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華陽河的水利工程

華陽河的水利工程

二郎河治理,歷史上二郎河河壩低矮彎曲,遇山洪暴發,兩岸壹片汪洋,淹沒農田多達3萬余畝,洪水常毀村莊。人們無計可施。建國以後的1955年,縣人民政府動員2萬民工,將城關附近的彎曲河道取直,堵老河口,開新河2.5公裏,加固河東堤高4米,擴寬河道主泓底寬20~30米,深1.2米,完成近百萬土方。1975年冬,隘口公社群眾,自力更生,將上自張家河,下至姚灣圩口的彎曲主河道取直,與長溪河口相接,改線長2公裏,河寬70米,兩岸築壩高4米,***完成20萬余土方。1977年縣委決定對上自隘口姚灣圩口,下至龍湖全長32.6公裏的主幹河道進行全面根治。按防洪標準20年壹遇設計,50年壹遇校核。將河分為五段測算其流域面積和洪峰流量,而制定設計方案。河道橫斷面為復式。河槽兩岸留有20~40米的平臺,東堤頂寬5米,西堤為4米,河底寬30~70米,河槽內坡1∶4,堤壩內坡1∶3,外坡1∶2。河底起點高程33.375米,河底龍湖口高程11米。縱向坡度分別為1/1000至1/3000不等,沿線設計建立四道跌水和其它配套工程。1977年10月上旬,測量放樣工作結束,下旬全縣組織6萬多勞力,奮戰80余天,完成524萬土方,建成大小拱橋涵70余處,後歷時兩年,完成二郎河沿線防洪抗旱的主體工程以及配套工程。

1955年,望江縣堵築寶塔河入武昌湖下口,分隔華陽河與皖河水系。  1955年冬至1956年春興建楊灣閘時新開挖的楊灣新河。起白楊灣閘,經楊灣抽水機站至八兩缺,全長約8.45公裏。閘下段渠道1.5公裏,由望江組織民工開挖,實做土方104.18萬立方米,閘上段渠道長約1.04公裏,由太湖縣民工開挖,實做土方43.5萬立方米。閘內深泓道水下土方系上海疏浚隊承辦施工,調來挖泥船(450匹馬力)、吹泥船各1艘,泥駁及拖船各3艘,躉船2艘。原計劃土方42.77萬立方米,實際完成30.78萬立方米。因上海疏浚隊擔心水位降落,機船不能返回,便倉促停工,使八兩缺到楊灣深泓道口以上6公裏長的河底高程達11.5米,而楊灣閘底高程為8米,當湖水位12米左右時,楊灣閘即亮底斷流。1976年冬至1977年春,結合滅釘螺繼續開挖,自楊灣抽水機站起,橫切勝利小圩,沿利新農場北湖堤內坡,經該場的飼養場、醫院、第二大隊、第壹大隊,穿過馬家湖抵八兩缺的新河,施工長度8公裏,民工6萬余人,完成土方205.9萬立方米,河底高程8米,底寬60米,邊坡1∶3,縱坡1/7000。河成後,壹般年份增加搶排入江水量1億多立方米。汛前泊湖底水由12.0米降低到11.5米,減輕了沿湖農田的澇災。 華陽河源頭在宿松縣西北部,系大別山余脈三面尖峰是宿松、蘄春、太湖三縣的分水嶺。自三面尖而下,分東、西兩大山脈,向中部發展,成“全”字形,且層巒疊嶂,逶迤蔓延。

三面尖峰,中山絕對高度800—1000米,相對高度大於765米。分布在本縣西北部,屬大別山余脈的延伸地帶,境內海拔800米以上山峰有8座,其中羅漢尖海拔1015.5米,三面尖1003.9米。中山主要由古生代淺變質巖系的花崗片麻巖組成。山地坡度陡,壹般在30度以上,最陡可達60度左右。由於流水沖刷強烈,局部巖石裸露,陡坡和山體上部土層淺薄,並且石質性強,但有機物累積明顯,自然肥力高於其他地區,適應於發展林業。

低山分布在縣西北中山山體兩側,與中山連成整體山體由西北向東南延伸。低山由淺變質巖系的雲母片麻巖各種斜長片麻巖、間夾磷礦石組成。山體坡度20—30度,局部可達40度,由於人為及風化作用,植被損壞嚴重,部分巖石裸露,土層淺薄差異大,農作物產量不高。中、低山區面積為346.22平方公裏,占全縣總面積的14.46%,分布在陳漢區、二郎區(銅鈴鄉東、南、北3個村);梅墩鄉(東塌、且寄、黃大3個村);涼亭區(趾鳳鄉,柳溪鄉東山村)。

