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咬金的墓位於陜西禮泉縣煙霞鄉上營村西邊的壹片蘋果林裏。但是讓人感到不解的是,在墓地旁邊的有塊老舊石碑,卻寫著“程知節墓”四個大字。為什麽程咬金的墓的石碑會寫著這“程知節墓”呢?難道這是他的字嗎?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的。程咬金是原名,程知節則是程咬金功成名就後改的名字,大約在玄武門之變後。這個名字是他最常用的名字,所以無論在正史還是在墓誌銘中,程咬金都是以“程知節”這個名字存在的。
而且這塊石碑並不是程咬金墓的原物,是陜西省第壹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所立。因為蘋果林把墓給遮擋住了,這塊石碑就是用來做指示牌用的。不過,程咬金的墳墓南邊,原來到是有壹塊程咬金下葬時立的石碑,也寫著“程知節墓”四個大字,但是因為歲月的變遷和風雨的洗禮,早在民國時期,就殘破不堪,只剩下中間壹部分,在當時被禮泉縣民教館收藏,新中國成立後,又被昭陵博物館給統壹收藏。
程咬金的墳墓是壹座非常大的土堆,高度在八米左右,遠遠的看去整體呈現出圓錐形。雖然身處在蘋果林中,但是墳墓上面卻只有壹些稀疏綠植,周圍到是草木茂盛。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程咬金墳墓和普通的墳墓不壹樣,它的封土並不是壹次性完成的,而是用夯士壹層壹層的築成的。也就是說壹層夯士風幹凝固後,再築下壹層夯士。這樣慢慢築成的封土非常的堅固,不容易坍塌的同時,也不利於植物生長。
在程咬金的墳墓上,有兩個看起來非常像盜洞的洞。壹個在左邊,壹個在南邊。左邊的洞稍微小壹些,南邊的洞稍微大壹些。其實這兩個洞都不是盜洞,小的洞是當地村民自己打的窯洞,用於冬天儲藏糧食蔬菜用。畢竟在七八十年代,人們的文物保護意識並不高,更何況是文化水平不高的村民,對他們來說,沒有什麽比春種、秋收和冬藏重要。大壹點的洞相較於小的洞要更為平整,深度大概在5左右,其實這就是程咬金墓的墓道口,考古專家們重新填埋後被風雨沖刷留下的痕跡。
雖然這兩個洞都不是盜洞,但是程咬金作為唐朝開國大將,墓又是昭陵的陪葬墓。當初墓的規格可想而知,墓中的陪葬品自然也不會少。所以幾百年來,多次被盜墓賊光顧。1986年的時候,考古專家們對程咬金的墓,進行了搶救性的發掘,希望還能找到壹些有價值的文物。但是很可惜的是,陪葬品已經所剩無幾,僅剩的幾件,也都是殘破不完整的。就當考古專家們打算放棄的時候,卻發現了壹方不完整的石頭,而這方石頭經過相關專家研究後,被評為國家1級文物。這方石頭究竟是什麽,為什麽文物級別這麽高?
其實這塊石頭,就是程咬金的墓誌銘,長度大概在78厘米,厚度也有15厘米左右。雖然上部碑額已斷裂遺失,但是下半部分卻非常完整記,載著程咬金的生平事跡,並且是當時的宰相許敬宗親自撰寫,誌蓋篆書《大唐故驃騎大將軍盧國公程使君墓誌》16個大字,下面則用2000多字記載程咬金主要生平事跡。而這些記載,卻向人們揭示了壹個和影視、小說作品中完全不同的程咬金,這是怎麽回事呢?
不管是在《 隋唐演義 》,還是《薛剛反唐》,大都將程咬金塑造成了壹位出生草根的英雄。人物形象也帶有低層人民特有的匪氣。小說和影視作品,大都會進行壹些藝術加工,我們能理解。但是這些不僅僅是藝術加工,而是將程咬金整個身世都顛覆了。
事實上,程咬金出生不凡。他的曾祖父程興是北齊兗州司馬;祖父程哲是北齊晉州司馬,而他的父親程婁更了不起,是濟州大中正,後來還被追贈使持節瀛州諸軍事、瀛州刺史,再往上面追溯,程咬金還是三國時期,程昱的第十三代孫。程昱原本是東阿的土豪,後來又成為曹操的謀士。所以不管從哪方面來看,程咬金都跟草根搭不上邊。其實仔細想想,在那個極其講究門當戶對的封建時期,程咬金既然有資格娶清河崔氏的女兒,家世自然不可能太差。要知道,清河崔氏是三國時期崛起的關東望族,在當時的 社會 上享有極高的聲望。如果程咬金真的出身寒門,那真的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了。
當然,作為官四代的程咬金自己足夠爭氣,小說中喜歡把程咬金中塑造成壹個有勇無謀的人,但真正的程咬金卻是壹個有勇有謀的人。就連唐太宗李世民都評價程咬金:“誌懷銳穎,氣幹強果,業預艱難,效宣行陣。”值得壹提的是,程咬金的兵器也不是大家壹直以為那種更適合莽夫的開山斧,而是馬槊,壹種類似於長矛的武器。
因為程咬金在自己家鄉的威望是很高的,所以隋唐末年的時候,他被李密看上,投奔了瓦崗軍。後來,程咬金又在唐朝統壹全國和玄武門之變中立下了赫赫戰功,成為李世民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壹。李世民駕崩後,程咬金護衛皇太子李治回朝繼位,並任輔國大將軍。公元665年,程咬金去世,享年七十七歲。李治追贈程咬金驃騎大將軍,並下令陪葬昭陵。