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茶壺
-潮州話叫“沖缸”,有的叫“蘇缸”,因為它來自江蘇宜興,是宜興紫砂壺中最小的壹種。選擇紫砂壺有四個字的公式,說“小、淺、齊、老。”紫砂壺分為二人壺、三人壺、四人壺、四人壺,其中以陳夢、鐵花軒、秋浦、花萼園、蕭山、袁喜生最為珍貴。壺的樣式很多,小到橙子,大到橘子,大到瓜形、柿子形、菱形、鼓形、梅花形等等。壹般鼓多,所以正確,轟轟烈烈。壺的顏色很多,有朱砂、仿古栗、紫泥、石黃、天青等。不過,不管款式顏色,最重要的是“壺要小,不要大,要淺,不要深”。因為年紀大了就沒時間了。
第二:茶杯
茶杯的選擇也有四個字:小、淺、薄、白。小的是壹小口;淺水不離底;潔白如玉是用來襯托茶葉的顏色;薄如紙,使其能有香味。潮州飲茶人多以白底藍花闊口,杯底“若身寶”書珍貴,但不易得之。江西景德鎮、潮州楓溪產的小白瓷杯也很不錯,俗稱“銀杏杯”。
第三:洗茶
-它的形狀像壹個大碗,有許多色調和顏色。功夫茶肯定有三種,壹種是泡杯子的,壹種是泡易拉罐的,壹種是盛水洗杯子和泡茶葉的。
第四:茶盤
茶盤是用來裝茶杯的,也有各種各樣的樣式,比如滿月形,棋盤形等等。但不管什麽風格,最重要的還是四字公式:寬、平、淺、白。即盤面要寬,這樣可以根據客人的數量放更多的杯子;盤子底部要平,以免杯子不穩,容易晃動;邊緣要淡,顏色要白,都是為了襯托茶杯和茶壺,使之美觀。
第五:茶墊
-比茶盤小,用來做壺,也有各種款式,但總之要註意“夏淺冬深”。冬的深度是為了方便在壺裏多放些開水,這樣茶就不容易涼了。茶席裏要放壹層“席墊”。“茶席”是根據茶席的形狀,用絲瓜炒制而成。所以想用絲瓜代替布墊的人,為了不臭,墊墊是用來保護茶壺的。茶葉灑完後,要把茶壺倒過來,以免壺內積水。壹點水也會讓茶有味道。
第六:水瓶和水碗
——作用,是用來在沏茶時儲水的。水瓶,頸飾肩掛,平底,有柄,素瓷青花最好。還有壹種有頸有口的,飾有龍,叫龍也不錯。水碗也被用來儲存泡茶用的水。它們都和壹個普通的花盆壹樣大,款式也很多。明代制作的“赤金彩”,金屬釉,碗底描繪金魚的兩條尾巴。舀水時,水動起來就像金魚動了壹樣,是不可多得的寶貝。
第七:龍坦克
——大龍缸類似於宮廷裏種的蓮花缸,或者更小。用來存放大量彈簧,用木頭蓋緊支撐,放在書房角落,古色古香。龍也是素瓷青花,明代宣德年間造,但很難見到。
第八:安靜的爐子裏有壹絲紅色
——靜竈裏有壹撮紅,潮安、潮陽、揭陽都做過,款式都很好看。還有各種形式,特點是長,六七寸高,加炭的爐芯又深又小,使火候均勻,又省炭。小爐有蓋有門,不用時蓋上既經濟又方便。小爐門附近常有壹副雅致的對聯,更添茶香。
第九:沙子
——“沙子”,潮安豐溪制作的最著名的壹種,俗稱“茶壺”,是用沙子和泥土做成的。它很輕。水燒開後,小蓋子會自動傾斜,發出壹陣陣響聲。這時候的水正好適合泡茶。至於鋼壺,鋁壺用來燒水泡茶,雖然不是必須的。但是用來燒水泡茶的金屬東西畢竟差壹些,所以不是時候。
第十:羽毛扇和鋼筷子
——羽毛扇是用來煽火的。煽火時要用力,但不要扇爐門,以保持壹定的溫度,表示對客人的尊重。因此,特制的羽毛扇不僅有利於“功夫”的展示,而且用白色鵝毛制成的扇子,掌面大汪,竹柄飄逸,襯托出紅、綠、白等各種顏色的茶具和金紫色的濃茶,自然有趣。鋼筷子不僅僅是為了夾炭挑火,更是為了保持主人雙手的幹凈。
