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地理課件
教學目的:
1.讓學生了解土地資源的種類。
2.使學生了解土地資源的分布趨勢。
3.使學生了解土地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教學過程:
壹、土地資源利用的類型
問個問題
1.請想壹想,土地有什麽用?
2.看壹個縣的土地利用圖,根據圖例說出有哪些土地利用類型。
總結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耕地、林地、草地和建築用地。
二、土地資源的分布趨勢
閱讀“世界土地資源利用圖”、“世界地形圖”、“世界自然帶圖”
問個問題
1.耕地主要分布在哪裏?
2.為什麽大面積的耕地大多分布在溫帶平原和大河經過的地區?
3.目前哪些自然帶還保留著大面積的原始林地?
4.世界上廣闊的草原地區分布在哪兩個自然地帶?
摘要
耕地:主要分布在溫帶平原和河流流經的地區。
林地:主要分布於溫帶森林和熱帶雨林。
草原:主要分布在溫帶草原和熱帶草原地區。
溫帶平原氣候溫暖濕潤,土地肥沃,土層深厚,有利於農作物生長。在河流流經的地區,河流帶來的泥沙在河流兩岸形成沖積平原,也是土壤肥沃,上層深厚,灌溉方便,有利於農業發展。
三。土地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土地養育了人類,為人類提供了必要的生活條件。人類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土地,尤其是人類的生存第壹次離不開糧食,糧食生產離不開耕地,而耕地卻在不斷減少。看71頁的兩幅漫畫解釋壹下耕作減少的原因?
原因:a .人口增長,計算的人口從1960到1987從30億增長到50億。如果不急劇減少,保持在15.8×106km2,人均耕地會減少多少?事實上,由於人口的增加,建造了大量的房屋和道路,使得耕地日益減少。
B.土壤侵蝕和沙漠擴張。近年來,各國都在積極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土地資源。
2.初中地理課件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初步了解亞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洲,並能說明依據;
2.能夠結合地圖描述亞洲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範圍。
3.了解亞洲的主要氣候類型。
能力目標
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圖和地形解剖面圖及相關資料的能力,學會總結亞洲的地形和河流特征;
2.了解河流分布與地形的關系。
情感、態度和目標
1.培養學生熱愛亞洲這個我們生活的大陸的良好感情,激發學生的自豪感;
2.通過參與觀察、分析、討論、競賽、辯論等課堂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
1,亞洲的區位特征;
2.亞洲地形與河流分布的關系。
教學難點:
亞洲主要氣候類型及其特征
教學過程:
導讀:上學期,我們從全局的角度,按照地理要素來研究問題。本學期我們將以大陸為研究對象,研究某壹地區的地理環境。
問壹系列問題,讓學生回答,引出亞洲。
(展示“東西兩個半球”)
復習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和位置。
師:要認識壹個大陸,首先要明確它的位置。觀察亞洲位於哪個半球,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
總結:亞洲主要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這是它的緯度位置。
指導:了解壹個地區的位置及其海陸位置。觀察亞洲周圍的海洋,妳在亞洲的什麽地方。亞洲周圍的大陸,妳在亞洲的位置。
看圖回答。
總結:這樣,我們就明確了亞洲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完成P3活動-1。
(展示“亞洲範圍圖”)
導讀:亞洲與其他大陸之間,有的以海洋為天然大陸邊界,有的大陸則以人工大陸邊界相連。例如亞洲和非洲,亞洲和歐洲。
問題:妳能參照地圖描述亞洲和其他周圍大陸的邊界嗎?
