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6月8日,壹位民工在為廣東省政府辦公廳宿舍樓工程挖地基時,鐵鎬挖著了壹塊石板,後經聞訊趕來的廣州市文管所考古隊員勘探,發現地板下竟是壹座在地下沈睡了2000多年的南越王陵墓。
這座不同尋常的墓,四壁彩繪斑斕,壹側的東耳室中,竟然整體地擺放著從未在廣州發現過的編鐘、編磬,壹根有彩繪的漆木鐘架還在編鐘之上。旁邊則是排列有序的銅提筒等。西耳室內則塞滿器物,過道中,幾十個小銅鼎,捆綁成束的銅勺和成堆的小陶罐、小陶鼎等有次序地排列著……
據《史記》、《漢書》等史書記載,南越國創建者趙倫曾是秦始皇平定嶺南的壹員戰將,後任南海郡龍川縣縣令。秦末,南海郡尉任囂病逝後,趙倫代理南海郡尉職務,公元前204年,趙倫發兵兼並了桂林郡和象郡後,建立了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定都番禺。
漢高祖劉邦在公元前202年統壹中原建立漢朝後,說服趙倫向漢稱臣。趙倫接受了封贈,並在今越秀山上築“越王臺”。趙倫於公元前137年去世,因兒子及長孫已逝,遂由次孫趙昧繼承王位,為第二代南越王,趙昧即今西漢南越王墓墓主。到第五代南越王時,南越國丞相呂嘉發兵叛漢。漢武帝派路博德和楊仆二位將軍統領10萬水陸大軍征討南越國,南越國隨之滅亡。
這座地處廣州越秀山旁的象崗山上的越王墓於8月25日正式開始發掘。這是壹座鑿山為室的石室墓,建造在象崗山的腹心深處。陵墓坐北朝南,采用豎八鑿洞的方法構築而成。平面呈“土”字形,建築面積約1000平方米,按前朝後寢的布局,***分7室。前部三室為前室和東、西耳室;後部四室為主棺室、東西側室及後藏室。墓內隨葬品,達1000多件(套)。計有金、銀、銅、鐵、陶、玉等十余種。在出土的文物中有許多稀世珍寶,如金印、玉器和禮器等。
在我國先秦時代,印章大都稱為璽。只是到了秦始皇時才規定只有皇帝的印稱璽,壹般的只能稱印。在漢代,除皇帝外,皇後、諸侯王等最高級貴族的印也稱璽。
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中古印最為引人註目。此次***發現金印3枚,分別是龍鈕“文帝行璽”金印、龜鈕“泰子”金印和龜鈕“右夫人璽”金印。其中龍鈕“文帝行璽”金印因印文中有“文帝”字樣,是文物中的極品。
“文帝行璽”金印,每邊長3.1厘米,高0.6厘米,蟠龍鈕,通鈕高0.6厘米,重148.5克,含金量98%。印面呈四字格狀,陰刻“文帝行璽”4字,小篆體,書體工整,剛健有力。鈕作壹龍蜷曲狀,龍首尾及兩足分置四角上,似騰飛疾走。這枚金印鑄後局部又用利刃鑿刻而成,出土時印面槽溝內及印臺四周壁面都有碰痕和劃傷,並遺留有暗紅色印泥。看得出來,此印主人生前曾多次使用過。
另壹只龜鈕“泰子”金印可能是趙昧父親的遺物。該印印臺長2.6厘米,寬2.4厘米,通鈕高1.5厘米。印文陰刻小篆“泰子”二字,字體公正,四周有邊欄,正中有壹條豎界。
還有壹枚金印是其右夫人的印。從南越王墓出土的右夫人璽及其隨葬品的規格來看,右夫人可能就是王後。該印龜鈕長寬2.15厘米,通高15厘米。陰刻篆文“右夫人璽’四字。
除此之外,還有幾枚玉印,印面全為陰刻篆文。分別為“趙昧”、“泰子”、“帝印”、“左夫人印”、“泰夫人印”等。也都鑿刻精工,布白勻稱。
南越王墓中出土玉器240余件,包括作為葬工用的“金縷玉衣”,裝飾用的11組玉佩飾和玉具劍中的首、格、璲、珌劍飾***58件,作器具用的銅框鑲玉卮、銅框鑲玉蓋杯、玉角形杯、玉盒、銅承盤高足五杯和印章、六博子等多種實用器物,還有禮儀用玉的壁等。
