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7月,印度瑪格哈特國家森林公園附近,壹場人與動物間的戰爭即將拉開帷幕。35歲的拉瑪什賈姆準備了獵槍、獵刀,召集了五六個青壯年親友,要不惜壹切代價追殺花豹,為他的兒女報仇。
拉瑪什賈姆的家在森林公園邊緣.,是壹個簡陋的窩棚。就在幾天前,他的壹雙小兒女——10歲的哥哥甘賈伊和6歲的妹妹斯維塔在住所附近玩耍,壹只 花豹居然闖了過來。孩子們驚恐之中壹窩蜂地跑掉了,6歲的斯維塔卻沒感覺到危險逼近,她還向花豹走了過去。哥哥跑上前去企圖拉妹妹壹起跑開。結果,受了驚擾的花豹上前壹口咬住了甘賈伊的脖子和喉管,隨後又把斯維塔叨在嘴裏,跑進了叢林深處。等拉瑪什賈姆在森林中找到女兒斯維塔的時候,只剩下了壹堆衣服和骨頭而哥哥甘賈伊也正在醫院中,生死不明。
拉瑪什賈姆率眾圍追堵截花豹的時候,受到了阻擋。阻擋他的是在印度做課題的英國生物學博士黛比·佩恩和她的兩個助手。黛比舉著獵槍勸說拉瑪什賈姆:“花豹是受保護動物,獵殺花豹是違法的,若拉瑪什賈姆壹意孤行,等待他的只能是法律的制裁。”拉瑪什賈姆並不買賬,認為花豹必須血債血償。
就在雙方劍拔弩張的時候,來自第三方的威脅悄然降臨:壹群流浪狗出來覓食。狗向來是人類的朋友,可現在卻性情大變,它們集結成群,發瘋地向人群狂吠著沖來。
狗兇起來,比狼更可怕,最關鍵的是這些狗身上還攜帶著狂犬病毒。若被瘋狗咬傷,24小時內不打狂犬疫苗,人就沒有壹點生還的希望。人有八九個,圍上來的流浪狗卻幾十條。在人與狗的博弈中,人明顯地處於劣勢,很多人已經被咬傷了,生命岌岌可危。就在他們生死系於壹線的時候,令所有人沒想到的是,壹群花豹出現了。
與上壹次咬死斯維塔不同,這壹次花豹成了人的救星。它們廝咬起流浪狗來,壹場最原始的血腥的廝殺在人們眼前展開。趁狗豹搏鬥之機,人們找機會撤離……
事情遠遠沒有完結,這只是冰山之壹角,人、狗、花豹間的沖突自2000年後不斷發生,越來越多的小孩子受到花豹的攻擊,事情不是表面看起來的那麽簡單。
為什麽花豹這種史前動物,在森林中食物充足的情況下,會闖進人群聚居地呢?黛比的課題組研究後發現,花豹本無意傷人吃人,它們是為了追蹤美味的流浪狗才跑出森林。
印度擁有數量驚人的流浪狗,並且 這個龐大的數字還在逐年攀升。2002年,當印度 *** 發現狗患成災的時候,企圖用電擊和毒氣來減少狗的數量,卻遭到了人民的反對,他們便只能采用較溫和的辦法——把大街上的流浪狗抓去做絕育手術。可想而知,這種人道的手段緩解不了形勢的嚴峻,流浪狗的數目高達5000萬只,而且這只是保守的估計。
黛比向整個學術界和印度 *** 提出壹個嚴肅又可怕的問題:為什麽印度的流浪狗每年成倍增長?為什麽做了人類幾千年忠誠朋友的狗會與人類為敵?印度狂犬病肆虐,各種瘟疫流行,究竟是出了什麽問題?
原因很快被 *** 派出的調查小組找到。他們發現在野外的牲畜填埋場,腐屍遍野,那裏滋養著蒼蠅、蚊子、老鼠和流浪狗。流浪狗是吃這些腐肉的主要生力軍。食物如此充足,它們想不繁衍都不行!