學生看圖討論回答:西北亞由烏拉爾、烏拉爾河、裏海、高加索、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分開;西南與非洲接壤,以蘇伊士運河為洲界;東北部隔著白令海峽與北美相望;東南部與大洋洲隔海相望。
過渡:讓學生大致讀出橫跨亞洲的緯度位置,並與其他大洲進行比較,看看有什麽不同。
(引導學生先做壹個大體的目測。與亞洲相比,只比較南美和非洲)
完成P3活動1-2。
順成:亞洲不僅跨越緯度最廣,還擁有很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對比”圖)
從這張照片上妳可以看到亞洲的面積。
(展示東西兩個半球)
比較亞洲和其他大陸的東西距離,得到亞洲的東西距離。
總結:根據以上觀察和分析,讓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亞洲的位置、面積和範圍。
通過雙邊活動培養學生的總結能力)
亞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洲。
完成P3活動1-3。
過渡:要了解壹個大陸的自然環境,除了地理位置,還需要了解它的地形、湖泊、河流、氣候。描述世界上最大的洲的亞洲地形特征。
(展示“亞洲地形圖”或參見教科書《P4》中的圖7。3亞洲地形圖)
導讀:這張地形圖上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高度,可以直觀的看到不同的地形類型。這是什麽地形圖?
生:分層彩色地形圖。
(引導學生閱讀基本地圖)觀察下面的陸地高度和海洋深度表。結合地圖判斷不同顏色代表什麽地形。讓我們來了解壹些主要的地形區域,並描述它們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高度。
請不同組的同學展開壹場競賽,先回答,活躍氣氛,增強組內合作意識。)
A組:主要山峰(喜馬拉雅山和主要山峰等。)
B組:主要高原(帕米爾、蒙古、青藏、德幹、伊朗等。)
C組:主要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等。)
D組:主要半島(阿拉伯半島、馬來半島等。)
學生查閱地圖,討論並回答每個地方的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
導讀:根據上面的讀圖分析,從位置和海拔兩個方面,可以看出亞洲地形的特點:起伏很大,中間地勢高,四周地勢低。
介紹地形剖面。
(展示“亞洲大陸沿北緯30度的地形剖面圖和北美沿北緯40度的地形剖面圖”)觀察並區分兩張地圖。
學生看地圖得出結論:亞洲東西方向的地形呈現出大起大落、中間高兩邊低的特點。另壹方面,北美西部高,東部和西部低。
過渡:河流是構成自然環境的另壹個重要因素。
(展示“亞洲地形圖”)
在地圖上找到幾條大河,觀察這些河流的位置、流向和註入的海洋。
總結亞洲河流的分布特點。
特點:
受地形影響,亞洲的中高低周地形決定了河流多發源於中部,呈放射狀向四周分布。
在這些山脈和河流之間,有壹些湖泊。請在地圖上找出:裏海、貝加爾湖和死海。(展示閱讀材料只能幫助學生了解相關信息,結合地圖引導學生進壹步了解其特點。)
3.初中地理課件
地理是初壹學生剛剛接觸的新學科。在教學中,通過大量的幻燈圖片,從學生接觸到的地理知識或地理現象出發,讓學生直觀地感知地理,引導學生認識地理,親近地理,進而熱愛地理。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知道學習的方法,是我上課的主要目的。
本課分為三個模塊:
第壹,“什麽是地理”。
“有句話叫日月星辰在天,大地有山川河谷。”中國東漢的王允對天文地理有深入的研究。在西方,地理意味著“對地球的描述”。
在教學中,我用多媒體播放我們生活的地球的圖片和學生的興趣,對地理的概念有壹定的印象。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及其相互關系的科學。包括自然地理,如地貌、地質、天文、水文、氣候、土壤等。人文地理:如人口、種族、宗教、城市、經濟等:談談我們身邊的地理
二、“為什麽要學地理”?
(壹)解開地理的“謎團”
用圖片向學生展示熟悉的地理問題,吸引學生的註意力,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想壹想:妳還知道哪些地理問題?
(B)地理和日常生活
教學從衣食住行等方面入手,說明地理與生活息息相關,引導學生學習身邊的地理知識。
合作探究:中國南北方居民的主食有什麽不同?為什麽?
(3)地理和生產建設
本文從農業生產和工業生產入手,主要列舉了歐洲發達國家荷蘭的風車,讓學生認識到地理環境對荷蘭農業和畜牧業的影響。
想壹想:建服裝廠和乳品加工廠如何選址?
