭竟然綿延了三朝之久。可以說這次變法引起的派別相爭直接導致了北宋的逐漸滅亡。神宗堅決支持變法,而歐陽修、司馬光、蘇東坡等紛紛反對變法,因而都遭到了貶謫。子瞻被調離京城,先後任密州、湖州知州,因《湖州謝表》中“難以追陪新進”等句惹怒新黨,爆發“烏臺詩案”,子瞻被下獄壹百零三天,險些招致殺身之禍。而後被貶為黃州團練副史,子瞻謫居黃州,躬耕隴畝,自名東坡。
神宗逝後,哲宗繼位,因年紀小由太後攝政,太後拋棄神宗期間所有變法,復行祖制。太後喜愛東坡,不斷提拔他至翰林學士知制誥,為皇帝代擬聖旨,弟弟子由亦逐漸升至宰相。因太後攝政是在元祐年間,提拔壹眾反對變法的元老,故而反對變法壹派稱為元佑派。東坡因針砭時弊,遭到很多大臣彈劾,故而自請外放。不就他被任杭州知州,在此期間,他休憩西湖,建造了蘇堤,自比唐朝白居易,從此西湖上除了白堤,又多了壹條蘇堤。其後東坡又先後被任命為潁州、揚州、定州的知州。
太後逝世,哲宗當政,復行神宗期間各項變法制度,因而新黨再度興起,元祐派遭到打壓迫害。在這次的迫害中,很多元祐派元老都死了,更多的被遠謫邊陲。東坡先是被貶往惠州,繼而被貶往海南。當時海南屬於域外地區,開化程度很低。東坡在海南居住環境惡劣,而壹路上幫助他的太守縣令們都遭到了罷黜。哲宗逝世,徽宗繼位,照例太後攝政,元祐派得到赦免,東坡得以回到故土,不久於常州太湖他之前購買的田產家宅中逝世。高宗繼位後,追贈蘇軾為太師,謚號“文忠”。
在林語堂先生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出蘇東坡性格豁達、樂觀、率真。
東坡年少成名,在世時已是享譽文壇的大師。太後執政期間,東坡的筆跡被同時代的人爭相收藏。哲宗執政後,元祐派被打壓,東坡的文稿被列為禁書,大量真跡被焚毀,但仍然有很多人偷偷收集被珍藏。成名時,東坡並不羞澀謙讓,而是大方應名。被禁時,他從來沒有怨天尤人。
看書的過程中,最令我敬佩的是東坡的樂觀心態。屢次被貶期間,他總能找到事情好的壹面,樂觀面對。他被貶黃州時,情況艱難,幾乎到了挨餓的地步。東坡親自給自己蓋了幾間房子,並整理房子周圍的土地,自行耕種,以解決全家的溫飽問題。在黃州的日子裏,他過起了農夫壹樣的生活,與壹些普通人成了鄰居和朋友。他不以為辛苦,反而自得其樂,壹蓑煙雨任平生。正是黃州期間,他的詩詞風格更加明顯,豁達大氣,自成壹派。世人皆以東坡稱之,我想也是贊同並佩服他這種隨遇而安自得其樂的精神吧。他被貶惠州時,親自蓋了五間房子,寧願享受陽光下的午睡,也不想去朝堂上與新黨們爭吵。繼而被貶至海南。被貶到域外幾乎是對文人最高的懲罰了,他和兒子過居住的房子經常漏雨經常沒有米飯吃以芋頭充饑,可他在寫給友人的信中並沒有特別多的抱怨,反而說自己回歸無望,要以海南為家鄉。
其次是他對人的寬容。他與王安石政見向左,是朝堂上的死對頭,正是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害他顛沛流離。但是在王安石失勢之後,東坡仍願意與他促膝長談,似乎之前他受貶謫遷他鄉都是風輕雲淡。章淳作為他以前的朋友,在得勢之後對他大肆迫害,甚至將他發配到海南,並處理了所有路上幫助他的太守縣令們。但是當章淳的兒子請求蘇東坡放過他父親,不要將東坡受過的罪再施加到他父親身上時,東坡卻回信說他從沒這樣想過,他認為他們只不過是政見不同。我想在東坡心裏,這些都是小事吧,那些受過的苦他並不以為苦,因為他用樂觀的心態化解了,甚至還寫出了令自己滿意的詩文。他年輕的時候與人針鋒相對,對看不慣的世事總是毫不留情。但是經歷過半生的滄桑之後,他更向往田園生活,相比於朝堂政論,山川大河更能吸引他。正是這種豁達的心態決定了他對人的寬容,也決定了他詩詞的高度。
書中通篇洋溢著林語堂先生對蘇東坡的喜愛。