可是,流浪狗們原來的習性並不是這樣,為什麽它們今天竟像蒼蠅壹樣吃這些腐爛變質的肉呢?原來,有壹種動物“缺席”了。就在2000年前後的短短3年時間裏,人們還沒反應過來,數千萬只禿鷲就從印度的天空消失……
探 究
印度的很多習俗與其他國家不同,尤其是在屍體的處理方面。
在印度,牛是印度教徒的崇拜之物。對占印度總人口83%的印度教徒來說,牛可以使役,可以擠奶,但絕不可以宰殺,更不能食用牛肉。為人類辛苦工作了 壹生的牛,大多都是老死。而牛死後, *** 通常用專車將屍體拉到郊外牲畜填埋場,任其回歸於大自然。每年有無數頭牛這樣死去。
印度有壹個叫帕西的民族。帕西族族民都是拜火教的教徒。他們認為火焰 是光明和生命的給予者,所以亡者不能火葬,否則就是玷汙聖物、褻瀆教義。為了讓死者靈魂早日升天,帕西人選擇天葬。他們把死者的屍體放在天葬臺上,讓太陽來烤,讓禿鷲來吃。每年有數萬具屍體被送往天葬臺。禿鷲就是以此為生的。以前,牲畜填埋場、天葬臺都是禿鷲的地盤,只需要壹兩個小時,它們就可以把壹具屍體的肉吃得幹幹凈凈,這成就了印度數量龐大 的禿鷲,不管在荒郊野外還是城市中,人們隨處可見盤桓在空中的黑色身影。
雖然禿鷲長相兇猛,看起來骯臟,但它們對印度的環保起了重要的作用。它 們是“清道夫”,是地球生態鏈上必不可少的壹環。不少印度人尊稱禿鷲是“神聖之鳥”。
2002年後,禿鷲們幾乎無影無蹤。大自然從來不喜歡空白,禿鷲空出來的位置流浪狗去填充。可由於流浪狗們消化系統和禿鷲有別,這導致他們數量激增,並且攜帶了各種病毒。
黛比意識到形勢極其嚴峻,她向國際社會發出求助信號。可眼前的問題是,她想找幾具禿鷲的屍體來解剖化驗都成了問題。
? 憂心如焚中,不得已,黛比冒著生命危險攀上了懸崖,因為禿鷲們喜歡在懸崖上築巢。終於,她在懸崖邊兒上找到了壹只剛剛死去的和另外壹只奄奄壹息的禿鷲。印度的法律規定所有動物屍體都不能受到人為的幹擾。黛比冒著觸犯法 律的危險,把這壹死壹傷兩只禿鷲帶回了英國,送進了英國皇家生物實驗室。
黛比和各國科學家們認為禿鷲可能得了某種傳染病,因為只有傳染病才能讓它們的數量在短時間內迅速減少。可他們經過解剖和各種化驗之後,都沒發現傳染病的痕跡。這些禿鷲死於神秘的腎衰竭和痛風。黛比又邀請了各個行業的專家,他們從重金屬、殺蟲劑和疾病的蹤跡上追尋,可是壹晃3年過去了,毫無成果。
在這3年時間裏,印度沿用了幾千年的傳統社會習俗受到挑戰。拜火教徒們得知天葬塔內屍體被流浪狗們啃噬,心痛不巳,不得已,壹些人開始選擇另外壹種下葬途徑——水葬。可這不僅不能徹底解決問題,還導致了印度水域生態環境被汙染破壞。
流浪狗的數量增長更加快速,而且由於終日喝血吃肉,它們 *** 大發,兇悍異常,它們不僅招惹花豹,還肆意攻擊人類,導致狂犬病和其他瘟疫泛濫。每年數以萬計的人,因為貧窮,被流浪狗咬後因無法註射狂大病疫苗而病發身亡,狂犬病的死亡率是100%!
?
