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中國古代印章基本都是方形的,宋遼金元也不例外,唯獨西夏印章用的是圓角。
第二,自隋唐以來,朱溫的官印已經流行了四百年,但西夏的官印卻全是白字,筆畫和邊框都特別粗。其印文吸收了宋代流行的九折文的特點,印面均勻飽滿。
第三,打印的文本從兩個字符到六個字符不等。其中“首領”二字印的最多,占現存西夏公印的90%。西夏的“首領”二字是上下排列的,與漢人不同。
第四,壹般情況下,宋代官印中只刻年、月(有的精確到日)、機構。而西夏的官印是把鑄造日期刻在印章背面左側,不記得年月日,更不記得鑄印機構。牛油印背面刻有持有人姓名,這在漢代公印制度中是從未有過的。有時,西夏官印在後扣上方刻上“商”字,明顯受宋代印章的影響。遼(916 ~ 1125)是契丹人建立的政權。其民族分為以農業為主的漢人和渤海人,以及以畜牧業為主的契丹人和Xi人。為此,遼因地制宜,“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治漢人”(《遼史?關白制度”)的原則,實行南官、北官並行的制度。公章也分別使用漢璽和契丹兩種文字。契丹語分為契丹文字和契丹文字。
契丹語是遼沈叔五年(920年)在隸書中加減壹半漢字而得。1125金滅遼,壹直沿用到金明昌二年(1191),歷時300年。明清以來無人知曉,成為真正的“絕學”。金朝(1115—1234)由東北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女真族建立,曾與南宋、西夏站在壹起壹百多年。
建國之初,用的是遼、宋的官印。鄭龍元年(1156),海陵王對金朝官印進行了改革,恢復了遼宋舊印。王海玲和金世宗時期(1149—1189)成為典型的金朝時期。公印鑄造精美,外觀光滑,氣孔和毛刺少。金印背面左側壹般刻有印制機構名稱,如少府監、禮部、尚書禮部、宮禮部等。右側刻有年月。印章的名稱或序列號刻在印臺的側面。如公元1200年,印臺左側鐫刻金字“Couprie根須刺尋印”,印背右側鐫刻年份“永安五年閏二月”,左側鐫刻印署“禮部所制”。
晉朝後期內憂外患,晉廷不得不擴軍增員,導致同軍階、同-'級的軍事機構公印數量劇增,同名公印不得不按順序編號。編號有兩種體系,即五行(金、木、水、火、土)體系和千字體系(天、地、玄、黃、空...).這種編號印章主要流行於晉末魏王紹至愛宗時期(1209 ~ 1234)。元朝(1271—1368)是蒙古人建立的政權。它是用中文和巴西巴語印刷的。前者在八思巴文頒布前的遼元初期使用,如至元二年(1265)在內蒙古昭烏達盟寧城縣遼中京達城遺址出土的“武平縣衛司印”,印文為標準的漢文九折印。元朝六年(1269),忽必烈命佛教大師八思巴創制了拼音字母——八思巴,即所謂的“蒙古新文字”,公開印刷的漢字越來越少。八思巴原是藏傳佛教沙宣派的國王。與遼、金、夏文字不同,他創造的新文字在某種程度上與漢字無關,而是從藏文發展而來。其八思巴文字印刷吸收了宋印九折文字的特點,極其對稱整齊,棱角分明。元代八思巴文官印的壹大特點就是後面的項目都是漢字,這也是我們今天鑒別八思巴文最重要的依據。
元恭印面的壹大特點是邊距加寬,有時可達印筆畫寬度的6-10倍。隋唐宋初,印文與印邊往往同寬,後不斷加寬印邊。明代(1368 ~ 1644)皇帝和皇宮的寶物都用玉璽密封。這種篆書稱為“正宗篆書”(清?陳峰《密陰書》)。玉寶放棄了宋代的九重天文,追溯到唐代以上的玉璽,意味著禁錮公璽的九重天文冰山已經松動。
另外,明代的櫃子上印著玉璽,直扣,壹寸七分方,六分厚;將軍印用劉、平羌、平滿、正西、振碩等將軍印用文,均用銀印虎鈕,三寸三分見方,九分厚;其他100枚官印全部使用九疊字,銅印為直扣,所占比例最大。例如,明朝洪武二十二年(1389),故宮博物院制作了“多為統帥、使者”的印章。
到了明代,直鈕由宋代的長方形板鈕改為上小下大的橢圓形柱鈕,並加高至8厘米左右,形成了後世所謂的“印柄”。明代的官印刻有年號。
需要指出的是,在宋代,九重文中所謂的“九”是壹個大概的數字,數量極多。可能沒有九個折疊,但可能只有五個或七個折疊,這意味著壹個單詞水平繪制的層數。但明代的九層文,大部分確有九層橫畫。
到了清代,官印的分類也很嚴格,壹般都會增加印章。其字體有蒙古楷書、滿文、漢璽等。最常見的是漢文和滿文的對比同時出現在印刷面上,這也是清朝的壹大特色。漢簡篆書中,九折篆並不十分興盛,有玉璽、掛針、柳葉、芝英篆等。印章的種類很多,基本上可以分為公章和私章。
公章:公章。歷代官印都有自己的體系,不僅名稱不同,而且形制、大小、印章、鈕扣都不壹樣。印章由皇室頒發,代表權力,用以區分官階,顯示騎士等級。官印壹般比私印大,謹慎穩重,比較方,有鼻扣。
私印:公章以外的印章的總稱。私印體系復雜,從詞義、文字排列、制作方法、印刷材料、構圖形式等方面可以分為多種類別。姓名號碼印刷:刻有圖像的人的姓名、表字或號碼。多壹個中文名,就印它的三個字,沒有“印”就印。唐宋以來,以朱文為正格,也有人在姓氏下加“師”字。現代人也有筆名,也屬於這壹類。
齋官印:古人常以自己的房間、書房命名,常以此為印。唐·李沁有壹枚“端室”印,這大概是此類印中最早的壹枚。
書印:印章名稱後加“通知”、“白事”、“聲明”者。時至今日,還有那些“告別”、“誠心蓋章”、“點頭”的。這種印章是專門用來交換書簡的。
收藏鑒賞印章:這種印章多用於書畫文物的遮蓋。盛於唐代,勝於宋代。唐太宗的《貞觀》,玄宗的《開元》,宋徽宗的《宣和》,都是用來書畫的。收藏郵票上加有“收藏”、“收藏”、“藏書”、“藏畫”、“珍玩”、“秘玩”、“書籍”等字樣。鑒賞類增加了“鑒賞”“鑒賞”“鑒賞”“鑒賞”“欣賞”“看壹看”“眼睛”等詞語。修訂印章上增加“修訂”、“考試”、“考核”、“鑒定”、“修訂”字樣。印章按篆刻內容分,主要分為名章和閑章。除名篇外,統稱為閑篇。送禮印章壹般都是印名字的,但也要看需求。如果對方喜歡收藏書籍,可以送壹張書籍郵票;如果對方熱愛書畫創作,除了簽名蓋章,還可以送首章。在特殊的節日,或者需要特殊紀念的時候,比如出生,百年,成年,結婚,金婚等。,壹張休閑郵票可以用來表示祝賀。日本、韓國和東南亞的收藏家認為,中國篆刻不僅是明智的象征,也是壹種珍貴的禮物。根據不同的對象和目的,禮物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