(4)地理和風俗
展示大量的地理圖片,從服飾、體育活動觀看不同地區的風土人情和活動。授課的時候重點講了“阿拉伯服飾”,分析了服飾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學生對當地的各種風俗很感興趣,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學好地理,做到入鄉隨俗。
三、“如何學習地理”
地理是初中的壹門重要學科,對學生提出了必要的學習要求:
1.課前:準備地理教材,地理填圖和地理圖集。
2.在課堂上:
(1)會聽,並且根據預習聽課,聽重點和難點。
(2)會讀會看地圖是學習地理的基本途徑,形成“壹手讀壹手畫”的習慣。
(3)記住:標記重點知識,同時做筆記。
3.課後:及時復習所學內容,認真完成作業。
4.初中地理課件
教學目標
1.用地圖概括壹個大陸的地形、氣候、水系等特征,並簡要分析它們之間的關系。
2.學會利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總結兩大洲的地形和河流特點。
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
焦點:亞洲和北美的地形特征。
難點:地形對河流流向的影響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1.展示“亞洲地形圖”。
2.指導學生閱讀基本圖紙,觀察陸地高度和海洋深度。結合地圖判斷不同地圖中的顏色代表什麽地形。讓我們來了解壹些主要的地形區域,並描述它們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高度。
請不同組的同學先比賽,先回答,以增強組內的合作意識,活躍氣氛。
3.學生查閱地圖,討論並回答每個地理位置的海拔高度。
指導:根據以上讀圖分析,考慮位置和海拔,得出亞洲地形特征。
黑板:地形起伏很大,中間高,周圍低。亞洲的地面起伏很大,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4.介紹地形剖面。
(顯示亞洲大陸沿北緯30度的地形剖面和北美沿北緯40度的地形剖面)
觀察兩張圖片之間的差異:
學生看地圖得出結論:亞洲東西方向的地形呈現出大起大落、中間高兩邊低的特點。而北美則是東西方向高,中間低。
河流是構成自熱環境的另壹個重要因素。
1.在地圖上找幾條大河,河長的多,觀察河流的位置,流向,流動的海洋。
2.總結亞洲大河的分布特點。
板書:受地形影響,亞洲地勢中間高,四周低,決定了河流多發源於中央山脈,呈放射狀向四周分布。
北美地形對河流流向的影響。
北美中部低,但北部高,南部低。密西西比河的主幹由北向南流,東西兩側地勢較高,所以密西西比河水系多發源於兩岸的高原山地。
亞洲的主要氣候是什麽?
看圖回答:說出亞洲主要的氣候類型,了解亞洲氣候復雜多樣的特點。
為什麽亞洲的氣候復雜多樣?
引導學生從位置、範圍、地形等方面解釋亞洲氣候復雜多樣的原因。
分析亞洲氣候特征的成因,亞洲季風氣候特征及其對農業的影響。
成因:受緯度和海陸位置影響。夏季風弱,從海洋帶來的水汽少,所以降水少。太少的話,可能會形成幹旱。夏季風強,從海洋帶來的水汽多,降水也多。如果太多,可能會引發洪水。
亞洲地跨寒、暖、熱區,其氣候特點是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廣泛。
3.溫帶大陸性氣候,是亞洲分布最廣的氣候類型,還有壹個特點:大陸性氣候分布廣(遠離海洋,深入大陸)。
4.季風氣候是亞洲特有的氣候類型,分布廣泛,得出亞洲氣候的另壹個特點,即季風氣候顯著,三個季風氣候的降水季節分布圖和降水年際變化圖。
認為氣候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最廣。
過渡:為什麽會形成如此復雜的氣候?主要因素是什麽?
(以亞洲的幾個城市(如上所述)為例,提醒學生回憶第壹冊所學的“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的知識,引導學生總結氣候與位置的關系以及氣候與地形的關系。)
總結:影響亞洲氣候的因素除了緯度和陸地位置,還有地形等因素,但主要還是緯度和陸地位置。
教育學生分析季風氣候降水特征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結合活動,通過閱讀“北美氣候類型圖”,引導學生了解北美的氣候分布和主要氣候類型。相比亞洲,北美的緯度範圍略小,高山高原貫穿兩部分。由於山脈也呈現出氣候復雜多樣、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廣泛的特點,所以北美西北海岸壹帶是狹長的溫帶海洋性氣候。
課後總結
本課主要內容是學習亞洲和北美的氣候類型和特點,引導學生了解季風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5.初中地理課件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這次課程改革的壹個顯著特點。改變原有的單壹、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以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主體性為目標的多元化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有個性地學習,自然是這次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接受知識的過程,也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我來分析壹下《海陸配送》這門課的教學過程作為案例。
壹,引入問題,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
老師:同學們,地球是我們的家園,這早已廣為人知,但宇航員加加林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壹顆美麗的藍色星球。他說,“我們給了地球壹個錯誤的名字。應該叫水球。”那麽應該叫土球還是水球呢?
