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麽,怎樣做到客觀地聽自己演奏呢?首先,我們必須使自己靜下心來,批判地聽自己的演奏,也就是俗話所說的跟自己“較勁”。前面提到了我們對聲音要有追求,要有預先聽覺,那麽同樣對旋律,對音準也要有高度的要求。慢練到確認再到繼續。這樣練習的結果,往往會使自己的內心極為平靜,不浮不躁。?
另外,這們還可以借助錄音機、錄像機等等工具幫助自己。常有這樣的情況,把自己認為可以的演奏用錄音機錄下來,結果卻發現除了自己已經意識到的不足之外,可能還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譬如:聲音不如自己想象的那樣結實、漂亮,旋律也演奏得不如自己要求的那樣優美動聽,音也會有不準的現象(我想這是每個人都有過的體會),這除了技術和其它因素的影響外,我們在平常練習時,沒有用壹顆安靜的心,壹個冷靜的大腦客觀批判地聽自己的演奏有直接的關系。?
自己最容易被自己的演奏所欺騙,演奏者要及時地糾正自己的假想,使自己更專業,努力地把自己的演奏向心靈靠攏,這是壹種積極的做法,是進步的開始,能極大地提高練琴效率。?
2 放松與用力的關系?
我們都知道,無論演奏哪種樂器,都必須感到舒適、方便。演奏者應當盡可能地放松、自然,不能在心理和生理上面有任何壓力,可以說這正是我們練琴時的直接對象,也是我們技術訓練時的目的和意義(尤其是初期,更是這樣)。?
我在學習低音提琴的初期甚至幾年之內,對放松、自然的理解是淺層次的,為什麽這樣說呢?因為每當演奏完壹段練習曲和樂曲時,常有左右手都很累的情況發生,我也知道應該放松、自然,老師也在提醒,但是總是拿不出科學有效的辦法來。隨著時間的推移,自己從生活中,自然中,兄弟專業中,練習中悟出了許多道理,我個人認為,“便利與不便,舒適與別扭”等概念,就意味著演奏的“成功和失敗”、“理想與不理想”。?
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是自然、放松的天才,比如拿起壹只杯子喝水、握手、擁抱等等這些都不需要去教就能準確自然地做出來。那麽為什麽拉琴就壹定要緊張呢?其實拉琴不就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高級勞動嗎?在這裏我大膽地認為:拉琴就是向自然要放松、向生活要方法。?
小提琴教育家馬思聰先生在教學生運弓時愛用“重量”壹詞,這是為了使學生避開“壓力”、“用力”等詞可能引起的肌肉緊張,這在演奏時是非常有效的(低音提琴同理)。但低音提琴是身處之物,只有把琴、琴弓拿起來,總是要有相應的肌肉要收縮,而這就是用力,但是壹個好的演奏者知道“永遠別用多余的力”或者說“不斷去掉多余的用力”,要采取“減”的方針。?
所謂“去掉多余的用力”,其實是壹個如何控制和恰當利用弓子和手的自身重量的問題,我們可以設想,手放弓上,弓放弦上,重量多少?壹加壹等於二;弓被抓緊(多余的力),弓弦分家(緊張),重量多少?壹減壹等於零。甚至可以說是兩個負壹相加,都等於負二了。?
在演奏中的所謂“放松”必須是在運弓的過程中找到的,是與“用力”相互交替和相互依存的有價值的放松,而不是睡覺式的絕對放松。?
在日常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打乒乓球,無論長抽短吊,還是拉弧旋球,只能打壹下,我們就不管它了(管也沒用),只能讓它按照既定的路線運行。並且要馬上放松肌肉,準備擊下壹個球。弓子就好比乒乓球,手上壹發力弓子自己就運行起來,正所謂“壹次用力九下松”。?
現在我們再把視線轉向左手,低音提琴大師吏特萊謝在他的訪談中強調,左手在按弦時,壹定要用指尖,就像在手心中握著壹只雞蛋,這樣就能保持住手型不變。在演奏中,我努力嘗試這種做法,發現還是比較科學的。試想,左手手型不變,保持半圓型,總是能使手指處於有準備狀態,再加上耳朵對音準的辨別,那麽音準的問題就不會太大了,速度也有了基本的保證。
另外,我們同樣可以發現在換把動作中也存在著準備、發動和運行三個步驟。再看揉弦,好的揉弦更能體現“在運動中找到的與用力相互交替,相互依存的放松”,揉弦時的腕關節,特別是指尖關節的角度,必須不斷變化,沒有這個變化,就無法找到放松的感覺。按弦時如果手指太死、太緊,發出來的聲音必定是緊張的、痙攣式的。?