華陽河中遊經過丘陵區:丘陵區北接中、低山區,南臨湖泊,圩畈相間,近山多畈,近湖多圩,分布在程集、許嶺、九姑、佐壩、二郎和涼亭區的絕大部分以及城關鎮、五裏鄉。丘陵區主要由侏羅紀的泥質頁巖、紫色砂頁巖、凝灰巖、砂礫巖組成,並夾有條狀石灰巖,巖性復雜,母質類型多。丘陵區間有崗地。高崗分布在銅鈴、二郎、韭山、梅墩、涼亭、河塌、柳溪等凹陷過渡地帶,相對高度在40米左右,坡度為6—8度。由第四紀的紅色粘土、磷礦石、條塊石灰巖、紫色砂礫巖組成。水土流失強烈,植被難免破壞。低崗分布在沿湖周圍,占整個崗地的80%主要由白堊紀紫色砂礫巖。第四紀紅色粘土組成。因流水切割形成波狀起伏,崗、壟、沖相間。  華陽河上中遊為沖積平原,在丘陵起伏的崗地下部和湖區二級階地以下的地段,含山麓平原和河畈平原。主要分布在二郎河、涼亭河兩側,為:二郎畈、梅墩畈、茯芩畈、馬畈、涼亭畈、張畈、甘家畈。沖積平原母質來源質系花崗片麻主要巖雲母等巖風化物,經流水夾帶河流沈積,含有石英砂、長石類的黃沙及雲母片等礦物發育而成。  華陽河下遊地區沿湖窪地平原分布在泊湖、黃湖、大官湖、龍感湖等湖濱地帶,海拔15—20米。在地質構造上屆長江大地塹垂下凹陷控制形成的內陸水泊區域,第四紀紅土或下蜀系黃土物質組成的窪地平原。九成畈、二姑畈、黃雀畈、下倉畈和龍湖圩均是湖相沈積物發育而成的潮土,屬二元母質型。宿松縣湖泊湖面遼闊,水域面積為698.6平方公裏。主要有龍感湖(與湖北省黃梅縣***有)、大官湖、黃湖、泊湖(與太湖、望江***有)。四湖水面毗連,上接湖北黃梅、廣濟河流,中納宿松縣二郎、涼亭兩河的水源,下經望江縣華陽鎮通江,是華陽河水系儲洪納瀉之所。  華陽河河口地區為長江沖積平原分布在復興洲地,由長江沖積物發育而成,土層深厚,分選性明顯,土呈微堿性,土壤肥沃,為省重點產棉區。 宿松縣

縣城,明崇禎乙亥年(1635年),監軍史可法監督城垣。宿松知縣茍天麟奉命監造,兩年完工。城垣周長四裏(2000米),***建箭垛1420個,城樓6座。清康熙初年,知縣王民皞督修內臺4座,寓鋪4座;知縣朱維高督造懸樓20座。因城墻倒塌,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知縣朱卷鼎造東門城樓;劉晏督造北門城樓;畢有光等督造小東門城樓。康熙五十五年(1716),知縣張鼎主建城西化龍門。乾隆二十九年(1765年),知縣張儔奉命維修擴建城垣。城高2.3丈(合8米);墻基寬2.5丈(合8.3米);正門4個城樓全為5架3間重檐四垂式建築;邊門兩城樓各建屋壹間。全城周長3448米。城墻、城門在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為民國政府縣長謝殿棟下令拆毀。《江南通誌》載:“漢松茲候國故城,在今宿松縣城北五十裏即松茲縣邑,名仙田莊,有縣河遺跡”,隋開皇十八年(598年)移治鯉魚山南麓,距今1387年。今縣城位於縣中部偏西,地理座標為東經11603~~11607北緯30°07′~30°11′。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撥:18~~50米,西北、東北土質堅硬,屬黃土丘陵地帶;西南、東南近河,為河沙淤積地帶。  地層上部屬第四紀沖積層,厚度不大,為亞類土、砂、砂礫石層。縣城西南有河西山,東北有錢家山,縣大河沿縣城之西南廓,自西北向東南註入龍湖。縣城南部,原有壹條“古雷水系”,接通縣大河,早巳淤塞為田,成為蔬菜生產基地。

涼亭鎮,自古有壹條大河,由西而南穿鎮而過,名“舊縣大河”,元代有條古驛道自此經過,是安徽至湖北的必經之道。當時,在河流的東、西兩岸,各建有涼亭壹座,供商販旅人休息。河西搭壹木板便橋。清末至民國時期,以河旁涼亭為中心,連貫成東、西兩條街道,為北三區區公所駐地。建國後涼亭區公所仍設置於此。