各種功夫茶
功夫茶使用的茶葉僅限於福建巖茶、溪茶、潮汕鳳凰水仙(均屬綠茶)。國內其他茶類,如紅茶、綠茶、磚茶、花茶、白茶等都不適合。因為如果用功夫茶,往往又苦又苦,只有這種半醇香的綠茶才是最好的。傳統上福建最好用烏龍茶,也就是閩北武夷山的巖茶,閩南的溪茶。烏龍茶是壹個總稱,其中夏茶產於福建北部。鐵觀音主要產於閩南安溪,所以又叫溪茶。巖茶和溪茶種類繁多,其中的奇種、單叢、明聰大紅袍、水仙、壹枝春都是名茶。
——潮汕鳳凰山也產茶,也是半醇香綠茶,也是功夫茶用茶。它的名字有水仙(俗稱鳥嘴茶)、單叢、海藻等;秋詩中的“鳥嘴”就是鳥嘴茶。鳳凰茶也是中國名茶之壹。茶葉個頭大,色澤棕黃,香氣馥郁,滋味醇厚。
工夫茶起源的傳說
據說早在北宋時期,潮州人就發明了工夫茶。當時,在位於閩粵交界處的饒平,茶葉貿易非常活躍。因為福建產的烏龍茶受到潮人的喜愛,茶商在購買茶葉時用小杯子品茶,以鑒別茶葉的品質,使工夫茶初具規模。
南宋末年,為了抗擊孟元,文天祥率部從江西轉戰廣東潮陽、海豐。這期間,他的六個女兒和他的母親都因勞累過度而去世,文天祥傷心憤慨,便以茶代酒祭奠英靈。後來,工夫茶逐漸演變成壹個大茶壺和六個小茶杯,以紀念抗元英雄文天祥的親屬。
千年來,工夫茶在潮汕地區代代相傳,經久不衰。作為潮汕民俗文化的壹朵奇葩,也飄洋過海,在港澳臺和海外華人圈廣為流傳!
工夫茶的八道工序
茶,茶具,水,火之後,就是沖。如果沏茶沒有時間,就不能稱之為“工夫茶”。因此,功夫茶的所有功勞都在於brew tea的泡茶方法。
大約有八個過程:
首先,治療裝置
處理裝置包括六個動作:生火、拔火、煽爐、清洗裝置、待水、淋杯。就像太極拳中的“太極升”,是壹個準備階段。前四件事就不用說了,這個“等水”“倒杯”都是前期的努力。起火後十分鐘左右,沙地上會有颼颼的聲音。當它的聲音突然變小的時候,說明魚眼水會變。妳應該立即提起沙子,倒進罐子和杯子裏,然後放在爐子上。這時候第二件事開始了。
第二,喝茶。
把茶葉打開,倒在壹張白紙上,分別量厚度,把最粗的放在鍋底和滴頭上,再把細粉放在中層,再把粗葉放在上面,茶就上桌了。所以要這樣做,因為細粉是最強的,容易使茶變苦。同時也容易堵塞滴嘴。如果把厚度收起來,就能把茶做得均勻,茶味也能逐漸發揮出來。
茶,每壹種茶,都是以茶壺為基準,裏面放七成茶就夠了。如果太多,不僅沖泡的茶太濃而苦,而且好的茶葉大多是嫩芽,卷得很緊。在開水中浸泡後,它們會伸展開來,變得非常大,連水都洗不進去。但是太少也不行。它是無味的。
泡茶是做功夫茶的第壹步。神變了,所以他們崛起了。
第三,等湯
蘇東坡的詩“蟹眼過了魚眼”,意思是這樣的開水泡茶最好。《茶經》說:“湯是茶的生命。看到像魚眼壹樣沸騰,微微可聞。馬鐙邊緣如珠,為二沸。為三個沸點興風作浪、鼓浪。壹個沸騰太幼稚,這叫嬰兒沸騰;三沸太老,這叫白壽湯;”如果有珠子浮在水面上,聲音很軟,那就是煮的正好。“《大觀茶論》也說:“用湯時,魚眼、蟹眼是躍進的。"
第四,泡茶。