禿鷲必須被請回來,否則印度未來的生態不堪設想。可是,以黛比為首的科研小組卻發現,不僅印度禿鷲的問題嚴峻,類似的事情正在向巴基斯坦、尼泊爾等鄰國漫延。禿鷲的巔危,威脅的已不僅僅是印度,而是整個亞洲的生態。再往下延展,將會是非洲、美洲,甚至全球。
拯救
2005年,美國華盛頓州實驗室的格林·奧克斯博士看到黛比的禿鷲屍體資料後,提出了壹個大膽的假設:會不會是禿鷲的食物,也即牛或人的屍體上帶有某種新興的病毒,導致禿鷲死亡。為了證明自己的假設,他決定親自去收集標本。
帕西族的天葬塔是不允許外人進入的,即便格林買通了幾個當地的族人,可是裏邊成千上萬只瘋狗仍有可能要了他的命。印度本就是熱帶地區,在這個三伏天,格林穿上了幾層太空服,在流浪狗的廝咬中,在臭氣熏天、臭蟲蒼蠅彌漫的腐屍中,收集標本。可每壹次腐肉剛剛到手,還沒等他包裝好,就被流浪狗搶了去。格林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完成這項工作。
經過反復多次的檢驗測試,格林有了壹個驚人的發現——牛的內臟和骨骼中有雙氯芬酸的殘留物,同時這種殘留物也存在於禿鷲的身體中。又經過進壹步的調查,格林發現印度有十分之壹的牛的屍體被雙氯芬酸汙染了。
那雙氯芬酸到底是什麽呢?雙氯芬酸是壹種廉價抗炎藥物,這種藥能緩解年老牲畜的疼痛。在印度,牛是神聖的,若主人讓他的牛遭受病痛折磨,那麽他會被判處7年以上徒刑。在1997年,雙氧芬酸的知識產權過期之後,印度壹些精明的藥廠就開始大規模制造這種藥物。廉價高效的雙氯芬酸迅速風靡全國,在農民中賣出了幾百萬份。
可禿鷲消化不了這種化學物質,它們食用含雙氯芬酸的牛肉後會產生腎衰竭,最後脫水死亡。經過保守的估算,禿鷲每吃壹次含有雙氧芬酸的肉.就增加了百分之壹的死亡概率。也正因如此,短短幾年時間,印度99.5%的禿鷲滅絕了。用了 4年時間才找到原因,全世界的生物學界興奮得歡呼起來。可是下壹個問題又來了,這剩下的0.5%的,不足萬只的禿鷲還有可能扭轉印度生態乾坤嗎?警鈴再次被拉響。
要想解決禿鷲的問題,首先要杜絕雙氯芬酸的使用。意識到問題的嚴重,國際環保組織開始向印度 *** 施壓,勸說他們頒布使用這種藥物的禁令。2006年,印度 *** 終於妥協。
可是還有個別的制造商、藥商不想輕易放棄這塊巨大的利潤蛋糕,他們還在偷偷生產銷售,有些農民們也圖其藥價便宜,不願意轉換其他的貴藥。禿鷲越來越少,恐怕只剩下上千只。流浪狗越來越猖狂,印度人的狂犬病占了全世界的36%,每年約兩萬多人死於此,尼泊爾、巴基斯坦禿鷲數量也每年成倍遞減。事態絲毫沒有得到控制。
遠在英國的黛比認為“只有把死亡率降到5%,禿鷲才有壹線生機。遠在美國的格林想辦法,“我們不如通過人工的方式幫助孵育,減少它們的死亡率!”恐怕也只有人工幹予壹條路了,美國、英國等國家的孵育機構都行動起來。
在法律嚴懲、媒體宣傳等多方面努力下,2009年屍體調查時,數據終於顯示牛 屍體中的雙氧芬酸汙染從10.1%降到了2009年的5.6%。這標誌情況有了壹點點好轉,禿鷲的年死亡率也從每年天文數字壹般的80%降到了18%。
若想在幾年甚至幾十年恢復數千萬只禿鷲的數量,即便全世界最頂尖的孵化室幫助孵育,也依然是癡人說夢,因為禿鷲壹年只生壹枚蛋。毀林容易造林難,大量的人力物力投進去,壹年頂多能幫助孵育出幾百只禿鷲。可即便這幾百只,也承載著印度甚至東南亞生態的巨大希望。
2013年5月,當數千只人工飼養的禿鷲被放飛時,當消失已久的黑色精靈重又出現在印度的天宇上時,無數虔誠的印度教徒頂禮膜拜、喜極而泣。這成了印度近年來最火爆的新聞和最震憾人心的場面。這些禿鷲是被山羊肉餵大的,人們祈幬著,它們在與流浪狗爭奪地盤的時候會成為勝利者,它們能讓印度恢復到原來的自然的生態模式。
壹顆小小的獸藥竟能對生態系統產生原子彈般的殺傷力,這超乎所有人包括科幻小說家的想象。科技的發展、化學藥劑的使用確實給我們解決了壹時之需,但它是否給我們和這個星球的未來埋下災難性的伏筆,這值得我們深思並謹慎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