隘口鄉,位於宿松縣西北部,全鄉轄11個村,總戶數6610戶,國土面積62.4平方公裏,其中耕地1329.5公頃,林地3574公頃,水域131.57公頃。境內資源豐富,是全縣主要經果林生產基地,同時又是全縣茶葉生產基地,同時又是旅遊之聖地,既有九井溝、千年羅漢古松和“石破天驚”等獨特自然景觀,又有始建於唐代的燃燈古寺(舊時宿松十景之壹)、清代閔浙巡撫羅遵殿、1931年中***宿松縣黨員代表會議遺址等歷史文化景觀。

望江縣

楊灣鎮,因境內江灣處原有壹個楊姓聚居的自然村,故名。位於縣境西南部。南部的四合洲、新洲與彭澤隔江相望,西鄰大治圩、泊湖鄉,西南鄰九成畈農場,東鄰城關鎮、白沙鄉,北鄰翠嶺鄉。面積55平方公裏,轄周灣、曬場、楊閘、楊灣、楊河、豐樂、豐裕、豐大、曾墩、盛塘、雞冠、柯墩、躍進、團結14個行政村,263個村民組。民國10年安徽省長呂調元組織十三股東,在豐大村設立豐大公司圍湖開墾。村西有壹個小凸,傳說李白乘船遇雨,書被淋濕,在此曬書,故名曬書場、曬書嘴。楊灣閘位於鄉境西南,原有安慶小客輪停靠,通汽車後停航;現仍為九成畈農場和徐橋、宿松等地部分物資轉運港口,是縣境西南邊界壹個小集鎮。楊灣棉種場、欄桿湖養殖場均在此。鄉政府駐曾墩村,距縣治8公裏。水陸交通兩便。

華陽鎮,位於望江縣境東南部。東鄰永興鄉,東南臨長江,西臨大治圩、泊湖鄉,西南與九成畈農場、宿松縣交界,北與茶安、沈沖鄉隔河相望。面積180.40平方公裏,轄楊灣、白沙、雷池3個鄉和華陽鎮郊及華陽街道兩辦事處。人口103129人,耕地122236畝(其中旱地86445畝)。主產棉花、油料。是望江重要產棉區。年產皮棉4840噸,占全縣皮棉總產量的40%;年產油料5156噸,約占全縣油料總產三分之壹。區(鎮)公所駐華陽街。為全國優質商品棉基地之壹。辦事處駐華陽鎮,北距縣治8公裏。

望江縣雷池鄉,東靠長江,西依武昌湖,南與縣城毗鄰,北與漳湖鎮接壤。鄉域地勢較為平坦,地形呈狹長型,南北相距40余公裏,總控制面積147.5平方公裏,轄1個社區,11個行政村,人口5.4萬。雷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因古雷水自湖北黃梅縣界東流至此,積而成池,故名雷池,“江湖吞天胸,蛟龍垂涎口”,此乃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成語“不敢越雷池壹步”即源於此。這片鄉土人文薈萃,清代錢幣學家、收藏家、著作家倪模,曾任河南巡撫的倪文蔚均出生於此。古雷池江湖連體、壹遍汪洋;新雷池宜人宜居、宜工宜商,交通較為便利,水陸交匯融通。占居長江“黃金水道”25公裏,堤頂公路南北貫通,也可經湖東碼頭過江直上沿江高速;省道華蓮公路穿境而過,建設中的濟廣高速橫跨腹地;村村通工程全線貫通,環鄉交通網絡基本形成。雷池鄉系圩區,土地肥沃,資源豐富,屬傳統農業大鄉,素有“魚米之鄉”、“白雲之鄉”之美譽。 雷水之戰。東晉義熙六年(410)七月,廣州刺史盧循反晉,領兵10萬,屯兵潯陽(今九江市),策劃西取荊州之後,再決戰建康。十二月,晉將劉裕率軍進駐大雷(今望江縣)布陣,阻擋盧軍東進。時值臘月,天寒地凍,盧循揮師乘流而下。船隊進入望江地段,劉裕即命士兵駕駛輕艦出擊,其右軍參軍庾樂畏懼不前,被斬。眾兵遂以萬箭齊射。是時,北風怒吼,江浪翻滾,盧軍船隊前後互相擠撞,難於展開,只好向西岸靠攏,又遭岸上伏兵火攻。霎時煙焰漫天,盧軍損失慘重,敗退,經左裏(鄱陽湖口)、豫章(今南昌),還保番禺(今廣州市南)。

  • 上一篇:兒童現代詩歌
  • 下一篇:9本勵誌書籍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