必須強調的是,無論是用力和放松都必須有壹個前提,那就是演奏者的心態必須放松,我們肯定贊成這樣的觀點:心態放松了身體才能放松。只有身心都放松了,力量才能傳遍全身,使我們能夠隨心所欲。?
如果我們做得夠好的話,那麽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會發現身體與樂器有了“融合感”,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人琴合壹”。知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彼得?斯托利亞爾斯基喜歡向學生重復的壹句話就是“最理想的效果就是使小提琴成為演奏者身體的延長物,能夠成為他的第三只手”。當壹次方法正確的演奏後“肌肉運動的舒適感”就會出現,演奏者心情也會自然舒暢,就像完成了壹次太極拳表演,這就是被大多數演奏者喜歡說的“對了”,而“對了”本身是不容易的,它需要演奏者觀察生活,體會自然,刻苦地練習並學習致用。?
3 慢練?
常有這樣的情況:壹個人非常用功,每天長時間地練琴,但是他的進步卻不大。為什麽呢?這是因為他的練琴質量不高所致。為什麽練琴質量不高呢?這是因為他沒有行之有效地、有針對性的練琴,因為他沒有用腦子拉琴,就是大家常說的不得要領。?
眾所周知,拉琴是用腦子而不是光靠手來完成的,不論是持弓、按指,左右兩手都是執行大腦意圖的工具,左面從大腦出發到手、指再到弦上的音準點;右面從大腦到肩、肘、腕、手再到持弓的力點再到弓弦接觸點;任何關節中間不能有死結。通過慢練,這些關節被逐步確認並被“打通”,變成了“直通車”,這時候再快起來就沒有負擔了。?
對於低音提琴演奏者來說:慢速演奏猶如鐘表師眼中的放大鏡,它可使演奏者更清晰地看到和聽到作品中的所有細節和音樂要素之間的細微差別,更好地理解所有細節,簡單地說:演奏者的大腦比他的手指更需要慢速演奏。這就如同過鐵道,壹慢二看三通過,當大腦接到了安全無誤的信號後(確認每個音都是完美的之後)方才通過。?
可以想象,通過慢練而拉出的音是準確無誤、勻稱和自信的,我個人的體會是:這裏面有壹系列劃分細膩的自然感覺(包括觸覺和聽覺),如果我們善於利用這些感覺,就會發現慢練也會是津津有味、豐富多彩的,這對提高演奏質量有很大的幫助。另外對於認為慢練是壹種令人枯燥和疲倦的方法的人(特別是年輕的學生)來說,無疑是十分值得借鑒的。?
在慢練時還要註意弓子的三個不下去:①右手未柔軟、未放松,不下去;②左手音準未有把握,不下去;③弓子未直,不下去。在這三種情況下,如果硬往下拉,簡直就是搞破壞。?
古希臘思想家普羅塔哥拉曾這樣說:“在現實生活中既沒有不必練習的藝術,也沒有不講藝術的練習。”對這句話,我們搞演奏的人還是越早理解越好。?
4 演奏心態?
壹切好的藝術作品的內容和出發點壹定是真善美的。壹個音樂家、演奏家要傳遞給觀眾或聽眾的正是如此,雖然不敢說他有多麽高尚,但最起碼也應該是善良的、有愛心的。?
俄羅斯音樂教育家、鋼琴家根莫齊平認為:作品演奏過程中,各種心理要素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既演奏者以什麽樣的心態開始演奏壹部作品,如果他在演奏作品時精力集中,心情舒暢、愉快、有愛意。他的演奏必將帶有鮮明的激情色彩,如果不是這種心情,那麽等待著他的只是枯燥的、憂郁的和毫無樂趣的演奏。?
正因為如此,許多大演奏家都具有偉大的人格,他們的演奏體現出對未來美好世界的信心、希望和愛,真正起到了“人類靈魂工程師”的作用。?
