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位於南京紫金山南麓,中山門內北側,占地7萬多平方米。是中國第壹座由國家投資建設的大型綜合性博物館,先後被評為“全國文化設施管理先進單位”、“國家壹級博物館”、“中央重點建設的國家博物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壹、組織體系的演變
1933年,在我國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倡議下,國民政府成立了國立中央博物館籌備處,由蔡元培先生親自擔任第壹屆理事會主席,、杭等先後接手籌備處的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仍是國家中央博物館,由文化部領導;1950年3月,更名為國立南京博物院,最初隸屬文化部文物管理局,後隸屬華東管委會文化部;1954以來,壹直受江蘇省文化局領導;1959年,南京博物館、江蘇省博物館、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合作,仍定名為南京博物館。建院以來,歷任院長有徐平玉、曾昭_、姚謙、梁柏泉、許、龔亮。
第二,建築
籌備處原計劃建設人文、工藝、自然三個博物館,1936開工建設。它是由當時著名的建築師許敬之設計的,後來在梁思成先生和劉敦楨先生的指導下,仿照遼代會館建築進行了修改。1937因抗戰爆發停止建設,僅在50年代初建成人文博物館。大雄寶殿古樸、莊嚴、雄偉,已成為南京標誌性的歷史文化景觀。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9,主館西側的新美術館延續了原有的建築形式。
2009年,在江蘇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南京博物院二期改擴建工程開工並於2013竣工。總建築面積8.48萬平方米,展廳面積2.6萬平方米。改擴建遵循“新舊結合、地上地下結合”的原則,保留以紫金山為背景的天際線和以正殿為主的歷史博物館,同時改造美術館,新建專題館、民國館、數字館和非遺館,形成“壹院六館”的格局。建築布局體現了“金鑲玉,寶在其中”的理念,在前後關系、檐口高度、材質色彩、細部裝飾等方面形成了視覺上的平衡。整體風格既有傳統元素,又有現代氣息,兩者協調融合。
三、主要收藏
南京博物院現有各類藏品43萬余件(套),從舊石器時代到現在,既有全國性的,也有江蘇區域性的;不僅有宮廷傳世,還有考古發掘,還有壹部分是社會收藏和捐贈的。都是歷代珍品,可以說是中國文化藝術的巨大寶庫,青銅器、玉器、陶瓷、金銀器皿、竹木牛角、漆器、絲綢刺繡、字畫、印章、碑刻、雕像壹應俱全,每個品種都有自己的歷史系列,成為中華文明幾千年歷史發展的最直接見證。其中新石器時代的玉飾、戰國、西漢的金獸、東漢的銀青銅牛燈、鑲嵌金獸的青銅硯盒、西晉、南朝。此外,“揚州八怪”、“吳派”、“金陵畫派”、傅抱石、等人的書畫收藏也獨具特色。
四。機構設置和人員構成
南京博物院為副廳級非營利性文化事業單位,下設江蘇省考古研究所、江蘇省文物保護研究所、展覽藝術研究所、社會服務部、收藏部、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所、古建築研究所、文物收藏部、圖書信息部、文化創意部、東南文化廳、辦公室(含黨群科、文化交流中心)、人事組織部、計劃財務部、學術委員會秘書處。
截至2013年末,全院共有職工221人,其中大專以上學歷143人(研究生29人,本科55人),中級以上職稱81人(高中生23人,初中生30人)。合同工有300多人。
動詞 (verb的縮寫)基本展覽和特別展覽
南京博物院壹直貫徹“促進科學研究,輔助公眾教育,通過適當的展覽增進知識”的宗旨。早在抗戰時期,在臨時遷至四川李莊期間,舉辦了“史前石器展”等展覽,還與故宮博物院在1948舉辦了聯展,參觀人數超過65438+萬。