學生活動
1.觀看地球儀和火箭發射的動畫演示是很新奇的。
2.學習小組討論:是地球還是水球?
3.討論結束後,請學生代表發言。在此基礎上,老師會總結。
點評:問題是科學研究的起點,也是任何科學的關鍵。問題是通過學習產生的,學習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些問題激起了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因此他們的註意力高度集中。積極投入學習;激發了學生探索、創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
第二,動手觀察和探索新知識,觀察和思考,深入自學
1,老師:引導學生旋轉地球儀,開展“擁抱地球”活動,觀察是否有哪個半球比陸地或海洋大。最後統計學生擁抱的結果,得出結論。(海洋比陸地大)
2.老師:這個結果對我們現代人來說很容易,但古代人了解海陸分布有那麽容易嗎?接下來,我們來認識壹些探險家,以及他們對人類認識世界的貢獻。
3.老師:看土地主要集中在哪個半球?
海洋主要分布在哪個半球?北極和南極分別是海洋還是陸地?
學生活動
1,隨機用雙手抱住地球,看看他們右手拇指指的地方是海還是陸地。
2.看表演。
3.觀察不同的地圖進行分析判斷。
4.學生踴躍回答問題。
老師:無論哪個半球,海洋面積總是比陸地大。接下來,請找出圖片中海洋是如何表現的。(海洋、大洋和海峽)
老師:看過海洋之後,我們壹起來看看熟悉的陸地。(引導學生區分大陸、半島、島嶼和大陸)
看圖鞏固陸海各種形態,答題。
點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身體,自己的感官,自己的頭腦,自己的人格,自己的意願,自己的知識和思想基礎,自己的思想和行動規律。就像每個人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質營養壹樣,每個學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營養。這是別人無法替代或改變的。教師不可能代替學生的閱讀、感知、觀察、分析和思考,去理解任何道理,掌握任何規律。教師只能讓學生自己去閱讀,自己去感受事物,自己去觀察,自己去分析,自己去思考,讓學生自己去理解事物,自己去掌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活動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和提高了學生識圖能力,培養了學生在使用地球儀和世界地圖時分析數據、提取信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快速獲取、分析、處理和利用地理信息的能力。學生們也認識到,人類對世界的認識需要不斷的探索和奮鬥,追求真理是人類永恒的目標。
三,師生互動突出重點
1,老師:在地球廣闊的海洋和陸地上,我們可以用六個字來涵蓋全部。
(七大洲四大洋)
2.老師指導,和學生壹起尋找七大洲四大洋。
3.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和討論各大洲的輪廓和分布特點。
4.引導學生在空白地圖上填寫七大洲、四大洋、大洲的界限。大部分同學都能完成,學習有困難的同學可以找組長和老師幫忙。
學生活動:
1.請壹位同學帶領全班同學認識七大洲四大洋。
2.讓所有學生根據世界地圖說出各大洲的分界線。
3.用簡單的幾何圖形畫出各大洲的輪廓及其相對位置。
4.每組在空白地圖上填寫七大洲、四大洋、大洲的界限。
點評:師生互動有利於教師教學效率的提高。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是理解和發展的主體。教師為學生的理解和發展提供各種有利條件。通過啟發、引導、講解、示範、監督、評價等手段,讓學生知道“該學”和“怎麽學”,讓學生從願意和喜歡中學會無師自通。這是尊重學生的主動性。教師因勢利導,給學生自主閱讀、思考、提問、理解和實踐的機會,使學生的活動成為“多向”的信息交流,教學過程成為“立體結構”。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若能與老師和諧地閱讀、獨立思考、相互討論、解惑,不僅能深入學習,還能提高思維能力,增強自我意識,發揮首創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