王安石在這本書中仿佛是十惡不赦的,不僅人品差,政治主張也很荒唐,禍國殃民,為害不淺。但其實王安石變法過程中也有好的方面,首先他的經濟理念是很先進的,其次王安石的文采也是大家公認的,再次王安石雖然將變法過程處理的壹團糟還引發了黨爭,但是他們文人之間的惺惺相惜還是存在的。與之相比,東坡在這本書中似乎是個完美的存在,文采壹流,門庭若市,政績斐然。不得不說,作者大部分的評價都是得到世人贊同的,因為東坡確實表現出了很多超出常人的優點。但其實在作者描述的各項事情中,我們還是可以發現其壹些瑕疵的。首先,政績斐然這壹點是存疑的。林語堂先生極力想說明蘇東坡富有建築才華和愛民如子,他修建了幾條堤壩和幾個樓閣,在杭州時期不斷上奏朝廷請求撥糧以應對可能的饑荒。但是我們發現雖然他愛民如子的心意是好的,但是作為壹個官員,他的政績卻是寥寥無幾。他每到壹個新的地方任職,更喜歡去周圍的大自然環境中吟詩作對,觀賞江川大山。誠然這是因為大部分時間他都是遭到貶謫而去的,因而是有理由失意於理政的。但是從本書中的字裏行間,我們確實沒有看到他更多的政績。
觀蘇東坡壹生,無法不對其才智贊嘆不已;而其言行、詩詞、幽默,無壹不是其才智的體現。
東坡是幽默的。某次與王安石談及王之所謂“字源學”時,引用《詩經》中“鳴鳩在桑,其子七兮”,並父母***九只鳥,以王安石的方式來向其解釋為何“鳩”為“九”、“鳥”二字合成,實為嘲諷;後某次更戲謔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則‘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貶至缺醫少藥的海南之後,對朋友僧人參寥的關心,他仍在回信中說“但若無醫藥,京師國醫手裏,死漢尤多。”以此來告知朋友不必擔憂。
蘇東坡是熱愛生活的。其余不必說,僅在美食方面,就有軼事、傳說數樁。他自己研究烹飪之法、自己釀酒,更是留下了“東坡肉”、“東坡壺”以傳後世。他在詩詞中,也多次提及美食--“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等等,不壹而足。
蘇東坡是感情豐富的。他的《江城子》壹詞,“十年生死兩茫茫”,對其亡妻寄以情思,與其“大江東去”風格迥異,淒婉哀傷。在朝雲因瘟疫早逝後,他在《朝雲墓誌銘》和《悼朝雲》壹詩中,均表達了深切情愛與傷痛,後來更在《西江月·梅花》壹詞中,以梅花象征朝雲,既似寫花,又似寫人。
蘇東坡是剛直的。盡管有過數次因詩而被捕、受審,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詞風。好友劉恕罷官出京時,他寫詩諷刺“群烏未可辨雌雄”,後又寫“猶誦麥青青”,對官場榮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剛剛被釋出獄後,即寫詩兩首,隨後自己也擲筆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藥!”
蘇東坡也是幸福的。他壹生交友無數,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對其關愛有加。盡管不如意事眾多,如朝雲笑言其“壹肚子不合時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稱為過得快樂呢?
如林語堂先生所言,蘇東坡“像壹陣清風過了壹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體雖然會死,他的精神在下壹輩子,則可成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誰說不是呢?僅此感懷東坡居士這位曠古奇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