新中國成立10年間,南京博物院先後舉辦了《從猿到人》、《中國歷代陶瓷展》、《社會發展史》、《祖國偉大古代藝術展》、《史前彩陶展》、《南唐二陵出土文物展》、《南京博物院十年》等專題展覽。1960以來,以“江蘇歷史陳列”為基本陳列,近3000件考古、民族學文物和歷史文獻,系統展示了江蘇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史,標誌著陳列由臨時陳列向基本陳列與臨時陳列相結合的新模式轉變。1989,展覽更新為“長江下遊五千年文明展”,通史展改為特展。
1999建成的美術館,展覽面積7000平方米,設置了珍品、玉器、青銅器、明清瓷器、書畫、陶藝、漆藝、刺繡等11專題展廳,被評為“1999全國十大精品展覽”。
如今的“壹院六館”各有側重:歷史館是永久性的“江蘇古代文明展”,全方位呈現江蘇古代文明的發展進程;美術館根據藝術品的質感展示藏品中的珍品;專題展廳重點打造壹流精品展覽,包括以院內珍藏為主的進口外展和主題展覽;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動態展示江蘇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邀請傳承人現場展示傳統技藝;民國館聚焦南京民國社會生活風貌;數字博物館將網絡技術與現場互動相結合,帶給觀眾壹種全新的古代文明體驗。
在做好基礎展覽的同時,南京博物院每年還舉辦數十場臨時展覽,包括院藏文物特展、外省市文物精品展、當代藝術家作品展以及國外有影響的文物和藝術品展覽等。
不及物動詞學術活動和科研成果
1,早期民族民俗學研究
20世紀30年代,大批著名文化學者雲集南京博物院,先後對西南、西北地區的歷史遺跡、民族服飾、手工藝品、語言文字、動植物等進行了調查研究,收集了大量文物,先後出版了《遠東石器簡介》、《莫氏註音字詞典》、《莫氏象形字詞典》、《中國民間工藝圖說》等學術專著,這些都是中國的民族風俗。
2.考古調查和挖掘
抗戰時期,南京博物院專家主持或參與了四川彭山崖墓、河南安陽殷墟、山東龍山文化城遺址、甘肅丁寧楊窪灣齊家墓地的發掘,並考察了雲南蒼耳的文化環境。
50年代初,南京博物院作為華東文物隊的主要組成部分,主持或參與了江蘇、福建、浙江、安徽、山東等地壹批文化遺址和墓葬的發掘工作。曾肇、、趙等發掘的南唐二陵、青蓮崗遺址等壹大批墓葬頗有影響。
1954之後,考古調查和發掘主要在江蘇進行。由昆山昭陵山遺址(1991)、高郵龍遊莊遺址(1993)、揚州唐城遺址(1993)、徐州獅子山西漢楚王墓(1995)、揚州宋城遺址(65438)江陰高城墩遺址(1999)、連雲港滕化洛遺址(2008 華東新石器時代遺址、南唐兩陵、沂南古畫像石墓發掘報告、北陰楊營、四川彭山崖墓、新沂華亭-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無錫紅山墓、邳州梁王城遺址等。
江南考古工作站建於2013,其科研硬件水平和實驗功能為及時提供文物保護參數、制定科學保護方案、提高文保工作效率提供了有力的科研和後勤保障。
3、文物保護技術研究
南京博物院的文物保護技術研究始於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負責江蘇省及地面的文物保護工作。10年來,“舊紙保護技術”、“NMF-1防黴劑”、“復方中草藥農藥”等14個項目獲得各級獎勵。“易碎紙網膜加固技術”處於國內領先水平,“青銅器保護新材料”、“白蟻防治新藥”等研究成果在全國推廣。“紙質文物多功能保護裝置”、“古建築彩膜隔離保護修復方法”等5項前沿科技成果獲得國家專利。紹興銀山越王陵原址保護工程被列為“2011年度全國十大文物維修工程”。
2014年,國家文物局紙質文物保護重點科研基地成功申報,金屬文物保護實驗室也初具規模。
4.學術活動和期刊