例如在演奏天才低音提琴演奏家波泰西尼的《第二協奏曲》第三樂章時,心情舒暢,面帶微笑的演奏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我頭腦中的畫面是這樣的:壹個女舞蹈家,面帶微笑地、歡快地、動作規範地跳著意大利南部舞,時而小跳,時而大跳,時而轉身,時而跨越,壹種滿足感從她的眼睛裏流露出來,感染著在場的每壹個人。如果演奏者也用這樣的心態去演奏,那麽從指尖流淌出的音樂就是活的、有表情的。觀眾(或聽眾)的心態就會被持這種心態的演奏者所感動,情感也從而得到升華。實事證明,這是行之有效的做法。可以極大地提高演奏規格。?
有這麽壹句話說得好,音樂是流動的畫面,畫面是流動的音樂,這是高級境界,需要很好的修養,而好的修養,正是擁有良好演奏心態的前提。?
5 在交響樂隊中的演奏要點?
同獨奏不同,樂隊中的低音聲部要融於全體,發音點要與所有的聲部對齊,不能拖,尤其在壹些快速的樂句上。以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命運交響曲》)第三樂章那段著名的低音提琴聲部獨奏為例,作曲家需要的是短促、有力、快速而結實的聲音,如果按照我們壹直以來壹貫的拉法,就是用分弓。眾所周知,低音提琴體積龐大,***鳴箱足有大提琴的二倍。從下弓到聲音被發出來,是有時間差的。這麽壹件慢發音的樂器,如果用分弓壹板壹眼的拉,那麽傳到聽眾耳朵裏的聲音必定是滯後的,這種拖泥帶水的聲音不但沒有生氣,還拖住了整個樂隊的腳步。那麽,用什麽樣的奏法呢?看看世界頂尖的柏林愛樂樂團的低音提琴演奏家,答案就出來了——跳弓。跳弓可以在第壹時間就發出音來,比分弓演奏的時值短,並且有音頭,它演奏出來的效果就如同我們唱出來的壹樣,準確、不拖延,整個樂隊就像壹只戰船,在低音提琴聲部這只“馬達”的牽引下,勻速前進。?
在這裏,本人提到了“唱出來”這壹概念,顧名思義,唱出來就是要我們把要演奏的旋律和音型像歌唱演員那樣用人聲表達出來。所有的器樂演奏者都知道,追求歌唱效果是演奏的最高境界。低音提琴發音緩慢,不可能做到像歌唱那樣心到口到,我們必須把發音點提前(當然,提前的時間要憑感覺和經驗),這樣,當音發出來時,正好和樂隊指揮的點碰到壹起,低音提琴就不會背“拖樂隊後腿”的黑鍋了。?
因此,在第壹時間發音和使用跳弓(包括離弦跳弓和不離弦跳弓)是低音提琴在樂隊演奏中的真理。它至關重要,我們不能不清醒地認識到這壹點,可惜的是,在我國的壹些低音提琴演奏者應用此法到“實戰”中的只是少數,甚至還有很多人都不會跳弓,本人認為這是失敗的演奏,是拿不出手的。?
我看過很多國外的樂隊,尤其是德國、奧地利學派,除了遇上低音提琴聲部的抒情旋律和慢弓外,他們幾乎都沒有壹下分弓,清壹色全是離弦或不離弦的跳弓,低音聲部充滿活力,極具動感,樂隊從不會被他們拖慢腳步。我們的演奏者應該看清這壹點,很好地向他們學習。
另外,在樂隊中還有許多技法如:揉弦、音色、音量的控制等等都視個人能力而言,本人在此就不贅言了?
以上,我們談了低音提琴在演奏、練習及樂隊中的壹些註意事項,但這只是其中的壹部分,還有許多需要下功夫研究的地方,如:動與靜的關系,時間與空間的關系,作品的分析與表達,演奏中的氣息運用等。應該說低音提琴演奏是壹門科學,它涉及到運動生理學、心理學、人文科學等諸多領域。有時,我們應該站在低音提琴以外看低音提琴,從整個藝術世界的角度,從整個人類社會,整個自然界的角度去看待它才能真正地拉好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