金縷玉衣由2291塊玉片用絲線穿系和麻布粘貼編綴而成,是我國迄今所見的年代最早的壹套形制完備的絲縷玉衣,又是從未見於文獻和考古發現的新品種。它比世人熟知的河北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還要早10年左右,是南越國統治者崇王觀念和厚葬習俗的反映,有重要的考古價值。
南越王墓中***出土了71件玉璧。其中為墓主人置備的禮儀用璧有在棺室棺槨的頭廂內的大壁7塊,足廂中的玉璧2塊,西耳室中的玉璧6塊。作為葬玉用的璧主要用於鋪墊屍體。
南越王墓***出土組玉佩11套,是已知的漢墓發掘中出土最多的。考古人員對這11套組玉佩進行復原組合後,發現其中最精美、最繁雜的是墓主的壹套組玉佩和右夫人的兩套組玉佩。
墓主組玉佩由32件不同質地的飾件組成,以玉飾為主,計有雙鳳渦紋青玉璧、龍鳳渦紋玉璧、犀形玉磺、雙龍蒲紋玉磺各工件,玉人4件,壺形玉飾、獸頭形玉飾各1件,玉珠5粒,玉套環1件,玻璃珠4粒,煤精珠2粒,金珠10顆。
南越王墓出土的玉佩飾計有透雕龍鳳紋重環玉佩、金鉤玉龍、魯首銜壁、透雕鳳紋牌形飾、帶鉤。其中透雕龍鳳紋重環玉佩和帶鉤令人嘆為觀止。
透雕龍鳳紋重環玉佩直徑106厘米,是壹件雕鏤精細、布局新穎、構圖完整的藝術佳作。紋飾分為兩區,內區為壹透雕遊龍,前後兩爪都伸入外區,前爪托承壹只鳳鳥,後爪基部呈圓鼓形,顯得壯健有力。外區的鳳鳥婀娜多姿,回眸與龍對視。雕刻技法嫻熟,栩栩如生,是難得的珍品。
龍虎並體玉帶勾長18.8厘米,鉤體扁形,鉤部浮雕虎頭形,鉤尾雕作龍首。龍仰身昂首,張口咬壹圓環;虎亦伸爪抓圓環。龍虎軀體及圓環上都飾有勾連雲紋。整件器物構圖奇妙,雕琢精細,構思非常絕妙。
角形玉杯出於墓主人棺槨的頭箱內,由壹塊青白色硬玉雕成。口部橢圓,高184厘米。角形玉杯的外璧運用了圓雕鏤空、高浮雕、淺浮雕、線雕等四種技法雕出了四層紋飾。杯底的端部反折向上回轉,鏤空成離地的雲紋,環繞杯身的下部,雲紋上施刻束絲紋;接著由高浮雕修琢寬體的卷雲紋。杯口緣下方淺浮雕壹只夔龍,尖嘴,堅耳,額上的獨角像雲朵壹樣飄出。實屬玉器中的絕品。
承盤高足玉杯高17厘米,***由青玉杯、玉杯托、銅托座、承盤、木墊5個部件組成。玉杯身、座分別由兩玉琢成,各鉆小孔,塞入竹丁連接杯身成圓筒形,有三區不同紋飾,平底。座足飾花瓣紋,下為喇叭形。杯座之下加有壹塊小木承墊。銅托座平置於銅承盤的口沿上為壹扁鋼圈,嵌納三條金首銀身的龍,三龍張口各銜住杯托的壹片花萼。最下為銅承盤。此器由5種不同質地的部件構成,組合奇巧。三龍托杯有升天的寓意,同時在墓中還出土了五色藥石,因此我們可以認為這套承盤高足玉杯有可能是墓主生前用來承接雲表之露,以服食藥石而求長生的特殊用器。
另外,在南越王墓中還發現了青玉盒、銅框鑲玉益杯和壹件玉卮,玉卮為極高貴的盛酒器,出現在殉人身旁,實在難解其中的意思。
南越王墓中還出土了6件玉舞人,他們形態各異,造型優美。有壹個圓雕玉舞人,高3.5厘米,寬35厘米。舞姿曼妙生動,頭向右微偏,張口,做鶯歌燕舞之狀。這是出土的漢代玉舞人中首見得圓雕作品。
南越王墓的隨葬器物不僅品種繁多,做工精絕,而且文化內涵也相當豐富,顯示出漢、越、楚、秦、齊、巴蜀、駱越、匈奴等文化與海外文化相融的特色。壹墓之中有如此多樣的文化遺物***存,在已發現的漢墓中相當罕見。
考古學家在南越王墓中,還發現了大大小小***51件鼎,其中銅鼎有36件,鐵鼎1件,陶鼎14件,分別放置在西耳室,後藏室,東側室和外藏槨裏。
出土的這些鼎中,有壹件銅鼎屬楚式風格。此外,還有漢武鼎19件(其中五件為陶鼎,余為銅鼎),越式鼎31件(銅鼎17件,鐵鼎1件,陶鼎13件)。所謂漢式、越式、楚式,是以器物的造型和地域特色來區分的。
南越王墓的出土,為我們研究漢代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