江蘇省博物館學會、考古學會、民俗學會、吳文化學會隸屬於南京博物院,開展了“長江下遊史前文化研究”、“紅樓夢研究”、“吳文化研究”等活動。由學會共同主辦的《文博通訊》已發展成為公開出版的東南文化雜誌,成為文博、考古、文化遺產保護等領域的重要學術核心期刊,被列入“中國期刊廣場”和江蘇省10優秀社科雜誌“雙效”雜誌。近年來,南京博物館立足江蘇,放眼全國,主辦或承辦了展覽藝術、考古發掘、文物保護、博物館資源數字化等壹系列學術活動,加強了社會各界的交流和學習。此外,還承擔了古建築研究、大遺址保護、古代藝術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等方面的各級科研課題和項目。
5.宣傳和出版
自成立以來,南京博物館已編纂了100多種文物和考古書籍。其中,20世紀30年代曾昭和李記的《博物館學》奠定了中國博物館學的基礎。近年來,每年出版專著和論文150余種。《南京博物院藏》、《南京博物院學者文集》、《南京博物院文物保護科技叢書》等按計劃陸續出版,基本形成了包括考古發掘報告、文保工程報告、學術專著、文物目錄(冊)、研究雜誌、部門年鑒等在內的宣傳出版體系。
七。文化交流與館際互動
早在20世紀50年代,南京博物院就參加了國家組織的文物展覽,並赴蘇聯、德國等國展出。改革開放以來,與國際社會的學術交流日益增多。在美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比利時、荷蘭、芬蘭、日本、韓國及港澳臺等國家和地區舉辦博物館藏品展覽,弘揚民族文化,增進國際交流。與國外學術機構的科研合作也日益增多,在佛教南傳、早稻田遺址考古、江南人骨研究、泗陽漢墓出土木質文物保護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近年來,與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日本九州博物館、韓國古故宮博物院等國內外文化藝術機構簽訂了合作協議,開展了大量學術文化活動。
八。社會服務和教育活動
2008年起,南京博物院全面免費開放。館內提供咨詢、引導、寄存、輪椅、嬰兒車、雨傘、語音導遊、定時講解、WIFI、餐飲、購物等全方位貼心服務。觀眾不僅可以欣賞精品展覽,還可以參與文化活動,享受休閑服務,真正達到學習知識、享受心情、陶冶情操的目的。
南京博物院還是許多學校和駐寧部隊的素質教育基地,積極開展各種社會教育活動。“我們的節日”、“南博元素,我的靈感”等主題活動每年舉辦近百場;兒童趣味體驗室和全國首個殘疾人數字體驗館,滿足特殊群體的參觀需求;定期邀請金陵剪紙、揚州雕版印刷、宜興紫砂、秦淮燈彩、南京金箔等非遺傳承人現場展示非物質魅力;小劇場和老茶館裏有木偶戲、雜技、南京白局、蘇州評彈。所有服務或活動都註重對博物館和藏品的宣傳以及對公眾文物保護意識的提升,讓觀眾尤其是青少年在互動中體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近年來,隨著中國博物館建設的不斷加快,南京博物館的經營管理理念和模式正逐步從研究“物”(文物)向服務“人”(觀眾)轉變,事業發展回歸到國際博覽會協會章程所定義的“服務社會及其進步”的總目標。目前,“壹院六館六所”的新南博將在更高的發展平臺上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朝著集收藏、保護、研究、教育、服務於壹體的“國內領先、世界壹流”的目標穩步前進,具備舉辦各類展覽、開展科研的軟硬件基礎,歷史底蘊深厚、特色鮮明。
時間基準
2-4小時
交通
公共交通
5、9、34、36、55、遊1、遊2、遊5在中山門站下車。
乘坐地鐵2號線,明故宮站下車,從1號出口往東走300米。
門票
免費的。憑有效證件(-、戶口本、學生證、醫保卡等。),現場免費領取門票。或者在官網免費預定門票,然後到現場取票。預訂網站是/njmuseum。
營業時間
周二-周日9: 00-17: 00 (16: 00停止取票),周壹9:00-12:00(11:00停止取票),周壹國家法定節假日全天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