水開後,妳可以提起鎇來泡茶。放爐子和茶壺的地方大概要走七步。提壺後走七步,揭開茶壺蓋,將沸騰的湯水沖向壺口周圍和壺邊,不要直沖壺中心(如果用壺蓋,只要沖向角落再沖向四角,也可以避免直沖壺中心)。所謂“高沖低酒”也是如此。高沖擊使沸水強烈沖擊茶葉,使茶葉的香味揮發得更快。因為茶精揮發快,單寧來不及溶解,所以茶葉不會澀。至於沖前七步,目的是讓開水稍微涼壹點,不至於破壞維生素c。
第五,刮泡沫
水壹定要滿,紫砂壺是否“三座山齊”,水位如何。這個時候就要看效果了。茶壺註滿水後,茶沫漂浮,永不溢出(水太強溢出壺面另當別論)。提起壺蓋,輕輕刮去壺嘴的茶沫,然後蓋上。
第六,噴罐
蓋上鍋蓋,把開水倒在上面。這叫倒罐。淋壺有壹個作用:壹是使熱氣內外夾擊,迫使茶精快速蒸發,補充熱氣;二是停壹會兒,缸裏的水完全幹了,也就是茶熟了;三是洗去壺外的茶沫。
第七,熱杯
潮州話是“燒個火鍋”,這是做工夫茶的關鍵點。有壹個茶葉專家,走遍世界各地,總結各地喝茶的經驗。喝過工夫茶,他說工夫茶的特點就是“辣”字。從煲湯到泡茶,喝茶都離不開這個詞,可以說有三種味道。
要燙杯子,倒完罐後,用開水倒杯子。倒杯的時候要註意,開水要直奔杯中心。燙完杯子後,在沙子裏加入冷水。這位老手可以同時用雙手洗兩個杯子。動作迅速,音調鏗鏘,姿勢精彩。壹位外國朋友,也是茶迷,久聞工夫茶的大名。他離萬裏不遠,到了中國盡量吃壹次工夫茶。他看到洗茶杯的動作,不禁連連贊嘆,說比雜技團的功夫還要好。的確,不會洗杯子的人,壹碰杯子就會把自己燒死。不壞他們都是幸事,更何況是“美姿”。
洗完杯子後,把杯子和盤子裏的水倒進茶缸裏。這時候茶壺外面的水剛剛蒸發完,就是茶葉成熟的時候。這裏壹個老手,壹點都不差,能灑茶敬客。
第八,撒茶
幾經努力,最後手就是撒茶了。灑茶也有四個字:低、快、勻、盡。
“低”就是前面說的“高沖低倒”的“低”。妳不能把茶灑得太高。高了,香味就沒了,泡沫到處都是,對客人極不尊重。
“快”也是為了不讓香味流失,保持茶的熱度。
“勻”是指在灑茶時,杯子必須依次勻灑,就像輪子轉動壹樣。不能壹杯接壹杯的灑,因為茶開頭淡,結尾濃。“甚至”這個詞很重要。
“做”就是不要讓剩余的水留在鍋裏。第壹拳可以留壹點,第二拳第三拳壹定要打。灑完後要把茶壺倒過來放在茶墊上,讓茶壺裏的水完全滴出來,因為只要沒有水,單寧就不能溶解,茶就不會苦。
茶灑好後,趁熱喝。杯口與嘴唇相連,杯面正對著鼻子。香味都在這裏,三味在杯底。據說是“香噴噴,香噴噴,滿口齒頰,甘澤潤喉吻,神仙專用,思想古今。”神仙變,功夫茶的三昧就做到這裏了。
1.白鶴沐浴(洗杯子)
用開水沖洗茶具,提高茶具的溫度。
2.烏龍入宮(茶)
茶的用量大約是茶/水1: 20的比例
3.高吊壺(泡茶)
當沸水初步沸騰(100度)時,提起水壺,沖進茶具,讓茶業轉香。
4.春風吹妳的臉(刮泡沫)
用蓋子輕輕刮去浮沫,使茶具清新幹凈。
5.關公參觀了這座城市(倒茶)
泡壹兩分鐘後,將茶葉依次倒入每個茶杯中。
6.韓信命令士兵(喝茶)
將茶葉倒入甌底最厚處,壹點壹點滴入每個杯中,達到濃淡壹致。
7.享受顏色,聞香味(聞香味)
拿起歐蓋,聞聞天然茶香。
8.啜飲雨水(茶)
先聞其香,再嘗其味,邊啜邊嗅,淺杯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